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2种环氧树脂类含4-氨基-4′-硝基偶氮苯和4-氨基-4′-羧基偶氮苯生色团聚合物(BP-AZ-NT、BP-AZ-CA)双组分胶体球的制备和光致形变行为.通过在上述聚合物的四氢呋喃溶液中逐步加水诱导自组装的方法,得到了BP-AZ-CA/BP-AZ-NT双组分胶体球.在上述两种聚合物自组装形成胶体球过程中,较为疏水的BP-AZ-NT分子先发生聚集,而较亲水的BP-AZ-CA则在形成的胶体颗粒表面发生进一步聚集.在胶体球形成过程中,体系的临界水含量(CWC)主要由BP-AZ-NT发生聚集时的水含量决定,双组分胶体球的外层则含较多的BP-AZ-CA分子.比较单组分胶体球与双组分胶体球在线偏振Ar+激光(488nm,100mW/cm2)照射下的形变行为,进一步证实了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制备BP-AZ-CA和BP-AZ-NT双组份的胶体球;胶体球形变时的初始拉伸速率由胶体球的外层聚合物分子的性质所决定。  相似文献   

2.
利用滴加沉淀剂法,通过偶氮聚合物BP-AZ-2CA在DMF-H2O体系中自组装得到了碗状的聚集体.利用透射电镜等对聚集体的组装过程及最终形貌等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通过调节初始聚合物浓度以及制备过程中的滴加水速率,可得到不同尺寸的碗状聚集体.将碗状聚集体置于单束偏振Ar+激光(488nm,110mW/cm2)照射下,所有的碗状聚集体都发生了沿着激光偏振方向的拉伸.碗状聚集体在激光拉伸后仍然维持中空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金表面偶氮苯自组装膜的光电化学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金表面偶氮苯自组装膜的光电化学响应王永强,王健,于化忠,蔡生民,刘忠范(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智能材料研究中心,北京,100871)关键词偶氮苯,自组装膜,光致异构化,电化学偶氮苯基团特征的光致异构化及电化学响应在分子开关器件和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等...  相似文献   

4.
利用光诱导双折射和偏振红外光谱法研究了2种无定形树枝状偶氮分子材料G1-AZ-CN和G2-AZ-CN的光致取向行为, 对其偶氮生色团及非光响应性星形核的光致取向速度、 取向松弛速度和饱和取向程度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 G2-AZ-CN中偶氮生色团和星形核的光致取向速度快于G1-AZ-CN, 但其取向松弛速度慢于G1-AZ-CN, 这与G2-AZ-CN具有更高的偶氮生色团密度有关. G1-AZ-CN具有较高的饱和取向程度及较好的取向稳定性. 与具有相同类型偶氮生色团的偶氮聚合物BP-AZ-CN相比, G1-AZ-CN和G2-AZ-CN中偶氮生色团表现出较慢的取向速度. 其取向行为与其特殊的星形分子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5.
刘耀华  刘育 《化学进展》2019,31(11):1528-1539
偶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合成简单,异构化速率和转化效率高,耐光漂白的反式-顺式(E/Z)光异构化化合物。由于其光异构特性及其可以与大环主体形成稳定包合物,偶氮类化合物在许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在本篇综述中,我们介绍了近年来偶氮功能基修饰的单环糊精、偶氮苯桥联双环糊精、冠醚衍生物以及偶氮类芳香大环化合物等作为主体,或偶氮苯及其衍生物为客体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构筑的光刺激响应的超分子组装体系在拓扑形貌调控、药物传递、智能材料等方面的设计原理、组装机理、应用和发展趋势。同时,我们也讨论了此类超分子组装体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希望可以进一步促进智能超分子组装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表面功能化聚苯乙烯纳米微球的制备及自组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表面富含羧基的聚苯乙烯纳米微球,采用热分析、红外、透射电镜和X射线粉末衍射仪等对其进行了结构和性能表征;并用自组装的方法将其在玻璃表面组装成膜.考察了制备条件,通过对自组装薄膜原子力显微镜形貌图的分析,确立了最佳组装方案.  相似文献   

7.
聚合物微球的自组装与微图形材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聚合物微球的自组装与微图形材料  相似文献   

8.
将侧链偶氮聚电解质应用于聚苯乙烯胶体微球表面的静电层层自组装,得到了偶氮聚电解质和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多层膜覆盖的核壳微球.实验表明,组装后偶氮苯基团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解聚集,得到的胶体微球可表现出明显的光色效应.研究进一步采用含肉桂酸酯的光敏聚电解质作为交联的保护壳层,并通过光交联反应使表面层发生交联固化反应.将上述具有核壳结构的胶体球溶解去除聚苯乙烯内核后,得到了含光响应聚电解质的空心微胶囊.  相似文献   

9.
自组装分子电子器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组装技术是解决有机功能分子与电极连接问题最有希望的技术之一,近-来在构筑分子电子器件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成为分子电子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介绍了自组装技术在制备分子器件中的应用.并讨论了自组装分子器件的前景和面临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分子刷聚合物伸展的高分子主链、高密度的侧链和较低的侧链空间缠结,使其展现出独特的流变学、力学性能和特殊的分子聚集状态,在纳米技术、表面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基于同时含有2-羰基溴与炔基基团的大分子试剂聚2-((2-溴代丙酰氧基)甲基)丙烯酸丙炔酯,引发偶氮苯丙烯酸酯单体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与叠氮功能...  相似文献   

11.
采用偏光显微镜及椭偏仪等研究了单分散低分子量聚苯乙烯(PS)薄膜、 单分散高分子量PS薄膜以及将二者按不同质量比共混制备的PS薄膜, 在室温下用丙酮溶剂诱导其去润湿的过程. 实验发现, 按不同质量比共混的PS薄膜的去润湿动力学与单分散的PS薄膜去润湿动力学有较大区别. 按不同质量比共混的PS薄膜, 低分子量的PS更易于富集在薄膜的表面, 其去润湿的速度介于单分散低分子量PS薄膜与单分散高分子量PS薄膜的去润湿速度之间. 但共混薄膜的去润湿速率并非随着高分子量PS的加入呈现单调的变化, 这是由大量接触分子的形成抑制了去润湿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