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美国国家科学教师协会(NSTA)2016年会包含4大主题模块:搭建平台——科学素养;建立团队——与社会力量合作;协调概念——整合教学;全纳整合——三维学习。通过对主题模块的论文报告、特别活动、工作坊等会议单元内容的分析,发现美国科学教育研究的热点:美国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GSS)的三维整合,STEM教育的全面推进,以及科学论证在科学本质观养成中的运用。这也反映了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科学教育的理念构建与实践探索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燕  梁瑞峰  洪冬梅 《化学教育》2018,39(21):23-27
美国《新一代科学标准》(NGSS)强调科学实践的重要性并提出科学与工程实践的关键要素,不仅为科学实践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方向而且使科学实践的评价标准更加明确。在介绍NGSS科学与工程实践的构架基础上,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为例分析了科学与工程实践的关键要素在教学中的反映及实施特点,并基于案例分析提出对我国中学化学教学过程设计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化学)研究生培养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全新的研究课题。从"目标定位""课程优化"和"实践提升"3个方面对化学教育硕士培养进行探讨。在"目标定位"上应培养化学教育硕士具有较强的化学课堂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在"课程优化"上,应优化更具功能化和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在"实践提升"上应搭建基于科学态磨课的全类型、全环节的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4.
宋怡  姚金鑫  马宏佳 《化学教育》2018,39(11):67-71
2017年国际青少年科学家锦标赛(International Young Naturalists' Tournament,以下简称IYNT)在中国举办。作为非正式科学学习的有益尝试,IYNT始终贯穿STEM教育的理念,涵盖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知识、方法和技能,旨在培养学生科学学习兴趣与21世纪学习能力。IYNT以科学辩论为主要形式,其比赛赛制、辩论问题确定以及评价标准呈现出基于问题、跨学科视野与鼓励自主合作学习的鲜明特点,对我国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更丰富的STEM学习机会,开展STEM视域下的非正式科学学习,有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宋怡  肖敏 《化学教育》2020,41(9):95-100
“驻校科学家”作为非盈利性的慈善项目,在加拿大加强科学教育、推进STEM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至今已成为极受学校欢迎的一项“国家机制”。对“驻校科学家”项目的任务宗旨、发展历程、运行机制、课程资源以及实施效果的分析,可以为我国形成STEM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多方力量共同推进STEM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主要包括加强科学家与教师的合作,以优化STEM教育的师资构成;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丰富STEM教育的课程资源;拓宽资金来源,拓展STEM教育的支持通道以及面向全体学生,保障公平的STEM学习机会。  相似文献   

6.
陈莲  万莉 《化学教育》2019,40(9):19-23
科学精神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同教材对科学精神的体现不同。从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3个方面对中美2种初中化学教材中"原子"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二次加工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7.
STEM是一种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多学科融合的项目式教育理念,旨在通过融合多学科知识完成项目目标,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教育研究和改革的热点。本文将STEM教育理念引入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探索发展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新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真实问题为牵引,学生以相关课程理论为线索,自主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分析等一系列分析化学实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与实践能力。主要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三个方面来探索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新模式,进而提高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8.
詹发云 《化学教育》2019,40(7):28-32
课程资源逐步走向开放化、共享化和社会化,社会已成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以"水的净化与水资源保护"主题内容为教学范例,提出了化学社会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路和教学实施流程:在"前置学习"中通过社会课程资源的亲身实践,把化学的课堂延伸到社会领域;在"展示分享"中将获取的有效资源与课堂学习关联,实现知识与生活的有效链接;在"整理评价"中完成知识建构和巩固过程,让学生感受真实、有用的化学。  相似文献   

9.
提高学生的科学本质观是国际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教师在提高学生科学本质观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在梳理国际科学本质教育文献的基础上,聚焦教师的科学本质观到课堂实践的转化。研究发现,教师的科学本质观无法自动转化为有效的课堂实践,影响“转化”的因素可从教师、学生和教材等3方面进行分析,最后从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的角度综述了促进“转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有效利用高校的科研和人才资源优势,依托陕西省"工科化学"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创建主要面向中小学生的化学科普平台。通过在科研团队基础上建设以研究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科普团队,并打造集知识学习、实践探索及兵器特色于一体的"ABC"科普课程体系,开设各类趣味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实践项目,促进公众正确理解和认识化学,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进而提高科学素养。同时,参与科普工作也有效提升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激发了他们从事科研的兴趣,也为研究生的培养开拓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陈博  陈钰淳  罗杨婷 《化学教育》2019,40(18):78-82
利用“理科师范生使用课程材料情况问卷”,对广州市某高校167名理科师范生在教育实习期间使用课程材料的形态进行调查,发现理科师范生在各维度均表现出较好的课程材料使用形态,但未达到很高的水平。不同专业师范生的课程材料使用形态在“科学探究”“STSE”和“教师学习”维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实习学校类型师范生的课程材料使用形态在“STSE”维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实习年级师范生的课程材料使用形态不存在显著差异;有无家教经验师范生的课程材料使用形态在“科学探究”“STSE”和“教师学习”维度存在显著差异。文章最后提出理科师范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教师与课程材料互动关系模型,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凝炼出我国理科教师使用课程材料形态的4个维度:"常规使用""科学探究""STSE"和"教师学习",并编制了一份具有良好效度和信度的量表。通过对广州市422名初中理科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在各维度均表现出较好的课程材料使用形态,但未处于很高的水平。不同区域教师的课程材料使用形态在"教师学习"维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科教师的课程材料使用形态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职称教师的课程材料使用形态在"常规使用""科学探究"和"STSE"维度存在显著差异。文章最后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好样  韩红斐 《化学教育》2016,37(16):48-51
主要介绍了科学教育专业有机化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指出提高科学教育专业有机化学教学质量,应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设置符合该专业教学目标的课程内容,同时注重改进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周玉芝 《化学教育》2018,39(11):10-14
提出了科学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基于科学教学改进的科学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原则:融合、整体和开放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适宜的科学实践活动项目,避免项目设计的孤立化、表面化,从而达到改进科学教学质量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罗玛 《化学教育》2021,42(23):17-22
“证据推理”能力强调利用科学相关的证据进行推理。研究选取了27个国家或地区的科学学科课程标准或纲要指引文件,利用NVivo 11软件进行编码处理和文本分析,探寻其中证据推理的相关描述和能力要求。词频分析之后,选取美国的部分地区和中国大陆及中国香港和澳门的课标文件为案例加以具体分析,指出国内课标文件中证据推理相关表达的特征。据此,在理解和描述证据推理能力时,应强调“基于证据进行推理”的系统化过程;以强调证据支持的必要性而突出思维方法的过程性,从而为科学学科中有关证据推理的教学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兰  李培星  张文华 《化学教育》2022,43(21):27-33
理解科学本质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理科课程标准中倡导的科学本质教育对中学生科学素养发展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在构建科学本质内容、呈现方式、复杂度等三维分析框架基础上,对2003年版和2017年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条目中呈现的科学本质教育内容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发现2017年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科学本质教育内容表现维度更全面,2版课程标准在科学本质内容上呈现方式占比皆为隐性大于显性,进阶性体现略有不足。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挖掘科学本质教育内容载体,融合化学学科知识;加强对科学本质教育价值的认识,建立评价体系;重视科学本质内容的多维整合,体现进阶性。  相似文献   

17.
主要分析了中国台湾地区基于跨科概念进行初中自然科学领域科学课程设计的最新进展,介绍了跨科概念的内涵特征、要素构成、课程设计特点、存在的不足;比较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跨科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据此探讨跨科概念研究对中国大陆科学教育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李小峰  郑长龙 《化学教育》2021,42(17):24-31
概念转变理论、认知架构理论、概念形成理论都验证了核心概念建构的重要性。基于核心概念建构的进阶路径,介绍了学生理解“物质”概念进阶表征框架、“物质”和学生能力水平进阶表征框架、“物质”结构的学习进阶表征框架、“物质”核心概念区块理论表征框架和“物质”概念描述理论表征框架,并以“水的认识”为例分析了其构造图和结果空间。基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爱尔兰、新加坡、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加拿大安大略省、中国台湾、中国大陆9个国家或地区1至9年级科学课程文件,梳理了学生“物质”核心概念,并从“成分与辨识”“性质与应用”“变化与转化”3个视角划分了学生“物质”核心概念进阶维度,介绍了“物质”核心概念进阶测量方法,以期对我国科学教育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绿色化学课程意识及其课程设计方法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成  李鹤亭 《化学教育》2005,26(6):13-15
面对学科快速的发展和学科教育发展的滞后性,教师的课程意识对于开展学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绿色化学课程意识是指教师对于绿色化学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绿色化学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绿色化学课程意识觉醒的意义是符合时代的诉求、教师主体地位的提升和绿色化学课程行为的保障。绿色化学课程意识下的课程设计,主要包括绿色化学课程目标设计、结构设计、内容设计和评价设计。  相似文献   

20.
姚薇 《化学教育》2015,36(22):5-8
在明确了高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内涵及重要价值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化工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提出加强高校化工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实现几个转变:培养理念向"以学生为本"转变,促进学生个体的"自我实现";课程设置向综合化转变,实现学科课程一体化;课程选择向多元化转变,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教学内容向层次性转变,注重学习完整性和系统性;课程评价向科学化转变,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