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3,5?双(4?羧基苯氧基)吡啶(H2bcpp)和1,4?双(1?咪唑基)苯(1,4?bib)为配体,通过溶剂热法构筑了一个新型的热稳定性和水稳定性的Zn??基金属-有机框架:[Zn2(bcpp)2(1,4?bib)2]·1.5H2O(1)。配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I2/a空间群,具有一维管状结构。相邻的一维结构通过相互穿插形成一个三维超分子结构。此外,配合物1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够对水溶液中的铁离子及农药2,6?二氯?4?硝基苯胺实现高灵敏及高选择的荧光猝灭检测。  相似文献   

2.
胡卓  骆然  汪淑华  张宁  陈超 《无机化学学报》2019,35(9):1586-1592
选择刚性的2,6-双(苯并咪唑基)吡啶(H2BBP)作为配体,以对苯二甲酸(BDC)作为第二配体,通过自组装的方法与过渡金属形成了2种新型的1D链状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Zn(H2BBP)(BDC)]n(1)和{[Cd2(H2BBP)2(BDC)2]·3H2O}n(2)。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热重等表征方法对化合物1、2进行了结构分析。由于化合物1中金属离子与BDC配体羧基都是通过单齿配位,而化合物2中的金属离子是单双齿杂合配位,导致化合物1与化合物2中的一维zigzag链夹角不同。利用荧光光谱法对化合物1、2进行了4-硝基苯酚(4-NP)检测研究,结果表明4-NP对化合物1、2均有较强的荧光淬灭作用,且化合物1的检测限可低至30.96μg·L-1。  相似文献   

3.
氯球和对甲基酚发生Friedel-Crafts反应制备对甲基酚修饰的超高交联树脂(简记为GQ-03),研究GQ-03树脂对4-硝基苯胺(PNA)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GQ-03树脂的比表面积高达1154.45m2/g,树脂孔径分布在微孔(0~2nm)、中孔(2~50nm)区;GQ-03树脂对PNA的吸附性能优于商业NDA-88、NDA-99、NDA-150、XAD-4和H103树脂;当溶液pH值在3.1~8.0之间,GQ-03树脂对PNA的吸附量最大;GQ-03树脂对PNA的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树脂对PNA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GQ-03树脂对PNA的饱和吸附量为154.41mg/mL,树脂可用8.8BV 80%乙醇和1mol/L HCl混合溶液解吸,解吸率为98.82%。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利用阴离子型芘衍生物8-羟基芘-1,3,6-三磺酸三钠盐(HPTS),建立了一种快速、可视化的对硝基苯胺(PNA)荧光检测方法.检测原理主要是基于PNA通过非共价作用而导致的HPTS的荧光淬灭.通过测量加入PNA后HPTS在512 nm处荧光强度的变化,可以实现PNA的荧光检测.本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120μmol/L,检出限(3σ/s)为4.6μmol/L.对本方法的抗干扰性以及方法的实际应用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低成本、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陈珊  蔡蕾  周姝  符金利  赵鹏飞  张朝晖 《化学通报》2021,84(12):1370-1377
以铜掺杂的CdS量子点作为近红外荧光源,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了一种快速选择性识别痕量对硝基苯胺的近红外荧光印迹聚合物.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荧光分析等技术对该材料进行详细表征.抗干扰实验及选择性实验表明,该印迹聚合物对对硝基苯胺具有高选择识别能力.荧光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该印迹聚合物能在1min内快速特异性识别对硝基...  相似文献   

6.
设计合成了荧光传感分子α-呋喃甲醛缩对硝基苯胺(FFNA),通过红外(IR)光谱和核磁共振谱(1H NMR)表征了其结构.并应用荧光光谱研究其在水中对过渡金属离子的响应.结果表明,FFNA的荧光发射光谱对Hg2+表现出高的选择性响应,对Zn2+、Ni2+和Cd2+等金属离子响应则很弱;初步探讨了受体分子与Hg2+结合模式与荧光猝灭原因.  相似文献   

7.
用水热法合成了基于刚性不对称三氮唑衍生物配体H2ptp (H2ptp=4-(5-(1H-pyrazol-4-yl)-4H-1,2,4-triazol-3-yl)pyridine)的2个Cd(Ⅱ)配合物 {[Cd2(Hptp)2(OAc)2]·7H2O}n1)和{[Cd(Hptp)Cl(H2O)]·H2O}n2),并通过元素分析、差热分析、粉末X射线衍射和单晶X射线衍射进行表征。配合物1具有一个梯状的一维结构,在ππ堆积作用下这些一维梯链形成了超分子二维平面。在氢键的连接作用下,客体水分子形成了独特的以双五元水簇为结构单元的水链,这些水链填充在相邻的二维平面之间并通过氢键把二维平面连接成了三维超分子网络。配合物2具有一个新型的二维双层结构,分子间氢键把这些二维平面连成了三维结构。另外,测试了2个配合物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8.
荧光光谱法研究4-硝基苯胺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模拟动物生理条件下利用荧光光谱法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4-硝基苯胺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4-硝基苯胺对BSA的荧光有较强猝灭作用.用Stern-Volmer方程和双对数方程分别处理实验数据发现BSA与4-硝基苯胺发生反应生成了新的复合物,猝灭机理以静态碎灭为主.根据双对数方程求出了不同温度下反应时复合物的形...  相似文献   

9.
邰爱民 《广州化学》2019,44(2):72-76
重点介绍了对硝基苯胺的国内生产状况、详细叙述对硝基苯胺的合成机理、工业化生产的各个工序的操作工艺条件、生产注意事项及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的方法。并对生产产生的废水处理工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吹脱、高效催化氧化、混凝和生化结合的方法处理,采用该工艺处理的废水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处理后的废水完全能满足排放的要求,本文对对硝基苯胺的生产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能很好地指导对硝基苯胺低成本、低三废排放的生产。  相似文献   

10.
以CdTe量子点作为荧光探针,基于荧光猝灭法对对硝基苯胺进行了定量检测,考察了缓冲溶液体系、量子点浓度、反应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H7.7的0.2 mol/L Na2HPO4-NaH2PO4缓冲液中,反应时间为10 min,对硝基苯胺浓度为1.2×10-6~2.0×10-5 mol/L范围时,其线性回...  相似文献   

11.
在水热体系中合成了3个中心金属为镍离子, 以六配位扭曲八面体构型形成的具有螺旋结构的配位聚合物{[Ni2L2(bib)2·2H2O]·5H2O}n(1), [Ni2L2(bpy)]n(2)和{[Ni2L2(bibpip)2·2H2O]·6H2O}n(3)[H2L=4,4'-三苯胺二甲酸; bib=1,3-二(咪唑基)苯; bpy=4,4-联吡啶; bibpip=1,4-二(4-咪唑苄基)哌嗪]. 通过单晶及粉末X射线衍射、 红外光谱、 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对这3种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化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 C2/c空间群, 其骨架为具有{42·65·8}拓扑结构的二维层结构; 化合物2属于斜方晶系, Fdd2空间群, 其骨架为具有{48·54·63}拓扑结构的三维超分子网络; 化合物3属于三斜晶系, P1ˉ空间群, 为1个五重穿插的三维超分子网络, 其骨架具有{44·62}拓扑结构.  相似文献   

12.
在水热条件下, 利用锌离子与2种有机配体合成出1个结构新颖的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Zn2(BPDC)(IN)2](H2BPDC=4,4'-联苯二羧酸; HIN=异烟酸), 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 红外光谱、 热重分析和荧光光谱等对该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该化合物结构中Zn离子与BPDC的羧基形成双核金属次级结构单元[Zn2(—CO2)2(IN)2], 相邻次级结构单元通过IN配离子连接形成[Zn2(—CO2)2(IN)2]二维层面, 相邻的二维层通过BPDC相互连接形成具有三重互穿的简单格子拓扑结构. 该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3.
以方胺功能化配体5,5′-[(3,4-二氧环丁-1-烯-1,2-二基)二(氮烷二基)]二间苯二甲酸(H4L)和六水合硝酸钴为原料, 在碱性条件下通过水热反应制备了一种方胺功能化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Co-L). 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显示, 该材料是由一维链通过CH…π和氢键相互作用形成的三维网络结构, 在b轴和c轴方向分别存在窗口直径为0.52和0.63 nm的一维孔道. 荧光测试结果表明, Co-L可在20种天然氨基酸中高选择性地检测组氨酸, 并对其检测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利用2-乙酰基吡啶(acpy) 和2-邻甲基苯胺在甲醇中回流反应得到新型希夫碱配体2-{1-[(2-甲基苯基) 亚氨基]-乙基}吡啶)(mpep) , 通过溶剂热法将acpy和mpep与氯化镉反应得到2种新型氯桥连一维之字链结构Cd(Ⅱ) 配位聚合物{[Cd(mpep) ]Cl2}n(配合物1)和{[Cd(acpy) ]Cl2}n(配合物2). 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 核磁共振氢谱、 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对配合物1和配合物2进行结构表征. 结果表明, 配合物1和配合物2均为一维之字链状结构. 在配合物1中, Cd与mpep配体中2个氮原子和4个氯原子配位, 呈六配位顺式八面体构型, 并通过2个Cl原子桥连形成一维之字链状结构. 在配合物2中, 中心金属Cd(Ⅱ) 与acpy中的氮原子、 氧原子和4个氯原子配位, 也呈六配位顺式八面体构型, 进一步通过Cl原子桥连相邻金属形成一维之字链状结构. 在3种不同极性的溶剂(CH3OH, CH3CN和 CH2Cl2)中, 两种配位聚合物均呈现蓝色荧光(390~433 nm) , 说明2种配位聚合物具有弱溶剂效应; 在固态室温下两种配位聚合物也呈现蓝色荧光, 最大发射波长分别为440和473 nm. 固态最大发射波长比溶液中红移的原因是分子中存在氢键, 降低了基态与激发态之间的能级差. 在室温下, 配合物1和配合物2在3种溶液和固态中均显示出较长的荧光寿命(19.08~60.20 μs) .  相似文献   

15.
微通道连续合成UiO-66系列改性MOF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内交叉指型微反应器连续合成UiO-66材料. 连续微通道法强化了物料之间的混合, 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晶体产物呈六面体形, 粒径在100 nm以下. 考察了温度、 总进料流量和停留时间等条件对合成过程及产物的影响. 结果表明, 升高温度有助于晶粒的生长; 随着总进料流量增大, 晶体粒径减小; 晶体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停留时间, 超过该停留时间, 晶体粒径不再增大. 通过优化实验条件, 可以实现系列纳米级UiO-66-X材料(X=NH2, NO2, Br)的连续合成.  相似文献   

16.
采用饱和蒸气扩散技术, 将2,4-二羟基苯甲醛缩异烟酰腙(H2dhbi)配体分别与Zn(ClO4)2·6H2O和Zn(NO3)2·6H2O进行配位作用, 得到2种不同配位模式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dhbi)2Zn2·8H2O]n(1)和{[(dhbi)2(H2O)2Zn2]·4DMF]}n(2). 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 热分析技术(TG-DTA)和X射线粉末衍射(PXRD)等方法进行了结构表征. 进一步将配位聚合物1和2用于对甲醇分子的吸附性能研究, 结果表明, 化合物1是一种理想的微孔材料, 其对甲醇分子的吸附能力为化合物2的近5倍, 采用PLATON对材料的孔隙体积进行计算得到化合物1和2的孔隙率分别为38.2%和5.5%.  相似文献   

17.
在水热和溶剂热条件下, 有机多齿羧酸4,4'-三苯胺二甲酸(H2L)及含铜化合物分别与2,2'-联吡啶(bpy)和1,4-二(吡啶-4-甲氧基)苯(bpmb)反应, 合成了2种新型的含铜配位聚合物[Cu2L(bpy)](1)和[CuL(bpmb)0.5]·DMF(2). 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 红外光谱、 元素分析、 热重和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化合物1属正交晶系, Pnma空间群, 其骨架为二维层状结构; 化合物2属单斜晶系, P21/c空间群, 具有{44·610·8}拓扑结构的三维网络.  相似文献   

18.
通过改变合成条件合成了最大宽度达到2.6 nm的特殊“Z”字形孔道的新型金属有机骨架微孔晶体化合物Cd5(BTC)4(H2O)8·6H2O, 并通过ICP、元素分析、热重(TGA)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9.
基于层状二硫化钼纳米片比色检测亚锡离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pH=4.5)中, 亚锡离子对层状二硫化钼(MoS2)纳米片催化过氧化氢(H2O2)氧化邻苯二胺(OPD)的显色反应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据此构建了一种检测亚锡离子的比色传感器. 实验结果表明, 与不加MoS2纳米片的OPD/H2O2比色传感体系相比, MoS2/OPD/H2O2体系检测亚锡离子的灵敏度显著提高, 线性范围变宽. 在优化的条件下, MoS2/OPD/H2O2传感体系检测亚锡离子的线性范围为0.02~3.0 μmol/L, 检出限为8 nmol/L (S/N=3). 该传感体系对检测亚锡离子具有高的选择性, 可用于湖水中亚锡离子的检测.  相似文献   

20.
Two isostructural metal-organic frameworks,[NO3][M3(H2O)3O(TBA)3]-2DMF-6H2O(1 and 2)[M=In and Fe, H2TBA=4-(1H-tetrazol-5-yl)-benzoic acid], have been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Compounds 1 and 2 hav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s bridged via the typical 6-connected tri-nuclear cluster units M3O(COO)6 and linear linker H2TBA. The whole 3D framework possesses a 6-connected acs topology. Notably, by the fluorescence technique, compound 1 can detect nitro explosives through fluorescence quenching effect, especially for 2,4,6-trinitrophenol(TNP, Ksv=3.64×10^4 L/mol). Furthermore, the fluorescence spectrum red shifts as the number of NO2 group increases. Based on the aforementioned consideration, compound 1 can be considered as a potential luminescent probe for the detection of TN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