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青蟹养殖池沉积物无机氮释放通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青蟹养殖池塘沉积物-水界面无机氮的通量及环境因子对沉积物无机氮释放的影响.计算了养殖池沉积物-水界面NO2-、NO3-、NH4+的交换通量分别为238.779(μmol·m^-2)·d^-1、-1322.948(μmol·m^-2)·d^-1和199.422(μmol·m^-2).d^-1.试验表明:35℃时沉积物NH44+-N的释放量是15℃时的1.348倍,NO2--N和NO3--N随着温度升高释放量增加;pH=9.0时,沉积物释放NH4+-N和NO2--N量最大,pH=7.0时最小:不充气时氨氮释放量是充气时的1.877倍,而充气时NO2--N释放量大于不充气.表明青蟹养殖中期池塘沉积物是水柱中无机氮的汇,能对水质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正交实验测试了水体溶氧、温度、氮和磷水平对菹草芽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氧对菹草冬芽最终萌发率和单个冬芽萌发出芽的个数有极显著的影响,厌氧条件下萌发率和单个冬芽出芽的数目较高;而温度、氧和磷水平均无影响,对于萌发后两周内幼苗的生长、温度、溶氧有显著影响;氮和磷水平对幼苗的生长无显著效应,氧饱和条件下,20℃和10℃时幼苗虽然生长速度较快,但均为白化苗,且根的发育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3.
采用双向电泳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串联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研究三疣梭子蟹交配与未交配雌性个体肝胰腺蛋白质表达.使用PDQuest软件分析双向电泳凝胶图像,结果显示:交配组和未交配组凝胶图像上分别能检测到(400±25)和(530±16)个蛋白点,其中共有15个蛋白点表达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未交配组相比,交配组三疣梭子蟹肝胰腺中6个蛋白点的表达量显著性上升.经质谱鉴定为:磷酸丙糖异构酶、磷酸丙酮酸水合酶、过氧化氢酶、δ-谷胱甘肽S-转移酶、ATP合酶α-亚基和胰凝乳蛋白酶.此外,交配组三疣梭子蟹肝胰腺中9个蛋白点的表达量显著性下降.经质谱鉴定为:延伸因子2、长链酰基CoA脱氢酶、假血蓝蛋白1、假血蓝蛋白2、异柠檬酸脱氢酶、线粒体乙醛脱氢酶X、转酮醇酶、血蓝蛋白α-亚基和腺苷高半胱氨酸酶A.该结果可为揭示三疣梭子蟹卵巢发育机理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三疣梭子蟹是我国重要的海产经济蟹类, 野生梭子蟹的暂养是一种高效利用梭子蟹自然资源的经济手段. 为探究适合野生三疣梭子蟹暂养的方法, 研究了野生三疣梭子蟹捕捞后不绑螯堆积式暂存(M1)、绑螯单个体式暂存(M2)两种暂存方式以及橡皮筋绑螯堆叠盛放于塑料筐中运输(T1)、不绑螯单个盛放于单体盒中运输(T2)两种运输方式分别对其暂养存活的影响, 并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血糖、皮质醇、热休克蛋白(HSP70)几种生理指标了解其生理响应特征. 结果显示: (1)不同暂存方式对野生三疣梭子蟹暂养的影响中, M2方式暂存的蟹暂养累积存活率为91.4%, 显著高于M1 (P<0.05), M1组蟹累积存活率为70.0%; 根据对M1、M2组蟹血淋巴中几种生理指标的检测, 引起两组蟹存活率差异的原因可能是M1暂存方式对蟹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胁迫, 抗氧化及应激能力显著降低, 生理机能和免疫防御能力受损. (2)不同运输方式对野生三疣梭子蟹暂养的影响中, T2方式运输的蟹暂养累积存活率为41.5%, 略高于T1 (P>0.05), T1组蟹累积存活率为30.8%; 根据对T1、T2组的蟹血淋巴中几种生理指标的检测, 引起两组蟹存活率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以T1方式运输的蟹受到挤压胁迫, 抗氧化及应激能力略低于T2. 综上分析, 以绑螯单个体式的暂存方式和不绑螯单个盛放于单体盒中的运输方式获取的野生三疣梭子蟹更适合暂养.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 Xanthomonas Campestris XC-82. 5R5菌株的黄原胶最适发酵工艺条件.分析了不同碳源底物及溶氧水平对发醉过程的影响,确定了发酵最佳温度、初始pH值、菌龄,揭示了以菜油替代PPE作消泡剂的优点,同时认为不宜采用添加HZO:水的方式来改善发酵液的溶氧状况一实验表明,最佳摇瓶发酵工艺条件:蔗糖作碳源要优于葡萄糖,最适发醉温度’为28-32'C,接种菌龄为28hr,初始pH为7. 2;消泡剂为。.1%一。.2%菜油.  相似文献   

6.
RNA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其很多生物功能都与其结构有关.RNA碱基对的热力学性质和动力学性质是预测RNA结构的基础.本文采用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RNA碱基对G—C在3种不同温度下的打开及闭合情况,统计分析了其打开和闭合几率.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碱基对G—C处于闭合状态的几率逐渐降低,处于打开状态的几率逐渐增加,而碱基对打开闭合状态的转换频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并且形成碱基配对的3组原子间的氢键距离分布变宽.  相似文献   

7.
硬壳蛤对环境因子适应性试验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1998年10月至2000年10月对硬壳蛤稚贝及幼虫的生态习性进行详细观察。结果表明:稚贝生存温度为3-30℃,以15-28℃较适宜;盐度适应范围为16.0‰-41.0‰;pH适应范围5.1-9.0氨氮对幼贝(壳长15-18mm)在pH=8时半致死浓度为96小时Lc50=10.97mg/L,安全浓度(SC)=2.31mg/L,此时非离子态氨96小时Lc50=0.823mg/L,安全浓度(SC)=0.0825mg/L,耐溶氧最低可测得值为0.48mg/L,稚贝营底栖生活,潜居砂质底,依靠水交换滤取食物,饵料以各种小型浮游生物及有机碎屑为主,对种类无明显选择性。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汉江下游武汉段河漫滩7个沉积物的吸附特征及温度和扰动强度对磷吸附等温线的影响,用改进的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sh模型对实验吸附数据进行拟合,可得到最大吸附容量(Qmax)、原有吸附可交换态磷(NAP)、临界磷平衡浓度(EPC0)和固-液分配系数(Kp)的值.结果表明,改进的Langmuir模型更适用于描述汉江河漫滩沉积物的吸附特征,其物理意义更明确;Kp与Qmax呈较好的线性关系;沉积物吸附和解吸磷能力与温度变化一致;沉积物在等温吸附磷过程中,固体浓度效应在强扰动强度(200r/min)时最强。弱扰动强度(150r/min)时次之,中扰动强度(100r/min)时最弱.  相似文献   

9.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多孔PS膜和PDMS—PS复合膜的断面结构形态,认为复合膜中的PS柱状孔是支撑层,PS界面的微孔层和PMDS的均质涂层组成的双层结构是影响复合膜透气性的主要结构。提出了理论分析的模型与透气量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基本相符。测定了氧、氮、空气在不同温度下透过PDMS均质膜和PDMS—PS复合膊的透过系数P或透气速率J,给出了lgP或lgJ与1/T符合Arrhenius公式的线性关系。研究了操作参数对复合膜富集空气中氧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0.
参照热重(TG)曲线,用自制装置分段收集双金属氰化络合物(DMC)催化剂在不同温度区间的热分解产物,用色-质联用(GC—MS)等仪器进行分析.根据释放温度初步判断催化剂中各种配体的结合状态,并讨论了配体结合状态与催化活性之间的关系.除有机配体和水含量的相对多少外,DMC催化剂的活性和以配位方式与金属离子结合的有机配体的量关系更大,以配位方式结合的有机配体越多,则催化活性越高.DMC催化剂中Co^3-与CN^-的配位作用较六氰钴酸锌中弱.  相似文献   

11.
苕溪污染物入湖通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5~2010年苕溪入湖河流小梅港、长兜港和大钱港的水质监测资料以及杨家埠和杭长桥2个水文基点站的径流量数据,计算CODMn、NH3-N、TP和TN等污染物的入湖通量来明确苕溪入湖的主要污染及通量的关键影响因子.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水质评价并计算水质的污染分担率,表明苕溪的入湖河流水质总体为Ⅲ类,首要污染物为TN;统计逐日流量数据,计算2005~2010年入湖水量为9.15×108~17.85×108 m3;对污染物年通量进行等标计算,发现总氮的等标入湖量最高,年均入湖通量为3 415 t;对水质、水量与通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水量与通量的相关系数远高于水质,且两者之间呈现季节性响应关系.因此,总氮是苕溪入湖的主要污染,水量是通量的关键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2.
赣江流域水体无机氮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2006年1月和7月对赣江流域地表水进行了系统采集,分析研究了水体中各形态无机氮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赣江水体中主要的氮素形式是NO-3-N,枯水期赣江流域NO-3-N、DIN从上游至下游呈明显的上升趋势,NH 4-N变化不明显.丰水期从上游至下游NO-3-N含量逐渐降低,但降幅不大,而NH 4-N和DIN在中游含量最低,下游最高.主要支流中枯水期以袁水NO-3-N和DIN含量最高,赣江中支NH 4-N含量为全流域最大值,而丰水期以禾水NO-3-N为流域最高值.赣江主干流丰水期各形态无机氮含量明显低于枯水期.氮污染较重的袁水的输入致使G38(樟树)处氮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地方.  相似文献   

13.
MBBR处理低C/N生活污水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采用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处理低C/N生活污水,重点考察了填充率(PR)、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溶解氧(DO)等对MBBR脱氮除磷及COD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填充率为30%,控制HRT=6 h,DO=3.0±0.25 mg·L-1的条件下,经驯化的MBBR系统处理此类低C/N生活污水,COD、氨氮、TN及TP的平均去除率〖JP2〗分别为92.4%、85.8%、70.4%和40.1%,脱氮削碳效果较为理想,对于提高除磷需考虑联合其他工艺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通风量对餐厨垃圾好氧堆肥过程中氮素的演变和氧化亚氮(N2O)释放均有重要影响. 研究以通风量作为影响因子, 设置3组初始温度均为35℃的餐厨垃圾好氧堆肥化实验, 其通风量分别为(A)0.2L·min-1、(B)0.4L·min-1、(C)0.6L·min-1, 分析餐厨垃圾堆肥过程中温度、pH、NH4+-N、NO3--N和N2O等参数变化. 结果表明 B、C组堆肥均能在50℃保持5d以上; B、C组氧容量在10.87%~18.62%之间能够满足微生物活动需要; 3组实验结束时的pH值在7.32~8.10之间, 符合相关堆肥产品的要求; 各组NH4+-N与NO3--N含量分别为0.48、0.68、0.52g·kg-1和0.09、0.12、0.11g·kg-1; 各组N2O总排放量为464.07、293.92、313.99g. 综上所得, 通风量0.4L·min-1能够较好地促进生化反应过程, 对氮素进行有效地矿化与保留, 对N2O排放取得相对明显的控制效果, 可为N2O减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定量评估城市低影响开发的环境效应, 以宁波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为例, 通过构建研究区SWMM模型, 研究不同降雨强度下16种低影响开发情景方案对雨水径流量、氨氮(NH3-N)、硝态氮(NO3-N)和总氮(TN)等氮污染物控制的效应. 结果表明, 生物滞留池、透水铺装单项技术及其组合方案对雨水径流量的削减率分别介于3.41%~41.83%、1.08%~27.77%和5.59%~51.13%; 低影响开发对各种氮污染物的削减作用与降雨强度、设施种类及面积有关, 生物滞留池对径流量和氮污染物的控制效应强于透水铺装; 在小降雨事件(<)中, 低影响开发技术对NH3-N、NO3-N和TN均具有较高的控制效率, 当降雨强度增大时控制效率较低, 但污染物的削减总量较大; 当研究区海绵设施面积为2时, NH3-N、NO3-N和TN的污染负荷削减率分别高于28.62%、32.42%和24.82%.  相似文献   

16.
宁波市城区内河水质与沉积物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1年分阶段对宁波市城区不同类型内河进行了水质和底质(沉积物)污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宁波市内河水质总体属劣Ⅴ类,主要污染因子为TN、NH3-N、TP、CODMn;主要景观河道的水质好于一般河道,城中村河道水质最差,但差异并不大;内河水质的电导率、CODMn、TN、NH3-N、TP和Chla之间的相关性显著(R2=0.64~0.97),水体pH值受控于蓝绿藻,呈夏季高冬季低;连续降雨对水体水质有不同程度的稀释作用,短暂的水量补充对提高内河水质分类等级作用不大;清淤整治后水质有明显好转,其中CODMn、TP指标下降明显,TN指标虽然下降了21%仍超标严重;内河沉积物的主要污染因子为有机质、氮、磷,沉积物的耗氧量非常大,这是导致水质二次污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是塔中地区重要的油气产层.测定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热液矿物(方解石、石膏、重晶石等)及围岩的碳氧同位素以及锶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热液溶蚀围岩后释放的CO2可能是形成方解石中特征氧同位素组成的主控因素;自生碳酸岩矿物的碳同位素组成反映其在成岩期至少有2种碳源,早期形成的碳酸盐岩与二叠纪富^13C的碳源相关,成岩早期至晚期的碳酸盐岩的沉淀或重结晶可能与由局部地质事件导致流体在沿裂缝系统运移时混合了有机质降解过程中产生的富^13C的CO2有关;^87Sr/^85Sr值(0.708-0.718)高于同期海水,说明是该区域的热液流体富。^87Sr值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采用固相反应合成了四羟基苯基卟啉与与Fe^2+,Co^2+金属离子的配合物,在室温下,将其与分子O2作用,提纯后得到两种固态氧合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电导、热分析(TG/DTA)、紫外光谱(UV)等测试手段确定了氧合配合物的组成为[Co·THPP·O2](NO3)2·2H2O、[Fe·THPP·O2]Cl2·2H2O],可知1mol配合物吸收了1molO2,采用失重法测定了氧合配合物中的配位氧,确定1mol金属配合物吸收1molO2形成超氧配合物.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近年光催法脱除水中无机氮(氨氮、亚硝酸氮和硝酸氮)的研究进展和现状.重点介绍了氨氮的光催化氧化、硝酸氮和亚硝酸氮光催化还原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了本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