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液相沉积法制备了氧化锌(ZnO)纳米棒负载云母复合粉体,其合成工艺分为:(1)云母粉体表面沉积ZnO纳米粒子,并经煅烧制得表面晶种化的云母粉体;(2)以七水硫酸锌(ZnSO4·7H2O)为前驱体,乙醇胺和氨水为络合剂,制得液相沉积前驱体溶液,并在晶种化的云母粉体表面沉积ZnO纳米棒。利用X-射线衍射(XRD)、ζ电位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红外发射率测试仪对氧化锌/云母复合粉体进行了测试与表征。结果表明,云母分散于乙醇水体积比为1:1的混合溶液中,其表面带负电(-37mV),而ZnO粒子表面则带正电(16mV);两种粒子混合时,可通过静电引力实现ZnO纳米粒子在云母表面沉积;随着云母表面ZnO纳米棒沉积密度的增大,复合粉体在8~14μm波段内的红外发射率逐渐增大,从0.800增加至0.863;对比棒状ZnO球体,结构单元聚集状态的变化对最终红外发射性能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纳米氧化锌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纳米氧化锌的合成与表征何勇宁,沈孝良,马礼敦(复旦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上海200433)关键词纳米材料,氧化锌,合成,表征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很多,如蒸发冷凝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溶胶-凝胶法、超临界法、水热法及各种热分解法等。Liu等[2]用超声雾化热分解...  相似文献   

3.
纳米氧化锌的乳液合成、结构表征与气敏性能   总被引:67,自引:1,他引:67  
利用化学沉淀法、乳液法及微乳液法合成了不同晶粒尺寸的纳米氧化锌气敏材料;用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研究了材料的晶体结构和陶瓷微结构,并利用科西-科西法和德拜-谢乐法计算了材料的平均晶粒度和晶格畸变;和静态配气法测试了材料对乙醇、汽油、氢气、丁烷、六氟化硫的气体灵敏度。实验结果表明:微乳液法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乳化法合成的氧化锌具有颗粒小,气体灵敏度高和工作温度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通过多相成分分析, 以镁铝硝酸盐、正硅酸乙酯、钛酸四丁酯和氧氯化锆等为原料, 采用溶胶\|凝胶燃烧法合成了新型复相氧化物粉体, 研究了Ni和Fe离子掺杂及粉体细化对红外辐射率的提高及波段宽化的影响. XRD物相分析发现, 在1100~1200 ℃范围内煅烧可获得结晶良好的氧化物粉体, 该粉体的结构为堇青石及金红石等多相结构. 采用碳酸氢铵为pH调节剂与使用氨水相比, 粒子中位粒径有显著减小. 红外辐射性能显示, 在1~22 μm的宽波段内, 该复合粉体均具有很高的红外发射率, 在10 μm附近其红外发射率达到98%. 同时Ni及Fe离子的掺杂及粉体细化可引起堇青石晶格畸变, 增强了材料的非简谐效应, 从而有利于复合粉体红外辐射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以四氯化钛和六水三氯化铝为原料,采用电化学方法制备了TiO2/Al2O3复合粉体.以XRD对粉体进行表征发现,以电解TiCl4和AlCl3的混合溶液得到的粉体中,氧化铝主要分布在颗粒的表面.分别电解TiCl4与AlCl3的水溶液,待成胶后再混合而得到的粉体中,两种成分布比较均匀.对复合粉体进行高温处理,在500℃可以得到R-TiO2/γ-Al2O3的复合粉体,而在950℃可以得到R-mO2/α-舢2哂的复合粉体,在1200℃可以得到ALiO5复合陶瓷粉.  相似文献   

6.
通过两步法合成铜掺杂的氧化锌纳米棒,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紫外-可见(UV-Vis)分光光谱等技术对系列样品进行了表征,研究并探索了铜掺杂的氧化锌纳米棒光降解染料罗丹明B(RhB)和气体乙醛的催化活性。通过对多孔Cu掺杂ZnO纳米棒光催化分解乙醛进行了评价。多孔Cu掺杂ZnO纳米棒(CZ-5)光催化剂具有最高的催化分解乙醛的能力,比其它多孔Cu掺杂ZnO纳米棒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多孔Cu掺杂ZnO纳米棒光催化剂在室温下在可见光(435 nm)下照射16 h,5.50×10-4φ,体积分数)的乙醛气体完全降解为二氧化碳(CO2)。多孔铜掺杂的氧化锌纳米棒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的改善主要归因于铜和氧化锌纳米棒之间的协同作用。这种改进的光催化协同作用归因于Cu掺杂ZnO的可见光吸收的延伸和光生电子空穴对的抗重组。  相似文献   

7.
纳米氧化镍、氧化锌的合成新方法   总被引:57,自引:2,他引:57  
以草酸和醋酸盐为原料,用室温固相化学反应首先合成出前驱配合物二水合草酸镍和二水合草酸锌,进而二水合草酸镍和二水合草酸锌分别在380℃和460℃热分解2 h,得到产物纳米氧化镍和氧化锌。用X-射线粉末衍射、透射电镜对产物的组成、大小、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产物纳米氧化镍为球形立方晶系结构,平均粒径均为40 nm左右,产物氧化锌为粒度分布均匀的球形六角晶系结构,平均粒径约为20 nm。  相似文献   

8.
原位合成AlN及添加钇的复合AlN粉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Al-Mg和Al-Mg-Y合金为原料,通入高纯度的氮气,利用原位合成法制备了AlN粉体及含烧结助剂的复合AlN粉体。合成氮化产物的组织排列疏松,有利于粉化。粉化后的AlN粉体纯度较高,含氧量为1.23%,平均粒径为6.78μm,物相为单相AlN;复合AlN粉体物相组成为AlN主相与稀土钇的氧化物烧结助剂Y2O3相。粒径分布曲线呈双峰现象,从提高粉体的充填系数角度考虑,具有这种粒径分布的粉体有利于烧结致密化。  相似文献   

9.
10.
纳米氧化锌的合成及表面改性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以硫酸锌、尿素为原料,采用均相沉淀法合成了纳米氧化锌.研究了硬脂酸对所制的纳米氧化锌粉体表面改性的机理及其对粉体亲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硬脂酸中的羧基与纳米氧化锌粉体颗粒表面的羟基发生了酯化反应,并在表面形成单分子膜.经过表面改性的纳米氧化锌由亲水性转化为亲油性.同时,就纳米氧化锌粉体硬脂酸表面改性反应,探讨了反应摩尔分数、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产物的影响,从而筛选出粉体亲油性最大的反应条件为:硬脂酸质量分数为7%;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1h.  相似文献   

11.
利用固相烧结法制备了不同Co~(2+)掺杂比例的ZnO,研究了Co~(2+)掺杂比例对ZnO微观结构形貌,从而对变色变发射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掺杂会取代ZnO中部分的Zn~(2+),但不改变ZnO的六方纤锌矿结构。掺杂比例达到7.5%和10%时,会形成杂相Co_3O_4。随着掺杂比例逐渐增加,ZnO的结晶质量下降、禁带宽度减小、而晶粒形貌尺寸基本不变。Co~(2+)掺杂ZnO在室温下都呈绿色,随掺杂比例增加颜色先变深后变浅。当温度从室温升高到700℃,所有样品可变为黄褐色同时发射率逐渐提高。并且,随掺杂比例增加,颜色变化更为明显,发射率变化值增大。  相似文献   

12.
Pd/ZnO和Ag/ZnO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表征及光催化活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焙烧前驱物碱式碳酸锌的方法制备了ZnO纳米粒子,采用光还原沉积贵金属的方法制备了Pd/ZnO和Ag/ZnO复合纳米粒子,并利用ICP,XRD,TEM和XPS等测试技术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初步探讨了贵金属在ZnO纳米粒子表面形成原子簇的原因.以光催化氧化气相正庚烷为模型反应,考察了样品的光催化活性以及贵金属沉积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适量的贵金属,ZnO纳米粒子光催化剂的活性大幅度提高.同时,深入探讨了表面沉积贵金属的ZnO纳米粒子光催化剂活性有所提高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3.
采用层层自组装(LBL)的方式将带负电荷的层状氧化钛(LTO)纳米片以及DNA分子和带正电荷的层状双氢氧化物(LDH)纳米片交替组装,制备了一种人工设计的杂化薄膜,并研究了样品在8~14 μm波段的红外发射率。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LDH/DNA/LDH/LTO)n杂化膜在垂直于基底的方向呈长程堆积的有序结构,DNA分子链和LTO纳米片均以单层的形式平铺在LDHs层板间。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图像可以看出,薄膜呈现出均匀的、连续的表面形态。通过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确认了薄膜的组分,且每一种组分都均匀地平铺在每一个组装单层中,在垂直于基底的方向有序堆积形成均匀的薄膜。由于多组分之间存在协同作用,而且规整有序的层状薄膜结构的构筑增强了不同组分之间的界面效应、提供了平整光滑的薄膜表面,使该复合薄膜的红外发射率降低至0.419。这些结果清楚地表明,层层自组装方式制备的杂化复合膜能有效降低其红外发射率。  相似文献   

14.
哑铃状氧化锌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超声波辅助回流法制备了高纯度且尺寸一致的哑铃状氧化锌。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了氧化锌的形貌和结构,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测定其光学性质,并初步探讨了哑铃状氧化锌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溶液的碱度和乙二胺对哑铃状形貌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该哑铃状氧化锌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质。  相似文献   

15.
一维ZnO纳米棒阵列的水热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丽红  叶彩  安茂忠 《应用化学》2011,28(2):164-167
以锌片为衬底,用硝酸锌和氨水为原材料,在90 ℃时由水热法合成了有序生长的ZnO纳米棒阵列。 纳米棒长度为500~800 nm,直径约为100 nm,SEM图片显示该纳米棒顶部截面是六边形。 XRD谱表明,ZnO纳米棒为六方纤锌矿结构。 考察了制备温度、时间和物料比对合成的材料形貌和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ZnO Nanowir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inc oxide is a wide bandgap (3.37 eV) semiconductor with a hexagonal wurtzite crystal structure. ZnO prepared in nanowire form may be used as a nanosized ultraviolet light-emitting source. In this study, ZnO nanowires were prepared by vapor-phase transport of Zn vapor onto gold-coated silicon substrates in a tube furnace heated to 900 ?C. Gold serves as a catalyst to capture Zn vapor during nanowire growth. Size control of ZnO nanowires has been achieved by varying the gold film thickness…  相似文献   

17.
以含有Au和ZnO纳米颗粒的氢氧化钛溶胶作为成膜液,通过浸渍-提拉及灼烧处理在导电玻璃表面制备Au/ZnO/TiO2复合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对所得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Au和ZnO纳米颗粒均匀地分布在多孔TiO2薄膜上,通过TiO2、ZnO和Au三组分的协同效应促进了光吸收和电荷分离,使Au/ZnO/TiO2复合薄膜具有较好的光电转换性质,可用作太阳能电池材料.  相似文献   

18.
高玉荣  黄培  孙佩佩  吴敏  黄勇 《化学进展》2016,28(5):647-656
近年来,石墨烯/纤维素复合材料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该材料在透明导电柔性薄膜、电容器、载药、紫外线防护、传感器、吸附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在收集、归类研究国内外研究者在石墨烯/纤维素复合材料制备方法、性能以及应用工作的基础上,对石墨烯和纤维素复合材料的混合技术、制备方法及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ffects of zinc oxide (ZnO) on morpholog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ure polyoxymethylene (POM) and POM/ZnO composites. POM/ZnO composites with varying concentration of ZnO were prepared by melt mixing technique in a twin screw extruder. The dispersion of ZnO particles on POM composites was studi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dispersion of ZnO particles is relatively good.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s such as tensile strength, stress at break, Young's modulus and impact strength were measured. Increasing content of ZnO up to 4.0 wt% increases the impact strength of POM. Addition of ZnO beyond 4.0 wt% decreases the impact strength. The composites containing ZnO content greater than 2.0 wt% show increased Young's Modulus. The tensile strength and stress at break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ZnO content. This may be due to 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ZnO and PO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