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干谒之风非始于唐,却在盛唐时期最为风行,此期的两位大诗人李白、杜甫亦未能免俗。李白不屑科举走上干谒之途,杜甫则是科举失利方入干谒者之列。他们二人在干谒时段上有长短差异,在对干谒结果的认识上亦有所不同,但他们事干谒时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荷,然而无论怎样李白和杜甫在入仕心态上都是积极的。虽然他们都事干谒,却依然不减他们卓然大家之风范。  相似文献   

2.
秦观散文创作与当时科举制度有密切联系。秦观应试时正值王安石变法之后 ,王氏“新义”对考生具有极大的约束力 ,秦观一面对当时的科举考试形式怀有抵触情绪 ,一面又不断努力使自己的文章符合所谓“时文”的规格 ,以求及第。因此 ,他的散文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种矛盾心态的支配。又因为屡试不第而很晚才进入当时的核心文化圈 ,这都限制了其散文创作的成绩。入仕后 ,秦观成为新旧党争的牺牲品 ,元之后一再遭贬。而政治思想上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 ,对其策论结构的形成发生了直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杜诗传世文本中有创作于长安时期的干谒诗,凡15首。杜甫极少两度干谒同一对象,但却有三首酬赠韦济之作。此三首赠韦济诗结构章法各异,创作时间有明显先后之别,反映了杜甫天宝七载至天宝十一载间在长安的心境变迁。以三首赠韦济诗为参照,考察杜甫长安时期干谒诗的整体创作,能发现谋篇布局中颂美与自陈的不同侧重造成了干谒诗内部的分野,从而对多数干谒诗结构与内容的模式化有更全面、系统的观照。诗歌谋篇布局差异的背后,是杜甫在干谒求提携与自我任真间的徘徊纠结。名篇《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干谒韦济、回归自我的高亢尾音,却只是杜甫干谒之中点。  相似文献   

4.
唐诗,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盛唐之诗则为峰上的奇葩,李白、杜甫即是照耀这高峰的两个璀璨的星座,正所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相似文献   

5.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兼容并包文化氛围下孕育出的两朵奇葩,他们的山东之作无论题材内容,还是风格意象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李白取材广泛,随处着笔,主要描写求仙、任侠及帝师形象,诗风豪放飘逸,意象丰富,深深地烙上了齐文化的烙印.杜甫积极乐观,对仕途充满信心,作品包括狂放漫游的写景诗,更多的是蓬勃昂扬的言志之作以及稍流露出的仁者情怀,多为温雅雄浑之作,呈现出沉郁的端倪.意象活泼灵动,体现出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印迹.  相似文献   

6.
以“仁”为核心的儒学重于弘扬人的集体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即“情”的一面;道教、佛教则侧重于人的自我意识和生命本体意识,即“性”的一面。历代封建志士力求二者兼取,但未有几人能兼顾。杜甫既有以“仁政”为标准的“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又有中守“真性”的“独往之愿”的独立人格,他超越了时人在“性”与“情”两者失衡的结构,使两者统一在“真”的人生精神里,使其达到二者完美的统一,从而使自己的文化心态具备了千古一人的独特结构。  相似文献   

7.
论李白杜甫诗歌的盛世悲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史之乱前,理想的颂扬与现实的悲慨是李杜诗中两个相互依持的情感向度,后即本所指的盛世悲音,具体内容包括处盛世而发危言、现卖批判、身世悲慨三个方面,这类诗歌悲壮豪迈与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虽然都以悲情为情感内核,但却与衰世悲音的萎靡颓废、轻艳单薄截然不同,分别呈现出刚性之美与沉厚之美。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评价和态度,不少人认为是扬李抑杜。文章认为,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从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一贯态度和总体评价看,可以说,他一生对李白始终是偏爱和崇拜的;虽然不甚喜欢杜甫,但对杜甫也是尊敬、肯定的。在文化大革命中,郭沫若作《李白与杜甫》,强烈地表现出扬李抑杜的倾向,那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造成的思想逆转,有其复杂的原因,并不能代表他对杜甫的总体评价。“文革”结束以后,他又回到了肯定杜甫及其诗歌的正确立场。  相似文献   

9.
心态组合与诗歌的文学特质存在着不可割脱的潜在因缘,本文拟从美学角度观照李诗.从心与物的关系窥探李诗的一种独特审美表征心态意象化与意象心态化。李诗以同化和假定的抒情方式对万物人生进行非理性的审美潜思(心态意象化),并外化为独具慧灵的表现形式(意象心态化).其内容蕴涵以心绪波动之自然形态为载体.形式呈现以心态意象为外在接续,内容突破主题的圈范沿心态构成的原生状态上下波动,从而凝结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因此,心、物关系的非逻辑化使李诗意象构造呈现出内容大于形式或溢出形式之美。  相似文献   

10.
后世敬仰的“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李白、杜甫的诗歌思想有着一致性,他们同样爱祖国、爱人民,关心国家的命运,关心人民的疾苦。本文主要从诗歌创作方法、诗歌风格、诗歌表现意象三个方面比较了李白与杜甫诗歌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重读李、杜     
由于长期受大一统的儒家文化以及伴随封建制度发展而派生出来的封建官僚制度——科举制度的影响,造成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特殊的“从仕”观念。使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文化品格上形成严重的单一性倾向,在社会角色上,由于作为一种权力的话语的拥有者”,具有较严重的“救世主”及“代言人”观念,杜甫不仅是中国古典诗歌“近体诗”,又称“律诗”的集大成者及最高成就者,也是唐以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仕文化”的典型代表,又由于其伟大的诗歌创作成就,其思想影响了以的的历代诗人和作家。李白则是一个例外.他亦以其创作和生活经历,使我们认识到一种另类的文化品格,他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的一个游离的分子,从严格意义上讲,李白从来没有进入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他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而言只是一个过客。本文试以李白和杜甫的部分作品及其生活经历,对两位诗人不同的文化品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再论李杜     
看李杜,一般人习惯只看他们的作品。文章旨在从李杜的诗学理论与创作的结合点上,来对李杜作再度分析,从而加深人们对李杜的理解。同时试图让更多文学人有李杜精神。  相似文献   

13.
李白杜甫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人第一,天才加勤奋是基础;多种思想兼收互补,以儒家思想为主是其重要因素;强烈持久的爱国主义激情则是其根本原因;长期的漫游和漂泊是其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王维一生仕隐矛盾较为突出的有两次,均对其人生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仕隐矛盾的解决过程,充分展示了他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文章梳理了历代对李白妇女题材诗的接受和研究等方面的概况。古代对李白妇女题材诗的研究和关注较少,现代的研究虽然在理论上、系统性上有所深入和突破,但对其专题研究仍然很薄弱,在文本研究、接受研究和影响研究等方面都有待拓展,其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创新。  相似文献   

16.
杜甫《缚鸡行》一诗历来备受关注。孙民先生《杜甫〈缚鸡行〉新识》(《文史知识》2010年第8期)一文称,该诗表达了杜甫遵守道家自然之道,维护既存生态链的主题。孙民先生的观点值得商榷。杜甫恰恰是通过对小奴缚鸡一件事的议论,表达了对既存的弱肉强食之现状的批判与反思,是其积极入世、关怀民生之儒家精神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7.
清代建国初确定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方针,从而促进了地方教育的发展。山东官学教育迅速发展,有清一代教育水平居于前列,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地方教育者们的重教意识。  相似文献   

18.
杨妮  张小花 《科技信息》2008,(1):239-239
李白与多恩是中英两国盛世中的天才诗人,相同的时代背景与相似的人生经历对二人心灵上的冲击,使他们的诗歌在"及时行乐"这一主题上存在着诸多的可比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