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2 毫秒
1.
通过水热反应,合成了2,6-二(2-苯并咪唑基)吡啶(BBPY)和2,6-吡啶二羧酸(DPA)的锌髤配合物[Zn(BBPY)(DPA)].H2O(1)及镍髤配合物[Ni(BBPY)2]SO4(2)。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等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1属单斜晶系,Cc空间群,晶胞参数a=1.6945(12)nm,b=1.2721(9)nm,c=1.0658(7)nm,β=92.506(12)°。配体2,6-二(2-苯并咪唑基)吡啶中的3个氮原子与2,6-吡啶二羧酸中的1个氮和2个羧基氧原子与锌髤配位,形成六配位的畸变八面体构型;配合物2也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3735(8)nm,b=1.3838(8)nm,c=2.0270(11)nm,β=106.133(10)°。配体中每个2,6-二(2-苯并咪唑基)吡啶中的3个氮原子与镍髤配位,也形成六配位的畸变八面体构型。室温固态荧光测试显示,配合物1在428.9 nm(λmax)处具有强的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配合物Ni(Aim)4(SCN)2(Aim=1-烯丙基-1H-咪唑),并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其晶体结构。配合物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883 90(18)nm,b=0.953 90(19)nm,c=1.051 5(2)nm,α=70.22(3)°,β=65.29(3)°,γ=86.66(3)°,V=0.754 3(3)nm3,Z=2。在配合物中,每个Ni(Ⅱ)原子分别和来自4个Aim配体的4个氮原子、2个异硫氰酸根的2个氮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配位结构。在晶体中,分子通过C-H…N分子间弱相互作用沿a轴形成一维锯齿结构。电化学研究显示配合物中Ni2+/Ni对的氧化还原是一个准可逆过程。  相似文献   

3.
利用水热方法制备了一个新的过渡金属镉配合物[Cd(1,3-BDC)(L)(H2O)2]·H2O(1,3-H2BDC=间苯二甲酸,L=2-(3-吡啶基)-1H-苯并咪唑),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确定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016 41(6)nm,b=2.088 42(12)nm,c=1.001 38(6)nm,β=106.336 0(10)°,V=2.039 8(2)nm3,Z=4,R1=0.020 7,wR2=0.494.配合物中CdⅡ离子与L配体的1个吡啶N原子、1,3-BDC的4个氧原子和2个配位水的O原子配位,形成七配位的扭曲十面体结构.配体1,3-BDC的桥连相邻的CdⅡ离子形成一维聚合物链,相邻链间通过氢键和π…π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并对该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和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了镍(Ⅱ)/2,4,6-吡啶三酸(H3L=2,4,6-pyridinetricarboxylic acid)的配合物(1);利用红外光谱和单晶X射线衍射表征了其晶体结构.配合物1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020 27(15)nm,b=1.112 93(17)nm,c=1.461 6(2)nm,α=75.026(3)°,β=78.291(2)°,γ=65.384(2)°,V=1.449 0(4)nm3,Z=2.配合物中的镍(Ⅱ)离子处于两种不同的配位环境.其中部分镍(Ⅱ)离子与配体中的两个羧基及氮原子配位,其余的镍(Ⅱ)离子与六个水分子配位;而配体吡啶环上的4-位羧基未与Ni(Ⅱ)离子配位.与此同时,配合物中形成复杂的氢键,通过氢键连接形成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5.
合成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光谱等方法表征了叠氮桥联的双核配合物[Ni2(bispicen)2(μ-N3)2]-(CIO4)2[bispicen=N,N'-二(2-吡啶甲基)乙二胺].用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晶体属正交晶系,P212121空间群,镍(Ⅱ)离子处于变形八面体配位环境,并采取cis-α构型,两个以μ-1,3桥联方式配位的叠氮离子之间呈罕见的交错式非平面排列.变温磁化率测定表明配合物中两个镍(Ⅱ)离子之间存在反铁磁相互作用,基于^H=-2J^S1^S2的磁性分析表明磁交换积分J=-28.1 cm-1.  相似文献   

6.
苯基取代2,6-双苯并咪唑吡啶的2个NH的氢原子生成了2,6-双(1-苯基苯并咪唑-2-)吡啶配体(bpbp)。180℃加热条件下,IrCl3.6H2O和2,6-双(1苯基苯并咪唑-2-)吡啶合成了1个新的阳离子型配合物[Ir(bpbp)2](PF6)3,它的结构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氢核磁共振、X射线单晶衍射证实。[Ir(bpbp)2](PF6)3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P2/n,a=1.435 1(5)nm,b=1.094 1(5)nm,c=2.206 9(5)nm,β=99.832(5)°,V=3.414(2)nm3,Z=2。中心金属离子Ir(Ⅲ)和来自2个配体的6个N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几何结构。该配合物在二氯甲烷中发出明亮的黄绿荧光。  相似文献   

7.
利用双齿配体2-氨甲基-1H-苯并咪唑(AMBI)和硫氰酸钾以及硝酸钴或硝酸镍在甲醇-水中反应制备了2个新的异质同晶配合物trans-[M(AMBI)2(NCS)2](1:M=Co2+,2:M=Ni2+)。X-射线衍射单晶结构表明:2个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M(Ⅱ)与来自AMBI的4个氮原子和异硫氰酸根的2个氮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结构。配合物中的N-H…S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将配合物连接成三维网络结构。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对配合物1和配合物2进行了表征,并对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做了研究。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作为抑菌菌种,研究了配体AMBI和2个配合物的抑菌能力。  相似文献   

8.
以3-甲基-4-对溴苯基-5-(2-吡啶基)-1,2,4-三氮唑作为配体(L),合成了1个新的锰配合物[MnL2(NCS)2],对其进行了红外、电喷雾质谱和单晶结构表征,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P21/n,a=1.6480(2)nm,b=0.90707(13)nm,c=2.1919(3)nm,β=97.454(2)°,V=3.248 8(8)nm3,Z=4,R1=0.043 9。单晶结构表明,锰离子处于1个扭曲的八面体配位环境中,2个硫氰根离子呈顺式配位,每个配体L通过三氮唑上1个氮原子和吡啶上1个氮原子参与配位。  相似文献   

9.
以3-苯氧基甲基-4-(4-甲基苯基)-5-(2-吡啶基)-1,2,4-三唑(L)为配体分别合成了2个金属配合物即[Cu2L2Cl4]·2H2O(1)和[Cd3L2(μ2-Cl)6]n·2n CH3CN(2),对其进行了红外、紫外、热重、粉末衍射、元素分析和晶体结构等表征。配合物1和2都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都为P1,单晶结构分析表明,在配合物1中,中心铜( Ⅱ)原子具有畸变三角双锥构型[Cu N3Cl2];配合物2是配位聚合物,每个重复单元有3个Cd( Ⅱ)原子和2个不同的Cd( Ⅱ)配位中心,Cd1( Ⅱ)原子具有中心对称的畸变八面体构型Cd Cl4N2,Cd2( Ⅱ)原子具有畸变的八面体构型Cd Cl4N2。  相似文献   

10.
通过水热反应,合成了2-(2-苯并咪唑基)吡啶(BMPY)镉(Ⅱ)配合物[Cd2Cl4(BMPY)2]。对它进行了元素分析、热重、红外光谱及电子光谱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体2-(2-苯并咪唑基)吡啶中的2个氮原子与3个氯原子与镉(Ⅱ)配位,形成五配位的畸变四角锥构型,2个配位镉(Ⅱ)离子通过双氯桥键结合成双核镉的配合物。该配合物通过分子间N-H…Cl,C-H…Cl氢键和π-π作用形成一维链状结构。热重-微分热重(TG-DTG)分析结果表明,[Cd2Cl4(BMPY)2]在320℃以下无分解反应,耐热性好。室温固态荧光测试显示,配合物在408.9 nm(λmax)处具有较强的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11.
以3-苯氧基甲基-4-(4-甲基苯基)-5-(2-吡啶基)-1,2,4-三唑(L)为配体分别合成了2个金属配合物即[Cu2L2Cl4]·2H2O(1)和[Cd3L2(μ2-Cl)6]n·2n CH3CN(2),对其进行了红外、紫外、热重、粉末衍射、元素分析和晶体结构等表征。配合物1和2都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都为P1,单晶结构分析表明,在配合物1中,中心铜( Ⅱ)原子具有畸变三角双锥构型[Cu N3Cl2];配合物2是配位聚合物,每个重复单元有3个Cd( Ⅱ)原子和2个不同的Cd( Ⅱ)配位中心,Cd1( Ⅱ)原子具有中心对称的畸变八面体构型Cd Cl4N2,Cd2( Ⅱ)原子具有畸变的八面体构型Cd Cl4N2。  相似文献   

12.
设计合成了半刚性四足配体H4L(H4L=1,1,1,1-(间羟基苯甲酸-氧甲基)甲烷),在溶剂热条件下合成了其Cu(Ⅱ)配位聚合物[Cu(H2L)(Py)2]n(Py=吡啶),并进行了常规表征,用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此配合物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a=1.943 0(7)nm,b=0.926 4(3)nm,c=2.784 9(9)nm,β=96.763(3)°,V=4.978(3)nm3,Z=4,F(000)=1 724。配合物中的金属铜离子与2个相邻1,1,1,1-(间羟基苯甲酸-羟甲基)甲烷上的羧基及2个吡啶四配位而堆积成一维链状配位聚合物,配体中另外两臂未参与有效配位。Platon计算表明每个晶胞的溶剂可及体积约为1.397 nm3(扣除表面原子的范德华半径),占晶胞体积的28.1%,TGA分析表明该框架在236.9℃前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3.
以7-甲基-2-丙基-3H-苯并[d]咪唑-5-羧酸甲酯为原料,经还原反应和水解反应两步制得配体3-(羧甲基)-7-甲基-2-丙基-3H-苯并咪唑-5-羧酸(MZ);以Zn(NO_3)_2·6H_2O为锌源,MZ经配位反应合成一个新型的锌(Ⅱ)配合物{[Zn(MZ)_2]·2H_2O}_n(3),其结构经~1H NMR,FT-IR,X-射线单晶衍射和元素分析表征。3属单斜晶系,P2/c空间群,晶胞参数a=0.786 42(16)nm,b=1.072 1(2)nm,c=1.725 9(3)nm,α=γ=90°,β=93.63(3)°,V=1.452 2(5)nm3,D_c=1.482 g·cm~(-3),Z=2,R1=0.059 3,wR_2=0.141 5。  相似文献   

14.
以2-[N,N-二(2-吡啶甲基)氨甲基]-6-醛基-4-甲基苯酚(L)为配体,合成了2个单核铜配合物[CuL(CH3CN)(ClO4)]ClO4(1)和cis-[CuL(NCS)2]·0.5C4H8O2(2),对它们进行了紫外、红外、质谱、元素分析和单晶结构表征。2个配合物都属于单斜晶系,每个铜均为扭曲的八面体构型。作为四齿配体,L通过2个吡啶氮原子,1个叔胺氮原子和1个酚氧原子和铜离子配位。在配合物1中,乙腈和1个ClO4-参与配位,而在配合物2中2个硫氰根离子为顺式配位。  相似文献   

15.
利用2,6-二甲基吡啶作为起始物合成了不对称前驱体6-乙酰基-2-乙酯基吡啶,在此基础上合成了单亚胺吡啶配体(5)和相应的Co(II)配合物二氯·{2-乙氧甲酰基-6-[1-[(2,6-二乙基苯)亚胺基]乙基]吡啶}合钴(II)(6)。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体5作为三齿配体以[N, N, O]原子和两个氯离子与中心钴(II)配位,形成畸变的三角双锥配位环境,其中吡啶氮原子和两个氯原子形成赤道平面。将该钴配合物作为催化剂应用于乙烯的聚合过程,以MAO为助催化剂,在15.5ºC下作用1 h,可达到1.820×104 g/mol-Co∙h∙atm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6.
合成六齿配体N,N,N′,N′-四(2-苯并咪唑亚甲基)-1,2-乙二胺(EDTB)及单核锰(Ⅱ)配合物[Mn(EDTB)](NO3)2.DMF,并进行了晶体结构和多酚氧化酶(PPO)模拟活性研究。该配合物为正交晶系,P212121空间群,a=1.172 52(6)nm,b=1.320 83(6)nm,c=2.461 91(12)nm,V=3.812 8(3)nm3,Dc=1.451 g.cm-3,Z=4,F(000)=1 732。最终因子R(I>2σ(I)):R1=0.052 2,wR2=0.102 2;R(全部数据):R1=0.0652,wR2=0.1075,Flack指数为0.02(15)。结构分析表明,锰(Ⅱ)分别与配体EDTB苯并咪唑环的4个氮原子、两个亚胺基氮原子发生配位,形成1个变形八面体结构。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配合物的多酚氧化酶活性,以邻苯三酚为底物,表明在0.1~10μmol.L-1范围内,随着配合物浓度逐渐增大,配合物的氧化促进率从51.5%增至82.2%。在30℃,pH=7.8~8.2条件下,配合物的转化数由22.93 h-1增加到51.01 h-1,说明配合物的PPO活性随着pH值的升...  相似文献   

17.
合成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光谱等方法表征了叠氮桥联的双核配合物[Ni2(bispicen)2(μ-N3)2](ClO4)2[bispicen=N,N'-二(2-吡啶甲基)乙二胺].用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晶体属正交晶系,P212121空间群,镍(Ⅱ)离子处于变形八面体配位环境,并采取cis-α构型,两个以μ-1,3桥联方式配位的叠氮离子之间呈罕见的交错式非平面排列。变温磁化率测定表明配合物两个镍(Ⅱ)离子之间存在反铁磁相互作用,基于H^=-2JS1^S2^的磁性分析表明磁交换积分J=-28.1cm^-1。  相似文献   

18.
合成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光谱等方法表征了叠氮桥联的双核配合物[Ni2(bispicen)2(μ-N3)2](ClO4)2[bispicen=N,N'-二(2-吡啶甲基)乙二胺].用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晶体属正交晶系,P212121空间群,镍(Ⅱ)离子处于变形八面体配位环境,并采取cis-α构型,两个以μ-1,3桥联方式配位的叠氮离子之间呈罕见的交错式非平面排列。变温磁化率测定表明配合物两个镍(Ⅱ)离子之间存在反铁磁相互作用,基于H^=-2JS1^S2^的磁性分析表明磁交换积分J=-28.1cm^-1。  相似文献   

19.
合成六齿配体N,N,N′,N′-四(2-苯并咪唑亚甲基)-1,2-乙二胺(EDTB)及单核锰(Ⅱ)配合物[Mn(EDTB)](NO3)2.DMF,并进行了晶体结构和多酚氧化酶(PPO)模拟活性研究。该配合物为正交晶系,P212121空间群,a=1.172 52(6)nm,b=1.320 83(6)nm,c=2.461 91(12)nm,V=3.812 8(3)nm3,Dc=1.451 g.cm-3,Z=4,F(000)=1 732。最终因子R(I>2σ(I)):R1=0.052 2,wR2=0.102 2;R(全部数据):R1=0.0652,wR2=0.1075,Flack指数为0.02(15)。结构分析表明,锰(Ⅱ)分别与配体EDTB苯并咪唑环的4个氮原子、两个亚胺基氮原子发生配位,形成1个变形八面体结构。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配合物的多酚氧化酶活性,以邻苯三酚为底物,表明在0.1~10μmol.L-1范围内,随着配合物浓度逐渐增大,配合物的氧化促进率从51.5%增至82.2%。在30℃,pH=7.8~8.2条件下,配合物的转化数由22.93 h-1增加到51.01 h-1,说明配合物的PPO活性随着pH值的升高而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20.
潘兆瑞  周宏  鲜华 《无机化学学报》2010,26(11):1955-1960
本文合成了2个镍配合物[Ni(mtyaa)2(H2O)4]·4(H2O)(1)和[Ni(4,4′-bipy)2(mtyaa)2(H2O)2]·2H2O(2)(Hmtyaa=2-(5-甲基-1,3,4-噻二唑)-硫乙酸;4,4′-bipy=4,4′-联吡啶),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配合物的单晶结构,并对它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和粉末X-射线衍射等表征。配合物1和2的晶体分别属于三斜晶系和单斜晶系,空间群分别为P1和P21/n。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和2中镍原子均采取六配位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模式。在配合物1中配位水和游离水分子与羧基氧之间的氢键作用将单分子结构连成三维网状结构。配合物2中配位水和游离水分子与羧基氧以及配体中的氮原子之间的氢键作用将链连接成二维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