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讨论了线弹性断裂力学原理在木材中应用的特殊性;采用不同的 试样和方法测定了木材的顺纹断裂韧性KTLIC,并分析了不同试样厚度 和裂纹长度对木材断裂韧性的影响. 实验表明,顺纹断裂韧性KTLIC是 木材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2.
复合型应力状态是木材断裂破坏的主要受力模式,本文从复合断裂模型和试验方法两个方面回顾了木材复合断裂研究的发展历程.在介绍了木材复合断裂的经验模型和物理模型后,通过一组试验数据进行了这些断裂模型的比较,总结了各自的特点.同时,总结了确定这些模型而进行的各类试验方法,主要是Ⅰ/Ⅱ复合断裂模式,即断裂模式Ⅰ和断裂模式Ⅱ均存在的情况.最后阐述了木材复合断裂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白桦材断裂韧度的各向异性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材可视为正交各向异性材料,表征木材抵抗裂纹扩展能力的断裂韧度硒。是木材的基本力学性质之一,它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对白桦材试样断裂韧度硒。测试结果表明,LT试样的断裂韧度明显高于TL,TR试样的断裂韧度,TL和TR试样的断裂韧度相接近.无论哪种试样类型,起裂均发生在裂纹尖端.TL,TR试样裂纹扩展方向与原裂纹初始方向一致,LT试样与前两不同,裂纹沿着几乎平行于纤维的方向扩展.并且含水率对各个方向木材断裂韧度的影响趋势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童谷生  徐攀  罗翔 《力学季刊》2020,41(1):125-135
混凝土的断裂韧度是重要的材料参数,本文利用含U形切口的三点弯曲梁试验结合临界距离线法来获得混凝土的断裂韧度.理论推导了含断裂韧度与不同根部半径的断裂失效方程,采用有限元法计算了切口应力集中系数.根据断裂失效方程和试验中的材料几何参数,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计算得到混凝土材料的断裂韧度和抗拉强度.对小切口半径情形,采用双K断裂准则分析计算了混凝土起裂韧度和失稳断裂韧度,分析结果表明:临界距离线法得到的材料断裂韧度与双K断裂准则中的失稳断裂韧度吻合,同时获得相应临界距离值.  相似文献   

5.
木材静压大变形本构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研究木材静态缓冲特性的基础上,对实验数据进一步分析处理,得到了木材静压大变形情况下顺纹和横纹方向的静态本构关系。  相似文献   

6.
平面应变断裂韧度测试的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平面应变断裂韧度测试厚度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几种材料测断裂韧度所需的实际厚度,拟合了平面应力到平面应变过渡状态下σz应力的分布,分析了过渡状态下的裂端应力场.通过分析不同材料特性和应力状态对断裂韧度KIC的影响,结合金属材料断裂的细观机理,认为平面应变断裂韧度KIC反映的是材料正断的性能,仅代表材料发生正断的指标.结果表明:对于某些高韧性材料,即使满足平面应变条件厚度要求,断裂以剪断为主,很难测出KIC;而对于偏脆性材料,即使不满足厚度要求,只要发生正断,也可测出KIC.结合已有试验结果,为平面应变断裂韧度KIC测定的厚度选择,提出一种合理的预测方法.借助三片模型的研究,给出平面应变断裂韧度的正断指标.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预制厚钢板焊缝断裂韧度试样疲劳裂纹的“高K比法”。用“高K比法”预制疲劳裂纹,不需要对焊缝试样进行局部韧带压缩或反向弯曲等预处理,简化了焊接接头断裂韧度试验方法,而且此法不改变原焊缝残余应力,所得到的焊缝断裂韧度值更准确,有效地解决了厚钢板焊接接头韧度评定技术的关键问题。“高K比法”可以缩短断裂韧度试验所需的时间、减少备用试样、节约人力物力。介绍了“高K比法”的试验原理、试验方法、工程应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盛  梁亚磊 《实验力学》2013,28(4):517-523
为了考察人工预制裂缝宽度对确定岩石断裂韧度的影响,采用大理岩制作了含有不同预制裂缝宽度的中心圆孔裂缝平台巴西圆盘试件(hole-cracked flattened Brazilian disc, HCFBD),在RMT150B试验机上进行试验,对不同预制裂缝宽度圆盘的应力强度因子进行有限元计算,并对测试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将预制裂缝宽度视作零宽度裂缝方法确定的断裂韧度值偏低,给出了一种采用最小载荷和最大无量纲应力强度因子确定岩石断裂韧度的新方法,该方法能够消除预制裂缝宽度对圆盘试件测定岩石断裂韧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J积分对沥青混合料抗裂性能进行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沥青混合料是一种由集料、胶浆和孔隙组成的非均质材料,一般被认为是一种粘弹性材料,其力学行为介于弹性和塑性之间,采用弹塑性断裂力学更适合评价沥青混合料的抗裂性能.J积分理论可以避开分析裂纹尖端附近复杂的应力应变场,物理意义明确,可以有效的评价沥青混合料的抗裂性能,断裂韧度JC可以很方便的采用预切缝的半圆弯拉试验直接获得.为了评价材料本身特性对断裂韧度JC影响,在MTS试验系统上进行了3种级配的沥青混合料的断裂韧度试验.采用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有限元方法对半圆弯拉试验进行了模拟,并将数值模拟的结果与试验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论表明,断裂韧度JC可以作为一有效的评价沥青混合料抗裂性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平面应力型动态断裂韧度的一种测试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 引言由于试验技术及动态断裂分析上的困难,材料动态断裂韧度的表征与测试方法至今仍然很不成熟,尤其对于弹塑性材料,进展更为缓慢.早期的动态断裂韧度测试多半是在落锤式试验机上进行的,且用表征和测量准静态断裂韧度的方法来处理试验数据,从而  相似文献   

11.
高级别管线钢的一大特点是韧度高,导致管材裂纹尖端周围经常处于大范围屈服状态,现有基于高约束试件的断裂韧性测试方法,很难满足新型管材的断裂韧性测试要求. 本文回顾了基于CTOD 和CTOA的断裂韧度参数,详细介绍了管道钢断裂韧性测试方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了影响管道钢断裂韧性测试准确性的各种因素,为管道钢断裂韧性的测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高强度、高韧性管材的大量应用, 提出管道大范围屈服断裂问题. 针对现有的断裂力学方法应用于管道大范围屈服断裂评估的局限性, 分别从双参数断裂力学、基于约束校正的断裂韧性测试、基于应变的断裂评估和基于应变的失效评估图4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管道大范围屈服断裂评估的研究现状. 指出目前基于约束校正的管道断裂韧性测试的主要方法是SENT试件方法和表观断裂韧性方法, 评述了基于SENT试件约束校正的断裂评估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阐述了基于应变断裂评估的基本原理, 并从驱动力方程和CTOD失效准则两方面介绍了基于应变的断裂评估方法的研究工作成果. 最后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韩强  屈展  叶正寅  董广建 《力学学报》2019,51(4):1245-1254
页岩断裂韧度($K_{IC})$是页岩气储层水力压裂设计的基础参数之一,由于组成的非均质性,常规宏观力学测量方法存在制样困难、力学解释参数不连续、精度偏低等问题. 如何及时获取页岩的断裂特性,确保安全高效的工程施工,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 因此,提出了基于微米力学实验的页岩Ⅰ型断裂韧度分析方法,可用于页岩微裂纹起裂、发育直至形成宏观裂纹的机理研究,进行页岩宏观Ⅰ型断裂韧度预测. 基于页岩多尺度组成分析,开展了维氏压头和玻氏压头的页岩微米力学实验,分析了页岩残余压痕与压头间的相似关系、有效测试载荷以及压头参数的优化与选择. 分析了不同压入载荷下的页岩细观断裂韧度分布特征,开展了宏观巴西圆盘实验,验证页岩微米力学测试方法的适用性. 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效载荷范围内的页岩细观Ⅰ型断裂韧度波动性较小,当压入载荷过大时,由于岩样压痕区域出现局部剥落导致断裂韧度测量值偏小. 与宏观实验的比对分析显示,微米力学实验的$K_{IC}$平均值为0.86 MPa$\cdot \sqrt{m}$,直槽切缝巴西圆盘实验得到的$K_{IC}$平均值为0.92 MPa$\cdot \sqrt{m}$,两类方法的统计平均值较为接近,页岩局部组成的非均质性使得微米力学测量结果较宏观测试更为分散. 研究结果可用于页岩宏观Ⅰ型断裂韧度预测,为有效解决页岩气储层水力压裂参数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压电复合材料粘接界面断裂有限元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数字化FRMM(Fix-Ratio Mix-Mode)断裂试验,得到了压电复合材料试件的断裂韧性和位移及应变场。本文在试验的基础上,通过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及用户子程序UMAT进行了模拟分析,采用基于损伤力学的粘聚区模型(CZM)对压电复合材料界面的起裂和脱胶扩展进行了分析,并与VCCT方法进行了比较。计算得到的荷载位移曲线更接近于试验结果,但在裂纹扩展路径上的吻合需要对粘聚区法则进一步修正。通过进一步对CZM参数进行分析,表明界面粘结强度和界面刚度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很大。研究结果表明,粘聚区模型可以很好地表征压电复合材料弱粘接界面脱胶断裂问题。  相似文献   

15.
Fracture testing of a self-healing polymer composite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Inspired by biological systems in which damage triggers an autonomic healing response, a polymer composite material that can heal itself when cracked has been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the self-healing concept for polymeric composite materials and we investigate fracture mechanics issues consequential to the develop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this new class of material. The self-healing material under investigation is an epoxy matrix composite, which incorporates a microencapsulated healing agent that is released upon crack intrusion. Polymerization of the healing agent is triggered by contact with an embedded catalyst. The effects of size and concentration of the catalyst and microcapsules on fracture toughness and healing efficiency are investigated. In all cases, the addition of microcapsules significantly toughens the neat epoxy. Once healed, the self-healing polymer exhibits the ability to recover as much as 90 percent of its virgin fracture toughness.  相似文献   

16.
魏悦广 《力学学报》2000,32(3):291-299
裂纹在韧性材料中扩展时,将们随着微孔洞的萌生和生长,孔洞的萌生和深化将直接影响着材料的总体断裂韧性和强度,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将裂纹的扩展刻划为微孔洞的萌生、生长和汇合这样一个过程。从传统的断裂过程区模型出发研究微孔洞的萌生和生长对材料总体断裂韧性的影响,通过采用Gurson模型,建立塑性增量本构关系,然后针对定常扩展情况直接进行分析,孔洞对材料断裂韧性的影响由本构关系刻划,而在孔洞汇合模型中,上  相似文献   

17.
The boundary and loading conditions in many dynamic fracture test methods are frequently not well defined and, therefore, introduce a degree of uncertainty in the modeling of the experiment to extract the dynamic fracture resistance for a rapidly propagating crack. A new dynamic fracture test method is presented that overcomes many of these difficulties. In this test, a precracked, three-point bend specimen is loaded by a transmitter bar that is impacted by a striker bar fired from a gas gun. Different levels of energy can be imparted to the specimen by varying the speed and length of the striker to induce different crack growth rates in the material. The specimen is instrumented with a crack ladder gage, crack-opening displacement gage and strain gages to develop requisite data to determine toughness. Typical data for AISI 4340 steel specimen are presented. A simple quasi-dynamic analysis model for deducing the fracture toughness for a running crack from these data is presented, and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independent measur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