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12的RFLP标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春小麦品系Line 31携带有一个来自斯卑尔脱山羊草的显性抗白粉病基因Pm 12(Miller等,1988)。16个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探针用于鉴定Line 31及其亲本,结果表明Line 31是一个6B/6S易位系。用5个探针所进行的连锁分析进一步揭示Pm 12位于易位染色体的着丝点附近,与6S长臂上的α-淀粉酶位点(α-Amy-S1)紧密连锁,遗传距离仅为1.1 cM。本研究结果表明RFLP技术在鉴定小麦外源染色体及外源基因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重组质粒pRB_α1 PstI-1.5Kb片段为α-珠蛋白基因探针,应用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和印迹杂交技术,分析了一个中国人家庭的α-珠蛋白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该家庭的父母在临床上均无明显的贫血症状,而其一对孪生女患有HbH病。基因分析表明,母亲在一条染色体上具有三个紧密连锁的α-基因,而在另一染色体上完金缺失α-基因(ααα/--),父亲为右侧缺失α-地贫2杂合子(α-/αα),两个女儿均为右侧缺失α-地贫2与α-地贫1双重杂合子(α-/--)。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一名中国汉族正常人胎肝细胞染色体DNA中,应用PCR方法两次获得长为520 bp的人α型干扰素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表明,两次扩增产物的DNA序列完全相同,与过去分离克隆的IFN-αI和IFN-αD基因相比较,其第410位和第541位核苷酸分别为C和G,由此推测它编码的IFN成熟肽第114位和第158位氨基酸应为Ala和Val,其余位点则与IFN-αD和IFN-αI完全相同.我们建议将IFN—αD,IFN—αI和我们分离的IFN-αI/158V基因分别命名为IFN-αIa,IFN-αIb和IFN-alc基因.  相似文献   

4.
人白介素6受体配基结合区的表达及功能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人白介素6受体(hIL-6R)配基结合区作为克隆和表达的目的基因片段,以pET-3b为表达载体构建并筛选出两个重组子pET-6R(B)和pET-6R(B)4,分别编码28kD的IL-6R配基结合区和53kD的配基结合区的串联体。重组子分别转化相应受体菌,经IPTG诱导两种目的蛋白28kD的rIL6R-28和53kD的rIL6R-53分别占菌体总蛋白的50%和30%。表达产物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纯化并复性后均能增强IL-6对IL-6依赖株7TD1细胞的生长刺激作用。ELISA结果也表明rIL6R-28和rIL6R-53都具有明显的配基结合活性。  相似文献   

5.
小麦显性雄性不育单基因Tal的染色体组定位及端体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染色体组定位、端体测验和端体分析等一套新的定位程序和方法,明确太谷核不育小麦的显性不育单基因Ta1位于4D染色体短臂上,它与着丝点间的遗传距离大约是31.1个交换单位。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重组体DNA技术使质粒pUB110的β-蛋白质的N-末端编码区与B.licheniformis的α-淀粉酶结构基因融合并产生了信号肽酶Ⅰ识别切割区,从而构建了带有β-信号肽的β AMY基因。该基因借助β-蛋白的可译读码和β-信号肽表达并分泌到胞外,分泌效率约为野生型的10%,通过对不同pβAMY质粒分泌能力的比较、限制性内切酶切点分析和β-信号肽介导下的胞外α-淀粉酶分子量的比较,in vivo证明了B.subtilis信号肽酶Ⅰ的特异识别切割序列为Ala—Ala—Ala Ala,结果还表明B.licheniformis α-淀粉酶在B.subtilis中的分泌作用符合翻译后加工模式。  相似文献   

7.
从国内高效杀蚊球形芽孢杆菌BS10的质粒pFWI,克隆杀蚊毒素基因的~1.4kb Hind Ⅲ DNA片段,在大肠杆菌表达杀蚊幼虫活性的43kd毒素蛋白,首次为球形芽孢杆菌杀蚊毒素基因定位在质粒上提供了直接证据。通过Southern blot和Western blot对10株BS无杀蚊活性菌株进行分析,揭示出无毒株为杀蚊毒素基因缺失突变株,这是从基因及蛋白质水平对杀蚊和不杀蚊球形芽孢杆菌的区别的首次报道。本文得到的pFL109克隆可作为探针区分杀蚊和不杀蚊球形芽孢杆菌,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表达烟草花叶病毒外壳蛋白的转基因烟草及其对TMV的抗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体外重组DNA技术构建携带烟草花叶病毒(TMV,国内流行的普通株)外壳蛋白基因(CP)的中间表达载体,通过土壤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Ti质粒,重组TMV-CP基因被转移至烟草细胞,并获得大量再生的转基因烟草。工程烟草的基因组经Southern印迹法分析证明,CP基因在再生工程株染色体中有1—5个拷贝的插入。分子杂交分析确证TMV-CP基因在转基因株中获得正确表达,其mRNA和蛋白产物的丰度分别达0.005—0.01%及0.05—0.2%。攻毒实验表明90%以上的能表达TMV—CP基因的工程烟草能不同程度地抑制病毒的复制、扩散,并显著延缓,减轻系统病状的发生。有3株工程植株直至花期无病状表现,生长正常。这一抗性作用机制在于转化细胞中的外壳蛋白在病毒侵染早期有效地抑制了入侵病毒颗粒的脱壳,从而阻断病毒的复制。  相似文献   

9.
水稻腊质基因分子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腊质基因(Wx)负责胚乳与花粉粒中直链淀粉的合成。我们通过对限制图和DNA顺序有重叠的两个基因组克隆的分析,测定出了水稻Wx基因全长为5499bp的DNA顺序。比较水稻、玉米(Klsgen等)和大麦(Rohde等)中Wx基因的DNA顺序,弄清水稻Wx基因中存在13个内含子和14个外显子,通过微机对外显子顺序的翻译,得出了水稻Wx蛋白包括转运肽在内的609个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并计算出它的分子量约为72kD。经比较,水稻Wx成熟蛋白的氨基酸顺序与玉米、大麦的没有明显地差异。但是,水稻Wx基因5′-上游区、3′-下游区和内含子区域的DNA顺序,以及Wx前体蛋白的转运肽区域的氨基酸顺序与玉米和大麦Wx基因的相应区域相比,它们之间的同源性却很低。  相似文献   

10.
应用生物技术向小麦导入黄矮病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小麦黄矮病是我国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迄今在普通小麦中还未发现抗性材料.经酶联免疫吸附分析,发现在小麦族中有13个种具不同程度抗性.中间偃麦草、小麦-中间偃麦草的八倍体衍生物无芒中4和TAF46及由TAF46育成的小麦附加系L_1均高抗黄矮病.以L_1为抗源,采用CSph突变体和组织培养诱导分别育成了抗病的易位系119880和119899.资料表明其抗性由一个显性基因所控制.筛选出pEleAcc3和pPJN8(E_1-T_1)两个互补DNA分子探针,可探测出在普通小麦遗传背景中的中间偃麦草DNA,在Southern杂交中,中间偃麦草及其衍生物的DNA清晰显示出小麦DNA所缺乏的一条特异带,通过比较其相对深浅程度可判断易位系所获的外源染色体片断的大小,作为黄矮病抗性的选择标志.  相似文献   

11.
两套小冰麦异附加系的建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报道了把天兰冰草(Agropyrn intermedium)的两个染色体组的14对染色体分别加入小麦,建立起两套小冰麦异附加系列的程序和方法,并对所建立的14种异附加系的表型特征进行了观察分析,查明有些小冰麦异附加系中的冰草染色体上携带有抗锈病基因。此外,本文还讨论了与一些农艺性状有关的基因在不同冰草染色体上的分布。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研究HIV-1外膜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获得足够量的糖蛋白,对HIV-1的外膜蛋白Env进行了修饰,利用PCR技术克隆目的基因,把Env基因构建到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表达载体中,把pPICZαB-Env表达载体转化到酵母中,根据基因重组技术,使Env基因和酵母基因组重组,筛选阳性重组子.  相似文献   

13.
“分子梳”是DNA被可移动的气-液界的均匀拉直,该技术涉及两个过程:DNA分子末端与基底表面的特异性结合和移动的气-液界面对DNA分子的均匀拉直。该技术在构建纳米材料/结构,研究DNA转录和复制,绘制基因物理图谱等方面得到了应用。预计“分子梳”技术将在以下方面取得进展:以拉直的DNA为模板构建纳米器件和纳米材料;用于基因突变的临床检测;结合原子力显微术(AFM),建立“原子力显微术原位杂交”技术以替代荧光原位杂交。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我国野生大豆(Glycine soja)种子贮藏蛋白基因的结构,并与栽培大豆进行比较,构建成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H1和栽培大豆Glycine max子叶cDNA库。用已知含球蛋白glycinin Gy 4基因的克隆DNA λS 312为探针,从两个cDNA库中分离出6个克隆。其中两个克隆pWS 228与pWS 242含全长cDNA,克隆cDNA的限制酶图谱和cDNA与基因组DNA的Southern法杂交表明它们代表野生大豆球蛋白glycinin Gy 4基因家族的两种表达拷贝。pWS 228 cDNA的部分序列已测定并与栽培大豆相应顺序作比较。分子杂交还证明Ⅱ类glycinin基因家族的组编在野生大豆胚形成过程中的变动。  相似文献   

15.
高效抗虫转基因烟草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苏云金杆菌HD-1的杀虫蛋白基因经5′端改造,3′端进行4种不同长度缺失后插入到含有双增强子的35S启动子,翻译增强子“Ω′”片段的双元载体中,借助土壤农杆菌LBA 4404将在此双元载体上的杀虫蛋白基因及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NPTII)转入到生产品种烟草NC89的染色体上,从而获得了抗卡那霉素的转化再生烟草植株。用1—3龄烟青虫对这些转化植株进行大量重复虫试结果表明用4种不同长度B.t.基因转化的再生植株中都有抗虫性高的植株,其中以1.8kb的B.t.Cry IA(c)基因转化的植株杀虫效果最好,这一组转基因植株的平均杀虫率在90—100%的约占该组总虫试植株的50%。对高抗虫性植株的子一代(T1)和子二代(T2)进行遗传分析,分子生物学分析和进一步的抗虫试验表明B.t.基因已遗传到子代并初步选到了高抗虫性的转基因纯合株系D8-14和D19-8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克隆了1例APL患者的染色体断裂点,发现位于17号染色体的维甲酸受体α(RARA)基因与15号染色体上一个被命名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的转录单位发生融合,继而克隆并定序该基因的部分区域,并分离一组分子探针,在36例APL患者中检测出33例有PML基因重组,其中24例的15号染色体断裂点丛集于一个4.4kb的区域,称为PML~(ba-1),9例的断裂点位于PML~(ba-1)上游一个6.5kb的区域,称为PML~(ba-2),这两种不同分子重排是形成PML-RARA融合基因异质性的主要原因,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纳米通道单分子检测P53蛋白与DNA的弱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基于α-溶血素(α-HL)的纳米通道单分子检测技术在单分子水平上探测位于肿瘤抑制蛋白P53 DNA结合域的多肽分子(P53-P)与含有p21waf1/cip1基因结合域的双链DNA (B40)之间弱相互作用. 在电场力的作用下, 单个P53-P/B40复合物被α-HL纳米通道捕获并限制在其前庭中. 通过空间限域作用, P53-P与B40之间的弱相互作用被放大为具有显著电压依赖性的复合物-α-HL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从而产生极易分辨的离子流特征阻断信号. 统计分析特征阻断信号显示P53-P与B40之间的弱相互作用使得B40产生微小的构型变化. 分子对接模拟进一步证明, P53-P能够插入B40的小沟并使得小沟间距变窄. 因此, 基于α-HL的纳米通道单分子检测技术可以作为研究单个生物大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的超灵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8.
探讨多壁碳纳米管对人肺上皮细胞A549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性的影响及其活化机制.不同浓度的多壁碳纳米管作用于A549细胞后,用活性氧(ROS)敏感探针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氧化应激状态;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这一分析技术检测A549细胞NF-κB DNA结合活性;用蛋白印迹检测A549细胞NF-κB p65蛋白和IκBα蛋白表达;用免疫荧光结合共聚焦显微镜观察A549细胞NF-κB p65蛋白的核转位情况.结果表明,多壁碳纳米管诱导A549细胞内ROS过量产生和NF-κB DNA结合活性;同时伴有p65蛋白核移位和IκBα蛋白胞浆降解.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可抑制多壁碳纳米管诱导的A549细胞内ROS产生、NF-κB DNA结合活性、p65蛋白核移位以及IκBα蛋白降解.结果表明,多壁碳纳米管可以通过诱导A549细胞氧化应激机制从而活化核转录因子NF-κB活性.  相似文献   

19.
化学合成的亮氨酸脑啡肽(LEK)基因与质粒pBR322重组,转化大肠杆菌,经过原位杂交筛选,限制性图谱分析和Southern杂交鉴定,获得一批LEK基因重组体。插入乳糖操纵子(1ac)启动基因控制LEK基因的表达。一个lac转录方向和LEK基因转录方向相同的表达质粒,pLE103,能在大肠杆菌中产生LEK。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LEK的产量可达每毫克细菌蛋白426毫微克。  相似文献   

20.
采用Cy2、Cy3和Cy5荧光染料标记蛋白,建立了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受2,4-二硝基苯磺酸(DNBS)刺激前后的双向胶内差异凝胶电泳(2D-DIGE)图谱,每组平行样本数为3。凝胶采用蛋白荧光染料Deep Purple进行后染色(Post-stain)。DeCyder定量分析软件在每块凝胶上平均检测到1 200个以上蛋白斑点,每块胶上都匹配得到的相同蛋白质斑点有846个。其中有7个斑点丰度变化在50%以上,统计学意义显著(P值小于0.05)。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HPLC-nESI MS/MS)成功鉴定5个表达上调的斑点分别为X染色体开放阅读框26(Cxorf26)、人辅分子伴侣23(PTGES3)、钙调蛋白(CALM3)、肌球蛋白轻链6(MYL6)和断裂点丛集区蛋白1(BANF1);2个表达下调蛋白斑点被鉴定为转录延伸因子B肽链2(TCEB2)和核糖体蛋白L23(RPL23)。除MYL6被报道与皮肤疾病相关外,其它蛋白与皮肤病变的关系有待研究。该研究得到的7个差异表达蛋白为DNBS类化学致癌物职业接触者皮肤病变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