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尹协振  雷忠 《实验力学》1995,10(2):103-109
运动激波通过两个等攻角平板后诱导出两个同向旋转的旋涡,这两个旋涡在随当地气流向下游运动的同时,绕涡核连线中心旋转。本文通过测量涡对的转动角度速度,获得了每个旋涡的强度。实验结果表明,由此测得的旋涡强度不同用于小攻角平板起动涡公式计算了起动涡强度。  相似文献   

2.
小型静态火旋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军  姜冯辉 《实验力学》1997,12(3):406-410
本文介绍了一种研究火旋涡的实验方案,利用火旋涡发生器测量了火旋涡的温度分布,并对火旋涡的旋转速度、燃烧速率及进风口风速等物理量与进风口大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火旋涡稳定,明显,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3.
附面层中马蹄形旋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天舒  史胜熙 《实验力学》1989,4(3):290-296
本文用烟流显示和热线方法研究附面层中马蹄形旋涡的形态、生成频率、配对和涡系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可压缩流向涡与激波轴对称干扰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NS方程数值模拟了可压缩流向涡和激波轴对称相互作用现象.数值模拟包括定常和非定常两种情况,计算结果分别与相应的实验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数值模拟成功地捕捉到了激波和旋涡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激波波面变形,激波振荡,涡核变大以及激波波后出现驻点、回流区等流场特征.提出了判断流向涡与运动激波相互作用中旋涡破碎的准则  相似文献   

5.
黄永念 《力学进展》2002,32(4):505-512
旋涡结构的湍流统计理论是已故周培源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率先提出来的.经过他和他的学生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已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湍流统计理论.在纪念周培源教授诞辰100周年的时候,特贡献本文作为对一代宗师的怀念.本文是这个理论的一个总结和概括,其中包括:作为湍流元的旋涡结构解的寻找,可能存在的不同旋涡结构解的类别和叠加,统计平均方法的选取和操作,统计平均物理量的规律的探索等.   相似文献   

6.
刘静  李杰  张恒 《力学学报》2019,51(3):826-834
作为一种新型的涡流发生器,陷窝具有流动阻力小、综合传热性能高的特点,是现代高性能涡轮叶片内部冷却新技术. 旋涡的定量分析是陷窝强化传热优化设计的重要依据. 针对在不同陷窝模型下的旋涡结构、分离方式和背景压力变化引起的旋涡强度无法定量分析的问题,本文提出采用涡核速度和 涡核速度梯度张量特征值来定量分析旋涡的方法. 通过采用涡核处局部坐标系表示的速度矢量和速度梯度张量,得到了涡核的轴 向速度、径向速度、旋转角速度、轴向加速度和径向加速度,并在此基础上简化出了用最大轴向速度、最大轴向加速度和最大旋 转角速度综合表示的旋涡强度的定量分析方法. 用该方法分析了不同深宽比陷窝诱导的旋涡结构,随着深宽比的增大,最大轴向 速度、最大轴向加速度和最大旋转角速度均呈现明显的增大趋势,旋涡强度增大. 研究表明此方法具有数据处理简单、通用性强、 不受分离方式限制、不受背景压力影响的特点,且提取到的数据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适用于各类旋涡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激光测速技术观测到,在雷诺数50至250的范围内,圆柱体绕流的旋涡脱落频率与来流流速之间的关系存在不连续的突变。为了避免前人实验中存在的疑点,本文用FFT技术对信号进行分析以提高频率的测量精度;用锁相环跟踪技术以实现频率-流速关系的连续自动记录。本文得出,当雷诺数达到150—160时,旋涡脱落频率与来流流速的关系突然由一直线下降到另一直线,频率减小约3%。  相似文献   

8.
用NS方程数值模拟了可压缩流向涡和激波轴对称相互作用现象.数值模拟包括定常和非定常两种情况,计算结果分别与相应的实验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数值模拟成功地捕捉到了激波和旋涡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激波波面变形,激波振荡,涡核变大以及激波波后出现驻点、回流区等流场特征.提出了判断流向涡与运动激波相互作用中旋涡破碎的准则.  相似文献   

9.
王赛  邵传平 《力学学报》2012,44(4):787-791
用隔离板对直径为D, 沿流向振荡的圆柱后涡脱落进行抑制. 隔离板放于圆柱尾流中心线上,控制参数包括隔离板长度L/D以及隔离板前缘到柱体振荡中心的距离G/D. 实验的雷诺数范围Re=VD/v=1.01×104~1.69×104,柱体折减振频范围feD/V=0~0.03, 柱体振幅固定为A/D=0.2. 风洞烟线显示和热线测量结果表明:当 G/D位于一个有效区域内时,可有效抑制振荡柱体尾流的旋涡脱落. 该有效区的大小随着隔离板板长的增大而增大, 随着Re数和圆柱振荡频率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0.
吴锤结  马晖扬 《力学进展》1997,27(3):342-357
旋涡及自由表面湍流与自由表面的非定常、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当前流体力学中一个十分活跃的前沿领域的研究课题,它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实用背景.旋涡、湍流与自由表面的相互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非线性、非定常过程,涉及到涡-涡、波-涡相互作用,旋涡在自由表面处的断裂、重联、合并及自由表面湍流中的准拟序结构的形成、发展等复杂动力学过程.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对旋涡与自由表面的相互作用的基本过程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但对湍流与自由表面的相互作用中的许多基本物理过程还知之甚少.本文综述此领域的实验、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的最新进展和主要结果,讨论若干有待解决的问题,并指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用NS方程数值模拟了可压缩流向涡和激波轴对称相互作用现象。数值模拟包括定常和非定常两种情况,计算结果分别与相应的实验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数值模拟成功地捕捉到了激波和旋涡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激波波面变形,激波振荡,涡核变大以及激波波后出现驻点、回流区等流场特征。提出了判断流向涡与运动激波相互作用中旋涡破碎的准则。  相似文献   

12.
数值研究激波与旋涡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陆夕云  庄礼贤 《力学学报》1993,25(3):257-263
从非定常形式的Euler方程出发,数值模拟了运动激波与旋涡相互作用的非定常流动过程。为保证激波具有较高的分辨率,采用对称型TVD格式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这样可以有效地模拟流场中一些复杂的流动现象,如激波变形、激波分叉和三波点的形成,以及旋涡结构的变化过程等,并与已有的实验流动显示相符良好。同时,也是对TVD格式求解这类问题的一次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3.
激波与涡对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方截面激波管中进行了平面运动激波和涡对的二维相互作用实验,研究了激波与同向涡对、激波与反向涡对相互作用的非定常过程.根据实验照片,分析讨论了作用过程中激波的变形,二次激波和三波点的形成、演变,激波与激波的相互作用,以及旋涡结构的变化等.实验表明,激波通过涡核时,激波发生剧烈变形,旋涡强度增大,涡核形状改变.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快速涡方法对入射涡与圆柱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观察到了入射涡在圆柱表面上诱导的二次分离和三次分离现象。二次涡的产生,与入射涡配对,改变了它们的运动轨迹。二次涡是入射涡“回跳”现象的主要原因。本文还对不同入射涡强度及相互位置作了计算,并分析了不同参数对涡运动轨迹的影响。这些现象与涡的无粘圆柱绕流有着本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剪切流动中声、涡弱非线性作用与声控流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非均匀流(特别是平行剪切流)中声、涡运动模式的划分及其相互作用进行了弱非线性分析,着重研究了一阶声、涡作用产生二阶涡的情况,计算了二阶生成涡相对于一阶涡的时均放大倍数。从这一角度分析了声学控制流动问题,指出与声波发生作用的涡的性质以及涡频率与声频率之间的关系,并定性地讨论了声压阈值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入射涡与圆柱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协远  陶锋  童秉纲 《力学学报》1992,24(2):223-228
本文用快速涡方法对入射涡与圆柱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观察到了入射涡在圆柱表面上诱导的二次分离和三次分离现象。二次涡的产生,与入射涡配对,改变了它们的运动轨迹。二次涡是入射涡“回跳”现象的主要原因。本文还对不同入射涡强度及相互位置作了计算,并分析了不同参数对涡运动轨迹的影响。这些现象与涡的无粘圆柱绕流有着本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圆柱空腔内涡破裂的LDA三维流动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应征  陈汉平 《实验力学》1999,14(4):477-483
针对旋转圆柱空腔内旋转流场泡状涡破裂现象,设计了实验装置,分析了实验系统中光路设置、折射率补偿、示踪粒子选择等关键问题的处理方法,采用激光多谱勒速度测量技术LDA(LaserDopplerAnemom etry)进行测量,给出了圆柱空腔内子午面上二维速度全场和涡破裂区域的内部三维流动测量结果. 同时给出的数值计算模拟结果和实验测量结果非常吻合.  相似文献   

18.
心脏与血管的相互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光宏  高健 《力学进展》1996,26(1):87-106
心脏与血管的相互影响早就引起生理学家们的兴趣,但其在临床医学上的广泛应用则是近几年的事.这主要归功于两大生物力学成就,一是应甩泵功能曲线和时变弹性元描述心脏功能,另一是应用输入阻抗来描述血管功能.本文系统地总结和评述了20多年来国际上关于心脏与血管相互影响的研究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