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道了在20、30、40和50℃下,水-氯化锂和乙酵-氯化锂二元系及氯化锂浓度为0.1、0.2、0.3和0.4mol LiCl/kg溶剂下的水-乙酵-氯化锂三元系液体粘度的测定结果。结合李伯耿等人的拟两元模型和Wei等人的局部组成型液体粘度模型,提出了关联含盐三元系液体粘度的拟两元局部组成模型,经对所测的十六组液体粘度数据进行关联,最大平均偏差4.3%,最小平均偏差1.3%。 相似文献
2.
在Eyring速率过程理论和Shealy和Sandler的水溶液溶质聚集(SA)模型的基础上,作者建立了一个适用于水溶液粘度的新模型(SAV)。从二元水溶液粘度数据关联得到的模型参数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水溶液中结构效应比热效应对粘度有更大的影响,过量焓和过量活化焓及过量熵和过量活化熵之间分别存在随温度而变的比例常数。对二元水溶液粘度的关联误差一般在1%左右,利用该模型能够满意地根据二元参数预测三元水溶液的粘度数据,误差小于5%。 相似文献
3.
刘伟胜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1989,(1):19-27
设计了测定液体混合物粘度的实验装置,用纯水对实验装置进行检验,其偏差与文献值相比小于5%。使用该装置对六种二元液体混合物的粘度,即丙酮和水,丙酮和甲醇、甲醇和三氯乙烯、甲醇和苯、四氯乙烯和苯、甲醇和四氯乙烯,从常温到高温加压测定。测定的六种液体混合物的粘度大体上随温度成反比例变化。 相似文献
4.
液体混合物粘度的测定和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温度和组成条件下测定了乙酸乙酯(1)-苯(2)和丙烯腈(1)-苯(2)体系的粘度,并根据溶液粘度理论对混合物粘度进行了理论推算,结果与实验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盐对多组分液体混合物沸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仁义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1):26-29
测定了若干非挥发无机盐对水-甲醇-正丙醇三组分液体混合物及氯仿-丙酮-甲醇三元共沸混合物沸点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盐引起液体混合物沸点下降的必要条件是混合物中必有易挥发组分被盐析或难挥发组分被盐溶的现象发生。并通过势力学证明上述结论是一个支配盐对多组分液体混合物沸点影响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6.
在283.15~318.15 K范围内,测定了离子液体四氟硼酸-1-甲基-3-丁基咪唑(BMIBF4)水溶液的密度,并在278.15~338.15 K温度范围内测定了BMIBF4离子液体水溶液粘度,计算了此离子液体粘度活化参数,讨论了此离子液体溶质-溶剂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测量了聚苯乙烯-聚(2,6-二甲基-1,4苯醚)混合物低至极稀浓度区间的甲苯溶液的粘度,以求更深入地了解链间相互作用对高分子混合物溶液粘度行为的影响。将高分子混合物视为单一溶质,先定量消除粘度测量中器壁效应的干扰,可以得到可靠2的混合物粘数据。混合物中异物高分子间的特殊相互作用的存在,可以用测量得到的特性粘数和总表观缔合常数相互对于高分子理想混合的理论预测的偏离来判定。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的研究离子液体二元体系的性质,同时为了离子液体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数据,本研究测定了离子液体1-乙基乙基醚-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盐[EOEMIM][NTf2]与甲醇二元混合体系(即摩尔分数x1 = 0.0000 ~ 1.000)在T = (288.15 ~ 318.15)K温度范围内间隔5 K的密度值和粘度值。二元混合物的密度和粘度值随着温度T的升高而减小,随着摩尔分数的增加而增大。二元混合物的平均摩尔体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着摩尔分数的增加而增大。热膨胀系数随着温度和摩尔分数的变化缓慢。二元混合物的超额摩尔体积均是负值,Redlich-Kister方程将超额摩尔体积对摩尔分数作图,在最低点时值最小,说明此时离子液体与甲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最强。粘度偏差和超额粘滞流动活化Gibbs自由能分别对摩尔分数进行R-K方程拟合,拟合效果良好。结合R-K方程参数值,提出估算二元混合物任何组成的平均摩尔体积半经验方法和粘度半经验方法,二元混合物的平均摩尔体积和粘度的估算值分别与他们相对应的实验值较好的一致。 相似文献
9.
基于链流体状态方程的高压流体混合物的粘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压力型Eyring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链流体状态方程建立了一个高压流体混合物的粘度模型。对20个不同的二元体系和1个三元体系,温度在273~373 K,压力在0.1~73M Pa下,共3 075个数据点的计算表明:用一个与温度无关的可调参数,本模型能相当满意地关联高压混合物的粘度,预测结果与文献数据相当吻合,总的平均误差为1.47%,预测平均误差为2.62%。对于烃类混合物,本模型明显优于f-SRK和f-PRSV模型。 相似文献
10.
描述了三元液体混合物等性质线的制作过程 ,并通过实验测定三元体系四氯化碳( 1 ) -苯 ( 2 ) -丙酮 ( 3)在 2 0℃时的密度和折光率 ,绘制出了等密度曲线和等折光率曲线。结果表明此等性质曲线可用于准确定量分析 . 相似文献
11.
根据vanderWaals单流体混合规则,将基于两参数PengRobinson状态方程的流体粘度计算模型应用于烃类混合物及油气藏流体粘度的计算。对3种二元烃类混合物(甲烷丙烷、甲烷正丁烷和甲烷正癸烷)的粘度进行了计算,2439个数据点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6.72%.计算了9种天然气及17种油藏原油的粘度,其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9.80%和17.29%.这种模型优于现有的油气藏流体粘度模型。 相似文献
12.
在293.15~343.15 K和常压下对手性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乳酸盐的密度和表面张力进行了测定,并根据密度和表面张力对其体积性质和表面性质进行了计算;在298.15~318.15 K和常压下,对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乳酸盐与水二元混合物的密度和表面张力在全摩尔浓度范围内进行了测定。在此基础上,对二元混合体系的过量摩尔体积进行了计算,根据Redlich-Kister方程对其进行了拟合,并对体系的热膨胀系数、偏摩尔体积、过量偏摩尔体积以及离子液体和水的表观摩尔体积进行了讨论,对二元混合物的表面性质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13.
聚丙烯腈-离子液体稀溶液体系特性粘度值的修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40℃下测定聚丙烯腈-离子液体([BMIM]BF4)稀溶液的特性粘度[η],发现其比浓增比粘度(ηsp/C)与浓度C并不成线性,而是在低于某个浓度时曲线发生向上弯曲,这种现象早在20世纪50年代的很多高分子溶液中得到证实。发生这一情况的原因仅仅是由于高分子链在毛细管表面的吸附效应。利用在朗缪尔等温线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吸附效应理论,能很好地修正实验中得到的粘度数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一种崭新的溶剂--室温离子液体(Room temperature ionic liquid)的出现,引起了各国学者的极大关注.它被广泛认为是比较理想的绿色溶剂,有可能代替传统化学工业中常用的挥发性溶剂[1]. 相似文献
15.
将链状流体混合物的分子热力学模型应用于二元混合物pVT数据关联和三元汽淮平衡数据的预测。结果表明,本模型用一个可调相互作用参数可以拟合二元混合物pV6数据。利用实验数据拟合得到二元相互作用参数,能令人满意地预测三元混合物的汽淮平衡数据。 相似文献
16.
室温离子液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可设计溶剂和功能电解质,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分离技术、先进材料制备、电化学研究等方面[1,2],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室温离子液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可设计溶剂和功能电解质,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分离技术、先进材料制备、电化学研究等方面^[1,2],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含离子液体的混合体系中,除了离子液体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外,阴、阳离子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也是决定离子液体性质的重要因素.而离子液体的阴离子的溶剂化行为可显著影响离子液体在催化和反应过程中的活性.因此,更深层次地研究离子液体阴离子的溶剂化,明确阴离子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分子热力学理论模型——氩模型理论的推广应用X液体粘度理论方程及其定理定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张克武气体氩模型理论微分方程,导出液体粘度理论方程,并据理论分析引出“正烷烃沸点下的粘度值相同”等定理、定则。本法经以240种无机、有机、极性与非极性等38种不同结构类型的1428个实验数据检验,平均误差1.85%。其精度比著名的van Velzen-Cardozo-Langenkamp法高9倍以上,达到实验容许误差范围内。解决了近百年来化学工程与凝聚态物理学交叉科学领域内无法精确计算的液体粘度这一关键难题。建立了通用的精确的液体粘度理论模型。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改进的Scatchard-Hildebrand的溶液理论用于研究在环丁砜含盐溶液中,有机溶质和碱金属盐有特殊相互作用(氢键作用、电荷迁移作用)时,气液色谱保留参数的变化规律。并求得了特殊相互作用平衡常数K_0。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 ,一种崭新的溶剂——室温离子液体 ( Room temperature ionic liquid)的出现 ,引起了各国学者的极大关注 .它被广泛认为是比较理想的绿色溶剂 ,有可能代替传统化学工业中常用的挥发性溶剂[1 ] .到目前为止 ,关于含第 2代离子液体的二元或多元混合物的基础物理化学数据和相互作用规律的研究报道甚少 ,从而阻碍了离子液体的开发和工业应用 .鉴于这种情况 ,本文在 2 98.1 5 K精确测定了 [C4- mim][BF4]+乙腈、二氯甲烷、异丁酮、N,N-二甲基甲酰胺 4个二元体系在全组成范围的密度和粘度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 ,计算了这些二元体系在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