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5 毫秒
1.
在壳模型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146Gd区A=147-153核的Gamow-Teller跃迁.这些相对146Gd核心为粒子态的核唯一的β允许衰变道为π1h11/2→v1h9/2的Gamow-Teller跃迁.计算结果表明,实验的约化几率B(GT)与计算的B(GT)比较,存在一个阻塞因子γ2,即γ2=Bexp(GT)/Bcal(GT)=0.17±0.05.  相似文献   

2.
利用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3研究了60—66Zn同位素的能级结构.通过对波函数的分析,研究了这些核中的混合对称态.确认了60Zn核中的同位旋激发态.对计算的能级和跃迁几率同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得到的这些结果以及计算中确定的参数值表明Zn同位素是从振动到gamma不稳定的转动的过渡核.  相似文献   

3.
利用148Nd(9Be, 5n)152Gd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 对152Gd(Z=64, N=88)核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 在152Gd核中发现了10多个新的高自旋能级和一个新的S带结构. 实验中首次观察到152Gd核完整的第一个带交叉, 与推转壳模型计算结果和邻近核实验结果的比较显示带交叉是由一对i13/2中子的顺排造成的. 通过对152Gd核运动学转动惯量的分析, 得到152Gd核的形状随着自旋变化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4.
郑春开 《中国物理 C》1990,14(8):753-761
本文应用原子核的宏观模型提出了一种比较简单的计算变形核电荷密度的方法.具体计算了192Os、154Gd、152Sm、174Yb、及144,148,150,152Sm等原子核的电荷密度分布.结果表明,宏观模型计算的结果能较好地与实验测量结果相符合.因此,只要根据变形核基态到各转动态跃迁几率或电多极矩的实验值,则可按本文方法,从理论上预言变形核的电荷密度分布.  相似文献   

5.
使用大立体角的锗探测器陈列(Hyperball),观测到7ΛLi基态二重态之间的自旋翻转M1γ跃迁(3/2+→1/2+,能量为691.7±0.6±1.0keV.为Λ与核子之间的自旋-自旋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应用质子玻色子和中子玻色子耦合的观点讨论了质子-中子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IBM2)的各种对称群链.IBM2的动力学对称群链分四类,其中某些对称群链是新发现的.应用群链检验方法,对广泛使用的IBM2计算程序NPBOS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除O(6)极限外,NPBOS程序的结果是正确的.我们改正了NPBOS中的错误,并利用改正后的NPBOS计算了150Sm,152Sm核的能谱和E2跃迁,得到了与实验符合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张进富  朴在渊  刘凤英 《中国物理 C》2000,24(11):1066-1072
采用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研究了128—150Ce同位素核的低能正宇称态的能谱和电磁跃迁.应用简单的哈密顿量很好的描述它们的能谱和E2跃过.研究表明,这些偶偶Ce核是属于U(5)到SU(3)过渡核,而146Ce以后的核基本是完全的转动核.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由一个f-玻色子和N—1个s+、d+玻色子所组成的系统来处理偶偶核的八极态,着重讨论了其SO(6)极限情形,得出了具有截止效应的能量和电磁跃迁几率等方面的解析关系。文章最后简单地讨论了两粒子态问题。  相似文献   

9.
刘波 《中国物理 C》1993,17(5):455-461
π介子与周围核子发生次级碰撞可以改变K++比.本文用Glauber模型计算在质子-核和核-核碰撞中的K++比.计算表明,末态相互作用对K++比的效应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刘尚宗  颉录有  丁晓彬  董晨钟 《物理学报》2012,61(9):93106-093106
利用基于多组态Dirac-Hartree-Fock(MCDHF) 理论方法的相对论原子结构计算程序包GRASP2K, 细致计算了中性锂原子、类锂Be+, C3+, O5+, Ne7+, Ar15+, Fe23+, Mo39+, W71+及U89 + 离子基组态及较低的激发组态1s2nl (n = 2---4, l =s,p,d,f) 的精细结构能级, 以及各能级间发生电偶极(E1) 自发辐射跃迁的能量、概率及振子强度. 同时, 在非相对论极限下, 计算了其相关原子参数. 通过对相对论及非相对论计算结果的比较, 系统研究了相对论效应对类锂等电子系列离子能级结构及E1跃迁性质的影响, 揭示了随原子核电荷数Z变化时, 跃迁能、振子强度强烈依赖于量子数n, l, j变化的规律; 同时, 目前的计算结果与其他已有的理论计算及实验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刘波  姜焕清 《中国物理 C》1988,12(5):622-626
本文用自由的单胶子湮没机制和Hybrid中间态机制分别计算了π+,K+-K,K+和K+之间的短程相互作用.计算结果表明,对于π+散射,用hybrid中间态模型计算的结果能定性地符合实验,而对于K+-K,K+或K+相互作用,有待实验检验.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L-S耦合近似下,并且限于讨论2ω激发的组态,用δ相互作用严格求解了0+,2+及4+态。同时提出一种近似解的办法。即根据粒子的相干效应,可以近似地将双粒子双空穴的结构选为两个粒子相干和两个空穴相干的态。近似解的结果与严格解符合很好。在解释实验上,能量符合得不够好,但在解释O-0跃迁和E2跃迁上却相当成功。  相似文献   

13.
在手征SU(3)夸克模型和扩展的手征SU(3)夸克模型的框架下, 用变分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同位旋为0、1, 自旋宇称为0+、1+和2+的udss四夸克系统6个低组态的能量. 模型的参数取自以前的工作, 它能很好地描述核子-核子散射相移以及核子-超子散射截面. S道相互作用的参数由拟合K介子和K*介子的质量定出, 并且考虑了具有相同量子数的态之间的态混合效应. 结果表明, 同位旋为0且自旋宇称为1+的udss能量低于相应的K*K*,的阈能, 且该组态中KK*的成分相当小, 因此该组态的宽度可能较小, 可视为一个可能的四夸克态的候选者.  相似文献   

14.
杨立铭  曾谨言 《物理学报》1964,20(9):846-862
本文提出了一个处理原子核中nn及pp对力的近似方法。这个方法避免了通常将BCS-Боголюбов方法应用于原子核所引起的困难,例如粒子数不守恒,假态的出现以及不同激发态波函数不正交等。但这个方法只有在所需考虑的粒子数n及能级数Ω不太大时(n≤10,Ω≤10)才能较方便地被应用,近似程度才比较好。在这个方法中,毋须引入准粒子的概念,激发的多体性质被明显地表示出来。系统的激发可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型激发是一种以多体系为背景的单粒子跃迁,相应于一个准粒子的跃迁αv+αv,或两个准粒子的激发αv+βv′+v+αv′+(v≠v′)。第二类型激发是对激发,在这种激发中,各能级上共轭粒子对的填充几率改变了,相应于共轭的准粒子对的激发αv+βv+v+βv+αμ+βμ+,….本文还考察了对力在r及β跃迁中的影响。在β跃迁中,对力一般是使跃迁受阻。在r跃迁中,对力的效应随初末态间的相对激发类型不同而异,如相对激发属于第一类型,则跃迁受阻,受阻程度随跃迁的电磁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别,如相对跃迁属于第二类型,则在无对力作用时跃迁是禁戒的,在对力作用下也只有由电荷电流所产生的电跃迁是允许的。最后本文以Hf178为例,应用上述方法,初步分析了对力对偶偶核的内部激发能谱及β衰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鲍诚光 《物理学报》1965,21(3):531-541
本文考察了在转动的小变形核力场中运动的核子-核子对、核子-空穴对中的相干效应。计算了O18最低的偶宇称态0+,2+,4+和O16最低的奇宇称态0-,1-,2-,3-波函数;和壳模型经典方法计算出的结果作了比较,二者相当一致。得出的初步结论如下:核力主要是P2力再加上一定成分具有相干性质的力。前者与转动的变形场等效。不但对于0+,2+,4+,3-态,而且对于1-,2-态,附加的相干成分都很重要;它们的内部态混合组态是比较多的,粒子-粒子之间、或粒子-空穴之间的关联都比较显著。只有0-态的内部态是纯组态。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奇奇核U(B)(6)×U(v)(12)×U(π)(4)动力学对称性的SO(6)极限情形.除计算能谱外,对体系的波函数、E(2)电磁跃迁几率和单粒子转移反应强度都进行了计算,并得到相应精确解.最后就198Au119188Ir111两核的实验能谱与理论计算值进行了比较并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假设相互作用的哈密尔顿H=(α01nd)L L—βC2(SU(3)),用一级微扰论计算了154Gd、156Gd的能谱,说明了转动惯量随L增大的离心效应.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e+e实验中ψ(2S)能区连续态单光子湮没过程的截面对观测总截面的贡献.针对ψ(2S)质量处ωπ0和π+π两个观测末态,利用唯象模型估计了单光子湮没过程贡献的大小.分析表明,对于ψ(2S)→ωπ0和ψ(2S)→π+π,以及其他电磁末态分支比的确定,单光子湮没过程的贡献必须认真考虑.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对于BES实验来说,为了获得共振态电磁末态分支比的正确结果,至少需要在低于ψ(2S)共振峰的能量点采集10pb-1的数据.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H-13串列加速器上, 通过重离子核反应130Te(9Be,5n)与在束γ谱的实验技术, 对A=130缺中子核区的134Ba核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 建立了134Ba核的新的能级纲图, 最高自旋态扩展到20h. 除验证了以前报道的大部分能级与跃迁外, 将基带的能级扩展到10+, 同时发现了基于10+同质异能态以上的众多的能级与跃迁. 对实验结果的系统学分析表明, 10+同质异能态为yrast陷阱, 起源于两中子组态, 可能具有γ≈-120°的长椭形状, 在其以上的能级表现出很强的单粒子性,具有复杂的结构. 基带中观测到明显的集体回弯现象, 推转壳模型的计算表明, 此集体回弯是由一对中子的顺排所致, TRS计算表明, 随着转动频率的增加, 核的形状发生明显的变化, 基带中在中子顺排后核具有γ≈-60°的扁椭形状.  相似文献   

20.
邢正  陈星蕖  王晓春 《中国物理 C》1997,21(11):1041-1045
粒子一转子模型推广到用于描述A-150区奇A梭超形变核态,首次成功地拟合了149Gd(b1)和153Dy(b1)能量的ΔI=2 Stagger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