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2种配体去甲基斑蝥酸钠(Na2DCA=7-氧杂二环[2.2.1]庚烷-2,3-二甲酸钠)和咪唑(IM),分别与镍(Ⅱ)和镉(Ⅱ)的醋酸盐通过溶液法合成了2种配合物[Ni(IM)(DCA)(H2O)2]·2H2O(1),[Cd2(IM)4(DCA)2]·2H2O(2)。应用元素分析、热重分析、红外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法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2的中心离子分别与咪唑的亚胺氮原子、去甲基斑蝥酸根的羧基氧原子和醚键氧原子配位,配位数均为6,分别为单核(1)和双核(2)配合物。通过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和粘度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能通过部分插入模式与DNA发生较强的结合作用(Kb:5.51×103(1)、1.01×103(2)L·mol-1)。同时,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配合物能与BSA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KAM:1.91×105(1)和6.17×105(2)L·mol-1),结合位点数均为1。测试了配合物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人乳腺癌(MCF-7)的体外抗增殖活性。结果显示,配合物对不同癌细胞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镍配合物(1)对SMMC7721的抗癌活性较去甲基斑蝥酸钠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以2种配体去甲基斑蝥酸钠(Na2DCA=7-氧杂二环[2.2.1]庚烷-2,3-二甲酸钠)和咪唑(IM),分别与镍(Ⅱ)和镉(Ⅱ)的醋酸盐通过溶液法合成了2种配合物[Ni(IM)(DCA)(H2O)2]·2H2O(1),[Cd2(IM)4(DCA)2]·2H2O(2)。应用元素分析、热重分析、红外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法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与2的中心离子分别与咪唑的亚胺氮原子、去甲基斑蝥酸根的羧基氧原子和醚键氧原子配位,配位数均为6,分别为单核(1)和双核(2)配合物。通过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和粘度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能通过部分插入模式与DNA发生较强的结合作用(Kb:5.51×103(1)、1.01×103(2)L·mol-1)。同时,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配合物能与BSA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KA:1.91×105(1)和6.17×105(2)L·mol-1),结合位点数均为1。测试了配合物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人乳腺癌(MCF-7)的体外抗增殖活性。结果显示,配合物对不同癌细胞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镍配合物(1)对SMMC7721的抗癌活性较去甲基斑蝥酸钠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溶液法合成了二(去甲基斑蝥酸根)合钴(Ⅱ)酸二(2-氨基吡啶鎓)配合物(Hapy)2[Co(DCA)2].6H2O(DCA=去甲基斑蝥酸根,C8H8O5;Hapy=2-氨基吡啶鎓,C5H7N2)。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该配合物为三斜晶系P空间群,中心离子配位数为6。利用荧光光谱法和粘度法对配合物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以部分插入模式与DNA键合,猝灭常数Ksq为0.18。同时,利用荧光光谱研究了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配合物能与BSA发生较强的键合作用,键合常数Ka=3.88×106L.mol-1。体外抗增值活性结果显示,配合物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人胃癌细胞(MGC80-3)的抑制活性均强于去甲基斑蝥酸钠。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具有抗抗癌活性的镧(Ⅲ)与去甲基斑蝥酸根的配合物,Na[La(DCA)2(H2O)],并借助元素分析、摩尔电导、IR、UV-Vis、1H-NMR及TG-DTA谱等方法对配合物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中去甲基斑蝥根根以两个羧基氧原子和环醚氧原子同时与La(Ⅲ)配位,两个DCA共提供6个氧配位原子,第七个配位原子为H2O的氧原子。此外,用MTT或SRB法测定了配合物对4种具有代表性的癌细胞株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证明,Na[La(DCA)2(H2O)]对某些癌细胞显示了比去甲基斑酸钠(Na2DCA)更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2个结构类似的喹啉类单核锰和钴配合物[ML(H2O)3]·H2O,其中M为Mn(1)、Co(2),Na2L为8-(羧基钠甲氧基)喹啉-2-甲酸钠。运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了其结构。利用电子吸收和发射光谱法研究了配合物与CT-DNA及BSA的键合作用及配合物对DNA的切割作用。晶体解析结果表明2个配合物为同构结构,配合物中心均为七配位的畸变五角双锥结构。钴配合物2与CT-DNA的键合能力强于锰配合物1,两者与BSA的作用机理为静态淬灭机理,而键合常数值大小为1>2。在以H2O2作为诱导剂时,在同等条件下,2切割DNA的能力明显增强。通过加入自由基捕获剂证明了配合物对DNA的切割机理为氧化切割机理,其中活性氧为OH·。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2个结构类似的喹啉类单核锰和钴配合物[ML(H2O)3]·H2O,其中M为Mn(1)、Co(2),Na2L为8-(羧基钠甲氧基)喹啉-2-甲酸钠。运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了其结构。利用电子吸收和发射光谱法研究了配合物与CT-DNA及BSA的键合作用及配合物对DNA的切割作用。晶体解析结果表明2个配合物为同构结构,配合物中心均为七配位的畸变五角双锥结构。钴配合物2与CT-DNA的键合能力强于锰配合物1,两者与BSA的作用机理为静态淬灭机理,而键合常数值大小为1>2。在以H2O2作为诱导剂时,在同等条件下,2切割DNA的能力明显增强。通过加入自由基捕获剂证明了配合物对DNA的切割机理为氧化切割机理,其中活性氧为OH·。  相似文献   

7.
在酸性条件下, 分别合成了四氯合钯(II)离子与2种喹诺酮(诺氟沙星, NFLX=C16H18N3O3F; 环丙沙星, CPLX=C17H18N3O3F)离子形成的配合物(NFLXH)2[PdCl4]•2H2O (1)和(CPLXH)2[PdCl4]•2H2O (2). 用元素分析、IR、UV以及摩尔电导测定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 配合物1的晶体结构经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 结构参数: 三斜晶系, P-1空间群, a=0.84561(17) nm, b=0.94191(19) nm, c=1.2832(3) nm; α=111.26(3)°, β=97.23(3)°, g=96.38(3)°, V=0.9312(4) nm3, Z=1, 最后吻合因子R=0.040, wR=0.088. 利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对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 (ct-DNA)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 配合物对DNA的作用模式为插入作用, 与DNA的结合常数Kb分别为: Kb(1)=2.06×104, Kb(2)=2.43×104. 其后测试了配合物对体外肿瘤细胞的抗增殖活性. 经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分析法(MTT法)测试后发现配合物1和2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人原髓细胞白血病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显著强于相应的喹诺酮分子本身, 其中配合物2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抑制率可高达(95.4±3.7)%, 半数抑制浓度(IC50, 72 h)为(124.5±10.3) μmol•L-1.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一种缩氨基硫脲Ni髤配合物[Ni(QCMT)2]Cl2·2CH3OH·1.5H2O(QCMT为喹啉-2-甲醛-N4-甲基缩氨基硫脲)。该配合物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a=1.000 2(2)nm,b=1.093 9(2)nm,c=1.583 6(3)nm,α=93.99(3)°,β=105.25(3)°,γ=108.46(3)°。中心离子Ni2+处于变形八面体配位环境中。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及圆二色谱分析表明该配合物通过静电作用方式与DNA相结合。测定了该Ni髤配合物与配体(QCMT)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人卵巢癌细胞系SKOV-3及人非小细胞肺癌耐顺铂细胞系A-549/CDDP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Ni髤配合物对MCF-7细胞系的细胞毒活性强于顺铂,同时该配合物对MCF-7和SKOV-3两种细胞系的细胞毒活性明显优于其配体。  相似文献   

9.
将具有生物活性的铜(Ⅱ)离子与临床抗病毒药物喷昔洛韦(PCV)配位,合成了首个喷昔洛韦的金属配合物[Cu(PCV)2(H2O)3]SO41),并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初步测试了其针对多种典型人肿瘤细胞株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喷昔洛韦-铜(Ⅱ)配合物1对各种肿瘤细胞株均显示出显著高于喷昔洛韦的增殖抑制活性,其中对于较为敏感的人肝癌细胞BEL-7404,配合物1的增殖抑制活性是喷昔洛韦的3倍以上。进一步,针对抗肿瘤首要靶点DNA,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以及DNA粘度实验对配合物1与小牛胸腺DNA的键合作用方式进行了探讨。由实验结果推测,DNA应该是配合物1的抗肿瘤活性的重要靶点,其与DNA之间存在典型的插入结合方式。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三种标题化合物LnC_8H_(16)N_3O_(13)(In=Pr,Nd,Sm)。并用单晶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它们的晶体与分子结构。它们均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_1/c,Z=4。晶胞参数为:a=12.160(4)[12.153(4),12.122(4)]。b=8.549(3)[8.562(2),8.550(4)],c=15.435(2)[15.376(3),15.293(6)]A,β=92.55(2)[92.22(2),91.77(3))°,结构用Patterson函数法与Fourier迭代法解出,并用最小二乘法修正,最后的R值为0.032[0.067,0.068]。Ln~(3+)离子跟三个双齿配位体的硝酸根及冠醚环上的四个氧原子键合,形成十配位的化合物。Ln-O的距离在2.49~2.62[2.47~2.62,2.44~2.58]A范围之内,平均值为2.54[2.53,2.51]A。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常温方法合成了钯配合物,化学式[Pd(phen)(L-asp)]•3H2O,并用元素分析和红外图谱的方法进行分析,经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结构表征。以顺铂为参照,研究了该配合物对三种不同癌细胞(人宫颈癌细胞,肝癌细胞,口腔癌细胞)的细胞毒素作用,结果证明该钯配合物对人宫颈癌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通过多种光谱手段同时研究了该配合物与鱼精DNA作用模式,结果说明通过插入方式阻断鱼精DNA的复制。同时,测定配合物与pBR322质粒DNA作用的凝胶电泳。  相似文献   

12.
应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粘度测定等方法研究钌多吡啶配合物[Ru(phen)2(Hecip)]2(phen=1,10-邻菲啰啉,Hecip=2(9-乙基-9H-咔唑-3-基)-1H-咪唑并[4,5-f][1,10]菲啰啉)与DNA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键合计量比为2∶1,键合常数超过105mol-1.L,配合物以插入方式与DNA结合。运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研究配合物诱导pBR322DNA断裂及断裂机理。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配合物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进一步研究表明配合物可以将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  相似文献   

13.
合成和表征了1个新的钌(Ⅱ)配合物[Ru(bpy)2(dpapz)](ClO4)2,其中bpy=2,2'-联吡啶,dpapz=联吡啶并[3,2-a:2,'3-'c]-6-氮杂-吩嗪.通过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与溴化乙锭的竞争键合实验和粘度测量研究了该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键合性质,并研究了该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的溶剂变色性质.结果表明,该配合物是具有键合常数Kb=6.9×105L/mol(50mmol/LNaCl)的DNA嵌入键合试剂和优良的荧光溶剂传感分子.  相似文献   

14.
邓记华  梅光泉 《无机化学学报》2012,28(11):2431-2436
通过溶剂热-溶液挥发法合成得到了2个基于依诺沙星(HEx)的稀土配合物[Ce(Ex)4].39H2O(1)和[Sm2(Ex)4(HEx)2(ox)].24H2O(2),并运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研究手段表征了它们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1为单核配合物;配合物2为双核配合物。紫外滴定和荧光滴定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均能以插入的方式作用于小牛胸腺DNA,结合常数(Kb)分别为4.45×104和6.56×104mol-1.L;抗菌实验结果表明它们对革兰氏菌和真菌的活性均要优于依诺沙星配体本身。  相似文献   

15.
在酸性条件下,分别合成了四氯合钯(Ⅱ)离子与2种喹诺酮(诺氟沙星,NFLX=C16H18N3O3F;环丙沙星,CPLX=C17H18N3O3F)离子形成的配合物(NFLXH)2[PdCl4]·2H2O(1)和(CPLXH)2[PdCl4]·2H2O(2).用元素分析、IR、UV以及摩尔电导测定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的晶体结构经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结构参数:三斜晶系,P-1空间群,a=0.84561(17)nm,b=0.94191(19)nm,c=1.2832(3)nm;α=111.26(3)°,β=97.23(3)°,γ=96.38(3)°,V=0.9312(4)nm3,Z=1,最后吻合因子R=0.040,wR=0.088.利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对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配合物对DNA的作用模式为插入作用,与DNA的结合常数kb分别为:kb(1)=2.06×104,Kb(2)=2.43×104.其后测试了配合物对体外肿瘤细胞的抗增殖活性.经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分析法(MTT 法)测试后发现配合物1和2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人原髓细胞白血病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显著强于相应的喹诺酮分子本身,其中配合物2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可高达(95.4±3.7)%,半数抑制浓度(IC50,72 h)为(124.5±10.3) μmol·L-1.  相似文献   

16.
手性双核钌(Ⅱ)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合成了1对手性双核钌(Ⅱ)配合物ΔΔ-和ΛΛ-[(bpy)2Ru(mbpibH2)Ru(bpy)2](ClO4)4(bpy=2,2′-联吡啶,mbpibH2=1,3-二(咪唑并[4,5-f][1,10-邻菲咯啉])苯)。通过元素分析、质谱、核磁共振、CD光谱对这两个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对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滴定、荧光光谱滴定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一种缩氨基硫脲Ni(Ⅱ)配合物[Ni(QCMT)2]Cl2·2CH3OH·1.5H2O(QCMT为喹啉-2-甲醛-N4-甲基缩氨基硫脲)。该配合物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a=1.0002(2)nm,b=1.0939(2)nm,c=1.5836(3)nm,α=93.99(3)°,β=105.25(3)°,γ=108.46(3)°。中心离子Ni2+处于变形八面体配位环境中。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及圆二色谱分析表明该配合物通过静电作用方式与DNA相结合。测定了该Ni(Ⅱ)配合物与配体(QCMT)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人卵巢癌细胞系SKOV-3及人非小细胞肺癌耐顺铂细胞系A-549/CDDP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Ni(Ⅱ)配合物对MCF-7细胞系的细胞毒活性强于顺铂,同时该配合物对MCF-7和SKOV-3两种细胞系的细胞毒活性明显优于其配体。  相似文献   

18.
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CD)等各种光谱手段对比地研究了由苯并咪唑衍生的单核钴配合物[Co(EDTB)]2+(1)和单核镍配合物[Ni(EDTB)]2+(2)(这里EDTB为N,N,N′,N′-四(2′-苯并咪唑甲基)-1,2-乙二胺)与小牛胸腺DNA(CTDNA)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生理条件下,配合物1和2均能通过插入方式较强的与CT-DNA结合,诱导DNA构象的改变;且配合物1对DNA的结合能力略强于2,其结合常数分别为Kb(1)=3.23×104L·mol-1和Kb(2)=2.40×104L·mol-1。配合物与BSA相互作用的研究表明,1和2均能与BSA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结合常数均处在104~105 L·mol-1;该结合引起了BSA微环境和构象发生变化,且使BSA内源荧光被淬灭,淬灭机理为静态淬灭。利用MTT法研究了配合物1和2对小鼠白血病细胞株P388和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的体外细胞毒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对P388不敏感,对A-549在高浓度(10-4~10-5 mol·L-1)下表现出与顺铂相当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9.
本工作设计合成了6种新型氨·环己胺·羧酸根合铂(Ⅱ)类配合物[Pt(NH3)((?)-NH2)X2](a~f){其中,X=CH3COO-(乙酸根),CH2ClCOO-(氯乙酸根),C6H5-COO-(苯甲酸根),p-CH3O-C6  相似文献   

20.
合成并表征了两个新的配合物:[Cu(HCP)(TBZ)](NO3)2·(H2O)2 (1)和[Cu(HCP)(HPB)](NO3)2·(H2O)1.5 (2)[HCP=环丙沙星,TBZ=2-(4′-噻唑基)苯并咪唑,HPB=2-(2-吡啶)-苯并咪唑]。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 空间群,a=0.909 5(2) nm,b=1.330 1(3) nm,c=1.355 2(3) nm,α=93.518(3)°,β=97.192(3)°,γ=106.361(3)°,V=1.552 6(6) nm3,Z=2,Dc=1.598 g·cm-3,μ=0.849 mm-1。用二倍稀释法研究了配合物的抗菌活性,发现配合物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G-)、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G-)和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G+)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应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测定及凝胶电泳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以插入方式与DNA作用,在维生素C存在下通过·OH切割 pBR322 DNA双螺旋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