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磊 《工科物理》2000,10(1):56-58
本文基于对20世纪中外灾害事故规律的认识及对新世纪灾害态势的分析,从科学与文化交叉的新视角,研究了以管理、科技、文化、学科建设等为主题的新世纪方略,作为一种探索,本文还研究了安全减灾科学技术学科体系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金磊  亢一澜 《工科物理》1998,8(4):33-35,32
可持续发展是跨世纪人类的主旋律,安全减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从全球减灾的发展规律看,各国科学家日益关注灾害规律及致灾因素研究,并认为要想自觉并有计划地防灾必须关注灾害基础科学研究,从而把握致灾过程的动力学机制,本文在研究全球灾害及致灾基础科学的同时,着重以灾害力学的例子以说明,相信对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会有启发。  相似文献   

3.
话说地震     
<正>2010年5月12日是个特殊的日子,既是汶川大地震两周年,又迎来了全国第二个"防灾减灾日"。进入2010年以来,截至5月17日,全球共发生了7级(含7级)*以上地震12次(据中国地震局官方网站资料)。一系列的地震灾害给人们带来了挥之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对20世纪中外灾害事故规律的认识及对新世纪灾害态势的分析,从科学与文化交叉的新视角,研究了以管理、科技、文化、学科建设等为主题的新世纪方略.作为一种探索,本文还研究了安全减灾科学技术学科体系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产业化:中国减灾的后劲与希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磊 《工科物理》2000,10(3):40-42
  相似文献   

6.
金鑫 《工科物理》1999,9(5):37-40
本文从介绍1999年7月日内瓦第二届“世界减灾大会”开始,结合1999年“国际减灾日”主题-防灾的收益,系统地了中减灾的态势,从而就国内外倍受关注的高技术灾害及事故从灾因及工程物理技术对策上提出了看法,旨在唤起更多的物理专业师生及科技工作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是跨世纪人类的主旋律,安全减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从全球减灾的发展规律看,各国科学家日益关注灾害规律及致灾因素研究,并认为要想自觉并有计划地防灾必须关注灾害基础科学研究,从而把握致灾过程的动力学机制.本文在研究全球灾害及致灾基础科学的同时,着重以灾害力学为例予以说明,相信对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会有启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介绍 1999年 7月日内瓦第二届“世界减灾大会”开始 ,结合 1999年“国际减灾日”主题 -防灾的收益 ,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减灾的态势 ,从而就国内外倍受关注的高技术灾害及事故从灾因及工程物理技术对策上提出了看法 ,旨在唤起更多的物理专业师生及科技工作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金磊 《物理与工程》2001,11(2):52-55
让21世纪成为一个安全少灾的世界,是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的主题词,对于重灾大国的中国切不可停滞,还需开展一系列艰苦的工作,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族防灾减灾意识及国家总体减灾应急能力.在即将挥别20世纪,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有责任竭其所能,将科学研究导入正确的方向,目的在于创造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时空.畅想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十五规划建议”及中国西部发展战略,我有些焦虑,特别感到需要从科学视角上对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作一点建言:“十五”规划及西部大开发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到避灾避害的防灾减灾主…  相似文献   

10.
在人口稠密的工业区,大气污染已成为严重的问题,研究污染物以及它们和大气组分的反应已成为迫切的需要了.为了预示与日俱增的污染源对环境的影响和采取及时而有效的措施,需要建立大气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的发展、完善和与之相关的连续监测,要求具有广泛的监测功能. 地球上的生命不仅直接或间接地受近地面的大气组分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平流层及平流层以上的大气组分的影响.要用合理的成本来恰当地监测这广阔的区域,为此激光监测是唯一可能提供这种功能的技术. 一、大气遥感技术的特点 激光器的发现促进了人们对物质的非线性特性的研究,以及关…  相似文献   

11.
物理学和天文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邓祖淦 《物理》2002,31(6):372-376
历史上,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它们在整个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发达上起到了先锋的作用。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和天文学提供的广亵的实验室构成了理想的科学发展的基础。20世纪的一系列科学上的重要突破正是这种优良结合的产物。今天,天文学和物理学又共同面对着更新的前测问题,并一道酝酿着新的科学上的重大进展。它们所取得的每一个进展也必然伴随着技术的创新和提高,也不断更新着人类的认识和文明。  相似文献   

12.
一、时间和它的标准问题在这星球土发展、生存和繁衍的人类,他们起始有时间观念恐怕不比有空间的观念来得迟。这种时间观念存在的表现有时是非常自然的。人是生存在三维空间里的,但是人类思维的发展是动的,辩证地开展的,是四维空间的。人类对于时间的感觉,是从因时而异的物质变化而觉察得的。最简单的物质的变化是一种物体的运动。不要以为颐和园门前的铜狮是  相似文献   

13.
基于我们提出的参数化的完全穿衣服的夸克传播子,我们预言了未知的赝标Goldstone玻色子的手征拉氏量的Gasser-Leutwyler系数Li。预言的G-L系的数值与在文献中广泛应用的经验值和其他许多具有QCD特征的理论模型所预言的值一致。说明参数化的夸克传播子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在天空里有许多不同种类的恒星,在晴朗的夜晚,你能看到的恒星大多数同太阳十分相似.它们是相当年青的恒星,由于发生在它们中心的所谓热核反应而发光.但还有其他种类的恒星,例如,你在夜空中所看到的几乎呈红色的恒星都是红巨星,还有恒星的遗骸: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这些小而致密的天体是从其热核燃料资源枯竭的年老恒星产生的.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总有一定的条件,恒星也是这样,决定恒星演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力的问题;能量的问题. 一、恒星的诞生 当气体状的云在其本身的引力作用下开始收缩的时候,恒星的形成过程就…  相似文献   

15.
研究电荷分布在小区域内的情况时,常用多级展开的方法.本文研究了对称分布的带电体的电势场与电多极矩的关系,并用图像的方法说明了电势的各级展开多电荷势的物理意义和叠加形式.从电多极矩的公式出发,分析了有对称性的带电体的电势场与电多极矩的关系,并给出了对称变换的正交矩阵.可以通过电荷分布的对称性,迅速判断多级展开的各级近似是否为零,并进而得到简化的多级展开式.这对加深电多极矩展开内容部分的学习理解和具体计算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6.
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首先面对的是一个具体的物理情境,然后,须由此构建一个正确的物理模型,再应用相应的规律、方法去解决.情境通常是由对象、状态、过程、环境等要素构成.由于要素的多变性,我们面对的情境常常是多变和复杂的.如果某要素的变化对问题解决没有实质性的影响,那构建而成的模型是熟悉模型的重现,解决的思路也是现成的如果某要素的变化涉及问题的实质,建立的模型  相似文献   

17.
辩证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彻底的世界观,它是依据关于自然的全部知识以及许多世纪以来人类的实践活动的经验而建立起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创立辩证唯物主义,是从十九世纪中叶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水平出发的。在他们以后,自然科学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初物理学上的杰出的发现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自然科学的新的事实在哲学上已经总结在列宁和斯大林的天才的著作中。他们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他  相似文献   

18.
在理论上,我们利用光波的时域场包络方程分析了光纤CATV系统中的二阶非线性失真问题和获得理论的表达式,且分析的结果和数值模拟的结果很好的吻合。在实验上,利用啁啾光纤光栅的调谐特性来改变系统的色散补偿量进行了125公里的光纤CATV的系统实验,很好的证实了以上的理论推导。理论和实验的结果都证实适当的选择啁啾光纤光栅的色散补偿量可以很好的改善系统二阶非线性失真的性能。  相似文献   

19.
厚美瑛 《物理》2008,37(2):93-97
文章从物理学家的角度探讨颗粒体系中有序图案的产生和机理,探寻对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非平衡态体系有序结构生成的理解.非平衡态体系的随机扩散与能量耗散的特性是有序结构生成的必备条件,所生成的图形则由这两个因素的权重比值和体系内部的对称性决定.具备以上因素,还需加上最后的一个决定性的关键因素,这就是熵的驱动.熵最大的态决定了体系是有序还是无序的排列.  相似文献   

20.
陈彦军  刘杰 《物理》2008,37(10)
分子的轨道成像是科学研究中广为关注的主题。能否利用高次谐波来追踪化学反应的具体过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此外研究分子的轨道成像的理论基础还能够深化人们对原子的和分子的高次谐波辐射机制的理解。文章在简要回顾高次谐波研究历史的基础上,介绍了文章作者近期在利用高次谐波实现分子的轨道成像中的工作。文章作者通过数值地和解析地研究分子的高次谐波辐射的取向依赖检验了分子轨道成像的基本假设。研究显示,由于两中心干涉效应,高次谐波辐射过程中的分子的再碰撞电子波包与分子的价电子轨道的对称性和电离能密切相关。作为一个结果,分子的再碰撞电子波包的谱振幅可能和它的参考原子的再碰撞电子波包的谱振幅在某些能量区域显示很大的差别。这个发现对分子的轨道成像实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