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机匣与叶顶蜂窝密封对涡轮叶栅顶部泄漏流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机匣蜂窝和叶顶蜂窝对涡轮叶栅动叶顶部间隙泄漏流动特性及其损失产生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常规无蜂窝密封的叶栅,机匣蜂窝和叶顶蜂窝在间隙泄漏流动的抑制方面都有积极的效果,相对间隙泄漏量分别降低了52%和8.2%;由于机匣蜂窝与主流的接触面积较大带来额外损失,使得涡轮叶栅出口损失增加了约2.66%,而叶顶蜂窝内叶栅出口损失减少了1.87%。  相似文献   

2.
不同间隙条件下的叶顶区流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数值方法研究带有间隙的三维叶栅叶顶区的流动。对于不同大小的间隙及环壁静止与旋转的不同壁面条件,揭示了叶顶区流动的细节。计算结果表明,叶片当地厚度与间隙高度之比过大过小的情形均不易形成叶顶分离涡,相比轮毂静止的情形,轮毂转动时较不易形成叶顶分离涡。  相似文献   

3.
扩压叶栅叶顶间隙流动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某扩压叶栅叶顶间隙流动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三维数值仿真,对叶顶间隙流场中的旋涡结构构成、空间分布及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采用Q判据识别流场中的涡,发现叶顶间隙气流的泄漏流动形成了叶尖分离涡、二次涡以及泄漏涡等旋涡结构,其空间位置及空间尺度具有明显差别。叶尖分离涡的堵塞作用对泄漏涡的强度、空间位置造成影响;在叶顶泄漏流动与泄漏涡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叶尖二次涡。涡系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叶顶间隙流场框架。  相似文献   

4.
吸力面小翼对扩压叶栅间隙泄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利用吸力面小翼方式控制压气机叶栅间隙流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附加吸力面小翼可以降低叶顶泄漏流速,削弱泄漏涡强度,使得泄漏涡区损失降低。不同宽度吸力面小翼在不同间隙下部可以较好地减少叶尖泄漏,在叶顶间隙为3.3%叶高时,附加相对宽度为0.5的吸力面小翼可使损失降低4.7%。叶顶压差的降低及对泄漏涡结构的改变是吸力面小翼降低泄漏掺混损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多种控制技术耦合应用是涡轮叶栅间隙泄漏流动研究的趋势之一。结合围带与喷气两种控制方法,本文通过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了喷气对带冠涡轮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机理,探讨了测量截面上的损失分布以及叶栅通道内涡系的演变规律。研究发现,与带冠无喷气叶栅相比,喷气改变了泄漏流体的流动方向,使泄漏涡尺寸有所增加。但喷气改善了叶顶附近总压分布,因而0.3%主流流量喷气使叶栅气动性有所提高。喷气可以降低间隙入口流量,且由于喷气量小于减小的间隙入口主流流量,因而带冠叶栅中,喷气使间隙出口流流量减小。  相似文献   

6.
间隙大小对高负荷压气机叶栅流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低速平面叶栅风洞中,对不同间隙大小条件下的高负荷压气机叶栅流动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采用五孔气动探针测量了叶栅出口截面参数,得到了该截面的二次流速度矢量分布,并对叶栅下端壁和叶片表面进行了墨迹流动显示.结果表明,叶顶间隙的增加加剧了间隙泄漏流动与通道涡的相互作用和掺混,导致叶栅流道内的二次流结构和形态发生改变;增加叶顶间隙可完全抑制吸力面角区分离,但被间隙泄漏流动带走的低能流体被带到尾缘及其下游位置,加剧了相应位置的流动分离;间隙泄漏流动将引起叶栅总损失的显著下降,损失的大小并不一定与间隙大小成正比.  相似文献   

7.
借助实验校核CFD方法对具有叶顶间隙扩压叶栅进行了数值模拟,分别探究了叶顶开槽、吸力面端部开槽及叶顶-吸力面端部组合开槽进行附面层抽吸对其性能的影响,并从旋涡结构角度阐述其控制机理。结果表明,叶顶抽吸可以推迟泄漏涡的生成,有效抑制泄漏流的发展,降低其损失,端部抽吸则可以吸除角区低能流体团,减小端部损失,通过二者的组合,叶栅总压损失显著降低,气流折转能力加强。  相似文献   

8.
基于Lisa 1.5级涡轮,构造全围带、全周小翼及翼型围带动叶叶顶结构模型,并应用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不同动叶叶顶结构对涡轮气动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0.97%叶片高度叶顶间隙值下,全围带叶栅气动损失最小,翼型围带次之,2 mm全周小翼控制损失的能力并不明显。此规律与涡轮平面叶栅研究中所得的结论相同。间隙增至1.38%叶片高度值时,间隙泄漏损失与总损失呈现等比例增加,表明此1.5级涡轮中气动损失主要来自于泄漏流动。最后,基于"Scaling"方法,分析不同叶顶结构对涡轮整级机械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三种叶顶结构均使效率得以提升。这进一步为翼型围带等叶顶结构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变几何涡轮间隙流动损失约占涡轮流动损失的1/3,如何采用有效的控制方法改善端区泄漏流动显得格外有意义。本文应用数值计算方法和标准k-ω两方程湍流模型,研究了叶顶开槽对变几何平面叶栅间隙泄漏的控制及损失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五种不同安装角下叶栅总体参数和端区流动形态对比,计算结果显示:叶顶开槽处理会增大端区泄漏流动阻力,从而对端区泄漏流动具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可转导叶由负角度向正角度旋转时,泄漏量逐渐减小,总压恢复系数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全面探究压力面小翼对于叶顶间隙流动的影响机理,通过数值模拟软件ANSYS CFX对高亚声速不同间隙下的常规叶栅和压力面侧具有不同叶尖小翼的扩压叶栅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进口气流速度Ma=0.7时,与常规叶栅相比,T=1%h、τ=2%h及τ=3%h三种间隙高度下的不同宽度压力面小翼都可以削弱泄漏涡的强度,控制间隙流动,降低扩压叶栅的流动损失,最佳小翼方案随着间隙变化有所不同,当τ=3%h,压力面小翼展现了最明显的改善效果,在压力面小翼的宽度为常规叶栅叶顶宽度的1.5倍时,与同间隙下的常规叶栅相比,总压损失系数降低了9.2%.  相似文献   

11.
非绝热壁叶栅的粘性流动王正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0)关键词非绝热壁;叶栅;粘性流动1引言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运算速度的提高,叶轮机械内部粘性流动的数值解法发展很快,对于动量方程,已广泛采用亘接求解不作简化的完全的N-S方程,以便更...  相似文献   

12.
非正交曲线坐标下三维粘性流动数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基于非正交曲线坐标与相应的非正交速度分量下导得的守恒型N—S方程,讨论了求解三维粘性流动的数值方法,计算中显式时间推进算法与Baldwin—Lomax湍流模型被采用,应用本工作发展的程序,作为算例计算了一个沿径向非等截面环形叶栅的三维粘性流场,得到了诸如三维压力分布,总压损失分布以及十分清晰的二次流动图景等丰富的流场信息。  相似文献   

13.
叶轮机械中的泄漏流与泄漏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基于非正交曲线坐标及非正交速度分量下完全守恒型的N-S方程,采用整体H型网格,用数值方法研究叶轮机械中的泄漏流动。对于不同的间隙尺寸,对于环壁静止与旋转的不同壁面条件,揭示了泄漏流与通道二次涡相互作用的细节,揭示了泄漏涡的生成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环形叶栅中二次流与损失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引言三维叶栅中的损失主要由叶型损失、端部损失及二次流损失等组成。而其中的二次流损失,由于在损失总量中往往占有很大的比重,且又强烈依赖于叶栅几何形状等本身的特点,因而十分受到关注。许多学者分别用计算或试验的方法来研究二次流动,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文献1~8)。然而,以往大部分的研究往往局限于直列叶栅,对沿径向非等截面的环形叶棚的详细研究甚少。本文基于非正交曲线坐标与非正交速度分量下完全守恒型的Navier-Stokes方程,采用时间推进法与Baldwin-Lomax湍流模型,数值求解环形叶栅内部的粘性流场,得到了十分…  相似文献   

15.
周向弯曲低压轴流风机叶顶泄漏流动数值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三种带有周向弯曲叶片的低压轴流通风机(原型叶轮、周向前弯及后弯叶轮)的叶顶泄漏流动进行了研究。在数值计算与试验测量结果较为吻合的条件下,从流场和压力场等不同角度分析探讨了叶片周向弯曲后,叶顶泄漏流动和泄漏涡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叶顶周向前弯加剧了泄漏涡与主流的掺混;周向后弯叶轮比前弯叶轮有助于减弱叶顶泄漏流动;强度大、衰减慢的泄漏涡,降低了叶顶的通流能力,同时与主流的掺混加剧也增大了叶轮的端部损失;此外,顶部间隙高度的增加,泄漏流动加强,旋涡的起始点更靠近叶片后缘。  相似文献   

16.
轴流泵端壁区域流动三维粘性数值计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采用通用流场分析软件FLUENT,基于N-S方程,选用RNG κ—ε湍流模型与SIMPLEC算法,对轴流泵叶轮内部(及端壁间隙)流动进行了三维粘性数值计算。通过实验验证,表明数值计算结果和实测数据吻合较好。详细分析了叶顶附近流场形态以及叶轮出口轴向、周向速度分布,进行了性能预估。并给出了实验装置图。  相似文献   

17.
水平轴风力机叶尖涡流动的PIV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风洞开口实验段,针对不同尖速比应用PIV技术对风轮附近1/3圆周内的瞬时速度场进行测试。随着尖速比的增加,叶尖涡运动的径向位移增大,涡流诱导效应区域半径扩大,使整体尾迹半径增大;同时,尖速比增加使尾迹轴向速度亏损增大,叶尖涡运动的轴向位移减小。叶尖涡诱导效应与风轮旋转的相互作用使风轮附近形成强速度梯度区域,诱导效应延伸到风轮上游,激励叶片产生不同的振动形态,使叶片上脱落的叶尖涡结构在尾迹中出现波动,越向下游运动波动越强烈。通过叶尖涡核位置平均发现,在10°~120°方位角尾迹区域内,涡核运动轨迹与方位面交点的连线近似为直线,且该线的斜率随着尖速比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8.
粒子成像测速仪(PIV)技术是一种测量叶轮机械内部流场的有效手段。本文利用对开式前缘弯掠轴流风扇进行PIV实验,捕捉到了开式轴流风扇的叶尖涡。实验结果表明,叶尖涡产生于叶顶前缘的吸力面,其涡核沿一条与旋转方向相反的斜线延伸,一直到转子下游出口。PIV实验数据和CFD内流计算结果吻合良好。本实验为改善风扇性能和认识其内流机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presents results of a study of vortex wake structures and measurements of instantaneous 3D velocity fields downstream of a triblade turbine model. Two operation modes of flow around the rotor with different tip speed ratios were tested. Initially the wake structures were visualized and subsequently quantitative data were recorded through velocity field restoration from particle tracks using a stereo PIV system. The study supplied flow diagnostics and recovered the instantaneous 3D velocity fields in the longitudinal cross section behind a tribladed rotor at different values of tip speed ratio. This set of data provided a basis for testing and validating assumptions and hypothesis regarding classical theories of ro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