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前言     
正中国计算数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冯康院士是我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他的学术贡献对计算数学影响深远。冯康先生创办的三个计算数学杂志《计算数学》、《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和《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为我国计算数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值此冯康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邀请先生生前好友、  相似文献   

2.
<正>1984年全国"双微"会议上冯康院士首次提出了"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这一开创性的研究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三十年来,保结构算法的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保结构"的思想对"高振荡微分方程、延迟与随机微分方程"等的算法构造及相关B-级数理论研究产生深远影响,并在天文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分子动力学、油气勘探、热核聚变等科学与工程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为了缅怀冯康院士在该领域所做出的杰出  相似文献   

3.
悼冯康同志     
虽然1948年底在南京我就认识冯康同志,但真正打交道是在解放后.1950年8月,我到中科院编译局找张国光同志,洽谈翻译问题。当时搞俄文翻译的人还不很多,登记数学书籍的有关肇直、谭家岱,再就是冯康同志。他报译的是庞特里雅金的组合拓朴学基础,正是我要报译的,当时我已译出前三章。我找到他,他说他已快脱稿。于是我对照着看了他的译稿,  相似文献   

4.
第一条 为纪念冯康先生对中国计算数学事业所做的杰出贡献,特设立“冯康科学计算奖” 奖励基金。第二条 本奖奖励在科学计算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年龄在45岁以下(包括45岁)的海内外 中国青年科学家。  相似文献   

5.
正袁亚湘院士于1960年1月出生于湖南资兴,1981年毕业于湘潭大学数学系,1982年3—11月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就读研究生,师从冯康教授。1982年11月起在剑桥大学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系攻读博士,师从M.J.D.Powell教授,1986年获博士学位。袁亚湘院士于1985年10月-1988年9月在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姆学院工作(Rutherford research fellow),1988年回国并在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工作,成为当时中科院最年轻的正研究员。1995年开始  相似文献   

6.
冯康先生是我的老师,他去世至今已有12年了.由于他对科学事业、特别对计算数学与科学计算事业的杰出的历史性贡献,我们至今还经常提到他的名字并深切怀念他.近年来我曾先后应邀在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湖南等省市的十几所高等院校为研究生、本科生及青年教师做专题报告,介绍冯康先生及其学术贡献,很受欢迎.在去年和今年我还曾应邀到美国、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的一些大学访问讲学,  相似文献   

7.
计算数学是当代数学科学的重要分支,是伴随着计算机的出现而迅速发展并获得广泛应用的新兴交叉学科,是数学及计算机实现其在高科技领域应用的必不可少的纽带和工具.计算与理论和实验相并列,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科学活动的第三种手段,这是二十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科技进步之一.值此世界进入新的世纪,国际数学家大会将首次在我国召开之际,回顾半个世纪来我国计算数学的发展,尤其是以已故冯康院士(1920-1993)为代表的我国计算数学家群体,即"冯康学派"对国际计算数学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是非常有意义的.当然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能涉及部分研究领域和少数专家学者,挂一漏万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8.
《计算数学》2020,42(3):258-259
正冯康,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名誉主任,数学和物理学家,计算数学家,中国计算数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冯康1920年9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39年春考入福建协和学院数理系;同年秋考入重庆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两年后转物理系学习。1945年至1951年,冯康先后在复旦大学物理系、清华大学物理系和数学系任助教;1951年调到新组建的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51年至1953年在苏联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工作。1945年至1953  相似文献   

9.
王烈衡 《计算数学》1992,14(3):358-370
§1.引言 自70年代后期冯康教授提出组合弹性结构的数学理论及其有限元方法以来,已经有了进一步的理论工作及大量的应用.近年来P.G.Ciarlet等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本文根据中提出的方法详细考虑了一个简单的3维—2维组合结构的数学模型及其有限元逼近.在最后一节,考虑其他的3维—2维弹性结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的重要性,回顾了近50年来这一学科在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冯康的杰出贡献,介绍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相关项目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1.
全国青年计算数学工作者联谊会于七月三十一日在西安交通大学成立。冯康等十几位数学界知名学者到会祝贺。 在七月三十一日至八月十八日的会议中,一百多名青年数学工作者参加了首届学术  相似文献   

12.
由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倡议,并由我国九位著名数学家程民德、吴文俊、谷超豪、杨乐、冯康、齐民友、胡国定以及刚从美国回来的青年数学家堵丁柱、李克正共同发起的《二十一世纪中国数学展望》学术会议定于今年八月二十日至八月二十四日在天津南开数学研究所召开,程民德教授任组织委员会主席。  相似文献   

13.
《计算数学》1993,15(4):381-382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数学家、中国计算数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Journal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计算数学》和《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三刊主编冯康先生,因患脑蛛网膜腔下出血,经多方抢救无效,於1993年8月17日13时45分在京逝世,享年73岁。  相似文献   

14.
李宏伟  秦孟兆 《计算数学》2000,22(4):385-400
引言 自从冯康先生创立哈密尔顿系统的辛算法后,为数众多且多种多样的保结构算法已经被提了出来[1-4].哈密尔顿系统的能量H(z)也是系统的不变量,但一般情况下,没有任何一个辛格式能够保持所有原始哈密尔顿能量[5,6].另一方面,任何辛格式都保持一个形式哈密尔顿能量,它随格式本身的精度逼近原始哈密尔顿能量.关于形式能量的计算有多种途径,如冯康先生通过生成函数的微积分技巧在理论上得到了构造有生成函数确定的辛差分格式的形式能量的完整方法.Yosh[11]利用 Lie级数的 BCH公式确定了可分哈密尔顿系…  相似文献   

15.
重调和椭圆边值问题的正则积分方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余德浩 《计算数学》1982,4(3):330-336
我们熟知,利用位势理论或由Green公式及基本解出发区域内调和及重调和边值问题可归化为边界上的积分方程。近年来冯康又提出一种更自然而直接的归化,即从Green公式及Green函数出发将微分方程边值问题化为边界上的含有广义函数意义下发散积分有限部分的奇异积分方程,这种归化在各种边界归化中占有特殊地位,被称为正则边界归化,本文将这一理论应用于重调和椭圆边值问题,研究了其正则归化的性质,并通过利用Green函数、Fourier分析及复变函数论方法等不同途径求出了在上半平面、单位圆内部、单位圆外部三种区域的Poisson积分公式及正则积分方程,其离散化可用于实际计算。 本文是在导师冯康教授指导下完成的,作者谨在此对他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6.
变分与无限维系统的高精度辛格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雨顺  秦孟兆 《计算数学》2002,24(4):431-436
1.引 言 冯康和他的研究小组提出的生成函数法[1]系统地解决了象二体问题这样地有限维Hamil-ton系统辛算法的构造问题,该方法也可以自然地推广到无限维Hamilton系统[2].首先在空间方向进行离散,例如采用差分或谱离散,得到有限维Hamilton系统,然后再采用生成函数法离散该系统.这样得到的辛格式是整个一层的格式,对于研究格式的局部性质如多辛性质[3],局部能量守恒性质[5]就相当困难.  相似文献   

17.
§1 引言 Lions建立的在变分形式中的渐近展开方法是对自Poincaré以来的古典奇摄动理论的新发展。这个方法多应用于齐次第一边值问题中,冯康建立的把混合边界条件化为变分问题的方法,使变分理论能够处理更加广泛的  相似文献   

18.
正1引言具有能量守恒、辛结构等固有特性的Hamilton系统被广泛地用于描述各种物理现象,并在自然界中具有普遍性.构造保持Hamil‘ton系统的固有特性的数值算法,对于正确求解Hamilton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冯康院士及其研究小组提出了保持Hamilton系统辛结构的辛几何算法~([1-3]),辛几何算法凭借其优异的稳定性和长时间计算能力.被广泛应用于孤立子方程,流体力学和量子系统等的计算中~([4-5]).然而,向后误差分析表明~([6-7]),辛算法只能近似保持:Hamilton系统能量守恒特性.  相似文献   

19.
1 中科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情况简介 一、专业名称的演变 1952年高等学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院系调整,设立了综合性大学13所、高等师范院校33所,这些高校均有数学系,专门培养数学专业人才和公共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师. 1955年,北京大学等高校开始在数学系里设立"计算数学"专业,60年代一批留学前苏联的回国学者如冯康院士、石钟慈院士、吴文达教授、苏煜城教授和李岳生教授等,他们是国内计算数学专业的开拓者和先驱,他们领导了国内计算数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冯康在文[2]中证明了三角形单元C上一次Lagrange型插值函数U与被插函数u的误差估计为:这里θ为三角单元C的最大内角,h为最大边长.本文将该结果推广至二次Lagrange型插值多项式。并得到了相应的误差估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