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以往国内外钨矿的物相分析中,分离白钨矿的选择溶剂都采用草酸或稀盐酸,或者是两者的混合溶剂。在这些溶剂中,由于黑钨矿溶下来较多,所以在黑钨精矿中直接测定少量白钨矿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笔者发现结晶氯化铝(AIC1_3·6H_2O)溶液在微沸条件下是浸取白钨矿的良好溶剂。本文采取适当的措施使黑钨矿的溶出率降至非常小,使之适合于黑钨精矿中少量白钨矿的测定。 1.装置:锥瓶容积为250ml的回流加热装置。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验了以稀硝酸作为黑、白钨矿分离的选择性溶剂。在本法拟订的条件下,白钨矿的溶解率为98%,黑钨矿为4—5%。并在相同粒度、相同矿物量等条件下进行了本法与草酸法、盐酸-柠檬酸法的黑、白钨矿溶解率的对照试验。另外还系统地试验了试样灼烧温度和灼烧时间对黑、白钨矿溶解率的影响。本法适用于钨原矿中钨的物相分析。  相似文献   

3.
含铁钨华的钨矿中钨的物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石中钨的物相分析通常只分析钨华、白钨矿和黑钨矿。在有些钨矿床中含有较多量的铁钨华,本文在钨华、白钨矿和黑钨矿物相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铁钨华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某钨矿床氧化带钨的主要存在形式及化学物相分析方法。试验证明,钨在铁锰氧化矿物中主要呈均匀分布,与铁锰具有同步消长关系。这种形式钨可能以WO_4~(2-)形式为铁锚氧化矿物所吸附。以1.5%酒石酸-2%氟氢化铵混合溶剂作为上述钨的选择性溶剂可与白钨矿及黑钨矿分离。此方法用于该矿氧化矿分析,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5.
以钨酸铅形式分离钨(VI)快速测定白钨矿中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钨酸铅形式分离钨(VI)快速测定白钨矿中钙赵建为(昆明冶金研究院,650031)白钨矿是一种以钨酸钙为主成份的矿物,测定钙时为消除钨(VI)的干扰,国内外分析工作者对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如试样碱熔,水浸取,可使钙与钨酸根分离[1];酸溶时,钨以钨酸形...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是世界上钨矿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主要有石英脉型黑钨矿床、矽卡岩型白钨矿床、斑岩型钨矿等类型。已知的钨矿石有15种以上,其中仅黑钨矿和白钨矿具有工业价值[1]。化学物相分析方法是基于化合物化学性质的不同,利用化学分析的手段研究物相组成和含量的方法[2-3]。通常情况下,钨矿石的化学物相分析需测定钨华(WO3)、白钨矿(CaWO4)及黑钨矿[(Fe,Mn)  相似文献   

7.
1概述1.1钨的性质1781年社勒发现了三氧化钨,从而认识了元素钨。在地球上,钨仅占岩石圈的1.6×10-1%。因此被认为是一种稀有元素。钨的主要矿物有白钨矿(CaWO4)和黑钨矿(钨酸铁FeWO4和钨酸锰MnWO4的混合晶体)。  相似文献   

8.
对盐酸浸取镁橄榄石和蛇纹石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考察了酸浓度、浸取温度对镁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酸浓度和浸取反应温度能够提高镁橄榄石和蛇纹石中镁的浸出率。采用单粒级矿物原料浸出实验获得的动力学数据,利用收缩核模型分析了橄榄石和蛇纹石的镁浸出过程动力学,镁橄榄石浸出动力学属表面化学反应控制,而蛇纹石浸出反应为产物层扩散控制。两种矿物结构的差异影响镁浸出的难易程度,也决定了不同的浸出动力学行为。  相似文献   

9.
对钨的试样,大都采用过氧化钠熔融,用水浸出熔融物,可使钨定量转入溶液,但当较大量钨、镁存在时,钨部分进入沉淀,使钨的测定结果严重偏低。有人在熔融试样时,加入40mg氧化铁,以减少其钙、镁对钨的吸附。我们经试验认为:含钙、镁较高的试样,宜采用强酸分解,直接半微量极谱催化波测定微量钨,此时钙、镁均呈离子状态存在,消除了对钨的影响。用酸分解试样时,镁被溶解,钙生成硫酸钙沉淀,但当以后加入氯酸钾放置半小时则逐渐自溶,某些试样中出现的沉淀物测试时仍不溶解,不要误为钙,则是钡、铅等硫酸盐沉淀,但不影响测定;此外,还避免了大量钠盐的引入,使其辛可宁的还原波负移,从而减少了辛可宁还  相似文献   

10.
钙离子选择电极已在实际中获得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尚末见到用其测定钨精矿中钙的报导。我们参照文献,采用草酸钙沉淀分离后,用钙离子选择电极测定钙。通过正交试验选取了预处理的最佳条件,方法用于钨精矿中钙的测定获得较好的结果。标准加入法的回收率为  相似文献   

11.
第1题钨是我国丰产元素,是熔点最高的金属,广泛用于拉制灯泡的灯丝,有“光明使者”的美誉。钨在自然界主要以钨(VI)酸盐的形式存在。有开采价值的钨矿石是白钨矿和黑钨矿。白钨矿的主要成分是钨酸钙(CaWO4);黑钨矿的主要成分是铁和锰的钨酸盐,化学式常写成(Fe,Mn)WO4。黑钨矿传  相似文献   

12.
董莉  袁振东 《化学教育》2022,43(23):119-122
1781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白钨矿中发现了钨酸,预测其中一定含有一种新金属元素,并将其命名为钨(Tungsten)。1783年,西班牙化学家德鲁亚尔兄弟从黑钨矿中成功提取出了舍勒所说的新金属单质,将其命名为钨(Wolfram)。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原子论的提出,赋予钨元素新的含义:具有一定质量的钨原子。1930年以后,钨同位素的发现使人们对钨元素有了新认识,并逐渐形成了现代钨元素的概念。关于钨元素的认识经历了从假说到客观存在、从定性到定量、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历程。钨元素概念的演变体现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白钨矿中钙和镁的快速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建为 《分析化学》1996,24(10):1200-1203
该法简便、快速,钨的分离效果甚佳,沉淀对钙和镁吸附小,方法准确度 高,已用于白钨矿中钙和镁的连续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以钽为内标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钨精矿中WO3的新方法。以Na2B4O7和Li2B4O7(质量比65:35)的混合物作为熔剂,Ta2O5为内标,同时加入LiNO3为氧化剂,在1200℃下进行熔融制样,最后将本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以钽作为内标测定WO3,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实验操作和仪器测量带来的偏差,也可以消除基体效应的影响。方法用于测定白钨精矿和黑钨精矿中WO3,其准确度和精密度优于重量分析法。  相似文献   

15.
采用活化预处理-加压钙化处理氟碳铈精矿新工艺,研究了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对精矿分解、氟元素损失的影响,及不同温度活化分解精矿钙化转型后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并计算了活化前后精矿钙化转型过程中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氟碳铈精矿经过活化分解更利于钙化转型过程的进行,稀土总浸出率由27.81%提高到70.76%;480℃温度下活化60 min,精矿基本分解完全,氟损失率为3.24%;通过计算得出氟碳铈精矿钙化转型过程为化学反应控制,而活化后精矿的钙化转型过程为扩散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16.
钨单矿物及钨矿中钨及其伴生元素的分析历来都采用化学法。Harris等指出:钨的比色法可靠性较差,而重量法手续冗长,成本亦高。他们在比较了各种分析手段的基础上,选定X射线荧光光谱法进行测定。笔者采用熔样法,加入适量的钡和钽作重吸收剂,并以钽作钨的内标,无须借助于数学法校正基体效应,成功地进行了钨单矿物、钨精矿及钨中矿中钨、锰、铁和铌的多元素同时测定。方法简便、快速且成本低,其准确度和精密度均可与化学法相比。  相似文献   

17.
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质谱法测定钨矿石中钨华的含量。用氨水溶液对矿石样品进行浸取分离,将浸取液稀释10倍体积后测定,以3%盐酸溶液作为测定介质。WO3的质量浓度在0~100 ng/m L范围内与信号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9,方法检出限为0.5 ng/m L。用该方法对5个钨矿石样品和2个标准物质样品中的钨华进行测定,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15%~9.46%(n=12),且与经典方法极谱法测定结果的相对偏差小于10%。该方法快速、简便,精确度较高,可用于钨矿石中钨华的测定。  相似文献   

18.
钨的络合滴定法国内已有报导,有钙盐法、钡盐法和铅盐法,但在实际中应用不多。我们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钨络合滴定的有关条件进行了摸索,并拟定了简便的分析方法,应用于钨矿和钨精矿中钨的测定。其结果与重量法和差示法相符,测定误差在±0.5%以内。在有硝酸铵存在时,高达20毫克钼仍无影响。3—40毫克三氧化钨的回收率为97.5—99.9%。方法基于矿样以盐酸-硝酸溶解,析出钨酸与大部分元素分离,以氢氧化钠溶解钨酸,所得钨酸钠溶液经调整酸度  相似文献   

19.
在冶金部标准(YB602-78)钨精矿化学分析法中,没有铅的测定方法,但近来用户不断对钨精矿含铅量提出要求,所以钨精矿中铅含量也需要测定。一般钨精矿。(尤其是特级钨精矿)中铅含量都比较低,大量钨有干扰,测定比较困难。虽然可用王水分解试样时析出钨酸以分离钨,但当用原子吸收分析时,结果仍然偏低,可能是由于迅速析出的钨酸沉淀包裹部  相似文献   

20.
萃取光度法测定钨精矿中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样经碱熔、溶液浸取后 ,以 Mg Cl2 为载体沉淀钍 ,再经沉淀溶解、萃取和反萃 ,在 3.6mol/L 盐酸介质中对钍进行光度法测定。钍量在 0~ 2 0 μg/2 5m L浓度范围符合比耳定律。钨精矿中常见杂质元素及其含量对钍的测定无明显影响。方法的标准偏差为 5.0× 1 0 -5~ 1 .1 7× 1 0 -4 ,相对标准偏差为 1 .87%~1 0 .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