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0 毫秒
1.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多组分分解后白术挥发油(DVOA)与β-环糊精(β-CD)和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的包合作用。固定挥发油质量,考察了β-CD和HP-β-CD的浓度及包合时间对挥发油荧光强度的影响,同时采用荧光双倒数法计算了挥发油与β-CD和HP-β-CD的包合比及包合常数,并进一步研究了挥发油/HP-β-CD包合物的热力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挥发油的荧光强度随β-CD和HP-β-CD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加,表明包合物的形成,包合比均为1∶1;25℃下挥发油与β-CD和HP-β-CD的包合常数分别为110、172L/mol,表明包合稳定性为HP-β-CDβ-CD。温度25℃、35℃和45℃下,挥发油与HP-β-CD的包合常数分别为172、130、83L/mol,△G、△H和△S均为负值,且△H小于一般反应热,表明升高温度挥发油与HP-β-CD的包合稳定性降低;包合反应可自发进行,且为放热反应,包合过程是挥发油分子与HP-β-CD分子间氢键和范德华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对抗凝药物华法林的荧光增强作用,探讨了华法林与HP-β-CD的包合特性.并与β-环糊精(β-CD)对华法林的荧光增强作用和包合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HP-β-CD的荧光增强作用强于β-CD.基于HP-β-CD的荧光增强作用,研究建立了一种荧光光谱测定华法林的新方法.华法林在10.3~2266μg/L范围内与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92μg/L.此法已应用于华法林钠药物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α-氯丙酸乙酯对映体与β-环糊精的主客体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量子力学PM3方法模拟α-氯丙酸乙酯((R/S)-ECPA)与β-环糊(β-CD)的主客体相互作用,探讨(R/S)-ECPA在β-CD上的手性识别机理.结果表明,(R/S)-ECPA对映体与β-CD形成稳定结合物的结合方式完全不同,(R)-ECPA位于β-CD空腔宽口端,形成缔合物;(S)-ECPA插入β-CD空腔内形成包结物.而且,(S)-ECPA与β-CD的结合稳定能低于(R)-ECPA与β-CD的结合稳定能.在(R/S)-ECPA与β-CD结合物中,(R/S)-ECPA中的手性碳接近葡萄糖单元的C2和C3.(R/S)-ECPA与β-CD之间的手性识别与匍萄糖单元的C2和C3所提供的手性环境和(R/S)-ECPA与β-CD结合的紧密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研究脂肪醇与β-环糊精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选择芘作为光谱探针, 用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法研究了一些水溶性脂肪醇与β-环糊精(β-CD)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 一元醇使得β-CD空腔极性减小, 芘-β-CD包络物的形成常数增大; 而多元醇具有相反的效应, 指出醇与β-CD端羟基间的氢键作用是导致这些效应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5.
艾叶挥发油-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艾叶挥发油(艾油)和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为原料,采用搅拌法合成了艾油-HP-β-CD包合物,其结构和性能经FT-IR和TLC表征。结果表明,HP-β-CD与艾油产生了包合作用,形成了包合物,在包合过程没有改变艾油的化学成分。最佳包合条件为:艾油1 mL,m(HP-β-CD/g)∶V(艾油/mL)=8∶1,搅拌速度700r.min-1,于60℃包合3 h。在此条件下,艾油利用率为79.50%,收率为56.56%,含油率为12.57%。  相似文献   

6.
以乙基紫(EV)为光谱探针,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测定了两种维生素(V)与β-环糊精(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和磺丁醚-β-环糊精(SBE-β-CD)的包合特性.结果表明,多种弱相互作用力协同作用于环糊精的包合过程,主-客体间的尺寸匹配影响了包合物的稳定性.包合能力β-CDHP-β-CDSBE-β-CD.  相似文献   

7.
羧甲基-β-环糊精(CM-β-CD)由于具有"内疏水、外亲水"的中空结构,可包结其它化合物分子,而且空腔边缘的羧基也可增加与其它分子间的静电、氢键、偶极等相互作用。通过对CM-β-CD进行修饰,可使其成为具有优异性能的功能材料,因而在医药、分离分析、生物科学、环境保护、污水处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分析了CM-β-CD特性的基础上,详细综述了近年来设计开发的CM-β-CD功能材料,主要包括CM-β-CD聚合物、纳米磁性复合材料以及接枝生物分子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其作为吸附剂对有机分子、生物分子、金属离子的分离和吸附性能等相关方面的应用研究,通过分析总结文献内容,对CM-β-CD功能材料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羧甲基-β-环糊精的干法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用干法和湿法制备了羧甲基-β-环糊精(CM-β-CD).用傅立叶红外吸收光谱仪(FTIR)进行了表征.测定了CM-β-CD溶解度和取代度,计算了反应效率和产率.结果表明,干法合成工艺反应效率在37%~46%之间,产率在83%左右,均高于湿法工艺,且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干法合成的较佳工艺为:氯乙酸(CA)与β-环糊精(β-CD)的摩尔比为6,在40℃反应4h.  相似文献   

9.
毛晓明  胡杰  周志平 《合成化学》2011,19(2):241-244
采用溶液法制备了甲基化β-环糊精(Me-β-CD)/丙烯酸丁酯(BA)包合物(1).用UV-Vis,H NMR,IR及TG-DSC对1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Me-β-CD与BA能形成1:1的包合物,Me-β-CD与BA只是部分包合.  相似文献   

10.
采用饱和溶液法制备了芬苯达唑(FBZ)与β-环糊精(β-CD)包合物(FBZ-β-CD)。通过JOB曲线和相溶解度法确定了FBZ-β-CD的包合比为1∶1。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TGA)、核磁共振(NMR)等表征手段证明了FBZ-β-CD包合物的形成。与FBZ相比,FBZ-β-CD水溶性增加了约10倍。  相似文献   

11.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甲基-β-环糊精(M-β-CD)、磺丁基-β-环糊精(SBE-β-CD)在室温下,及一定pH值的三酸缓冲溶液中对儿茶素的包合作用.在固定儿茶素浓度和改变β-CD及其衍生物浓度的情况下,儿茶素的荧光发射波长的变化以及荧光强度的增强表明了包合...  相似文献   

12.
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对两种农药的不同光解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及其衍生物羟丙基-β-环糊精(HPCD)对两种疏水性有机农药(甲基对硫磷和五氯酚)的增溶作用和光解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农药的增溶作用或光解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农药与β-CD或HPCD形成包合物而引起的.β—CD能提高五氯酚的水溶性,但对甲基对硫磷的增溶作用表现为低浓度促进溶解而高浓度抑制溶解;HPCD则能显提高两种疏水性农药的水溶性.β—CD及HPCD与甲基对硫磷形成包合物,选择性定向客体分子而促进其光解;与五氯酚形成稳定的包合物,能保护客体分子而抑制其光解.HPCD对农药的增溶效果和光解的影响比β—CD更显.  相似文献   

13.
采用荧光光谱法,在室温下研究了pH=2.02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β-环糊精(β-CD)、甲基-β-环糊精(M-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磺丁基-β-环糊精(SBE-β-CD)对姜黄素的包合作用。固定姜黄素浓度,逐渐改变β-CD及其衍生物的浓度,姜黄素的荧光强度逐渐增强,表明包合物的形成,同时用荧光双倒数法计算了β-CD及其衍生物与姜黄素的包合常数。结果表明,室温下,在pH=2.02的磷酸盐缓冲体系中,SBE-β-CD对姜黄素的包合能力最强,四种环糊精与姜黄素的包合比均为1∶1。初步探讨了SBE-β-CD荧光增敏作用对姜黄素的定量测定,线性范围为5.0×10-7~4.5×10-6 mol/L,检出限为1.2×10-8 mol/L。  相似文献   

14.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甲基-β-环糊精(M-β-CD)、磺丁基-β-环糊精(SBE-β-CD)在室温下、一定pH值的缓冲溶液中,对葛根素(puerarin)的包合作用.在固定葛根素溶液浓度和改变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浓度的情况下,根据葛根素的荧光发射波长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温度对β-环糊精与不同结构硫醇包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燕  夏道宏  项玉芝 《应用化学》2007,24(10):1201-1205
利用竞争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温度对β-环糊精(β-CD)包合不同结构硫醇客体分子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β-CD与硫醇均可发生包合作用,并分别测定了25.0、30.0、35.0、40.0及50.0℃下正构硫醇和异构硫醇与β-CD所形成包合物的稳定常数。正丁硫醇与β-CD包合物的稳定常数分别为:49.37、66.39、93.88、124.5和197.61L/mol,包合过程的ΔG、ΔH及ΔS分别为-9.661kJ/mol、35.85kJ/mol、152.63J/(mol.K);异丁硫醇与β-CD包合物的稳定常数分别为:326.0、364.6、415.3、472.2和592.4L/mol,而包合过程的ΔG、ΔH及ΔS分别为-14.34kJ/mol、19.35kJ/mol、112.98J/(mol.K)。研究发现,β-CD对不同结构硫醇的包合能力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且在研究的温度范围内包合过程均可自发进行,且是吸热的熵控制过程。硫醇分子烷基链疏水部分水壳层的破坏,使得自由运动的粒子数增加,且进入β-CD疏水空腔的烷基运动自由度的增加是引起熵值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石健  张其平  王南平 《电化学》2011,(4):433-437
研究了阿霉素(ADM)在β-环糊精(β-CD)修饰金电极上(β-CD/Au)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ADM在β-CD/Au电极上发生表面包络反应.25℃,pH=7.0时,该电极表面包络常数为9.54×104 L·mol^-1,并随温度呈规律性变化,最适宜反应温度为30℃.该电极ADM包络呈准可逆的电化学反应,速率常数为...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获得二丁基羟基甲苯(BHT)的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HP-β-CD IC)、二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DM-β-CD IC)和磺丁基-β-环糊精包合物(SBE-β-CD IC)。相溶解度法确定了二者形成化学计量比为1:1的包合模型;粉末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核磁共振氢谱及扫描电镜等技术给出其可能的结合模式,并通过AutoDock分子模拟对接理论研究佐证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实验结果证明,三种包合物稳定性顺序为SBE-β-CD/BHT ICDM-β-CD/BHT ICHP-β-CD/BHT IC,其中SBE-β-CD/BHT包合物增溶效果最显著。1,1-二苯基-2-苦肼基(DPPH)法考察BHT三种包合物抗氧化活性的结果是:三种包合物均表现出良好的清除效果,且与BHT相当。利用β-CD衍生物的包合技术改善BHT的水溶性,是一种拓展BHT应用领域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8.
以自制的氧化石墨烯(GO)、β-环糊精(β-CD)为原料,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合成了β-环糊精/磁性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β-CD/MGO),并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BET和VSM等对其进行形貌态表征和性能测试.结果 表明,Fe4 O3被成功负载到GO上,并枝接上β-环糊精;β-CD/MGO的比表面积为...  相似文献   

19.
β-环糊精修饰电极对柔红霉素的电化学定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柔红霉素(DNR)是强效的抗白血病制剂,但具有心脏毒性,基因毒性和生殖器官毒性。因此,研究柔红霉素的用量,建立多种微量检测方法,在临床医学方面具有积极的和现实的意义。本文研究了DNR在β-环糊精(β-CD)修饰金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发现DNR能在β-CD俢饰电极上发生包络反应,其包络常数为6.1×104 L•mol-1。而且,只有包络的DNR能进行不可逆的电化学反应。其速率常数为28.03 s-1。在3-30 μmol• L-1的浓度范围内,DNR还原峰峰电流与DNR浓度成线性关系,因此,β-CD修饰电极可用于DNR的定量检测。在pH=7.0的中性电解液和温度接近40℃时,DNR在β-CD修饰电极上有最好的电化学活性。此时,β-CD修饰电极对DNR有较低的检出极限。  相似文献   

20.
制备了一种新的β-环糊精衍生物固定相2,6-二-O-戊基-3-O-[(甲基)5(烯丙基)2]-β-CD,并对其气相色谱分离性能进行研究。实验显示,该固定相具有良好的柱表面性能和较强的色谱分离能力,对一些芳香族位置异构体的分离能力优于2,6-二-O-戊基-3-O-烯丙基-β-CD衍生物,对10余种手性物质显示出较好的选择性能,且对α-位取代的丙酸酯类手性分离效果明显优于杂环类β-CD衍生物。与2,6-二-O-戊基-3-O-烯丙基-β-CD固定相的分离性能比较表明,β-CD 3位羟基部分甲基基团的引入能增强对芳香族位置异构体的选择能力,但不能明显改变烯丙基衍生物的手性分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