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实时交流阻抗测量与激光扫描微区光电流技术相结合的现场方法,对铅电极在硫酸溶液中PbO和PbO_2的生长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电极在PbO的形成区中氧化5min后,电极欧姆阻抗和t ̄(1/2)呈一直线关系,这表明PbO是均匀分布在电极表面而成长的.激光扫描微区光电流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实验中还发现PbO_2在PbO层中是局部发生与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韦国林  杨鸿兴 《电化学》1996,2(3):338-342
铅锑电极上PbO_2生长过程的阻抗跟踪法研究韦国林,杨鸿兴,王家荣(上海大学嘉定校区化学系,上海,201800)利用交流阻抗技术研究Pb/H2SO4体系中电化学过程,通常采用某一等效电路,并对所得的多频率阻抗频谱进行拟合处理,由此获得相关电化学信息。?..  相似文献   

3.
王玲利  彭乔 《电化学》2007,13(2):198-202
应用热分解法制备Ru(0.4-x)IrxTi0.6三元金属氧化物电极,研究IrO2含量对电极析氯性能、催化选择性、强化寿命以及表面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IrO2的加入使涂层的抗析氧腐蚀能力增强,膜电阻和反应电阻降低,强化寿命随着IrO2含量的增加而增长,由原来的1.0h提高到97h;IrO2含量为10%时,析氯电位低、析氧电位高、催化选择性好.一定量的IrO2的加入有利于细化晶粒、粗化表面.  相似文献   

4.
尖晶石锂锰氧化物电极首次脱锂过程的EIS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尖晶石锂锰氧化物电极首次脱锂过程中的电化学阻抗特征. 通过选取适当的等效电路拟合实验所得的电化学阻抗谱数据, 获得了首次脱锂过程中固体电解质相界面膜(SEI膜)的电阻、电容以及电荷传递电阻、双电层电容等随电极极化电位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贮氢电极的电化学研究(Ⅱ)—贮氢电极的交流阻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交流阻抗的方法对贮氢电极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贮氢电极的交流阻抗图由两个半圆组成,高频区半圆对应于电化学反应,低频区半圆对应于氢原子在贮氢合金表面的吸附过程。低频区的半圆受电极活化次数和放电深度的影响。活化次数越多、放电时间越长、低频区半圆越小。提出了贮氢电极的等效电路图,对这些实验结果作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以钌铱钛合金网和汞分别为阳、阴电极, 在无气氛保护条件下, 采用电解还原方法从铥、镱、镥硫酸盐溶液中分离提纯镱的过程. 讨论了在8 V恒电压时的电极间距、位置, 以及阴、阳极表面积对电解过程中的电流、还原率影响. 优化了电解还原过程, YbSO4产品的纯度稳定达到99.5%以上, 一次收率可达80%;提镱后母液中的铥和镥被富集4倍以上, 其中Lu含量高于50%, 十分有利于后续铥/镥分离.  相似文献   

7.
用交流阻抗法研究了两种液膜胆R汁酸电极和两种聚氯乙烯(PVC)膜钙离子选择电极. 从体电阻R_b和电荷传递电阻R_(ct)得到膜内离子迁移活化能E_a, 及电极的表观标准交换电流密度i°_0等信息. 结果表明: E_a比R_b更能反映离子在膜内迁移的情况, 离子在PVC膜中的迁移比在液膜中困难得多; i°_0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电极性能的优劣等。  相似文献   

8.
9.
我们曾用慢速动电位扫描法研究化学合成聚苯胺粉末的电化学行为.本文对恒电位电解合成聚苯胺粉末进行了研究.用这种方法制备的粉末由于合成溶液中不含氧化剂因而纯度高.本文还报导了这种聚苯胺粉末电极的交流阻抗测量结果.交流阻抗法曾用于聚苯胺膜的电导和化学合成聚吡咯的电阻测定. 所用盐酸、氟硼酸、硅氟酸、苯胺均为分析纯;苯胺经常压蒸馏提纯;硫酸为超纯;磷酸为分析纯;高氯酸为优级纯.溶液皆用两次蒸馏水配制.  相似文献   

10.
锆系Laves相储氢合金电极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高学平  杨化滨 《电化学》1995,1(3):298-304
Zr(V0.2Mn0.2Mo0.06Ni0.54)2.4合金经HF溶液处理后,合金表面由富Zr和富Mn层转变成富Ni层,从而使电极初期活化周期明显缩短,电极表面氢吸附性能改善。表面反应电阻减小。本文探讨了上述电极表面反应机理,即表面Ni的催化、氢吸附和氢转移机理,对阻抗谱进行拟合,给出了相应的电极反应等效电路。  相似文献   

11.
硫酸溶液中Pt电极表面过程的EQCM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电化学循环伏安和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方法研究了0.1mol·L-1硫酸溶液中Pt电极表面的吸附和氧化过程.从电极表面质量变化的结果分析,可认为正向电位扫描时氢区表面质量的增加是由于水分子取代Had引起的,而双电层区的质量增加则是由于水的吸附模式逐渐由氢端吸附转向氧端吸附所致.根据频率变化和电量数据,进一步推算出水在双电层区是以低放电吸附形式出现的,1molPt原子和水分子只发生0.054mol的电荷转移.本文结果可为认识Pt电极表面过程提供定量的新数据.  相似文献   

12.
镍纳米线电极的交流阻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交流阻抗法研究了一种新型电极-镍纳米线电极在碱性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给出了相应的等效电路和拟合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外加电位对电极表面化学反应速度和类型有显著影响。在外加电位不高时,Ni(Ⅱ)氧化成Ni(Ⅲ)的电化学过程随着电位的升高而明显加速;当外加电位高于0.40V以后,电极表面同时发生电化学析氧反应。相同条件下,镍纳米线电极的表面电化学反应速度远远高于镍块体电极。  相似文献   

13.
应用电位阶跃和阻抗跟踪法,考虑基底铅氧化电流的影响,研究了铅锑电极上PbO2的生长过程,探讨了锑对这一过程的影响。铅锑电极上PbO2生长过程符合二维瞬时成核和生长过程机理,锑将抑制这一过程的进行。  相似文献   

14.
唐平  曾百肇 《分析化学》2003,31(6):641-645
用干燥/吸附法制备了脱氧核糖核酸(DNA)修饰金电极(DNA/Au),采用循环伏安法、计时库仑法、微分脉冲伏安法、交流阻抗以及紫外光谱法研究了肾上腺素(EP)在该电极上的伏安行为及Pb^2 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mmol/L pH7.7Tris底液中,EP在DNA/Au上产生一不可逆的氧化峰(Ep=0.16V)。该峰较EP在裸金电极上的峰(Ep=0.11V)电位为正,灵敏度高。在有Pb^2 存在时,峰电位负移,峰高增大。微分脉冲峰高与EP浓度在0.5-75μ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氧化峰为扩散控制为主并兼有弱的吸附性。本文还探讨了其电极反应的机理,认为在无Pb^2 的情况下,EP与DNA的结合是EP嵌入DNA中为主并兼有一定程度的静电吸附。有Pb^2 存在的情况下EP是以EP-Pb^2 嵌入DNA的双螺旋结构中和通过静电吸附在DNA骨架上的Pb^2 为桥梁与DNA结合。  相似文献   

15.
铅基磷酸铅化学修饰电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玉堂  刘强 《分析化学》1995,23(11):1274-1276
本研制了铅基磷酸铅化学饰电极,并研究了该CME的性能。实验发现,该CME是一种磷酸根离子敏感电极。电极对磷酸盐有类能斯特响应,在PH4.0和6.0下,其线性范围分别为1×10^-3-1×10^-1和1×10^-4-1×10^-2mol/L磷酸盐,电极响应斜率为23-27mV/dec.电极有较好的稳定性重现性,可望用于磷酸盐的实际分析。  相似文献   

16.
江志韫  徐素贤 《化学学报》1986,44(7):647-651
测取了硫酸浓度为0.5~5.1mol.dm^-^3、扫描速度为1~70mV/s的铅的循环伏安曲线.得到两个PbO~2形成峰I和II,相应地假设为PbO和PbSO~4的氧化.在较低的扫描速度下以及稀硫酸溶液中,峰值电位ψpI与扫描速度S几乎无关,峰值电流ipI近似地与(S)^1/2呈直线关系,并与PbSO~4在硫酸溶液中的溶解度相应,所以过程可能受Pb^2+离子在表面膜孔隙内的扩散所控制.在较高的扫描速度下,δψpi/δlogS=50mV,属于不可逆过程,对于峰II PbSO~4的氧化过程也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7.
多壁纳米碳管空气电极的交流阻抗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多壁纳米碳管、活性炭和石墨等空气电极的交流阻抗特性.结果表明,纳米碳管空气电极的阻抗谱由两个半圆组成,高频区半圆对应欧姆极化阻抗,低频区半圆对应电化学极化阻抗.催化剂Pt以纳米颗粒的形式沉积在碳管的外表面,明显减小了电极的欧姆阻抗和电化学极化阻抗,提高了氧还原反应的电催化活性.活性炭电极除存在电化学阻抗外,还存在薄液膜扩散阻抗(Nernst扩散),石墨电极形成的薄液膜反应区域较小,电极反应呈Warburg扩散阻抗特征,相应的电催化活性较低.采用交流阻抗等效电路分析方法,对拟合的动力学数据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8.
弱碱性介质中氯离子对铜电极腐蚀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循环伏安法、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电化学阻抗谱法以及现场椭圆偏光法研究了在弱碱性介质中添加Cl-对铜电极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 Cl-的加入能加剧铜电极的腐蚀,使腐蚀电流以及现场椭圆偏振参数Δ的变化范围都增大1个数量级, Cl-对Cu2O的掺杂将使铜电极的表面膜变得疏松,膜的耐蚀性变差.椭圆偏光实验不仅与电化学和能谱实验的结果一致,而且还能定性地、清楚地分辨出铜电极腐蚀过程中Cu2O的生成、Cl-对Cu2O的掺杂、CuO的生成等不同阶段;同时,利用恰当的模型还能定量地确定各个阶段铜电极表面膜的组成、厚度的变化,从而为研究铜电极的腐蚀与防护机理提供更多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9.
高泉涌  张静  杨勇 《电化学》2005,11(1):87-91
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氧化铝模板法制备碳纳米管阵列电极:首先结合气相化学沉积和磁控溅射在氧化铝模板中制得碳纳米管阵列电极,然后用HF溶液将沉积了碳纳米管的氧化铝模板阻挡层除去,控制溶出时间即可得到不同溶出长度的碳纳米管阵列电极.循环伏安测试表明,锂离子在该阵列电极中的嵌入脱出反应主要发生在碳纳米管的端口处.此外,还应用固定频率交流阻抗法,研究了不同溶出时间的碳纳米管阵列电极的电容性质.  相似文献   

20.
交流阻抗法研究四羧基酞菁锌掺杂的二氧化钛半导体电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电沉积和丝网印刷法制备了纳米二氧化钛膜电极及四羧基酞菁锌(ZnPcTc)掺杂的多孔纳米二氧化钛半导体电极. 采用交流阻抗法(EIS)对二氧化钛膜的电子传输性能以及界面性质进行了表征, 确定了各阻抗弧对应的电极过程. 采用合理的模型计算了电极的电子传输动力学参数. 结果表明, 掺杂ZnPcTc后, 膜电阻明显降低, 且电极-电解液界面电容有所增大, 有利于TiO2电极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器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