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不锈钢上紫红色钼酸盐转化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阴极电沉积法从钼酸盐和磷酸盐混合溶液中获得了紫红色不锈钢转化膜,该膜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XPS和AES分析表明,膜厚约94.4nm。钼在膜表面以Mo(Ⅵ)存在,在膜内则以Mo(Ⅵ)和Mo(Ⅳ)共存。从AES深度剥蚀曲线的组成恒定区求得膜的组成为:O54.8%,Mo30.5%,P11.2%和Fe3.5%,循环伏安的氧化峰也证明膜内存在Mo(Ⅳ)。  相似文献   

2.
XPS和AES研究不锈钢上金色钼酸盐转化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阴极电沉积法从钼酸盐溶液中取获得了金黄色的不锈钢转化膜,该膜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耐蚀性,XPS和AES分析表明,膜厚约为663A。膜的表面钼以Mo(Ⅵ)与Mo(Ⅳ)共存。从AES深度剥蚀曲线的组成恒定区求得膜的组成为:O51.6%,Mo28.5%,P13.7%和Fe6.2%。循环伏安的氧化峰也证明膜内存在Mo(Ⅳ)。  相似文献   

3.
用阴极电沉积法从钼酸盐和磷酸盐温和溶液中获得了黑色的不锈钢转化膜,该膜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电子能谱(XPS和AES)分析表明,膜厚约为820nm,膜的表面铝以Mo(Ⅵ)存在,而在膜内则以Mo(Ⅵ)与Mo(Ⅳ)共存。从AES深度剥蚀曲线的组成恒定区求得膜的组成为:O50.9%,Mo29.4%,P12.6%和Fe7.1%。循环伏安的氧化峰也证明膜内存在Mo(Ⅳ)。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浸渍法在A3钢表面获得具有装饰效果的硅钼杂多酸转化膜。扫描电镜的表面形貌分析,以及3%NaCl水溶液中阳极极化曲线均证实该膜层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效果。XPS和AES的分析结果表明膜层中Fe(Ⅲ)和Fe(Ⅱ)两种状态存在,Mo在膜层外部以Mo(Ⅵ)存在,内部则以Mo(Ⅵ)和Mo(Ⅳ)两种状态存在。从AES深度分布曲线的组成恒定区求得膜层的组成(A.C.%)为:O57.4%,Fe17.1%,Mo  相似文献   

5.
采用FTIR、XPS和AES研究了金属铜表面M-S(M=Mo,W)簇合物膜。结果表明,Mo(W)与铜表面的Cu_2O反应,形成了Mo(W)-S-Cu键;簇合物膜由Mo(W)、S、Cu、O元素组成,分别呈+6、-2、+1、-2价,膜为多分子层结构并保持MoS_4,或WS_2单元,膜表面只有Cu、O而不存在Mo(W)、S.膜层厚度与反应时间有关,时间越长,膜越厚。膜为多组分的复杂体系,其颜色是各组分统计分布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采用FTIR、XPS和AES研究了金属铜表面M-S(M=Mo,W)簇合物膜。结果表明,Mo(W)S^2-4与铜表面的Cu2O反应,形成了Mo(W)-S-Cu键。簇合物膜由Mo(W),S,Cu,O元素组成,分别呈+6、-2、+1、-2价,膜为多分子层结构并保持,MoS4或WS2单元,膜表面只有Cu,O而不存在Mo(W),S,膜层厚度与反应时间有关,时间越长,膜越厚,膜为多组分的复杂体系,其颜色是各组  相似文献   

7.
聚乙烯醇与多价态钼配合物的包合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PVA既能与12-钼磷酸发生光电子转移反应又具有螺旋状结构的特性,制备了Mo(Ⅵ,Ⅴ,Ⅳ)配合物与带部分羰基PVA的包合物。通过ESR,XPS,DSC,IR,UV-Vis和XRD等分析方法进行鉴定,确证其为包合物。  相似文献   

8.
研究用烃橡胶(SBR、PB)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分散α,ω-对乙氧羰氧基苯甲酸聚乙二醇酯(PEECB)而得到聚合物分散液晶复合膜(PDLCM).用这种复合膜进行富氧分离,当PEECB-4.05(4.05为聚醚软段的数均聚合度DP)的含量超过某一临界值(约23.0%wt)时,室温下SBR/PEECB-4.05/PDMS体系膜的氧气透过系数Po2值达70~634barrer),增加约60倍,分离系数仍较高(αo2/N2=3.47~2.59).考察了各种影响因素对膜透气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改变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P(MMA-co-St)中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含量(WMMA),通过一步法合成出聚环氧氯丙烷聚氨酯(PU(PECH)/P(MMA-co-St)IPN.DSC、TEM和动态粘弹谱研究结果表明:当P(MMA_co-St)中WMMA大于0.6时,IBN仅有一个Tg;当WMMA小于0.4时,IPN有2个Tg,TEM上出现相区,P(MMA-co-St)深度参数(δ)及δ的氢键作  相似文献   

10.
改变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P(MMA-co-St)中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含量(W_(MMA)),通过一步法合成出聚环氧氯丙烷聚氨酯(PU(PECH)/P(MMA-co-St)IPN.DSC、TEM和动态粘弹谱研究结果表明:当P(MMA-co-St)中W_(MMA)大于0.6时,IPN仅有一个Tg;当W_(MMA)小于0.4时,IPN有2个T_g,TEM上出现相区,P(MMA-co-St)溶度参数(δ)及δ的氢键作用分量(δh)与相态、力学性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比较了Mo(Ⅵ)-1-(2-吡啶基偶氮)-2-萘酚(PAN)与Mo(Ⅵ)-4(2-吡啶基偶氮)间苯二酚(PAR)的极谱性质,讨论它们在作为吸附波试剂时的优缺点,以求得在选择络合剂时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本文还报道了Mo(Ⅵ)-PAN-KBrO3吸附催化波体系,最佳实验条件,0.1mol/LHAc--NaAc,pH=4.6,0.01mol/LKBrO3,2.5×10-5mol/LPAN.峰电位为-0.71V(vs.SCE),检出限1×10-9mol/L,线性范围0~6×10-7mol/L  相似文献   

12.
ASTUDYONTHEKINETICSOFEXCHANGEREACTIONSOFW(Ⅵ)ORMo(Ⅵ)WITHINMACROPOROUSANIONEXCHANGERESIN(D290)PHASEWangYukun(DepartmentofChemic...  相似文献   

13.
用~(31)P核磁共振(NMR)谱和红外(IR)光谱研究了二硫代磷酸钼(MoDTP)合成产物组分含量、分子结构及其合成反应机理。结果表明,MoDTP合成产物是由37.2%的有机五价钼络合物、35.1%的有机P=S化合物和27.7%的有机P=O化合物等14种成分组成,所含副产物或由原料带入,或因MoDTP合成反应过程原料本身副反应伴随产生。  相似文献   

14.
痕量钨钼联合测定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研究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对钼(Ⅵ)-桑木色素(morin)络合物荧光的增敏作用。建立了Mo(Ⅵ)-morin-CTMAB体系荧光法测定Mo(Ⅵ)的新方法,并以酸效应实现了对钨和钼的联合测定。测定Mo(Ⅵ)的线性范围为0.01~0.4μg/mL,检出限为0.5ng/mL。本法用于直接测定豆类及牛血清中的钼和温泉水中钨和钼的联合测定,得到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用^31P—NMR和IR谱研究MoDTP合成产物组分及反应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31P核磁共振(NMR)谱和红外(IR)光谱研究了二硫代磷酸钼(MoDTP)合成产物组分含量、分子结构及其合成成反应机理。结果表明,MoDTP合成产物是由37.2%的有机五价钼络合物、35.1%的有机P=S化合物和27.7%的有机P=O化合物等14种成分组成,所含副产物或由原料带入,或因MoDTP合成反应过程原料本身副反应伴随产生。  相似文献   

16.
采用溶胶-凝胶(Sol-Gel)法制备了微孔结构均匀的“SiO2/陶瓷”膜和“Mo-Co-O/SiO2/陶瓷”催化功能膜,并用XRD、SEM和孔径测定等技术进行了表征。在常压,500~700℃的条件下,在催化膜反应器(CMR)中考察了甲烷氧化制甲醇的反应。在相似的反应条件下(转化率为1.0%),用CMR(甲醇选择性1?.2%)可获得较固定床反应器(甲醇选择性4.5%)高得多的甲醇选择性。  相似文献   

17.
乙丙三元橡胶磺酸钴离聚体膜的富氧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磺化、中和反应制备了乙丙三元橡胶(EPDM)磺酸钴离聚体(Co(Ⅱ) S EPDM)膜并研究了其富氧性能.结果发现,该膜对分子氧具有促进输送作用,其原因被认为是在离聚体中可能形成了一种高分子钴络合物结构.这种络合物在其空位上能够与分子氧进行快速可逆的结合.ESR谱提供了钴氧结合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电沉积Ni—Mo—P合金镀层在NaCl溶液中的腐蚀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跃  姚素薇 《电化学》1998,4(4):380-387
用失重法,阳极率曲线,X-光电子能谱(XPS)以及俄歇电子能谱(AES)研究了电沉积Ni-Mo-P合金镀层在5%NaCl溶液中的腐蚀特性,非晶态Ni-Mo-P合金镀层比晶态Ni-Mo-P合金镀层有较低的腐蚀速度阳极极化曲线表明,Ni-Mo-P合金镀层中,镍的摩尔分数国0.719~0.868时,随镀层中磷含量的增加,腐蚀电位正移,而活化区的峰电流随镀层中钼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磷含量的活化区的峰电流以及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聚四氟乙烯(PTEE)悬浮体为氟化剂,对悬浮体制样ETV-ICP-AES直接测定生物试样中不同挥发性元素钼、铜和镉的蒸发行为,影响因素及分析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了相应的规律性。在选定实验条件下,本法测定Mo,Cu和Cd的检出限分别为0.43、4.2和141ng/mL,RSD分别为3.8%、4.2%和2.2%。提出的方法已应用于CRM281生物标样分析,结果与参考值吻合。  相似文献   

20.
用多组分熔融接枝的方法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G M A) 和苯乙烯( St) 共同接枝于聚丙烯( P P) 上,制得多单体接枝聚丙烯 P P g ( G M A co St) .该接枝物具有高的 G M A 接枝率.本研究利用 F T I R、 S E M、 T E M、 D S C 和力学性能测试等分析方法,研究了多组分熔融接枝聚丙烯( P P g ( G M A co St)) 对尼龙6/ P P 共混物的形态结构, Tg 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P P g ( G M A co St) 中的环氧基团与尼龙6( P A6) 末端的胺基发生化学反应,原位形成的 P P P A6 共聚物能有效的改善 P A6 与 P P 的相容性,可以使 P P 均匀的分散在 P A6 基体中,相区尺寸明显减小,提高了拉伸强度.由于两相的相容性较好,从而共混物的 Tg 有明显的变化.此外,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 P A6/ P P g ( G M A co St)(70/30) 合金中存在着特殊的微相分离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