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卷烟包装材料中的溶剂残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对卷烟包装材料中溶剂残留(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甲苯、乙苯等)进行分析,并讨论了各种条件对测定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上述4种溶剂残留的检出限范围分别为乙酸乙酯0.4~120 mg.L-1,甲苯0.4~120 mg.L-1,乙酸丁酯1.2~600 mg.L-1,乙苯0.5~150 mg.L-1,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5%~3.1%,样品的回收率为90%~95%;方法用于卷烟包装材料实样中溶剂残留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刘棣阳  董国峰  张顺  游候新 《合成化学》2022,30(11):848-854
针对河南油田泌阳泥页岩井段钻井施工过程中,因频繁出现水化膨胀而导致井壁失稳、剥落掉块等问题,本文以月桂酰氯改性超支化聚乙烯亚胺(HPEI)为原料,于室内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双亲性页岩抑制剂(HPEI-C12),并对其合成条件和页岩水化抑制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引发剂N,N-二乙基乙胺加量(质量分数,下同)为8%、月桂酰氯加量为30%、反应时间为24 h和反应温度为25℃条件下合成的HPEI-C12性能最佳;通过线性膨胀实验和岩屑滚动回收实验对HPEI-C12抑制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HPEI-C12具备优异的抑制性能和耐温性能,在120℃条件下,岩屑滚动回收率为65.0%;此外,HPEI-C12与现场钻井液体系具备良好的适配性,对体系流变性能影响极小,加入体系后岩屑滚动回收率提升至82.0%,能够满足目标井段对钻井液性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以二乙醇胺、丁二酸酐为原料,合成端羟基超支化大分子;用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进行末端基团改性,引入季铵盐阳离子基团制备了一种新型季铵盐抑制剂HBP-TAC,其结构经红外光谱、核磁和元素分析表征。考察了端基取代度与浓度对抑制膨润土水化膨胀性能影响,并对滚动回收率及与钻井液配伍性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该类抑制剂对膨润土的水化膨胀有一定抑制作用,加入1%多取代HBP-T2,抑制效果能达到95.31%;在高温130℃条件下,页岩滚动回收的一次回收率为91.8%,二次回收率为80.1%;抑制剂与水基钻井液体系相容性较好,并对滤失性有一定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页岩抑制剂的抑制性不足,影响上部泥岩地层钻进的问题,本文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含有长链、吩噻嗪等疏水基团的小阳离子聚合物SWPE。采用FT-IR、1H NMR、GPC和TG对SWPE进行结构表征;以油田钻井常用的聚胺抑制剂NH-1为对照,评价SWPE的抑制性和配伍性;最后,基于泥岩岩屑表面的官能团、电性、微观形貌、元素含量、润湿性等变化,提出吸附包被机理。实验结果表明,SWPE表现出比NH-1更好的抑制效果,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页岩抑制剂。  相似文献   

5.
以过氧化氢为氧化剂,乙酸钴和溴化钠组成催化体系,乙酸为溶剂,氧化间二甲苯合成间甲基苯甲酸,通过减压精馏对产物进行提纯,产物结构经1H NMR和GC-MS确证。并通过单因素考察,获得了最佳工艺条件为:1%乙酸钴为催化剂,1%溴化钠为引发剂,乙酸(2 eq.)为溶剂,过氧化氢(5 eq.)为氧化剂,于115 ℃反应3~4 h,收率80%,纯度95%以上。  相似文献   

6.
从分子设计的角度出发,采用环氧氯丙烷和二乙醇胺为主要原料,合成出了一种具有强正电性、多羟基的阳离子防塌抑制剂,并对其合成条件和性能进行了优化。PED防塌抑制剂的最佳合成条件:溶剂为水,溶剂用量为10mL,加料方式采用分次间歇加料,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4h。2%的PED水溶液中岩屑滚动回收率实验结果高达73.7%,较清水提高50.95%。  相似文献   

7.
介绍一个开放式、研究性实验,考察了溶剂种类、混合溶剂组成分别对乙酸甲酯、乙酸丁酯发生皂化反应的速率常数的影响。对酯类化合物皂化反应的动力学溶剂效应作了初步分析,获得了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以络合物Pd/P(Ph)3为催化剂,二氯乙烷和乙醇的混合物为溶剂,均相催化加氢裂解木质素,产物分为溶解组份和不溶解组份,反应后溶解组份明显增加;对产物进行粘度测试、热重分析和分子量测定,溶解组份分子量大幅降低;考察反应温度、时间、溶剂、催化剂前体及其用量对反应催化活性的影响,得到优化的反应条件是:木质素0.5000 g,氯化钯0.0809 g,三苯基膦0.2322 g,温度150 oC,时间15 h,溶剂为1,2-二氯乙烷和乙醇的混合物,其体积比为2:1。  相似文献   

9.
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对苯乙烯磺酸钠和丙烯酰胺为共聚单体,氧化石墨烯为无机改性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LC-1),其结构和性能经IR, GC和TG表征。结果表明:LC-1用量为1.6 wt%时,钻井液体系老化前后的滤失量分别为9.2 mL和9.8 mL,动切力为12.5 Pa和10.4 Pa,动塑比为0.30和0.26,钻井液体系的降滤失性、流变性和耐热性较好。页岩滚动回收两次,回收率大于90%。  相似文献   

10.
针对水平井、大斜度井钻井过程中井眼润滑性、岩屑携带以及钻井速度的影响等问题,通过合理的分子设计,以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和实验室自制疏水单体丙烯酸正辛醇OA_8为原料,利用胶束聚合法,制备了一种弱凝胶成胶剂AMAMPSOA_8,其结构经1H NMR和IR表征。以AMAMPSOA_8在低剪切速率下的表观粘度为指标设计正交试验,确定最优反应条件为:AM与AMPS摩尔配比为4.8∶1,引发剂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0.04%,疏水单体浓度为0.75%,于70℃反应9 h。该条件下,0.5%AMAMPS0A_8聚合物溶液在低剪切速率3 r·min~(-1)下表观粘度可达23 680 mPa·s。利用热分析仪、高温滚子炉、高温高压流变仪对产物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AMAMPSOA_8的抗温性能可达160℃;聚合物溶液体系有明显的触变性,在40 min后溶液切力增加幅度变缓。  相似文献   

11.
甲基丙烯酸丁酯和苯乙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共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和苯乙烯(S)这两种不同极性单体的原子转移自由基嵌段共聚和无规共聚,得到了实测分子量与理论分子量相近,分子量分布较窄的嵌段共聚物和无规共聚物.聚合过程中分子量和单体转化率成比例增加,多分散性指数变化不大.用1H NMR法测定共聚组成,Kelen Tudos法计算竞聚率.得到rSt=091,rBMA=032.  相似文献   

12.
将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共聚单体苯乙烯(St)和马来酸酐(MA)溶解于甲苯中,采用沉淀聚合法合成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分别研究了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反应时间、单体配比和单体浓度对聚合物得率和酸酐含量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确定最优反应条件为:单体浓度20%,单体物质的量比为1∶1,引发剂用量为0.60%,反应温度为86℃,反应时间2h,产物得率为86.86%,酸酐含量为50.28%.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凝胶渗透色谱(GPC)和热分析法分别研究聚合物的分子结构、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产物是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窄,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巴明伟  王长松  梁兵 《合成化学》2017,25(6):515-519
分别以硼酸、二乙醇胺、三氯氧磷和季戊四醇为原料,经酯化反应制得中间体二乙醇胺硼酸酯(DEAB, 1)和双季戊四醇二氯磷酸酯(SPDPC, 2); 1与2经缩聚反应合成新型集磷、氮、硼于一体的阻燃剂聚季戊四醇双磷酸酯二磷酰氯螺环二乙醇胺硼酸酯(PPSPSDB, 3),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和FT-IR表征。考察了溶剂、物料比γ[n(2):n(1)]、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3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反应条件(DMF为溶剂,γ=1 :1.2, 于120 ℃反应2 h后,于190 ℃反应2 h)下,产率93.26%。热重分析表明:3的初始分解温度为240.5 ℃, 800 ℃时残炭率为44.45%。  相似文献   

14.
张丹丹  陈明清  倪忠斌  刘晓亚 《化学学报》2008,66(17):1995-2000
以水为反应介质,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在70 ℃下合成了末端为溴原子的聚丙烯酰胺预聚体(PAM-Br). 利用水相凝胶渗透色谱(GPC)对PAM-Br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量分布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单体浓度、单体与引发剂物质的量之比和反应时间对PAM-Br的分子量及其分布有较大的影响, 在较低AM单体与引发剂物质的量比条件下, 其聚合过程符合ATRP的基本规律. 进而使PAM-Br预聚体末端的溴原子与甲基丙烯酸(MAA)进行亲核取代反应, 得到了末端带有不饱和双键的大分子单体(MAA-PAM). 并利用霍夫曼降解制备出了部分胺解的聚乙烯胺(MAA-PVAm)大分子单体, 其结构由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和核磁共振仪(NMR)的表征得到了确定. 以得到的大分子单体为反应性分散稳定剂, 与苯乙烯在乙醇/水的混合介质中进行分散共聚反应, 制得了聚苯乙烯接枝MAA-PVAm (PS-g-PVAm)复合微球, 由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发现: 微球保持规整的球形结构, 粒径分布均一, 有较好的单分散性.  相似文献   

15.
以五甲基二乙烯三胺(PMDETA)、脂肪醇聚氧乙烯醚(FAPOE)和环氧氯丙烷(ECP)为原料,分两步合成了一种含聚氧乙烯醚链三头季铵盐的表面活性剂。对反应影响因素、产物结构与部分性能进行了分析与表征。结果表明:第一步反应n(ECP):n(FAPOE)为2.5~3:1,溶剂为正己烷,四丁基溴化铵作相转移催化剂,无水K2CO3作缚酸剂,时间6~8h。第二步反应n(中间体):n(PMDETA)为3.5—4.0:1,溶剂为正丁醇,时间40-45h;溶剂与时间是主要影响因素。定性表征符合产物结构:定量表征n(Cl^-):n(阳离子部分)为3.4:1,略高于理论值。产物的表面活性高,1.0×10^-4mol/L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可降至6.65mN/m。  相似文献   

16.
活性聚合以其无链转移、无链终止和引发速度远大于增长速率的特点,应用于合成单分散聚合物、预定序列结构的嵌段共聚物等.常用的活性聚合方法如阴离子聚合、阳离子聚合及基团转移聚合对反应条件要求苛刻,不能用于丙烯酸酯类极性单体和苯乙烯类非极性单体的嵌段共聚.与...  相似文献   

17.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十六醇(CA)为难溶助剂,引发醋酸乙烯酯(VAc)进行细乳液聚合,以偶氮二异庚腈(ADMVN)为引发剂时,制得了平均聚合度达1.5×104~2.0×104聚醋酸乙烯酯(PVAc)和4.1×103~6.6×103的聚乙烯醇(PVA);以偶氮二脒基丙烷盐酸盐(AAPH)为引发剂时,制得了平均聚合度达1.5×104~2.0×104的PVAc和2.1×103~4.4×103的PVA.研究了引发剂浓度、温度、油水比对产物聚合度、转化率的影响,讨论了SDS∶CA摩尔比对PVAc微球粒径分布及其成粒机理的影响.当cCA∶cSDS=3∶1时得到的细乳液体系稳定性最好,以ADMVN和AAPH引发聚合时均为液滴成核为主,其中以ADMVN引发得到PVAc微球的粒度分布窄于AAPH.  相似文献   

18.
以过氧化新癸酸α-异丙苯酯(Lup188)作为引发剂,聚乙烯醇(PVA)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作为复合分散剂,加入N-叔丁基-α-苯基硝酸酮(PBN)用氮氧自由基在40~70℃下调控氯乙烯(VC)悬浮聚合.PBN能有效控制聚氯乙烯链增长,聚合后期无自加速现象,体现出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的特点.用重量法测定转化率、GPC测定聚合物分子量与分布,研究了引发剂用量、PBN用量以及聚合温度对聚合动力学和聚合物分子量及分布的影响.得到该聚合体系下VC、Lup188、PBN的最佳摩尔配比为10000∶7∶1,最佳聚合温度为50℃,将转化率控制在50%以下时,能得到较窄分子量分布的聚氯乙烯产物.  相似文献   

19.
以1,4-丁二醇/三氟化硼乙醚为引发体系, 利用阳离子开环共聚合方法合成了3,3'-双叠氮甲基环氧丁烷(BAMO)与3-叠氮甲基-3'-甲基环氧丁烷(AMMO)的无规共聚物, 探讨了以Lewis酸为催化剂时活性链端与活性单体相互竞争的聚合反应机理. 同时根据GPC结果分析了聚合反应温度对产物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15 ℃时产物分子量可控且分布较窄. 通过1H NMR和13C NMR对无规共聚物的共聚组成及微观序列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共聚组成中两单体的摩尔比接近于1:1, 与投料比一致; 交替度接近50%, BAMO与AMMO链段的平均序列长度为2, 其结构单元呈随机分布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