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微/纳尺度接触问题计算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更  刘天祥  温诗铸 《力学进展》2008,38(5):521-544
接触问题广泛存在于现实生活的众多领域,近来随着微/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接触力学在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上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本文在摩擦学的范畴内,对近年发展的若干求解微/纳尺度接触问题的计算方法及理论进行了综述.按发展先后及所解决问题的尺度范围划分,主要有3类评估微/纳尺度接触性能的计算方法:(1)连续介质力学方法;(2)分子动力学模拟; (3)多尺度方法.介绍了这3类计算方法的典型理论和主要数学描述,给出了这些方法对解决若干微/纳观接触问题如黏着效应、粗糙表面描述、表面摩擦及润滑、表面热效应、生物接触等的主要应用.最后, 探讨了微/纳尺度接触问题计算方法可能的发展方向及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2.
先进微制造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泽 《固体力学学报》2018,39(3):223-247
元器件小型化带来了功耗低、响应快、比容量大等显著优点,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技术挑战和科学问题,需要对微纳尺度下材料的机械物理性能及制造工艺进行深入研究。论文围绕先进微纳米制造技术与微纳米力学的密切关系,首先综述了聚焦离子束、纳米压印、3D打印等微纳米材料与结构的先进制造技术,并着重阐述了先进微纳米制造技术在力学前沿课题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从方法与原理的角度阐述了力学思想和方法对先进微纳米制造技术的指导与促进作用。最后,还对目前一些先进微纳米制造技术及相关前沿力学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吴承伟  张伟  孔祥清 《力学进展》2010,40(5):542-562
评述了国内外在生物材料表面微纳力学行为研究方面的若干分支,包括:生物材料的疏水特性、水面昆虫的浮水力学、生物材料表面的减阴特性、生物材料吸附与脱附微纳力学行为、以及表面疏水和吸附仿生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并注重分析了在微纳尺度上生物结构、生物材料、生物生存技能与生存需求等方面的多功能自然协同进化和优化.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表的“200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力学进展》2002年影响因子为1.024,在2002年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分类排序中荣获力学类影响因子第一名;在2002年1534种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中,列第29位,这是继2001年《力学进展》荣获力学类影响因子(0.753)第一名后,《力学进展》再一次获此殊荣.这充分说明《力  相似文献   

5.
孟庆国  詹世革 《力学进展》2002,32(2):293-294
为便于力学专家及时了解2002年度力学学科的基金项目申请,将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海外(香港、澳门)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的受理情况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6.
赵亚薄 《力学进展》2003,33(2):284-285
2002年度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NM)第14届学术年会于2002年12月21—22日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隆重举行.本次年会受到了所内外学术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有10余个单位的近200人参加了本次LNM学术年会.  相似文献   

7.
用Eshelby理论研究复合材料线粘弹性本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Eshelby微力学理论分析,得到短纤维增强材料(SFRC)和基体材料两者的粘弹性本构方程之间存在简单的正比关系。发现体积含量为f的短纤维无序取向SFRC一维力学行为,等效于体积含量为F的短纤维单轴取向SFRC在取向轴上的力学行为。  相似文献   

8.
由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共同发起和中国科协主办的第75次青年科学家论坛(现代科技发展对实验力学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于2003年8月4日至5日在北京中国科学会堂召开.来自全国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力学、材料、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25名青年科学家参加了此次活动.中国科协李慧政处长为本次活动的致欢迎词,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教授、中国科协常委、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杨卫教授、科协学术部主任马阳教授、中科院力学所白以龙院士、清华大学温诗铸院士、戴福隆教授、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力学处孟庆国处长出  相似文献   

9.
李海军  郭万林 《力学学报》2007,39(4):533-537
提出了一种双层同轴圆柱管振动的力学模型,并用连续介质力学的方法分析了该模型分别在Casimir力和 静电力驱动下的振动特性. 计算结果表明,在理想情况下,如果模型管间距达到1纳米量级, Casimir力和静电力有可能驱动该模型达到GHz甚至更高量级频率的振动,这说明Casimir 力和静电力驱动GHz的振动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力学学会2002年国际、国内学术活动计划$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  相似文献   

11.
叙述安装在手机内的各种微型振动陀螺仪及其力学原理.  相似文献   

12.
吴伯朝  鲁才  刘泽 《力学进展》2022,52(1):153-179
利用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制造各种零部件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消费电子和医疗设备等领域. 随着器件小型化的发展趋势, 开发新的微纳成型 (或微纳尺度塑性变形) 工艺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近年来, 产业界和学术界对微纳成型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在开发微纳成型工艺、深入理解尺寸效应和变形行为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聚焦不同材料体系如聚合物、非晶合金与晶体金属在微纳成型过程中的变形机理及其尺寸效应, 综述微纳成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最后, 对金属微纳成型面临的技术挑战及其关键力学问题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最近几年来国内各高校有关的力学教师为力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试探着开展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工作.这项工作已涉及到大部分的力学课程,各种模式的软件已在教学实践中初步使用.主要用在:教师备课或出题;课堂上的教学演示;部分学生课外复习、课外小组活动或有关的选修课等.实践说明了 CAI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积极性、辅助课堂的教学具有积极作用,颇受学生的欢迎.值得 ...  相似文献   

14.
静电力作用下的微梁失稳临界电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微机械器件中普遍使用的微梁在静电力作用下的变形、吸附、电压与间距等设计问题,以平行板电容器为原型,利用弹性力学中的板梁静力学方程和静电场分布的拉普拉斯方程建立了微悬臂梁的机电耦合模型。将不均匀分布的静电力载荷等效离散为一组集中载荷,对小变形梁应用叠加法求解耦合模型控制方程,得到微梁失去稳定平衡状态的临界电压和梁的挠曲线。结果表明,电压增高,梁的挠度随之增大,达到临界电压时,梁末端的挠度与变形前的间隙之比为 0 42~0 44。  相似文献   

15.
微电子机械系统中构件的基本力学量检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琪民  单保祥 《实验力学》1997,12(4):487-499
本文就近几年在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s)基本力学量测量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其特点、意义、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内容包括:MEMS所用材料的基本力学参数测量(如E、G、μ),材料的摩擦与摩损的测量,MEMS结构内应力、应变的测量,结构的动态参数和机构运动速度的测量等,为MEMS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含孔隙微纳晶材料受单轴压缩载荷下的大塑性变形中,由于孔洞与基体变形的不匹配,在孔洞周围将产生大量的几何必需位错,本文假设这些位错均匀地从孔洞表面向其内部发射,促使孔洞周围先产生局部非均匀变形,从而导致微纳晶镍试样内孔隙率的变化。基于这种假设本文首先建立了单轴压缩载荷下孔洞的演化发展模型,并用此模型预测了孔隙率的变化,将其与实验测定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孔洞演化发展模型具有一定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固定孔隙率和演化发展的孔隙率对不同晶粒尺寸和不同应变速率下的纳晶镍试样力学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林家浩 《力学进展》2003,33(1):151-152
1会议概况 WCCM-V(Fifth World Congress on ComputationalMechanics,第五届计算力学世界大会)于2002年7月7-12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由维也纳技术大学主办,并由该校校长H.A.Mang教授出任会议的组织委员会主席.这是国际计算力学界4年一度的盛会,也是该学术界最重要的会议.  相似文献   

18.
从2002年开始,莫斯科大学的力学研究所与力学数学系以及俄罗斯科学院理论和应用力学学会(NCTAM)赞助的力学编辑中心共同主办出版了一个新的俄文学术季刊《力学进展》.该刊论文包括邀请和投稿两类,内容将覆盖力学学科的所有分支,主要是评述力学领域研究进展和重要成果,涉及到系统论,流体力学,固体力学以及力学在工程技术与自然科学中的应用等等.该刊计划发表一系列重要的档案文献,以期反映力学发展史的关键事件,介绍创建和推动力学不同分支发展的重要学者和研究群体,关注力学界杰出人物生涯的闪光点.该刊还将提供由IUTAM,Earomech,CISM俄罗斯NCTAM等机构组织的重要活动和重新组合情况,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力学学会2002年国际、国内学术活动计划  相似文献   

20.
夏蒙棼 《力学进展》2003,33(1):154-154
“细观力学面临的新挑战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New Challenges in Mesomechanics”)于2002年8月26-30日在丹麦奥尔堡(Aalborg)召开,由奥尔堡大学(Aalborg University)主办.与会人数约120人,分别来自丹麦、中国、希腊、俄国、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会议上报告论文100余篇.我国有12人(包括大陆、香港、台湾)参加会议,在会上作了10个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