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用激光散射测量确定C_8-卵磷脂临界胶团浓度及其随温度、盐离子的变化。从中导出了胶团分子量, 形成因子, 能量梯级间隔以及标准焓等反映该溶液内分子相互作用的重要参量, 从而导出单价盐调控胶团大小以至形成和解体的规律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用气液色谱法测定298.15K下,有机溶质在尿素+高氯酸钠+甲酰胺固定液中的保留参数,用McMillan-Mayer理论,将溶液的势力学过量性质与溶液中粒子间的对相互作用、三相互作用参数相联系,用热力学方法求得该四元体系中溶质的气液色谱保留参数与Gibbs自由能相互作用参数的联系,并就溶质间的相互作用及混合溶剂性质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低分子烃类对吐温80-盐-水液-固析相分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导了环己烷、庚烷等的加溶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吐温-80)液-固析相分离的影响,使小分子显色剂对甲酰基偶氮变色酸(CApF)、偶氮胂1(ArsenazoI)和配合物在低温下就易从盐水溶液相富集到表面活性剂固相,萃取率达95%。并对不己烷、庚烃的加溶机理及温度的作用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赵楚斌  汪海林 《化学进展》2023,(10):1486-1491
生物大分子液-液相分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物理现象,是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的新兴研究热点。生物大分子通过多价相互作用不断富集,当分子浓度达到溶液中的溶解阈值,就会以液-液相分离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这一现象与细胞内许多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如无膜细胞器的形成等)息息相关。随着相分离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本文从相分离的原理与特点出发,对目前常用的一些相分离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为后续相分离研究提供方法依据,促进相分离技术和方法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由脯氨酸(Proline,P)和精氨酸(Arginine,R)构成的双重复肽是人体内C9ORF72基因异常扩增产生的富含毒性的多肽,其异常扩增及液-液相分离(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LLPS)行为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多肽的调控行为可以为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帮助. 主要利用光学显微成像以及紫外分光光度计技术,研究35个脯氨酸-精氨酸重复多肽(PR35)的LLPS现象及其调控,并对机制进行分析. 发现PR35的LLPS的发生依赖溶液中氯化钾的浓度,当氯化钾浓度低于2 700 mmol/L时,LLPS不会出现,而其浓度高于2 700 mmol/L时,LLPS会发生. 同时在此临界浓度(2 700 mmol/L)溶液中,加入不同质量分数的分子拥挤剂聚乙二醇(PEG1000)后,发现PEG对LLPS具有促进作用,并且随着PEG质量分数升高,促进作用增强. 同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对吸光度进行了分析,得到的结论与显微镜的观察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有关生物分子通过液-液相分离机制进行组织定位、功能调控的研究发展迅速。相分离产生的聚集体在众多细胞活动事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聚集体的生物功能是以相分离的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本文将从相分离聚集体的基本性质、相图、微观结构,相分离的统计热力学、实验和分子模拟研究等方面阐释相分离物理化学机制研究相关进展。对于生物分子相分离的重要功能体系进行了列举和归纳,收集了相分离研究的模式体系,探讨了生物分子相分离的生物功能同物理化学机制之间的关系,总结了生物分子相分离的调控机制和调控分子的设计方法,并对生物分子相分离物理化学机制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壳聚糖 盐酸溶液温度敏感的相分离行为.通过对壳聚糖-盐酸溶液浊度变化的考察以确定相分离温度.测定不同盐酸浓度、壳聚糖浓度以及不同脱乙酰度的条件下的相分离温度,并用DLVO理论(Deijaguin-Landau and Verwey-Overbeck Theory)进行了解释. FTIR、X-ray以及SEM分别描绘了壳聚糖经相分离过程后官能团、结晶状态、颗粒形态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聚合物相分离热力学是高分子物理中重要的教学内容,相图临界点的相关参数χc与φc是该部分理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之一。本文基于自由能-组成曲线本身的数学特点,刍议传统推导方法在教学方面的缺陷与不足。运用导数与基本不等式两种基本的数学工具,展现了一种新的χc与φc的推导方法,该法更加简单,角度新颖,利于学生掌握,并加深学生对相分离临界点相关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9.
通过1H NMR, ESI-MS, 紫外-可见光谱等分析手段研究了两个新的质子化联吡啶盐客体与冠醚二苯并-24-冠-8在溶液中和气态下的包合行为. 研究结果表明, 质子化的联吡啶盐与冠醚主要形成1∶1的超分子包合物, 且存在夹心式的几何结构, 双质子化的联吡啶盐比单质子化的联吡啶盐具有更强的结合冠醚的能力, 其缔合常数分别为200, 116 L•mol-1.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对二甲苯+环己烷及对二甲苯+二甲基亚砜体系(均为简单低共熔混合物)的固液平衡相图,计算出它们在313.15K的过量吉布斯自由能。结果表明两体系对理想溶液均产生正偏差。  相似文献   

11.
SincethesuccessfijlpreparationandmasssynthesisofC,,.tremendousinterestshavebeenevokedinitsunusualfull-carbonstructurelikefootballandphysicalandchemicalproperties,whichhavebeenstudiedcarefullyandsystematically.However,suchworksaremainlycarriedoutinorganicsolvents,especiallyinarenesolvents(benzeneortoluene),duetothewater-insolublenatureofC,o'In1992,Andersonetal.'firstobtainedthewater-solubleC,,successfullyviacyclodextrin(CD)enclosing,soastoopenanewwayforstudyingofC,,inaqueoussolutions.Afterth…  相似文献   

12.
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研究了Mo2C8簇各种异构体的几何构型和电子结构。所得最稳定结构具有C2h对称性,其中两个Mo原子直接相连且每个Mo还原与4个C原子相连。计算结果能较好地解释实验事实。  相似文献   

13.
模拟了粘度反差二元流体混合物的相分离,考察了粘度对相分离动力学的影响,发现相区域的增长主要由粘度较大的组分所控制,合理地解释了粘度效应所导致的一些实验现象.证明了即使组分间的粘度比很大,也没有出现反转相结构,说明在不施加剪切流场情况下,粘度反差不是形成反转相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99mTcO4^—在C18,C8和PRP—S柱上的反相HPLC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5.
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扫描电镜(SEM)和时间分辨光散射(TRLS)比较了全氟碳链封端和苯环封端聚醚酰亚胺改性环氧树脂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分离.结果表明,与P-blend相比,F-blend的固化速度和相分离速度较慢,诱导期和相结构固定时间推迟,相间距较小.升高温度,相间距因相分离速度加快而增大,同时由于全氟碳链端基引起的差异减小.因此,通过改变固化温度和聚醚酰亚胺的端基来降低聚醚酰亚胺的表面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反应诱导相分离体系的相结构,并获得相间距较小的双连续结构.  相似文献   

16.
从高分子混合物薄膜的相分离行为的机理,相分离后期粗化动力微区尺寸与时间的标度关系,影响高分子混合物薄膜表面形态形成的因素等几个方面对近年来高分子混合物薄膜相行为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概述了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及相分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综述了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和相分离的研究现状。介绍了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理论,影响相容性的因素及改善和相容性的方法和表征相容性的手段。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分离机理制约着材料的性能,旋节分离和成核-增长相分离分别形成不同的形态结构。旋节分离和成核-增长相分离所对应的动力学过程是不同的,散射光强与相分离时间分别满足指数和幂指数关系。  相似文献   

18.
Anisotropic porous polymeric materials fabricated from the phase separation method via spinodal decomposition are used in various practic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We studied the formation of anisotropic porous polymeric materials numerically, by imposing an initial linear concentration gradient across a model polymer solution.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gradient is placed at three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polymer sample for comparison purposes. All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published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which are reported from the applications of porous polymeric membranes. The structure development shows that an anisotropic porous morphology forms when an initial linear concentration gradient is applied to the model polymer solution.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无相分隔与 /或无相分离的流动注射 -液液萃取技术的进展作了回顾与评述。引用文献 32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