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75MeV的18O束流,通过70Zn(18O,p3n)反应布居了84Rb核的高自旋态,测量了激发函数,γ-γ符合及DCO比值,新观察到了40个能级,50多条γ跃迁,建立了到目前为止最完整的能级纲图,其正负宇称分别推高到了17+和17-.通过与Rb各奇-奇同位素核和N=47的各奇-奇核比较,发现它们的结构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2.
稳定核84Sr的高自旋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75MeV的18O束流,通过70Zn(18O,4n)反应布居了84Sr核的高自旋态,测量了激发函数,γ–γ符合及DCO比值和γ射线强度,观察到了12条新能级,近30条新γ跃迁,建立了新的能级纲图,与D.C.M.(deformod configuration-mixing shell model)理论计算结果符合得很好,发现其负宇称带有强烈的振动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重离子融合蒸发反应16O(82Se+4n)94Mo布局了94Mo核的高自旋态.利用多探头探测器阵列GASP进行了在束γ测量,从而重新研究了94Mo核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基于新发现的一些重要的连接跃迁,对94Mo核的高自旋态能级纲图做了重要修改.将新的能级结构与壳模型计算进行了比较和讨论.结果表明要正确的描述94?Mo核的高自旋态(自旋值大于14)能级结构,应考虑价中子在d5/2,g7/2和h11/2轨道上的激发.  相似文献   

4.
通过熔合蒸发反应65Cu+19F,66Zn+18O及68Zn+16O,在3种入射束流的能量分别为75MeV,76MeV及80MeV研究了80Rb高自旋态的能级结构.增加了20多条新的γ跃迁,在已知负宇称转晕带上建立了两条新的边带.将原有的第二条负宇称带的自旋态从12推高到了22,并首次观察到这个带的回弯,它的回弯频率为0.49MeV;负宇称转晕带在15时出现了旋称反转,第二负宇称带存在明显的旋称劈裂,但没有观察到旋称反转,这两条负宇称带的结构均与其同中子数核82Y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5.
用γ射线单谱测量和γ–γ–t符合测量研究了83Sr(β++EC)83Rb衰变,将83Sr衰变的γ跃迁由102条扩展到196条,发现了83Rb的19条新能级,否定了前人测得的8条能级.测定了83Sr(β+EC)衰变的分支比,重新确定了83Rb各能级的自旋和宇称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52Cf自发裂变产生的瞬发γ射线的多重符合测量,对丰中子核116,118,120Cd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实验是利用美国罗仑兹伯克利实验室的超级γ球探测装置进行的.118Cd的晕带自旋扩展到18h,而116,120Cd的晕带扩展到16h.利用推转壳模型对带结构进行了计算,对这几个核晕带很陡的回弯现象做了讨论.在每个核中观测到了5和7能级,对其特性进行了讨论.在118Cd中还观测到一个基于7能级的准转动带  相似文献   

7.
利用能量为85—95MeV的16O束流,通过196Pt(16O,5n)207Rn反应布居了207Rn的高自旋态.实验进行了γ射线的激发函数、γ射线的单谱、衰变谱和γ-γ-t符合测量.建立了由17条γ射线组成的207Rn能级纲图,并且基于实验测量的DCO系数建议了各能级的自旋值.用一个f5/2价中子空穴与208Rn核芯耦合定性地解释了207Rn的低位激发态.  相似文献   

8.
利用在束γ谱学技术和173Yb(18O, 4n)熔合蒸发反应研究了187Pt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 建立了包括3个转动带的187Pt高自旋态能级纲图. 基于187Pt周围核结构的系统学和比较带内B(M1)/B(E2)比率的实验值和理论值, 建议上述3个转动带的组态 分别为11/2+[615], 7/2[503]和1/2[521]. 对各转动带的带交叉频率、顺排增益、旋称劈裂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通过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和在束核谱学实验方法研究了奇A 核183Au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 扩展并更新了183Au的能级纲图. 首次建立了183Au的πi13/2转动带的能量非优先带. 分析并讨论了183Au中πh9/2转动带的能量非优先带和πf7/2转动带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融合蒸发反应116Cd(14N,4n)126Cs布居了126Cs的高自旋态.观测到了100多条新的γ跃迁和相应的能级,建立了双奇核126Cs由9个转动带构成的能级纲图.尝试性地指定了大部分能级的自旋和宇称以及各转动带的Nilsson单粒子组态.极大地丰富了已有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1.
利用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149Sm(27Al,4nγ)172Re布居了形变双奇核172Re的高自旋态,用12套带有BGO反康普顿抑制的高纯锗探测器阵列进行了在束γ实验测量,首次建立了形变双奇核172Re由3个转动带构成的高自旋态能级纲图.研究和讨论了3个转动带的结构特征,基于已有的高自旋态核结构知识并通过系统学比较和分析指出它们的准粒子组态分别为πh11/2⊙νi13/2,πh9/2⊙νi13/2和π1/2[541]⊙ν1/2[521].发现前两个转动带在自旋小于18.5h时其转动能级呈现反常的旋称劈裂.  相似文献   

12.
通过束流能量为118MeV的59Co(32S,3pn)87Zr熔合蒸发反应,用在束r谱学方法研究了87Zr的高自旋态.利用7台反康普顿谱仪组成的探测阵列进行r–r符合测量,并确定部分r射线的DCO值,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旋直到(37/2+)和(43/2)的能级纲图.观测到了多条新的能级.与相邻的同中子异荷素的比较表明,中子对核结构性质的影响远大于质子的贡献.随着质子数的增加,第一交叉频率呈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通过130Te(16O,5nγ)141Nd反应布居了141Nd的高自旋态能级.对反应产生的在束γ射线进行了γ射线单谱和γ–γ符合测量.建立了激发能达7614.5keV的141Nd能级纲图,新发现了12条γ射线和15个能级.基于实验测量的γ跃迁各向异性,建议了141Nd部分能级的自旋值.用一个h11/2价中子空穴与142Nd核芯晕态的耦合可以定性地解释141Nd的能级结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52Cf自发裂变产生的瞬发γ谱的测量,对丰中子奇A核107Ru的高自旋态集体转动带重新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新的能级纲图.将基带转动带的自旋态扩展到27 2h,证实并扩展了以前发表的基于中子h11/2激发产生的集体转动带,并新观测到一个基于(9/2)能级的集体转动带.研究结果澄清了早期发表的结果与近来别人发表的结果之间的矛盾,对新建立的107Ru能级结构的某些重要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52Cf自发裂变产生的瞬发γ谱的测量,对丰中子奇A核145,147Ce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首次识别了145Ce的集体带结构,扩展了147Ce的集体带结构,扩展了147Ce的能级,并新识别了3个边带,粒子–转子模型的计算指出,145,147Ce的晕带可能来自于νi13/2轨道的耦合,145Ce基态起源于(νh9/2νf7/2)组态混合,而147Ce基态则起源于νh9/2轨道.在这两个核中未观测到明显的八极形变带,然而,在147Ce中观测到的一个边带,可能显露出八极关联的迹象.  相似文献   

16.
利用能量为85—105MeV的16O束流,通过187Re(16O,5n)反应研究了198Bi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用6台BGO(AC)HPGe探测器和一台用于探测低能γ跃迁的平面探测器进行了γ射线的激发函数、γ-γ—t符合及γ射线的角分布测量.基于这些测量,首次建立了包括26条γ跃迁的198Bi的高自旋能级纲图,确定了一个半寿命为(8.0±3.6)ns,自旋和宇称为15+的同质异能态.基于较重的双奇铋核200—206Bi能级结构的系统性,定性地对198Bi的能级结构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7.
通过112Sn(12C,p2n)反应产生了处于高激发能高角动量态的121Cs核.用在束γ技术对其退激γ进行了测量和研究.在πh11/2,ΔJ=2和πg9/2,ΔJ=1带上各观测到了两个新能级.  相似文献   

18.
双奇核176Ir转动带的旋称反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49Sm(31P,4nγ)反应,通过γ射线的激发函数测量、X-γ和γ-γ符合测量研究了双奇核176Ir的高自旋态.首次建立了双奇核176Ir由4个转动带构成的能级纲图.依据从实验数据中提取出的带内B(M1)/B(E2)值与理论计算值的比较,以及相邻双奇核的带结构特征,给出了转动带的准粒子组态.基于本实验建立起的带间跃迁和在I=18h处观测到的旋称交叉,指出176Ir核基于πh9/2⊙νi13/2和πi13/2⊙νi13/2组态的两个转动带在低自旋时出现旋称反转现象.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唯象的Λ-α相互作用位和12C、16O的独立α粒子模型波函数出发,采用折迭位方法,求出了Λ-12C、Λ-16O等效相互作用位的解析表示,在此基础上计算了超核13C、17O的低激发态能量和自旋轨道耦合效应所引起的13C第一激发态的能级劈裂,并对Λ-12C、Λ-16O等效相互作用位和13C、17O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利用能量为80MeV的18O束流,通过130Te(18O,5n)反应研究了143Nd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基于γγ延迟符合、γ射线的角分布及线性极化测量,首次发现了143Nd的一个半寿命为(35±8)ns,自旋和宇称为49/2+的同质异能态.用形变独立粒子模型探讨了此同质异能态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