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三维电子散斑干涉法在检测残余应力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张熹  孙平  金华 《实验力学》2000,15(2):125-131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大错位三维电子散斑干涉法,并将其和钻 法检测残余应力技术结合起来,其特点一是利用三个激光器,从不同的方向照射被测物体,二是在被测物附近放置一参考物,利用大错位棱镜,使物体表面的信息和参考物上的信息都进及CCD中,可以得到与三个位移场有关的电子散斑干涉条纹图,并可以运算和分离获得独立的u,v和w场信息,本文介绍了大错位三维电子散斑干涉法的原理、方法和系统,并将其应用于钻孔法释放残余应  相似文献   

2.
电子散斑干涉和Video全息干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何世平  汪柳生 《实验力学》1990,5(4):387-395
本文综述了有关电子散斑干涉法(ESPI)和Vidco全息干涉技术的一些近期成果.主要包括:有机玻璃模型中主应力和的测量,二维气体温度场和轴对称气体温度场的测量,三维物体表面形状和三维位移场的测量.条纹图均用数字图象处理系统处理.文中介绍了各种测量光路和操作技术,分析了可能出现的误差,提供了部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3.
相移电子散斑干涉测量物面形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峰  伍小平 《实验力学》1992,7(2):171-176
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测量三维物体表面形状的新方案.利用电子散斑干涉仪,通过两次图像采集之间折射率变化,获得代表等高线的相关条纹图,应用相移技术,可以获得高精度的形状测量结果.文中还讨论了自制气体相移器原理及性能。  相似文献   

4.
使用瞬态图象采集技术,将模型受撞击前,后的电子散斑图象直接记录与存储在图象采集卡的帧存体中,从而实现了动态数字散斑干涉,测得了半限平面模型的面内位移场,实验值与动有限元计算结果很好的吻合。  相似文献   

5.
电子剪切散斑图像处理的相移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戴嘉彬  王金起 《实验力学》1992,7(2):153-158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电子剪切散斑干涉(ESSPI)实现相移的可行性,推导了相移的 ESSPI 光强表达式;采用机械放大式相移器得到相移 ESSPI 条纹图;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精确地获得位相图;用去包裹技术得到等位移梯度曲线和离面位移分布曲线,使 ESSPI 图像处理的过程简单化,快速化,提高了测试的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6.
电子散斑干涉法在研究双材料界面力学行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于复合材料,界面往往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缺陷极易发生甚至断裂破坏的地方,从而影响材料整体的力学行为。为了考察不同界面缺陷形式以及材料层厚对界面力学行为的影响,应用电子散斑干涉法对金属基上烤瓷的双材料试件进行了实验研究,部分试件与云纹干涉法结果也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具有垂直界面裂纹的试件梁抵抗破坏能力大大削弱,而界面处无缺陷的力学性能较好,其中又以金属层与烤瓷层厚比在3附近的较为理想,实验也表明电子散斑干涉法适用于测量绝对或相对微小的位移,灵敏度达到微米级。  相似文献   

7.
电子错位散斑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错位散斑实现电子干涉的可行性,推导了摄象机光靶接收的错位散斑的光强表达式,分析了电子干涉条纹的可见度,提出并实现了电子错位散斑技术的三种方法,即实时法,双曝光法和实时时间差法。获得了位移梯度等值条纹的电子干涉图。  相似文献   

8.
电子散斑干涉法在平面小振幅振动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电子散斑干涉方法进行振动测量,因实验过程和条纹处理简单,已有较多应用,但迄今尚无振动测量中所形成的散斑条纹的完整解释,容易混淆条纹中所蕴含的实际物理意义,本文详细讨论了散斑测振中各种相关条纹的形成,并给出了相应的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9.
陆鹏  张熹  张东升  吴君毅  史进 《力学季刊》2008,29(1):127-131
本文重点讨论了应用电子散斑干涉法测量弹性元件的挠曲线的方法.将电子散斑测量离面位移的光路引入到高弹性连轴器挠性杆的横向弯曲变形测量中.新的离面位移测量光路并结合相移技术是其特点.首先采用类似于麦克尔逊式光路的方式将物光和参考光垂直分布,使得离面位移的结果是直接并且是纯粹的获得;其次,固体泵浦激光的相干长度很长,从而在设计光路时带来了便利,光路可以很紧凑而不考虑物光与参考光的光程差;最后,在参考光路中引入精密的PZT相移器,从而实现了位相技术,使得测量的结果能数字化输出.电子散斑干涉方法在光学非破坏性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采用电子散斑干涉技术可以测量物体的变形、位移、振型等.该方法具有实时显示、全场非接触测量、精度和灵敏度高、采用位相技术可以方便的实现测量结果的数字化等优点.本文采用电子散斑干涉结合相移技术,得到了的数字化结果,再和有限元模拟计算进行了比较,证明了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面内和离面位移场的电子散斑(ESPI)自动检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东升  佟景伟 《实验力学》1995,10(4):356-365
本文采用频域同态滤波技术,减少了电子散斑的噪声,得到高质量的条纹图,并介绍一种自行设计的新型相移器,它结构简单,性能稳定,测试精度高和操作方便,此外,应用以上两种技术,以承受均布载荷周边固定的圆板为例,实现了电子散斑三维位移场的自动测量,实验与理论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1.
柴油机机体的模态试验与分析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标标  张宗杰 《实验力学》1998,13(3):423-428
柴油机机体是柴油机的主体结构部件,研究其动态特性对于了解整机的振动特性非常重要。本文介绍了柴油机机体的试验模态分析方法,以及用该方法分析了6108型柴油机机体。求得该机体的前八阶模态频率、阻尼及振型,为该机体的结构改进和柴油机的减振降噪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实践表明,为了确保机器的安全运行,避免突发性故障,对其实施磨损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是十分必要的。尽管铁谱技术和光谱技术等在这方面的应用都比较成功,然而它们也各有其局限性。为了把机器的磨损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推向更高的科学水平,在摩擦学系统的系统工程思想指导下,针对柴油机的“拉缸”和“拉瓦”故障,并且根据故障发生之前润滑油结构变化的各种信息,利用专家系统开发工具EXSYS,建立了基于铁谱技术和光谱技术的柴油机磨损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专家系统FDEXSYS(V1.0)知识库;对该专家系统的测试和实际运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知识库可以比较全面而可靠地描述柴油机的磨损状态及故障前兆,因而能够提醒用户适时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故障的发生。不仅如此,所述专家系统知识的获取方法、知识的分类表示及匹配方法等研究,对建立其它摩擦学系统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都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利用不确定、不完整信息对船舶柴油机磨损故障进行诊断,以磨粒的二维和三维特征作为诊断信息,提出了基于证据推理(ER)规则的船舶柴油机磨粒类型辨识模型,并以此作为识别柴油机磨损类型的依据.在船舶柴油机油底壳附近安装油液监测系统以采集油液样本,提取油液中磨粒的二维和三维特征.对每一磨粒特征进行k均值聚类确定其参考值,对磨粒样本与参考值的相似性进行似然归一化,获得了证据的置信度分布.考虑辨识证据的可靠性和重要性,利用ER融合规则对多条辨识证据进行融合,辨识磨粒类型,进而确定柴油机磨损类型.通过5折交叉验证以及不同模型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型能够利用不确定、不完整信息识别磨粒类型,确定柴油机磨损类型,并且模型结构简单,辨识准确性高,辨识结果客观、可靠.  相似文献   

14.
基于粗集—模糊理论的柴油机磨损模式识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总结柴油机磨损模式的磨粒分析基础上,首次提出在柴油机磨损模式识别中采用基于粗集和模糊理论相结合的模式识别方法。在建立磨损形式标准样本库的基础上,利用粗集理论对标准样本知识库进行简化和权重集计算,然后利用模糊理论确定隶属函数,最后给出结论。  相似文献   

15.
董守平 《实验力学》2000,15(2):163-174
在三维粒子成像测速(PIV)方面,可运用体积光照明同时从不同光轴用多个照相机获得PIV图像,如何根据这些不同光轴获得的PIV图像确定出粒子物点的空间位置是实现三维粒子成像测速的前提。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根据多幅不同光轴的PIV图像的粒子像斑实现粒子物点三维定位的透视成像定位原理和方法,精确确定透视平面与透视中心在空间的位置是实现粒子物点三维定位的关键,直接测定透视中心(照相机的光学中心)和透视平面在  相似文献   

16.
17.
采用MM - 2 0 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载荷及对摩偶件表面SiC粒度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及其纳米Al2 O3填充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磨损表面形貌并分析了其磨损机理 .结果表明 :纳米Al2 O3 可以提高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硬度及抗磨粒磨损性能 ;随着载荷的增大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及纳米填充复合材料的磨损加剧 ;纳米Al2 O3 填充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较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略有增大 ;纳米Al2 O3 含量的增加有利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材料抗磨粒磨损性能的提高 ;偶件表面喷涂SiC粒度的大小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及其纳米Al2 O3 填充复合材料的磨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