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对对二甲基胺基苯甲醛(DMABA)的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TICT)的微环境效应。在纯水及β-CD水溶液中均观察到了DMABA的TICT的典型的双重荧光发射,β-CD对DMABA的TICT荧光性质有显著影响。实验还观察到TICT荧光带与正常荧光带强度比与DMABA浓度有线性关系,β-CD的引入使该线性斜率提高。结合吸收光谱结果讨论了DMABA的TICT激发态性质,DMABA与β-CD的作用方式和β-CD微环境效应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水溶液中对二甲氨基苯甲(DMABA)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TICT)的胶束效应.胶束能促进DMABA的TICT过程,并导致DMABA的总荧光量子产率提高和TICT荧光峰的显著蓝移,DMABA的TICT荧光强度与正常荧光带的强度之比与DMABA的浓度之间有线性关系,胶束存在时该直线的斜率提高,认为DMABA的TICT激发态涉及两个DMABA分子,并且影响DMABA的TICT激发态相对布居的主要因素是其与相应的三重态和基态的能隙.讨论了DMABA的TICT激发态的可能结构及胶束效应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利用Wittig反应合成了一个以萘为π-Center的对称型“D-π-D”有机绿色发光化合物1,4 双(4′-N,N-二甲基氨基苯乙烯基)萘(BDASN),并测试了其在不同环境中的光谱性质.在378nm激发波长的激发下,BDASN显示出很强的荧光发射峰,峰位在521nm(CH2Cl2).随着溶剂极性增大,最大发射波长红移且荧光强度降低,与“D-π-A”分子具有相似的分子内电荷转移(TICT)行为.在β-环糊精(β-CD)中BDASN的绿色发光带被猝灭,同时在450nm附近蓝发光带的荧光强度骤增.  相似文献   

4.
三苯胺衍生物光物理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4-醛基-三苯胺(kTA)和4,4′-二醛基-三苯胺(BTA)的光谱性质。由于这两种化合物的共轭体系中既有电子给体(胺基)又有电子受体(醛基),它们在激发态发生分子内扭曲的电荷转移(TICT)。通过对FTA和BTA的荧光发射的溶剂效应、温度效应、粘度效应以及低温77K荧光的研究,发现FTA和BTA在极性溶剂中的荧光发射谱带中包含了光诱导电荷转移(ICT)和TICT(A带)2个组分,而在非极性溶剂中只有ICT带(B带),并讨论环境对TICT态的影响。另外,荧光猝灭方法也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5.
The micro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β-cyclodextrin (β-CD) on the twisted 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 (TICT) of ρ-N, N-dimethylaminobenzaldehyde (DMABA) are investigated using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The typical TICT dual fluorescence of DMABA is observed in pure water and aqueous β-CD solution, and β-CD has s remarkable influence on the TICT 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s of DMABA. A linear dependence of the ratio of intensity of TICT fluorescence band (a band) to that of normal fluorescence band (b band) on DMABA concentration is also observed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β-CD increases the linear slope. 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and peculiar salt effects, the properties of TICT state of DMABA, the interaction of DMABA with β-CD, and the intrinsic traits of the micro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β-CD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相似文献   

6.
选用对二乙氨基苯甲酸钠(SDEAB)和对二甲氨基苯甲酸钠(SDMAB)作为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TICT)荧光探针, 表征了甲基修饰化所引起的β-CD空腔微环境的变化, 得出环糊精的非极性空腔有利于对二烷氨基苯甲酸型分子的TICT态形成的结论。以甲醇的测定为例, 展示了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作为荧光探针的分析应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甲基-β-环糊精(M-β-CD)、磺丁基-β-环糊精(SBE-β-CD)在室温下,及一定pH值的三酸缓冲溶液中对儿茶素的包合作用.在固定儿茶素浓度和改变β-CD及其衍生物浓度的情况下,儿茶素的荧光发射波长的变化以及荧光强度的增强表明了包合...  相似文献   

8.
自从O Connell等[1]报道苯甲酰苯胺(BA)在EPA玻璃体中异常的长波长荧光发射特性以来, 已有众多学者尝试解释该"异常"荧光的发射态性质[2~12]. Kasha等[2~7]认为长波长荧光是质子转移(PT)和电荷转移(CT)两种激发态发射的叠加, 而Azumaya等[8]则认为发射态只包含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TICT)态. 应该指出的是, 在上述研究中, 电荷转移态的指认并无有力的实验事实, 而主要是依据与具有CT双重荧光的对二甲氨基苯甲氰[13,14]的类比. 显然, 有关苯甲酰苯胺的长波长荧光发射态的准确性质仍待实验阐明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美洛昔康-Ce(Ⅳ)-β-环糊精(β-CD)体系的荧光特性.实验发现,美洛昔康自身几乎没有荧光,但其能使Ce(Ⅳ)定量还原为Ce(Ⅲ),Ce(Ⅲ)能发射特征荧光,β-CD的加入对体系的荧光强度有增敏增稳作用,基于在λex=260nm和λem=362nm处测定Ce(Ⅲ)的荧光强度,提出了β-CD增敏间接荧光光谱法测...  相似文献   

10.
设计合成了2个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TICT)荧光体(1和2),铜离子的配位作用可开关其双重荧光发射。2在乙腈/水溶液(1∶1,V/V)中的双重荧光发射随着铜离子的加入以类似电子转移机制"开-关"形式猝灭,而1在铜离子与其计量比为1之内的乙腈/水溶液(1∶1,V/V)中,其双重荧光发射随着铜离子的加入逐渐猝灭;在计量比之后其长波长的TICT荧光发射随着铜离子的加入逐渐增强。即1的TICT荧光发射以"开-关-开"的机制被铜离子诱导。同时还获得了铜离子与1形成的配合物的晶体结构以及配合物的荧光性质。1H NMR波谱滴定实验表明荧光体的电荷转移程度是影响TICT发射的主要因素,1是一个新的且其TICT发射可以被铜离子调制为"开-关-开"的TICT荧光体。  相似文献   

11.
设计合成了2个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TICT)荧光体(1和2),铜离子的配位作用可开关其双重荧光发射。2在乙腈/水溶液(1∶1,V/V)中的双重荧光发射随着铜离子的加入以类似电子转移机制"开-关"形式猝灭,而1在铜离子与其计量比为1之内的乙腈/水溶液(1∶1,V/V)中,其双重荧光发射随着铜离子的加入逐渐猝灭;在计量比之后其长波长的TICT荧光发射随着铜离子的加入逐渐增强。即1的TICT荧光发射以"开-关-开"的机制被铜离子诱导。同时还获得了铜离子与1形成的配合物的晶体结构以及配合物的荧光性质。1H NMR波谱滴定实验表明荧光体的电荷转移程度是影响TICT发射的主要因素,1是一个新的且其TICT发射可以被铜离子调制为"开-关-开"的TICT荧光体。  相似文献   

12.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甲基-β-环糊精(M-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磺丁基-β-环糊精(SBE-β-CD)对维生素B_1的包合作用.在固定维生素B_1浓度和改变环糊精及其衍生物浓度的情况下,维生素B_1的荧光发射波长的变化以及荧光强度的增强表明了包合物的形成,用荧光双倒数法计算了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与维生素B_1的包合常数.实验结果表明:在pH=7.4的体系中,β-环糊精对维生素B_1的包合能力最强,且四种环糊精与维生素B_1的包合物的包合比均为1∶1.  相似文献   

13.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甲基-β-环糊精(M-β-CD)、磺丁基-β-环糊精(SBE-β-CD)在室温下、一定pH值的缓冲溶液中,对葛根素(puerarin)的包合作用.在固定葛根素溶液浓度和改变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浓度的情况下,根据葛根素的荧光发射波长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多组分分解后白术挥发油(DVOA)与β-环糊精(β-CD)和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的包合作用。固定挥发油质量,考察了β-CD和HP-β-CD的浓度及包合时间对挥发油荧光强度的影响,同时采用荧光双倒数法计算了挥发油与β-CD和HP-β-CD的包合比及包合常数,并进一步研究了挥发油/HP-β-CD包合物的热力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挥发油的荧光强度随β-CD和HP-β-CD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加,表明包合物的形成,包合比均为1∶1;25℃下挥发油与β-CD和HP-β-CD的包合常数分别为110、172L/mol,表明包合稳定性为HP-β-CDβ-CD。温度25℃、35℃和45℃下,挥发油与HP-β-CD的包合常数分别为172、130、83L/mol,△G、△H和△S均为负值,且△H小于一般反应热,表明升高温度挥发油与HP-β-CD的包合稳定性降低;包合反应可自发进行,且为放热反应,包合过程是挥发油分子与HP-β-CD分子间氢键和范德华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在水-二氧六环混合介质中,对二正癸基氨基苯甲腈(DDABN)分子,在水的体积分数超过0.5后,发生簇集并可观察到双重荧光发射且长波长发射带位置与在纯二氧六环中相近。该发射带被证实系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TICT)带。吸收光谱表明DDABN簇集体为J-型。  相似文献   

16.
环糊精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已有许多研究,但多局限于β-环糊精(β-CD),而修饰的β-环糊精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研究较少[1-3].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TICT)激发态对介质极性高度敏感性,已成功地用于探针环糊精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4].研究表明,β-CD能够诱  相似文献   

17.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及其衍生物甲基-β-环糊精(Me-β-CD)、磺丁基-β-环糊精(SBE-β-CD)与氢溴酸右美沙芬(DH)的包合作用。实验固定DH浓度和改变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浓度,根据DH的发射波长的变化及荧光强度增敏现象确定了包合物的形成,根据双倒数法计算包合常数。实验结果表明:在pH为7.4的条件下,有三种环糊精对药物有明显的作用,这三种环糊精与氢溴酸右美沙芬形成了包合物且包合比均为1∶1。  相似文献   

18.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以及核磁共振光谱法研究了美沙拉嗪(MSZ)与β-环糊精(β-CD)的主客体相互作用,同时测试了主客体包合物的热力学参数(ΔG、ΔH、ΔS)。光谱数据表明MSZ-β-CD包合物的形成,包合比为1∶1,包合常数K=1.362×102 L·mol-1。基于MSZ-β-CD包合物荧光强度的显著增大,建立了一个简单、准确、快速、高灵敏度测定水溶液中MSZ的荧光分析新方法。MSZ的浓度与MSZ-β-CD包合物的荧光强度变化值ΔF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线性范围为0.1~0.7 mg·L-1,检测限为8μg·L-1,该方法可应用于药品中美沙拉嗪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9.
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MAB水溶液中,对二甲氨基苯甲酸(DMABOA)的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TICT)荧光带随着胶束的形成而显着蓝移,同时伴随着TICT荧光带与正常荧光带强度比Ia/Ib和总荧光强度If的增大;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LS胶束的形成并未引起TICT荧光带位置和Ia/Ib的变化,仅使If提高(较在CTMAB胶束中的小).实验发现在胶束疏水核中的TICT行为与纯有机溶剂中不同,DMABOA与CTMAB胶束的疏水相互作用和静电作用是协同的。  相似文献   

20.
用紫外吸收光谱、稳态荧光、荧光各向异性和动态光散射等方法研究了2,2′-p-亚苯基-双(5-苯基噁唑) (POPOP)分子与环糊精(CD)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POPOP分子在浓度较低时与β-CD形成1:2的包合物, 在浓度较高时可以进一步诱导β-CD形成纳米管结构. 同时发现, POPOP分子也可以诱导γ-CD形成纳米管结构. 对比于β-CD, POPOP分子在γ-CD水溶液中的荧光发射峰, 不仅有明显的红移而且也缺失了精细结构, 呈现较宽的大包峰. 这是由于POPOP分子成对进入γ-CD空腔形成了激基缔合物的缘故. pH和温度效应实验进一步表明, POPOP诱导β-CD形成的纳米管在pH大于12和温度高于331 K的环境下不能稳定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