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胜利和孤岛减压渣油中的硫醚硫和噻吩硫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KIO3电位滴定法测定了胜利和孤岛减压渣油及其色谱分离组分中的硫醚硫,用管式炉定硫法测总硫量,差减得到噻吩类硫的含量。对胜利和孤岛渣油及其亚组分的测定结果表明,胜利减压渣油中的硫约有36.6%为硫醚硫,63.4%为噻吩硫;孤岛减压渣油的相应值分别为40.1%和59.9%;胜利减渣的芳香分中硫醚硫含量高于其胶质中的硫醚硫含量,且相差较大;而孤岛减渣的这两个组分中的硫醚硫含量相近。硫醚硫在这两个渣油  相似文献   

2.
利用RUSKA公司无汞PVT装置,对辽河减压渣油-正戊烷体系的相行为进行了实验观察,测定了辽河渣油-正戊烷体系相态变化的边界线,如液-液相分界线、液-液-气三相区分界线等,绘制了体系的p-t相图;在140℃~190℃,1.0MPa~10.0MPa,溶剂质量比为3.0~6.0的条件下,对体系相特性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在实验条件下,辽河渣油-戊烷体系的p-t相图可以划分为四个区域:单一液相区、液-液两相区、液-液-气三相区、气-液两相区;溶剂质量比对由单一液相区转变为液-液两相分相压力的影响显著,溶剂质量比越大,分相压力越大;但溶剂质量比对液-液-气三相区影响不大。确定了辽河渣油-正戊烷体系溶剂脱沥青过程适宜的操作区域。  相似文献   

3.
将沙特轻质原油的减压渣油在395℃临氮条件下进行热反应,利用在线取样装置得到不同热反应时间的样品,借助小角X射线散射(SAXS)技术,测定了各液相残渣油中沥青质聚集体尺寸。结果表明,热反应生焦诱导期的初期沥青质聚集体的尺寸逐渐减小,为29~21 nm;在生焦诱导期后期,其尺寸急剧增大,在热反应进行到150 min时达到43 nm;达到生焦诱导期后,沥青质聚集体尺寸变化较小,在46~42 nm变化。在渣油热反应过程中沥青质聚集体的尺寸受沥青质热裂解、沥青质解缔和缔合等过程的共同影响,与沥青质含量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4.
辽河和孤岛渣油供氢能力与生焦趋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首先以蒽为化学探针对孤岛、辽河和胜利减压渣油及其四组分的氢转移能力进行表征,原理是,蒽与渣油在350~400℃热反应,渣油向蒽供氢,使蒽转化成9,10-二氢蒽,用气相色谱分析定量测定热反应产物中的9,10-二氢蒽,并计算出单位重量油样供氢量;然后在400℃下热处理测定三种渣油的生焦诱导期(定义为生焦01%时所用时间)。结果发现:虽然它们四组分相近,但氢转移潜力相差较大,特别是它们的沥青质的氢转移能力相差悬殊;渣油热生焦诱导期长短与它们氢转移能力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5.
质量分率电导率法研究几种不同渣油的胶体稳定性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测定了中东常压渣油、中东减压渣油、大庆减压渣油和中东减压渣油正庚烷可溶质在用正庚烷稀释过程中的电导率,并计算得到了不同正庚烷稀释比例时的质量分率电导率,将质量分率电导率出现最大值时的(正庚烷/渣油)比值定义为渣油胶体稳定参数。用该方法研究不同渣油的胶体稳定性,对以上几种油品的研究结果与各油品的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组分(SARA)组成所能反映的体系的稳定性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辽河和孤岛渣油供氢与生焦趋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首先以蒽为化学探针对孤岛,辽河和胜利减压渣油及其四组分的氢转移能力进行表征,原理是,蒽与渣油在350-400℃热反应,渣油向蒽供氢,使蒽率成9,10-二氢蒽,用气相色谱分析定量测定热反应产物中的9,10-二氢蒽,并计算出单位重量油样供氢量;然后在400℃下热处理测定三种渣油的生焦诱导期。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兖州煤与大庆减压渣油共处理重质产物的组成、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考察,研究了甲苯可溶重质产物组成性质随反应条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较低反应温度(375~425℃)下,共处理减缓了重质产物中饱和份的转化,同时使树脂和沥青质含量降低;在较高反应温度(450℃)下,由于煤与渣油的裂解程度增加,共处理与单独处理重质产物中饱和份含量均降为0,共处理重质产物的树脂+沥青质含量显著增加.共处理使重质产物的分子量增大,且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重质产物的分子量逐渐减小,同时分子量分布逐渐变窄.  相似文献   

8.
利用供氢剂探讨石油渣油的热转化机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孤岛渣油和辽河渣油为原料、以供氢剂9,10-二氢蒽为化学探针,在反应温度360℃-430℃和体系初压为室温时4.0MPa氮气氛的热反应条件下,在微型高压釜内对渣油热转化机理随反应温度的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化学探针在渣油中的供氢反应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其中孤岛渣油反应体系中的供氢反应速率常数较辽河渣油中的大,并且其间的差别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虽然两种渣油反应体系中的氢转移反应积分活化能极为接近,但是微分活化能随温度升高而显著降低;这表明氢转移机理从较低温度时以分子间的反应为主转变为在较高温度时以自由基参与的反应为主。  相似文献   

9.
渣油中沥青质胶粒缔合状况初探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前一般认为[1] ,石油中的沥青质的基本结构是以多个芳香环组成的稠合芳香环系为核心 ,周围连接有若干的环烷环 ,芳香环和环烷环上都还带有若干个长度不一的正构烷基侧链 ,其中还杂有各种含硫、氮、氧的基团 ,同时还会络合钒、铁等金属。这种以一个稠合的芳香环系为核心的结构是组成胶质或沥青质的基本单元。大量研究表明 ,沥青质由若干个这类单元结构组成 ,以缔合状态存在 ,渣油及其沥青质的分子量都随测定所用溶剂的极性不同而变化 ,在弱极性有机溶剂中所测得的分子量较大 ,在强极性的有机溶剂中所测得的分子量偏小。初步研究表明 ,沥青…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孤岛渣油在分散型磷钼酸铵催化剂存在下加氢裂化反应的动力学规律。将反应物系分为裂化产物(<480℃)、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和焦炭(苯不溶物)六个集总,并提出了包含二级反应(沥青质缩合生焦反应)的六集总一级动力学网络;进而用复合形法求算了动力学网络的速率常数和活化能。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值与实验数据较为吻合,所提动力学模型对在分散型催化剂存在下孤岛渣油的加氢裂化反应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渣油体系热反应特性的综合时间序列分析法,据之揭示了渣油热反应体系中与生焦过程有关的相分离现象,发现了三类形貌特征、相分离点和体相效应不完全相同的新相态,并初步证实它们与焦的形成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利用混合溶剂沉淀法将原油中的沥青质分为4个亚组分, 研究了含有各组分的模拟油与烷基苯磺酸钠(p-S14-4, p为对二甲苯; 14表示烷基链上有14个碳原子; S表示表面活性剂; 4表示芳基在长链烷基的4号碳原子上)水溶液间的动态界面张力(DIFTs). 结果表明, 沥青质及其亚组分的分子尺寸、 浓度和极性对DIFTs有显著影响. 分子尺寸较大的沥青质亚组分与p-S14-4分子之间难以形成混合吸附膜, 协同作用较弱, DIFTs曲线呈“L”形, 最小界面张力(IFTmin)受浓度和极性的影响较小. 在高浓度时, 分子尺寸较小的沥青质及其亚组分快速扩散至界面与p-S14-4分子形成紧密的混合吸附膜, 能够快速降低界面张力(IFT); 随着时间的延长, 界面层的分子发生重排, 导致DIFTs曲线呈“V”形, 且在这种情况下沥青质及其亚组分的极性越高, 降低IFT的协同作用越明显, IFTmin越低.  相似文献   

13.
以胜利减渣和沙轻减渣为原料,研究了超声波处理对加氢反应前后沥青质单元分子结构的影响,并结合1H-NMR数据、沥青质单元分子参数变化和红外光谱分析等结果,用Chem Bio Draw Ultra 2012模拟出不同条件下两种沥青质单元分子的结构。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减少了沥青质的缔合数,使沥青质单元分子发生开环反应和脱烷基侧链反应加剧,改变了沥青质单元分子的结构,对加氢后沥青质单元分子的结构和组成产生重要影响。沥青质单元分子模型可形象体现超声波处理对加氢反应前后沥青质单元分子化学结构的影响,有助于在分子水平上解释超声波处理影响沥青质单元分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油藏矿物和化学剂强化稠油水热裂解降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大庆、辽河两种稠油,研究了油藏矿物、硫酸镍催化剂以及四氢萘供氢剂对其水热裂解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纯水热裂解相比,油藏矿物的加入能使两种稠油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饱和烃和芳香烃组分含量增加,胶质和沥青质组分含量减少,稠油的降黏率分别从7.41%和12.95%增加到16.05%和25.29%,油藏矿物对稠油水热裂解反应具有催化作用;将硫酸镍和四氢萘加入反应体系后,稠油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进一步降低,族组分中饱和烃和芳香烃进一步增加,胶质和沥青质组分进一步减少,稠油黏度明显降低,降黏率可高达84.39%。  相似文献   

15.
Three different semiaxes of Khafji asphaltene, assumed to be an ellipsoidal model, were calculated from the viscosity of a benzene solution of the asphaltene and from Harding'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xial ratio of an ellipsoid and the constant φ in Einstein's viscosity formula. The constant φ for carbon disulfide solution with fullerene showed that Einstein's formula was applicable to the benzene solution. The asphaltene consists of double layers with semiaxes of 31.9, 10.5, and 3.6 ?, leaving out consideration of solvation. The asphaltene, assumed to be solvated by one molecular layer of benzene, consists of triple or quadruple layers. The calculated semiaxes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solvent thickness as follows: (1) Quadruple layers with the semiaxes a, b, and c of 18.7, 9.0, and 7.2 ?, respectively, at the solvent thickness of 3.2 ? (c only at 3.6 ?). (2) Triple layers with the semiaxes a of 18.3 to 15.0, b of 12.2 to 15.0, and c of 5.4 ? at the solvent thickness range of 3.0 to 3.18 ?. (3) Quadruple layers with the semiaxes a of 17.1 to 15.9, b of 9.8 to 10.5, and c of 7.2 ? at the range of 3.56 to 3.7 ?. Copyright 2001 Academic Press.  相似文献   

16.
电喷雾质谱法分析三次采油用石油磺酸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喷雾质谱法测定了胜利油田三次采油用石油磺酸盐样品的分子量分布范围在200~600,数均分子量为488,重均分子量为534.鉴别出烷基苯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烷基茚满磺酸盐等为胜利油田磺酸盐的主要组分.同时对来自胜利、大庆、克拉玛依和玉门4个不同油田的石油磺酸盐进行区别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