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氯金酸(HAuCl_4)为原料,硼氢化钠(NaBH_4)为还原剂,聚乙烯吡咯烷酮K30(PVP)为稳定剂制备了尺寸5 nm的金纳米球;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和油酸钠(NaOL)稳定剂,用种子生长法制备了不同长径比(R=2.5~4)的金纳米棒。在2 W·cm~(-2)的808 nm激光照射10 min条件下,C(0.4 mg·mL~(-1))浓度金纳米球溶液升温10.2℃,该溶液可催化血液中亚硝基硫醇释放NO,最大释放量可达1.42 nmol·L~(-1);相同光热及催化条件下,C(0.4 mg·mL~(-1))浓度金纳米棒(R=3.01)溶液升温41.3℃,该溶液催化血液中亚硝基硫醇释放NO最大释放量可达1.89 nmol·L~(-1)。金纳米球和金纳米棒的光热及催化性能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强,金纳米棒的光热及催化性能要优于金纳米球。  相似文献   

2.
利用电化学沉积方法在重离子径迹模板中制备出直径从45 nm到200 nm, 长径比达700的金纳米线阵列,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所制备金纳米线的形貌及晶体结构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在1.5 V(无参比电极)沉积电压下所制备出的直径为200 nm金纳米线沿[100]晶向具有较好择优取向. 利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对镶嵌在透明模板中平行排列的金纳米线阵列光学特性进行研究, 发现金纳米线直径为45 nm时, 其紫外可见光谱在539 nm处有强烈吸收峰, 随着金纳米线直径增加, 吸收峰红移, 当金纳米线直径达到200 nm时, 其吸收峰峰位移至700 nm. 结合金纳米颗粒相关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效应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室温下利用鞣酸(TA)既作还原剂又作保护剂,通过绿色还原方法制备了鞣酸包裹的金纳米粒子,并通过紫外可见光谱(UV-Vis)、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等分别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nTA/nHAuCl4比率的增加,紫外可见光谱显示鞣酸稳定的金溶胶最大吸收波长明显增大且吸收带变宽,而最大吸光率逐渐减小。TEM观察证实增加鞣酸用量会导致溶胶体系中花状金纳米聚集体的形成。实验发现,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对鞣酸保护的金纳米聚集体具有强烈的解聚集作用,在剧烈搅拌的条件下CTAB能使金纳米聚集体成功解聚为单分散状态的金纳米粒子,提高体系温度可明显促进CTAB对金纳米聚集体的解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4.
纳米金通过静电吸附抗体, 与寡核苷酸共价结合制备双标记纳米金生物探针, 比较了双标记纳米金生物探针和单标记抗体IgG或ss-DNA的稳定性和反应性. 结果表明, 在水溶液中纳米金由于ss-DNA的结合使IgG抗体的吸附能力明显改善, IgG的吸附也影响二硫苏糖醇(DDT)对ss-DNA的解离作用. 双标记纳米粒上覆盖(50±15)条ss-DNA和(10±2)条IgG, 较单标记ss-DNA纳米金上的(70±15)条要少. 斑点免疫和杂交实验证明, 纳米金表面标记的IgG和ss-DNA具有良好生物学活性. 双标记纳米金生物探针在超微量蛋白质的检测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盐酸介质中以磷酸三丁酯—三氯甲烷萃除金(Ⅲ)、铁(Ⅲ)。萃取剂事先用钯(Ⅱ)饱和防止钯的损失。用抗坏血酸消除残存金(Ⅲ)的干扰。用硫脲从“pd—EDTA”络合物中释放出“EDTA”,以铅(Ⅱ)滴定。共存的Pt(Ⅳ)、Cu(Ⅱ)、Zn(Ⅱ)、Fe(Ⅲ)、Al(Ⅲ)等不干扰钯的测定。此方法用于多元金基合金中钯的测定,简便、准确、容易掌握。钯含量10%~40%时,标准偏差0.03~0.13,极差0.09%~0.32%。  相似文献   

6.
在室温(~30°C)条件下,氯金酸(HAuCl4)均匀混合在粘稠的表面活性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胶体(水为溶剂)中,HAuCl4可以被PVP还原,从而形成纳米片.本工作中,通过调整晶体生长条件,成功合成了大量新形貌的单晶金纳米片(厚度数十纳米,尺寸为数个微米).例如,在晶体生长初期阶段,通过引入温度变化(如降温10-20°C),形成的金纳米片主要是六角星形,并伴有盾状、内凹外凸的三角状、截角的、三叉的及多台阶等新形纳米片.结合理论计算,阐明了金纳米片的生长机制:在一定条件下,金(111)晶面不仅可以沿着110方向生长成为常规的三角或六角纳米片,还可以沿211、321等不同方向生长成含有更高指数侧面的新形金纳米片.  相似文献   

7.
催化比色法测定地质样品中的痕量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金的普查找矿和成矿规律研究及区域化探扫面的需要,须测定地质样品中0.001g/t的金。我们利用金的硫酸络合物对铈(Ⅳ)-汞(Ⅰ)体系的强烈催化作用,以比色法测定。  相似文献   

8.
利用十八胺(C18NH2)/正丁醇/正庚烷/HAuCl4(aq)W/O型微乳液体系,在常温的碱促进条件下由正丁醇原位还原氯金酸合成了具有高度单分散的憎水性金纳米粒子。由C18NH2稳定的金纳米颗粒运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等分别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并探讨了微乳液体系各组分对形成金纳米粒子形貌、尺寸和单分散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十八胺/氯金酸摩尔比的增加,金粒子的尺寸逐渐减小而单分散性逐渐提高。在正丁醇原位慢还原氯金酸的过程中,实验所选W/O型微乳液模板和表面活性剂十八胺分子对憎水性金纳米粒子的形貌和尺寸仍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十几年来,金原子簇(尺寸1-2 nm)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特别在近几年中,金原子簇催化剂广泛地应用于纳米催化中,例如选择性氧化还原以及碳-碳偶联等反应。与传统的金纳米颗粒(2 nm)显著不同,金原子簇具有独特的电子性质和结构,能很好地关联金原子簇催化剂的结构与其催化性能,特别是对金原子簇的催化反应机理的研究。在本综述中,我们阐明了金原子簇催化剂在碳-碳偶联反应中的应用,其中包括Ullmann、Sonogashira、Suzuki和A~3-偶联等反应。并进一步揭示了金原子簇表面有机配体(例如芳香烃硫醇vs脂肪烃硫醇)对催化反应的影响,以及其它金属在金核内部的掺杂(例如铜、银、铂、钯等)改变原子簇的电子结构从而来调控其催化性能。最后,在原子层面上关联金原子簇结构和催化性能,并初步探讨催化反应机制。金原子簇催化剂的深入研究将为高效金纳米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0.
用DNA饱和包被纳米金,再用巯基己醇(MCH)和4-巯基苯甲酸(MBA)取代纳米金表面的DNA,在纳米金表面形成二元单分子层;用MBA饱和包被纳米金,用DNA取代纳米金表面的MBA,在纳米金表面形成二元单分子层;用凝胶电泳对二元单分子层的自组装过程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含有MBA的二元单分子层能使纳米金稳定的分散于水溶液,而含MCH的二元单分子层中,MCH量过大时易使纳米金发生凝聚;在纳米金表面DNA取代MBA比MBA取代DNA更容易。  相似文献   

11.
研究 N5O3- TRPO混合萃取剂从碱性氰化液中萃取金 ,考察了平衡时间、水相初始 PH值、水相离子强度、金浓度、N5 0 3浓度、磷类添加剂的种类及其浓度、稀释剂、温度、相比等因素对金萃取率的影响 ,绘制了萃取等温线 ,测定了金的饱和容量 ,考察了所选定的萃取体系对银 ( )、铁 ( )、铜 ( )、镍 ( )、锌 ( )的萃取性能 ,计算出了金与这些杂质元素的分离系数。研究了负载有机相中金的反萃。结果表明 N5O3- TRPO ROH正十二烷体系对 Au( CN) 2 具有较高的萃取率和选择性 ,可应用于碱性氰化液中金的萃取分离。  相似文献   

12.
金红石是生产TiCl_(4)的主要原料,TiCl_(4)是生产海绵钛的主要原料,金红石中杂质元素的含量决定着钛及钛合金产品的质量。目前,分析金红石多采用滴定法、重量法、分光光度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等,具体见YS/T 514《高钛渣、金红石化学分析方法》系列。但上述方法存在前处理较复杂、分析周期长、每次只能测定一个元素等问题,不适用于金红石中多种杂质元素的快速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以SDS-PEG团簇为软模板在温和条件下合成金纳米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纯荣  方云  冯杰文 《化学学报》2007,65(12):1177-1180
介绍一种由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聚乙二醇(PEG 20000)组成的团簇为软模板, 在室温、常压、无硬模板及无外加还原剂条件下自还原HAuCl4合成金纳米环的新方法. TEM显示合成的金纳米环的直径为(500±50) nm; UV-vis光谱显示在800 nm以上区域有强吸收带, 证明有大的各向异性的纳米结构生成. 电子衍射(ED)显示合成的金纳米环为金单晶结构; XRD显示金纳米环的(200)与(111)衍射峰的强度比(I(200)/I(111))为0.11, 比反应初始阶段的0.31降低0.2左右, 表明金纳米结构主要为(111)晶面取向. TEM和SEM跟踪显示, 金纳米环的生长经历了从金纳米球到纳米片再到纳米环的变化过程, 控制反应时间可以得到预期的金纳米结构.  相似文献   

14.
柴金岭  李文华 《应用化学》1993,10(3):100-101
三辛胺(TOA)从盐酸介质中萃取、富集金,已应用于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金,其高灵敏度及选择性使该方法成为金的十分理想的测定方法。本文考查了TOA从盐酸介质中萃取金(Ⅲ)的机理,试图对金(Ⅲ)的萃取分离及测定提供理论依据。 TOA系Fluka进口分装,使用时按计算量配成所需浓度的CCl_4溶液;HAuCl_4用纯金(99.99%)制备;NaCl为基准试剂;其它试剂均不低于分析纯。水相由HAuCl_4-HCl-NaCl配  相似文献   

15.
辛嘉英 《分子催化》2013,27(2):192-197
甲烷氧化菌素(methanobactin,mb)是具有过氧化氢还原酶活性的荧光肽.从甲基弯菌Methylosinus trichospo-rium IMV3011限铜培养介质中分离mb,采用紫外可见全波长扫描法观察mb催化对苯二酚还原氯金酸合成纳米金的作用和影响,当mb/氯金酸/对苯二酚反应液中mb的浓度分别是2.5×10-5mol/L、5.0×10-5mol/L和1.0×10-4mol/L时,形成的纳米金溶液的特征峰分别是561.5 nm(OD561=0.158)、548.0 nm(OD5 48=0.426)、536.5 nm(OD5 36=0.541),特征峰波长减小,对应的吸光值增大,表明mb能够催化对苯二酚还原氯金酸合成纳米金,并且可以通过调控mb的浓度控制纳米金的合成量及粒径大小.  相似文献   

16.
以氯化钠-碘化钾-丙醇体系萃取分离金(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在氯化钠存在下,碘化钾-丙醇体系萃取分离以AuI-4络阴离子状态存在的金(Ⅲ)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当溶液中碘化钾、氯化钠和丙醇的浓度分别为每升中0.3 g,200 g和300 mL,且溶液的酸度为pH 3.5时,能使AuI-4定量萃取,即在总体积为10 mL的溶液中,含碘化钾3 mg,氯化钠2 g和丙醇3 mL.萃取分离50 μg金(Ⅲ)时,1 mg铁(Ⅱ)、镍(Ⅱ)、锰(Ⅱ)、铝(Ⅲ)、锌(Ⅱ)、钴(Ⅱ)、镓(Ⅲ)等离子基本不被萃取,而与上述离子分离,金(Ⅲ)的萃取率达99.7%以上.  相似文献   

17.
董守安  张炜 《化学学报》1986,44(7):719-722
在含有金、铂和钯等元素的合金材料或浓集物中,测定这些元素是困难的.已知的一些金、铂容量或电容量滴定法,大多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测定单一的贵金属组分.曾用电位滴定研究含有金、铂和钯的混合物溶液和用恒电位库仑法分析这些元素的合金,由于组分间相互干扰的影响,使测定手续繁琐,并导致较大的分析误差.我们用电生Cu(Ⅰ)的库仑滴定法对金铂、金钯及其混合物的还原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在稀HCl溶液中Au(Ⅲ)被Cu(Ⅰ)还原时Pt(Ⅳ)和Pd(Ⅱ)产生的共轭还原反应.  相似文献   

18.
Ph3PO和N1923协同萃取金(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对萃取金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而协同萃取金的研究却较少。Miller指出,胺和中性膦氧化物的混合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从氰化物中萃取金和分离金、铜的能力,但没有讨论其协同萃取机理。我们在此基础上,选用三苯基氧膦(Ph_3PO)和伯胺N_(1923)作为协同萃取金的混合萃取荆,详细考察了多种因素对其从氯化物介质中协同萃取金(Ⅲ)的影响,确定了协萃配合物的组成,并对协同萃取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 PVP)为保护剂, 硼氢化钠为还原剂, 合成了尺寸为(1.9±0.4) nm的单分散金胶体, 再以其作为一级晶种, 并分别用抗坏血酸和PVP为还原剂和保护剂, 通过改变各步晶种尺寸和氯金酸与晶种的摩尔比分步逐级合成了尺寸为3.2、4.7、6.3、8.0、10.3、14.0 nm的系列金纳米颗粒. 以LaMer模型为基础, 对分步晶种生长过程中影响金胶体产物尺寸分布(单分散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讨论. 缓慢加入抗坏血酸并降低氯金酸对晶种的相对量对于单分散金纳米颗粒的控制合成有决定性作用. 快速加入抗坏血酸会因二次成核而导致金颗粒尺寸分布范围变宽.  相似文献   

20.
以4-巯基苯甲酸(MBA)为调控分子,对照巯基己醇(MCH),基于配体交换法对纳米金(10 nm)表面的寡核苷酸(DNA)自组装进行调控,并用凝胶电泳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纳米金表面,MCH能完全取代DNA.当MCH与纳米金的摩尔比达到2400:1后,纳米金发生凝聚,MBA不能完全取代DNA;MBA和DNA的二元组装层能使纳米金在水溶液中稳定分散.另外用DNA取代MBA的反应比用MBA取代DNA的反应更容易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