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以林可霉素(LIN)为模板,利用分子模拟方法模拟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酸(MAA)、2-乙烯基吡啶(2-VP)和4-乙烯基吡啶(4-VP)4种常见的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的结合能,结果表明4-VP结合能最强为-98.25 kJ/mol。用悬浮聚合法制备林可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使用气相色谱检测各功能单体制备的印迹聚合物的吸附量,结果4-VP制备的印迹聚合物吸附量最大为102.8μmol/g,分子模拟结果与吸附试验结果一致,表明分子模拟可以为功能单体选择提供依据。采用静态吸附试验和动态吸附试验对印迹聚合物吸附性能表征,并进行了Scatchard模型分析。结果印迹因子为2.54,并且在150 min内较快地达到吸附平衡,表明林可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较高的选择吸附性,可用于林可霉素的富集。 相似文献
3.
采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以谷胱甘肽(GSH)为模板分子,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和丙烯酰胺(AM)为功能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改性的Fe3O4纳米颗粒为磁性载体,制备了对GSH有特异识别性的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GSH-MMIPs). 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红外光谱(FT-IR)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磁性载体表面成功地包覆了分子印迹聚合物薄层. 静态吸附平衡实验和Scatchard分析结果表明,GSH-MMIPs中存在两类不同的结合位点,平衡解离常数分别为8.786×10-4 mol/L和5.424×10-3 mol/L,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9.195 mg/g和155.003 mg/g. 与化学组成相同的磁性非印迹聚合物(GSH-MNIPs)相比,GSH-MMIPs对谷胱甘肽有较高的选择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4.
在硅胶表面接枝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得到接枝硅胶,将其与模板分子丹参素、功能单体4-乙烯基吡啶、交联剂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在偶氮二异丁腈引发作用下进行聚合反应,制备丹参素分子印迹聚合物。采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对分子印迹聚合物进行表征,静态平衡吸附法和Scatchard分析法研究印迹聚合物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该印迹化合物存在两种结合位点,它们的离解常数分别为714.29 mg·L-1和467.74 mg·L-1,饱和吸附量分别为9.93 mg·g-1和61.80 mg·g-1,印迹因子分别达1.93和2.19,对丹参素具有较好的选择吸附性能,可用于丹参素的分离和富集。 相似文献
5.
酚酞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特异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泻药酚酞为模板分子,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制备了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不同比例的一系列酚酞分子印迹聚合物。利用扫描电镜对聚合物进行了表面形态分析,采用静态平衡实验法研究了聚合物对模板分子及其类似物的吸附行为和选择性识别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 3 h 后基本接近最大吸附量,其中模板分子、4-乙烯基吡啶和交联剂的摩尔比为 1∶6∶20的MIP2的印迹因子为 2.30,效果最佳。Scatchard 分析表明, 在所研究的浓度范围内,吸附过程存在两类结合位点,一类高亲和力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为Kd1= 0.63 mmol/L,最大表观结合量 Qmax1 = 25.4 umol/g,另一类低亲和力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为 Kd2 =3.5 mmol/L,最大表观结合量 Qmax2 = 61.9 umol/g,通过与酚酞类似物质在酚酞分子印迹聚合物上的吸附行为比较,表明对酚酞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吸附。 相似文献
6.
以苏丹红Ⅰ为模板分子,α-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在氯仿中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聚合物的平衡结合试验表明:模板分子/功能单体/交联剂的摩尔比为1:4:16时所得的印迹聚合物对苏丹红Ⅰ吸附量最大;合成时溶剂和引发剂用量对聚合物吸附量有很大影响;印迹和非印迹聚合物对苏丹红Ⅰ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49.17μmol·g-1和22.6μmol·g-1,选择性结合试验中印迹聚合物对苏丹红Ⅰ和苏丹红Ⅲ的吸附量分别为26.8μmol·g-1和5.26μmol·g-1,说明印迹聚合物对苏丹红Ⅰ具有特异性吸附;Scatchard分析表明该印迹聚合物具有两类结合位点. 相似文献
7.
《分析试验室》2016,(5)
以磺胺甲基嘧啶和磺胺甲恶唑为复合模板分子,2-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制备了对磺胺类抗生素(SAs)具有组选择吸附性能的印迹聚合物。通过紫外光谱法分析双模板分子印迹效应产生的机制,静态吸附实验研究聚合物对SAs的结合与识别性能。结果表明,双模板-功能单体分子间的多位点协同作用优化了聚合物的印迹孔穴,使其对SAs体现出良好的组选择吸附性。同时,以该印迹聚合物为固相萃取材料,建立分子印迹-固相萃取/HPLC方法,对污水处理厂进、出水中的SAs进行分离、富集、检测,方法回收率为86.1%~98.0%,相对标准偏差低于6.5%,检测限为4.46~12.34 ng/L,可以满足环境水样中痕量SAs的确证和多残留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9.
10.
以溶菌酶为模板蛋白质,结合分子印迹技术在硅烷化的基质玻片上制备了溶菌酶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实验优化了溶菌酶聚合物膜的印迹体系,考察了溶菌酶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吸附平衡时间、最大吸附量、特异识别能力、重复使用性以及对实际样品中溶菌酶的分离情况。结果表明,在最优条件下,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对溶菌酶具有特异吸附能力,印迹因子为3.0,吸附平衡时间为5 min,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理论最大吸附量为42.5 mg/g,实际样品中的吸附量为30 mg/g。且此印迹聚合物膜在重复使用5次后,最大吸附量仅下降了5%,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该方法为复杂生物样品中目标蛋白质的分离富集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5,(12)
以表面接枝乙烯基的硅胶为载体,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分析了聚合物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印迹聚合物存在着两类不同结合位点,吸附过程为多分子层吸附。将该印迹聚合物作为固相萃取分离的固定相,并与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相结合,可对被塑料瓶所污染而存在于所盛装的饮料中的塑化剂进行有效的分离和富集。 相似文献
12.
以改性四氧化三铁颗粒为磁性载体,采用沉淀聚合法,以MC为模版分子,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二甲基甲酰胺(DMF)为致孔剂,制备了MC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MC-MIPs),同时研究了MC-MIPs对水溶液中MC的吸附性能以及在白酒中的富集效果。结果表明,在p H7,吸附时间3 h,温度20℃时,达到最佳吸附量19.752 mg/g,并且该MC-MIPs显示出对MC良好的专一性吸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在白酒中的富集效果与水溶液中基本一致。MC-MIPs具有超顺磁性,便于吸附后固液分离,在MC富集净化处理中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14.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6,(8)
以磁性氧化石墨烯(Fe3O4@GO)为载体,2-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利用表面聚合技术制备了对壬基酚(NP)有特异吸附性能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电子显微镜表征和静态吸附试验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已修饰在Fe3O4@GO表面,且该聚合物对壬基酚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其最大吸附量为27.99g·kg~(-1)。以该分子印迹聚合物为固相萃取材料,乙腈为上样溶剂、甲醇-乙酸(9+1)溶液为洗脱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牛奶塑料包装袋中壬基酚进行富集和测定。NP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为2.0~100μg·L~(-1),检出限(3S/N)为0.34μg·kg~(-1)。加标回收率在86.1%~95.2%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5)小于5.0%。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离子交换与吸附》2019,(4)
通过分子印迹技术以单宁酸为功能单体,苯胺为模板,甲醛为交联剂,制备了一种单宁酸基苯胺分子印迹聚合物(Tannin-Aniline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TAMIPs)。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氮吸附对其结构特征、表面形态及孔径进行了表征。利用制备的TAMIPs模拟废水中的苯胺浓度进行静态吸附、选择性吸附及脱附再生试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TAMIPs含有丰富的孔结构,对苯胺的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静态吸附可自发进行;TAMIPs对苯胺具有较好的吸附选择性能和优良的再生吸附能力。293K时最大吸附量达到16.14mg/g(C_0为200mg/L),脱附再生5次后,TAMIPs的再生率为87%,再生后吸附率可达85.9%。 相似文献
19.
20.
《分析试验室》2017,(3)
以甲基橙(MO)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AM)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为溶胀剂、聚苯乙烯微球为种球,通过种子溶胀法,探讨了不同溶剂制备的甲基橙分子印迹聚合物(MO-MIPs)的红外谱图及其对模板分子的吸附能力;使用最佳溶剂进行溶剂用量探讨。当溶剂用量为10 m L时,所制备的M O-M IPs对M O吸附效果最好;选取最优条件下制备的M O-M IPs,进行了最佳p H确定、斯卡查德曲线分析、热力学模型曲线拟合以及循环使用次数测试,结果最佳吸附p H为6;吸附过程中存在两类结合位点,其中高亲和力位点平衡解离常数为3.59 mg/L,最大吸附量为1.87 mg/g;低亲和力位点平衡解离常数为33.43 mg/L,最大吸附量为5.47 mg/g;热力学模型更符合弗伦德里希模型;经过8次循环利用,吸附量并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