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颖霞  周公度 《大学化学》2019,34(12):22-28
原子量是最为基础的科学概念之一,"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之"同位素丰度和原子量委员会(CIAAW)"每两年会修订并发布一次原子量。自2009年起,IUPAC宣布某些元素的原子量不再是常数,这些元素的标准原子量为区间值。为方便使用,对于这些元素,给出一个合理的单一数值,称为常规原子量。何为标准原子量?何为常规原子量?为何某些元素的原子量出现区间值?依据原子量数值的特性,元素可以分为几大类?本文在介绍最新元素周期表中原子量的特点之后,简述原子量测定、标准确定、概念演变的发展历史,讨论原子量的修订与变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化学元素的原子量是自然科学中的基本常数 ,原子量的概念对化学学科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推进作用 .化学发展的两个里程碑 :原子 分子学说和周期率 ,都是以原子量为基础 ,而且一切化学反应、合成、分析以及化学物质的生产 ,都要用原子量计算 .原子量是某元素一个原子的平均质量与一个12 C原子质量的 1/ 12之比 .原子量的测定已有180多年的历史 .测定原子量主要有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 (质谱法 ) .现代原子量几乎都是由质谱法测定的 .它是根据公式 :Ar(E) =∑ni=1mifio设元素E含有i种同位素 ,fi 为i同位素的摩尔分数 ,Mi 是其…  相似文献   

3.
吴雅琪  郑旭莲  程萍 《化学教育》2021,42(9):97-101
从以氢为基准到以氧为基准,再到以碳为基准,原子量基准的设定与化学学科的发展紧密相关。运用原子量基准的设定史实,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相关的困惑,学习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和科学态度,认识科学的本质,充分发挥史实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4.
任同祥  周涛  王军  宋盼淑  逯海  王松 《化学通报》2020,83(4):377-383
2019年是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第150周年。本文从原子量概念的提出、原子量测量技术的发展、原子量测量的中国贡献、原子量新的表述形式的出现等方面系统回顾了在过往两百多年里元素原子量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5.
1 引言  化学元素的原子量是自然科学中的重要常数 ,它在科学技术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尤其在化学领域中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数据。如果没有原子量 ,物质的质量将不可能与摩尔量联系起来。在化学发展的进程中 ,原子分子学说与元素周期律均以原子量为基础。  早在 1 894年 ,美国化学会就发表了F .W .Clarke的极具准确性的原子量标准表 ,几年后德国化学会也开始发表原子量表。鉴于原子量的重要性 ,原子量应有国际一致的公认值 ,并应有一个国际性的机构统一负责定期公布原子量表 ,因此成立了由 3人 (美F .W .Clarke ,英T .…  相似文献   

6.
张青莲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同位素化学的奠基人.本文介绍他在90高龄之际在原子量新值测定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从1990年代初以来,他主持一个科研小组采用质谱法,实施了测定10项原子量新值的长期计划.至2001年7月已经有In、Ir、Sb、Eu、Ce、Er、Ge、Dy和Zn等9个原子量新值被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CAWIA)正式确定为原子量的国际新标准;另外一个Sm原子量新值也于2005年被国际组织确认.  相似文献   

7.
原子量概念的准确性和测定技术的发展一直是化学和物理学科的关注点之一。依据文献系统地阐述了原子量的定义、标准原子量值测定和确定的依据。详述了原子量测定技术发展的3个重要方法,即化学法、质谱法和校准质谱法;分析了测定技术发展的驱动力,指出这一过程对“修订国际单位制(SI)”和化学教育的影响。重点介绍了我国科学家对世界原子量测定工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姚吉祥 《化学教育》2020,41(13):6-10
介绍了IUPAC元素原子量2007-2017年版的变化情况及我国科学家在原子量测定方面所做的贡献,并指出了现行化学教材中的元素周期表和原子量表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化学教材编写者及出版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张青莲先生的原子量新值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九旬豪情再创辉煌   2 0 0 0年 3月 ,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一册 )向全国高中生介绍了我国两位杰出化学家以及他们建树的足以使国人自豪的科学成就。其中之一是我国同位素化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张青莲先生。展示的业绩是张青莲先生于 90高龄之际在原子量新值测定方面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果。   2 0世纪 90年代初以来 ,张青莲先生主持了一个科研小组 ,实施了测定 1 0项原子量新值的长期计划。现在这项在张先生 82岁高龄时正式启动的研究课题经过历时 1 2年的研…  相似文献   

10.
在一九五五年本刊中,笔者曾写一文介绍原子量的测定方法,即化学法、气体密度法和质谱法。近十余年来,用前两种方法从事原子量测定的科学家已寥寥无几,而原子量测定渐趋于采用物理方法。赫尔施们德-魏特纳(Hirschbold-Wittner)在回顾明兴大学原子量实验室的工作时,曾指出:那里用化学法测定原子量的工作已暂时告一段落,可能不会再大规模出现,因为原子量测定的重点渐渐移向质谱法。我们不得不承认后起之秀的质谱法测定原子量的准确度一般已超过化学法和气体密度法,以致近年来的原子量的  相似文献   

11.
林承志 《化学教育》1997,18(5):40-43
原子量的测定在化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如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所说:“没有可靠的原子量,就不可能有可靠的分子式,就不可能了解化学反应的意义,就不可能有门捷列夫的周期表。没有周期表,则现代化学的发展特别是无机化学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相似文献   

12.
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测定食品添加剂磷酸氢二铵中的铅含量,并且对样品中铅的线性范围、检测限、回收率和精密度进行了分析[1]。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铅的最低检测限为O.0082μg/g,线性回归方程为y=0.0091x+0.00619,线性系数为0.9999,样品回收率都在97%以上。在采用同样前处...  相似文献   

13.
Extended-chain crystals of polyethylene grown at elevated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were analyzed for the first time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It was possible to compare the typical fracture surface striation features with those obtained earlier by electron microscopy. High resolution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on flat surfaces enabled the recording of an atomic scale regularity that could not be fully indentified. © 1993 John Wiley & Sons, Inc.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数学期望方法研究了非线型共缩聚物的重均分子量,并推导出重均分子量表达式,将3种特例的理论曲线与实验结果相比较,两者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