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程发银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16,36(1):8-12
建立了计算托卡马克加料中弹丸消融的物理模型,结合1维输运模型编制了1.5维弹丸消融计算机模拟代码。使用ITER-FEAT的相关参数,对半径为6mm,初速度为2000m•s-1,从低磁场侧注入弹丸的消融速率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显示,弹丸消融速率先随注入深度而逐渐增大,最大消融速率约6×1026s-1,然后由于弹丸半径的减小,消融速率迅速减小,穿透深度约0.45m。这一结果与中性气体屏蔽模型(NGS)的结果一致,证明计算代码正确有效。同时,从计算结果反映出,对ITER这样的堆级托卡马克,采用常规弹丸注入方式,尽管速度高达2000m•s-1,穿透深度也远未达到等离子体中心,因此应采取其他有效措施来提高等离子体加料效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求得了弹丸消融过程的自洽解析解。结果表明:Parks的弹丸消融理论需要修正;弹丸消融速率由消融物云和表面蒸发层共同控制;入射电子通过消融物云时慢化效应并不显著;消融物离开弹丸表面时一般呈部分电离态;聚变堆条件下,弹丸表面可能会出现激波。 相似文献
3.
4.
马春玉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1991,11(3):150-155
本文采用弹丸消融的双区域模型,对弹丸消融过程进行了数值求解。分析Parks的模型,发现其定标律不适合于高温度、低密度的等离子体中弹丸的消融。估计了热电子能量分布函数对消融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用CCD相机观测HL—1M弹丸消融过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利用高速CCD相机拍摄了HL-1M等离子体中注入氢弹丸时的Ha辐射照片。得到的弹丸不同形状消融云照片表明:弹丸轨迹发生弯曲和出现条纹。通过对照片的处理获得了辐射光强的空间分布、弹丸的速度与轨迹,分析了弹丸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为进一步在弹丸注入条件下用CCD测量等离子体局部磁场和电流分布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7.
描述CCD器件在HL-1M多发弹丸加料实验中观测短暂消融云的应用结果,并介绍一种有特色的触发方式 用弹丸自身辐射的氢a 射线启动相机。实验证明:这种安排能取得大量照片,CCD成功地应用于弹丸消融过程观测, 图片处理分析后获得消融云形状、结构和辐射强度分布等。可以相信CCD诊断方法不但加深了弹丸加料的认识,也会促进军事工程相关瞬态高速过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9.
10.
由原子在点阵中扩散的反应率过程理论,在最近邻近似下,计算了AB合金的长程有序化动力学及长程序为零时的短程有序化动力学。所得结果与前人的实验结论及计算结果相比定性地符合,定量地接近。长程有序化动力学的计算表明,有序化过程存在有孕育期,有c-曲线形式的转变曲线,s近似与exp{-αt2}正比,算得的平衡有序度与前人计算结果相近。长程序为零时的短程有序化动力学的计算表明,σ近似与exp{-βt}正比,此时有序化速率甚快,以致在最快的淬火速率下,样品中也必然存在有一定的短程序,所得的平衡短程序值也符合前人的计算结果。本文是作为继续计算短程有序化动力学的准备及基础。 相似文献
11.
使用槽道平均模型的多叶片排N-S方程并行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前言多叶片排三元粘性计算,正在成为压气机、涡轮设计的重要工具。与混合平面模型山相比,槽道平均模型p]能够更加精确地模拟动静叶片间相互作用。它减少了内边界信息传递积累误差,增强了计算程序的鲁棒性。国内很多单位开展了有关的研究工作[‘-’]。本文发展了使用槽道平均模型多叶片N-S方程并行计算程序,并对一多级压气机设计中间方案的前3级进行了试算。2关于槽道周向平均模型这一模型是由Ad。mCZyk[’l提出,它不但被应用于三维直接计算数值模拟,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还曾被应用于两类流面迭代平均SZ流面计算。其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12.
13.
1引言载人飞船光学窗口的热结构设计十分重要,特别是其中密封圈在高温下是否安全不漏气,直接关系到航天局的生命安危。这就要求对光学窗口组件在再入热环境下的烧蚀及其热响应做精细的计算和试验。由于热结构问题尚无相似律,地面实验要用1:1模型。这种试验国内尚无办法进行,在国外试验费用高。用有限次数的地面试验,验证计算软件,然后用软件计算大量数据,将地面试验推广到飞行状态,是进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光学窗口组件安装于返回舱倒锥面上,一般由三层耐热玻璃和高、低密度两种烧蚀材料及铝合金构架构成,见图1。本文就是研… 相似文献
14.
动态断裂过程的数值分析及LY-12铝的层裂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本文从文献[1]中用于分析柱壳动态膨胀断裂过程的损伤度函数出发,将它推广到对一维应变下层裂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试件材料为LY-12铝,其特性方程取为含粘性的本构方程形式。数值计算结果很好地再现了实测自由面速度ufs随时间t的变化过程,并表现出层裂强度σc及层裂面上的临界损伤度αc都分别是应变率εc'的单调递增函数关系。σc~εc'的这种变化规律在许多文献中已屡见报道,例如可见文献[2-3]。在105 s-1~106 s-1应变率范围内,σc~εc'关系可以表示为εc'exp(-11.4αc)=2 100 s-1,这个式子可以作为一种层裂判据使用。数值计算还给出了层裂片的损伤度剖面,其形状特征与Barbee等对回收试件的细观测量结果在定性上一致。 相似文献
15.
16.
金属氢化物放氢过程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外壁处有恒温热源条件下贮氢合金放氢过程的传热现象,建立多孔介质的传热模型,研究分析了真空烧结的多孔贮氢复合材料放氢过程中温度场和速度场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当反应焓变小于外界传入的热量时,温度逐渐上升.由于从内壁到外壁热阻很大,导致靠近内壁处温度难以上升,氢气也就难以释放,故为提高合金利用率,须减小传热间隔,并适当提高初始温度。氢气流速刚开始时大,很快趋于平稳.孔隙率对温度分布和流速影响很大,孔隙率越大,则气流速度更平缓易于控制,但使合金含氢量减小.选取合适的贮氢合金孔隙率对金属氢化物放氢过程较为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