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进一步发展前文已提出的半经验理论,论证经验指数m将是对不同流体适用的常量,其值为2/3,与前文对去离子水的实验值0.68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理论和实验研究表明,高过冷度时膜沸腾传热将主要受流动参数和特性参数的支配,而与壁面温度的高低很少有关,存在着所谓的“自模化”。然而,实验观察和研究也显露出热负荷比较高时,膜沸腾会因微小的加热波动出现急剧的壁温上升,此时,“自模化”已不再存在,壁温将对传热有明显的影响。新的分析表明,极高过冷度液体的流动膜沸腾势必要求壁温急剧上升来维持很高的传热强度,并且这种壁温上升现象也不同于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受迫流动沸腾传热不仅受流动参数的影响,还受相际分布及流型变化等影响。Nelson等较新研究表明:与池沸腾相比,受迫流动沸腾不存在单一的沸腾曲线,过渡沸腾的变化规律尤其复杂,还会受过冷度的影响。涉及过渡沸腾的分析资料很少见诸报道,过冷液体流动过渡沸腾更少见。  相似文献   

4.
水过冷流动沸腾传热计算在核能、热动力、以及电子设备冷却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现有过冷流动沸腾传热关联式对水的误差较大,不能适应工程应用的需要。本文系统总结了过冷流动沸腾传热关联式,收集了1412组水的过冷流动沸腾传热实验数据,用此对16个现有过冷流动沸腾传热关联式进行了评价分析。对流动沸腾传热建模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在提高模型精度方面获得突破。提出了水过冷流动沸腾传热的新关联式,其误差MAD只有11.3%,50.8%的数据点的误差在士10%以内。而最好的现有公式的MAD为38.3%,只有19.7%的数据点的误差在±10%以内。  相似文献   

5.
本文推导了包括饱和与高过冷两种极端情况的液体流动膜沸腾传热的统一半经验表达式,对过冷度的影响作了深入分析,根据特征参数Ja_2将过冷度影响按物理机制划分为三个区域,已为R11的实验数据所直接验证。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在核反应堆、重力辅助热管等装置中,在过冷沸腾工况下,器内液体经常会产生激烈的压力脉动,在有关文献中,这种现象常被称为间歇效应、间歇沸腾或冲击沸腾。在我们开发的真空相变热水器中也经常出现这种不稳定现象。显然这种不稳定对设备的安全性和传热特性等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有必要对振动的产生条件和机理进行研究。近年来,我们针对真空相变热水器中的这类现象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可视化实验,并得到了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三种过冷度下,微尺度加热片阵列上的沸腾换热现象做了实验研究,实验采用两组核化点,每个核化点包含12个大小约为0.1 mm×0.1 mm的微型加热片。利用高速摄像技术从汽泡的底部对汽泡生长及合并现象进行观测,并用高速数据采集系统同步记录不同加热片热流密度.实验探究了不同过冷度下的汽泡合并现象,以及对应的汽泡直径变化规律、汽泡脱离频率和热流密度曲线。文章分析了不同的合并现象并探究了过冷度对沸腾传热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流体沿水平表面受迫对流时的层流膜沸腾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压力沿流动方向的变化、主要是两相边界层由于密度差所引起的压力梯度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对远离临界态、Pr将近Ⅰ的低粘性流体求得传热的近似解.分析表明:在边界层层流范围内,考虑气、液两相密度差所引起的压力沿流动方向的变化,将使预示的传热强度显著加大而更接近于实际值。  相似文献   

9.
基于已知的2087组水的过冷流动沸腾传热实验数据,通过努塞尔数(Nu)和格拉晓夫数(Gr)的关系探讨了不同流动方向和加热方式下浮升力对过冷流动沸腾传热性能的影响。对上壁面单边加热水平矩形管内过冷流动沸腾传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向上的浮升力阻碍了气泡向流体中的扩散,使得传热恶化。在增加流速、增大压力和减小过冷度的条件下,Nu均随Gr增加,使过冷流动沸腾传热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高温平板滞止区内三种过冷液体的圆形喷流冲击沸腾的临界热流密度进行了系统的稳态实验研究。考察了过冷度、流速、喷流直径等流动条件对喷流沸腾临界热流密度的影响。建立了预示液体临界热流密度的半经验型方程。  相似文献   

11.
采用可视化方法实验观测竖直平板上淬冷沸腾的模态转变和气泡动力学现象,发现淬冷沸腾主要经历自然对流、初始核化、过渡沸腾和核态沸腾阶段。初始温度与主流温度显著影响淬冷沸腾的传热性能,初始温度较高时沸腾曲线将出现多个极大热流值,而主流温度升高则引起传热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12.
1引言气体吸收过程是吸收式能量系统最重要的能量与质量传递过程。传统的吸收方式为立式除膜和卧式喷淋、然而传统吸收器的热质传递效率不理想,体积庞大,难于实现紧凑式热交换和空气直接冷却吸收,在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更为有效的新型气体吸收方式一管内受迫流动吸收。受迫内流气体吸收是一多组分多相流动传热传质过程,由于在汽液两相流动过程中,两相物质在流动过程中相互作用、充分混合,造成强烈的界面紊动,从而造成吸收边界层和传热边界层的亲动和两相间的频繁交换,大大强化了热质传递效率。同时,过程中随着…  相似文献   

13.
液体在水平传热面上沸腾时,液位越低传热系数越高的现象,见文献[1—3]。液位降到一定限度后,稳定沸腾遭到破坏,传热面上出现的干燥斑因得不到液体的补充逐渐扩大,直到传热面烧毁。为解决零液位附近薄液膜滞腾的稳定性问题,文献[4]研究了倾斜传热面的液膜沸腾。指出:当倾斜传热面的一端保持零液位,沿长度方向液位逐渐增加的状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对含雾空气流过无液膜覆盖时等温干平板的湍流传热进行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所得到的半经验准则关系式经实验检验符合良好,可供工程上用以预估气流含雾对增强传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垂直窄缝流道内过冷沸腾时的汽泡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高速摄像可视化研究发现,在p=1.3~2MPa时,F-12质初始汽泡在壁面以小于0.1m/s的低速滑动中生长。热流密度和断面平均过冷度等参数对初始汽泡影响较大,热流密度越高,沸腾越早发生;小汽泡(d=0.01~0.07mm)运动速度在0.1~0.2 m/s左右,而较大(d=0.1~0.3 mm)汽泡的运动速度在0.25~0.7m/s左右。较大汽泡聚合小汽泡的过程是汽泡从小汽泡生长为大汽泡乃至于汽层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6.
水平圆柱绕流的层流膜沸腾传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水平圆柱垂直向上流动的层流膜沸腾传热问题。对于远离临界状态的流体,汽液两相间存在较大的密度差,相应的边界层排移厚度较大,必将对膜外液流产生影响,这个影响反过来作用于汽膜边界层,影响其流动和传热过程。本文用摄动方法对这种影响作了定性的分析,表明边界层排移的结果使传热过程加强了,并使得总传热系数与实验结果更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7.
李祥东  汪荣顺  石玉美 《低温与超导》2006,34(3):168-171,175
对核态沸腾表面上的各种传热机理进行了分析和量化,建立了低温液体核态流动沸腾传热的机理模型,并将该模型纳入双流体模型实现了数值求解,数值预测的结果详细地反映出了壁面上各参数随流动的变化情况。该机理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气泡挣脱后液体与过热壁面间的激冷效应是导致壁面上各参数在OSV处突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在薛定谔绘景中,运用李代数方法,给出谐振子湮灭算符和产生算符的含时么正线性变换公式,结合含时量子系统的演化方程,得到含时受迫谐振子传播子的精确表达式。  相似文献   

19.
低温液体流动沸腾数值计算中的相间传热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双流体模型预测了液氮在垂直管内的流动沸腾过程,着重考察和评价了五个常用的相间传热模型对数值计算结果的影响,找出了最优的相间传热模型;同时,研究还发现相间传热模型对流动压降的预测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严格按照实验程序,系统地研究了核沸腾传热受射流速度大小、液体流动方向、喷嘴直径和液体过冷度等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核沸腾传热曲线随过冷度增加而向左移动,与其它因素无关。池核沸腾和冲击核沸腾曲线可用同一关联式表达。对高速射流冲击驻点的核沸腾曲线及其过冷度进行了修正,使前者向左移动,而后者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