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给学生讲原子-分子论和用原子-分子论解释纯净物质、混合物,物理现象、化学现象,分解、化合反应,单质、化合物,定组成定律,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等问题时,由于原子、分子肉眼看不见,讲起来很抽象,学生不易接受。我曾制作一些原子、分子纸片于布演示板上演示,加强了直观性,效果较好,今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初中化学里所学习的化学基本概念主要有:分子、原子、元素、单质、化合物、原子量、分子量、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化合价等;化学基本定律有:物质不灭定律和定组成定律。我在实际工作中感到初学化学的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有相当大的困难。如不能经常地去巩固那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定律,就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关于这个问题我愿意提出以下几点体会,并希望同志们多加批评指正。一、教师要首先掌握基本概念、定律与有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如下图所示:在全部初中化学教材中都贯穿着原  相似文献   

3.
(一) 新编的初中化学课本,在内容和安排方面都有了比较大的修改,使整个教材的逻辑性和科学系统性更趋完善了。就以物质不灭定律一课的位置来谈,旧教本将它安排在第五章。科学系统性是不够严密的,使学生在学习置换反应、分子式等内容时难以自觉地去掌握知识。而新课本把它排在原子-分子论之后,分子式、化学方程式之前,既能使前面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和印证,且能使学生自觉地运用原子-分子论等知识来解释所学得的新知识;同时为学习定组成定律、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等章节打好理论基础。这样既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符合用理论来探讨实际,从实践来丰富和印证理论的科学原则。再就该课的内在联系来看,它较之旧教材也更全面、系统和生动得多了。本课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反应物质与生成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论证原子-分子论的正确性,并借以巩固这一理论;另一方面使他们获得对自然变化的一般规律的正确概念,从而揭发宗教有神论的反动本质。为完成上述任务,新教材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即就学生对化  相似文献   

4.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中规定:“在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还应该使学生获得熟习各种分子式和化学方程式,能独立地写出简单的分子式和化学方程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计算的技巧。”在几年来的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化学方程式和基本化学计算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和工具之一,但是由于教师的讲解不深不透,初学的学生容易犯下面一些错误: 甲、化学方程式方面: (1)脱离实际,臆造化学方程式。如:  相似文献   

5.
有系统的知识必定是合乎逻辑的知识。在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中,运用逻辑方法不仅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和合理地、正确地运用概念,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思考能力。现在只就下面几点来谈一下:1.怎样启发学生归纳出定义在初中学生当中,有的囫囵吞枣地接受知识,死背定义而不知其义,有的甚至顛倒字句背错了定义。为了纠正这一缺点,我往往让学生通过两个或更多的具体事例而自行归纳出一个定义来。现举置换反应做例子来说明。当我用原子-分子论的观点说明锌和硫酸、氢和氧化铜起反应的本质后,就指定一个学生照黑板上平行地列着的两个化学方程式(锌和氢的分子式是用颜色粉笔写的)复述  相似文献   

6.
酸、碱、盐、氧化物的一系列知识,是明确无机物的基本概念的基础。而初中化学课进行到这一章,教材的深度与广度是比较旧课本有明显的提高。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一章教材深入体会,做到融会贯通,深入浅出。一定要掌握住教材的精神与实质,才能达到这章的教学目的。一.深入教材的体会1.掌握原子—分子论,发挥教材的科学性与思想性——根据化学教学大纲的指示:“初中全部化学是以原子—分子论为基础的。”从一、二两章开始教物质及其性质与化学反应中,阐明原子—分子论的意义,并以原子—分子论观点解释物质性质及化学反应,基本上是可以使学生获得原子—分子  相似文献   

7.
本章教材内容比较多,而且是理论性问题较为集中的一章,通过本章学习是要使同学初步地建立起这样的概念,即:①化合与分解反应的概念;②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它是组成分子的微粒,并得到关于原子量和分子量的知识;③理解元素、单质、化合物的概念;④在掌握化学基本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分子式及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这就是本章的讲授任务,这个任务的确是繁重的,但是由于本章的系统性很强,各节间有机地联系着,所以学生在接受上尚无多大困难。本章从分解反应一节揭露了分子结构的本质。通过氧化汞分解一例,明显地说明了物质是可分的。由于在第一章中认识了物质由分子构成,所以就可从此建立起分子可  相似文献   

8.
根据自编的“初中生化学方程式前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探查问卷,了解初中生可能在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内涵(概念、意义、“+”和“=”的含义等)和外延(化学符号的重要性、化学方程式的唯一性、化学方程式与数学方程式的关系)方面存在的前概念认识,探查学生背景信息以及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已有化学知识水平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对石家庄市某中学即将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学生的176份有效问卷和8位学生的访谈分析结果表明,初中生化学方程式的前概念虽然在班级类型、数学成绩、课外书阅读类型、已有化学知识水平方面存在差异,很多已有认识与科学概念一致,但学生的认识并不全面,甚至有部分偏差认识。分析初中生化学方程式的前概念内容,建议化学方程式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角度认识化学方程式,理解不同化学符号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学校里应该给我们的学生以巩固的、基本的和系统的知识,养成他们能够科学地去观察自然界普通的化学变化。培养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并能参加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要正确地布置化学教学,除了使用教材外还要有更多的提高知识水平的各种练习。化学供给了很丰富的关于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的材料。在七年级开始认识原子分子论用它去研究化学时就已经奠定了唯物地了解自然变化的基础。我怎样给学生关于原子和分子——“构成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分析 1.本章在初中化学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中提到:“初中全部化学课程是以原子—分子论为基础的”。虽然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个理论,是通过全部化学课程的学习,随着他们自己知识的积累而逐步进行的。”但由於全部教材都要贯串这个理论,因此对原子—分子论的基本论点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初中化学对原子—分子论分做两章叙述,由於要讲清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再讲清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把分子论放在前面。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第一、二两章是初中全部化学的基础,则  相似文献   

11.
Ⅰ第一章一、本章的教学法 [1]苏联中学七年级化学教学法简明指南,杜宾宁著,68~8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本章的教导任务是根据学生早在自然课程和物理课程里获得的一些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使他们从化学上获得初步的物质概念,还要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界里发生着这样一些现象,发生这些现象以后生成了在成分上和特征上完全不同的另一些物质。此后还应当使学生知道,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常常是互相伴随着进行的。在这一章里,应根据学生已知的事实(物体的热胀冷缩,各种物质会扩散和互相混和等等)来讲授分子论,而在后面的各个章节里,应该利用原子——分子论来解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以便巩固学生已经学到的有关原子——分子论的知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前五章的学习,学生已经获得了关于原子-分子论的基本原理、重要的化学定律、一些化学的基本概念和一些关于物质的初步知识,但学生对这些原理、概念、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仅仅是初步的,教师还需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的来加深和巩固,以期达到使学生自觉的牢固的掌握系统的化学基本知识的目的。一、本章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1)通过对几类典型化合物的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13.
第二节原子一、教学目的:初步使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二、本课重点:1)原子的定义:物质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最小的微粒叫做原子。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而分子是由原子组成。三、检查学生知识:1)用分子论来解释水的蒸发或沸腾的现象。它是属於物理现象,还是化学现象?2)氧化汞受热分解是属於物理现象,还是属於化学现象?为什麽?  相似文献   

14.
几年来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化学知识质量上存在着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原子-分子论的精神实质没有完全掌握,不能正确运用元素符号和数字来表示原子或分子,例如,把1个溴分子(Br_2)写成2个溴原子(2Br)。  相似文献   

15.
胡国华、石峻山和兪馨畹三同志对本刊今年1月号张海若同志的“我怎样教学生应用克分子的概念来做化学计算题”1956年11月潘鸿章同志的“讲解克原子克分子的关键在哪里”二文内某些内容提出不同的意见。其中有些问题(如克原子克分子概念的含义,在化学计算中克分子克原子概念的应用问题等)大家可以来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一)教材分析讲分子论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导出原子论,而全部化学变化又是以“原子”为基础的,很显然本章是全书开始的最重要的一章。所以教学大纲中指示说:“初中全部化学课程是以原子—分子论为基础的。”前一章中曾经提到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这两个概念,并通过分子论将物理现象加以充分说明,因此,本章就紧接着研究化学现象。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研究分解反应,这不单是为了便於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区别出:在物理现象中,由於物质分子运动形式不同呈扩散、蒸发和凝固等现象但并不变成别种物质;而在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分裂,由於原子的重新组合和排列而变成新的物  相似文献   

17.
在高中一年级“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这一章教学中,“克原子、克分子”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同时又比较抽象。如果我们不能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教学,学生就很难接受。即便当时能听懂,以后在实际应用中,还会发生问题。例如过去有的学生把“1克原子氧”当成是1克重的氧原子:认为32克氧和2克氢中含有不同数目的分子。这就说明概念掌握的不够牢固。在这一次讲授时,经过对教材进一步的分析,以及教学的实践,体会到在“克原子、克分子”的教学中,必须抓住两个关键问题。一、使学生树立清楚明确的“克原子”(克  相似文献   

18.
Ⅳ、克原子和克分子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一)胡国华同志说张海若同志的“全文中似乎强调了做计算题一定要用克分子,这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说似乎还值得商榷。”该不该强调呢?我觉得是应该强调的。强调用克分子做化学计算题不但不会阻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会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恰当地提高。因应用克原子、克分子来解答计算问题有一定的优越性,能使学生正确地计算和掌握应用问题。这些优越性已为张海若同志所缕述,不再赘。更重要的是:根据分子式或化学方程式来计算化学应用问题时引用了克原子、克分子,不但简化了计算,而且还把原子分子的概念引入重量(克数)的计算。如不经过这个步骤,学生是很难捉摸题目中的道理的,即使学生能照样地解答题目,也必然是机械的生搬硬套。胡国华同志说:“如果 FeS_2中的硫全部生成 H_2SO_4的话,则一个 FeS_2分子应当可以生成二个 H_2SO_4,因此可以找出119.9克 FeS_2能生成2×98克 H_2SO4_。”这里一个 FeS_2分子和119.9克FeS_2有什么关系?知道了一个 FeS_2分子能生成二个H_2SO_4,是怎样找出119.9克 FeS_2生成2×98克 H_2SO_4的呢?学生不懂的地方就在这里,胡国华同志用“因此”二字就轻轻地带过去了。我以为这里必须引用克分子的概念来作为桥樑,概念才够清楚,思维才合乎逻辑,计算才更简单。我们可以教学生这样想:  相似文献   

19.
高一化学一开始,就讲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接着又讲无机物分类。这两部分材料学生在初中化学里已经初步学习过,现在又在高中化学里再次学习,按说他们对这些基本知识应该牢固地掌握了。但恰恰相反,我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两部分知识的掌握,往往比后面学到的新的知识还要差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概念不能切实掌握,或者只是了解、记住,而不能具体运用。例如,我曾以这样一个题目检查学生对原子-分子论的理解:说过氧化氢(H_2O_2)一个分子中,含有—个氢分子(H_2)与一个氧分子(O_2),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结果,有百分之百的学生对前一问能正确答出,但对后一问“为什么”?就有70%的学  相似文献   

20.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说明里指出:“初中学生应该掌握下列计算方面的技能:(1)根据分子式计算物质的分子量,化合物里各种元素的重量比和重量百分比。(2)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作简单计算。(3)计算溶质和溶剂的用量来制备一定量的一定百分比浓度的溶液。”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化学计算有下列缺陷。(1)算错分子量的原因是对分子式前面的系数所表示的概念模糊。虽然,大多数学生会抽象地背诵“系数是表示整个分子的个数的”,但是竟把2H_2O 的重量算成2×2 16=20。(2)不善于运用定组成定律。如:使72克氧气完全化合成水,须用多少克氢气?他们不是根据氢、氧化合成水时的重量比固定是:1:8这一简单数据入手。1:8=72:x而是列化学方程式求解2H_2 O_2(?)2H_2O4 32x 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