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焊接热循环计算机软件的研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功研制出焊接热循环计算机软件.该软件以实测和经典的数学模型为基础,应用LabVIEW7.1进行编程;运用合适的编程策略,方便、快捷地绘制焊接热循环曲线,进而定量地反映与描述影响各热循环参数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软件共包含7种焊接方法,每种焊接方法都以相应的数学模型为基础,各种数学模型依据自身特点应用于各个领域.该软件最多支持10道次焊接热循环模拟,操作界面简单易行.该软件凭借其稳定性、可靠性、快捷方便性,应用于国产MMS-200热力模拟实验机.  相似文献   

2.
焊接热循环过程的在线模拟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焊接热影响区性能研究的必要性,以Windows XP系统为背景,应用LabVIEW 8.2和STEP 7进行编程,自主研发出焊接热循环计算机软件,该软件已成功嵌入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的MMS系列热力模拟实验机.利用该软件能够实现焊接热循环过程的在线模拟,定量地反映与描述影响各热循环参数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通过采集焊接热循环曲线和试样的组织形貌分析,完成峰值温度等参数对焊接热影响区组织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实现焊接热循环过程在线模拟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红外热成像仪是一种非接触、高效率、高精度测温设备.在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时期,红外热成像测温技术快速发展,为及时防控、筛查、隔离高温疑似人群做出了突出贡献.红外热成像测温技术是标定测温,测温精度除了受到被测物体辐射温度、环境反射温度、大气温度和探测器温度等因素影响外,目标距离红外热像仪的远近也对测温精度有影响.目前已有...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相变扩散焊接中热循环对焊接强度的影响。通过对热循环温度、冷却速度、热循环次数对合金元素扩散行为和焊口组织影响的分析,确定了热循环参数的选择原则。  相似文献   

5.
《广东科技》2014,(11):43-44
正自2013年3月全球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报告至今,中国已累计报告感染病例高达200多例。虽然病毒曾在夏季一度销声匿迹,但伴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和外界温度的降低,这一疾病再度卷土重来。2014年新年的钟声犹在耳边,各地密集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疫情,又再度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这一新型传染病的新一轮担忧。有专家警告说,春运期间密集的返乡潮以及春运后的返工潮,将给中国的疫情防控带来更多挑战!据各地卫生部门统  相似文献   

6.
焊接热循环参数t8/5和t8/3是影响焊接质量的主要参数.应用自行设计建造的平板腔室装置研究了在役焊接条件下的焊接热循环.结果表明:冷却速度越大,t8/5,t8/3和内表面峰值温度Tmax就越小;其中在水速为2.75m/s时最小,空气中冷却最大.焊接线能量增大,t8/5和t8/3也明显增大,这对防止氢致裂纹有利.在板厚分别为6,8,10,12mm时,板厚对焊接参数t8/5和t8/3影响不大;在板厚为4mm时,t8/5和t8/3最小,内表面温度Tmax最高,达635℃.  相似文献   

7.
采用焊接热模拟技术研究了焊接热循环和拘束应变对EH36MOD钢热影响区(HAZ)粗晶区疲劳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材料焊接粗晶区呈现Masing特性,所建立的滞回能计算公式的计算值与试验吻合得较好,在0.5%的恒应变幅低周疲劳试验中,试验材料中在2种热循环和不同拘束应变下,均呈现出较微弱的循环软化现象,焊接拘束应变,有提高t8/5=6s时粗晶区的低周疲劳寿命,但却使t8/5=50s时的低周疲劳寿  相似文献   

8.
籍助于热模拟技术、光学金相和透射电子显徽镜、微型拉伸和冲击试验研究了焊接热循环和拘束应变对EH36MOD控轧钢焊接粗晶区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2种热循环制度下,粗晶区具有不同的显微组织,当t8/5=6s时,以下贝氏体和板条马氏体为主,而t8/5=50s时,则以先共析铁素体和上贝氏体为主。拘束应变的存在,不仅可细化粗晶区的奥氏体晶粒,而且可使组织形态及其相对量发生改变,相应地提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埋弧焊及活性气体保护焊在不同规范、不同板厚、不同坡口形状及不同预热温度下的焊缝熔合区不同位置热循环的测定,了解和探讨了诸因素对焊接热循环及T_(8/5)r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Rosenthal有限板厚点热源准稳定温度场解析式进行了修正,提出了热源位置应与焊缝横断面最高温度相对应、计算的反射级数应为1左右等新的看法,并确定了适用于低碳低合金钢计算的导温系数,同时解决了不同预热温度、不同坡口形状下的热循环计算。经过修正,计算的热循环曲线与实测曲线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利用热模拟技术及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研究了焊接热循环参数对大线能量焊接用船板钢热影响区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发现模拟焊接热影响区组织主要由粒状贝氏体、铁素体和珠光体组成,且随着峰值温度和冷却时间的变化,热影响区的组织发生较大的变化;热影响区的冲击韧性总体水平较高,均在200 J以上,冲击韧性并不随着峰值温度和冷却时间的增加而单调变化;热影响区M-A岛的数量、尺寸、分布和形态影响热影响区的韧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铸件焊接过程中温度场、应力场的特点,设计了温度、应力测试系统。在弄清影响系统输出主要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了热输出标定方法和测试方案,并应用该系统对铸件焊接过程中的温度场与应力场进行了测试。初步弄清了温度场、应力场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提出通过直接测量特定电压曲线的瞬时值而得到电网功因数的方法.经研究得知,电网的功率因数曲线恰好与改变了零时刻的电压曲线重合.因而只需测量改变了零时刻的特定电压曲线上对应电流峰值时刻的电压瞬时值,即测得了电网的功率因数.  相似文献   

13.
一种新的无漂移磁通测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磁通测量,通常采用运算放大器和阻容网络构成模拟积分方法,完成对输入感应电压的时间积分,然而却存在着系统漂移问题,采用乘法与求和实现数字积分运算,系统硬件主要由高性能运算放大器、A/D转换器、单片机、等部件组成,编写必要的控制、滤波及运算软件支持,实现了放大、模数变换、定量、运算、显示等功能,由于不需要用电容来实现对输入量的积分,所以系统不存在传统电容积分所固有的漂移问题,根据此原理设计了电路并进行反复测试,系统稳定性、重现性均很好。  相似文献   

14.
与传统的接触式测温技术相比,红外测温技术可实现远距离、非接触、实时快速精确测量物体温度.其中,非制冷红外热像仪更是广泛应用于工业监控领域.主要研究非制冷红外热像仪串行通信协议,并通过MATLAB软件程序设计分析非制冷红外热像仪与PC机串口通信的流程,同时利用GUI平台设计人机交互远程控制界面,从而实现PC机对红外热像仪进行远程实时监控.通过对系统平台进行调试分析,证明该通信协议设计具有较好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电热带缠绕混凝土试件的加热方法,设计了一种用于测量试件温度应力的温度荷载施加方法.混凝土试件为圆柱体,内部中心位置埋设混凝土应变计和温度传感器,电热带外侧用隔热保温性能良好的聚氨酯泡沫填缝剂密封.试验时把试件置于普通压力试验机的上下承压板之间,温度传感器控制升温幅度,压力传感器测定温度应力,内埋的混凝土应变计和外设的千分表测量试件的温度变形.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给混凝土试件施加较为均匀的温度荷载,升温幅度可达70℃;与水浴、油浴等其他加热方法相比,该方法不仅结构简单、试件受热均匀,而且能在普通压力机上进行温度应力测定,为温度应力的试验研究提出了一条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两点法、三点法、微分法、多点温度法、对点的对数法等[4]在动态高温测量中存在的不足,如:测量误差大、抗干拢能力弱、模型演算复杂、热惯性系数慢变性等对推算结果影响大,提出了一种在简化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最小二乘原则估计稳态温度值的方法.该方法由于引用了最小二乘估计理论,其算法使热惯性系数的慢变性原则上不影响估计精度;同时该算法模型简单,使用的数据量也不大,比较适合在实际中应用.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该方法估计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应变测量的一种新方法。与应变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它具有更高的测量灵敏度。本实验用此方法实测到了1‰微应变。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描述了采用谐波分析法测定测振传感器谐波失真度的新方法。该法简单、快速,且显示直观,是测定小信号高精度传感器谐波失真度的理想方法;还提出了采用单自由度线性无阻尼自由振荡系统作为测定传感器谐波失真度的一个高纯度正弦波激振源。  相似文献   

19.
流量非接触测量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流量非接触式测量的新方法,即用管外加热套对被测管段加热,因管内流体的流动使其上下游产生温度差,由铂膜电阻将此温差转换成电阻差,从而实现了利用不平衡电桥测量管内流体速度及流量的新构想。  相似文献   

20.
基于近似精度和条件信息熵的粗糙集不确定性度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基本不确定性度量方法能够度量知识的不确定大小,却不能区分集合粒度划分大小,利用知识的信息熵,并结合粗糙集精度,定义了一种粗糙熵,用于度量粗糙集中的不确定性.证明了该粗糙熵随着划分粒度的变小而单调增加的性质.新的粗糙熵不仅能度量粗糙集的不确定区域大小而且可以度量划分的大小.算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