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诺氟沙星对牛血清白蛋白以及锌(Ⅱ)对诺氟沙星和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诺氟沙星和锌(Ⅱ)都可以使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强度发生猝灭。根据荧光猝灭双倒数图计算诺氟沙星和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常数为6.80×105,结合位点数为1.21。由此可见,诺氟沙星和牛血清白蛋白之间有很强的结合作用,这为诺氟沙星在体内被蛋白质储存和转运提供了条件。并且在锌(Ⅱ)存在下,诺氟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有所增强。荧光猝灭双倒数图计算的结果表明,诺氟沙星和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均随锌(Ⅱ)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通过对锌(Ⅱ)、诺氟沙星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了诺氟沙星、锌(Ⅱ)在生物体内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依据阿维菌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使牛血清白蛋白内源荧光发生改变的现象,用荧光光度法研究了在一定条件下阿维菌素和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是形成了超分子化合物的静态猝灭过程。测定了在不同温度下阿维菌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KA=2.26×103L·mol-1,n=1.08(25℃);KA=1.35×103L·mol-1,n=1.05(35℃)。根据阿维菌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确定了阿维菌素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为氢键和范德华力;根据Foe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得阿维菌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距离为2.55nm。用同步荧光光谱确定阿维菌素影响了BSA微区的构象。  相似文献   

3.
烟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在0.1 mol·L-1的磷酸氢二钠-柠檬酸体系中,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烟碱的相互作用。荧光滴定表明这种相互作用使BSA的内源荧光猝灭,尼古丁和BSA形成1∶1稳定复合物。不同温度和酸度下的猝灭作用证实其静态猝灭行为和疏水作用机制。紫外吸收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表明,相互作用引起BSA构象变化,而同步荧光光谱提示结合位点更接近于色氨酸。  相似文献   

4.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氟咯沙星对牛血清白蛋白,锌(Ⅱ)对牛血清白蛋白以及锌(Ⅱ)对氟咯沙星和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特性的影响.锌(Ⅱ)和氟咯沙星均可使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强度发生猝灭,但是在锌(Ⅱ)存在下,氟咯沙星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作用显著增强.根据荧光猝灭双倒数图计算氟咯沙星和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常数5.44×104,结合位点数是1.05;锌(Ⅱ)和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常数是2.19×109,结合位点数是2.  相似文献   

5.
利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伊文思蓝(Evans blue,EB)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伊文思蓝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使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发生猝灭,利用Stern-Volmer方程和荧光寿命的测定,确定了伊文思蓝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实验测得伊文思蓝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KBSA-EB为1.122×106L·mol-1,结合点数n为0.994;根据Foe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得到伊文思蓝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能量转移效率E为0.276,作用距离r为3.14nm。同时,利用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的构象变化。  相似文献   

6.
利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柠檬酸钠和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柠檬酸钠对BSA荧光的猝灭机制属于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过程。在20.0、32.0℃和36.5℃下柠檬酸钠与BSA之间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2.51×104、1.07×104、9.1×103L.mol-1,结合位点数近似为1。二者结合反应的主要作用力类型为氢键或范德华力。当pH值为7.4时二者的结合作用最强,同步荧光光谱显示两者的结合位点更接近于色氨酸。同时也研究了金属离子对二者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左氧氟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液滴荧光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液滴荧光技术与紫外-可见光度法研究了生理pH值条件下左氧氟沙星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机制。左氧氟沙星对牛血清白蛋白产生荧光猝灭,且猝灭过程是由于复合物形成而引起的静态猝灭。根据For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算出供体-受体的结合距离为2.68 nm。由Linewear-Burk方程求出不同温度下反应时复合物的形成常数KLB和结合位点数n及对应温度下结合反应的热力学参数,证明二者主要靠疏水作用力结合。同时采用同步荧光分析技术,对蛋白质与药物结合时构象的变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胆红素BR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胆红素BR对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两者形成了新的复合物,属于静态荧光猝灭,发生分子内的非辐射能量转移。根据荧光猝灭法得到胆红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根据Foster非辐射能量传递理论确定了胆红素BR和牛血清白蛋白间的结合距离。此外,利用同步荧光光谱分析胆红素BR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芬布芬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检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芬布芬(FBF)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特征.研究表明:芬布芬与牛血清白蛋白形成复合物,从而猝灭牛血清白蛋白的内源性荧光,该过程为静态猝灭过程.根据Stem-V(o)lmer方程得出了不同温度下结合位点数和结合常数;根据F(0)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  相似文献   

10.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应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技术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对硝基苯酚的相互作用.通过修正Stern-Volmer方程求算出在不同温度下(304,307,310K)的淬灭常数为1.186,1.030,0.940×105 L·mol-1,证实了BSA与对硝基苯酚相互结合作用为单一的静态猝灭过程,并且得到对硝基苯酚与BSA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H0和△S0分别为-28.061kJ·mol-1和-14.331J·mol-1·K-1,推出两者的相互作用以氢键为主.根据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对硝基苯酚与BSA相互结合时其供体-受体间的结合距离(r=5.94nm)和能量转移效率(E=0.09).  相似文献   

11.
达旦黄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达旦黄(TY)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特征。实验发现:TY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根据荧光猝灭数据,由Stern-Volmer方程和Line 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得到了反应的结合常数和热力学参数,并由此推出了结合反应的主要作用力类型。在此基础上依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探讨了TY与BSA相互结合时,给体-受体间的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从而证实了该结合作用为单一静态猝灭过程,并阐明了其猝灭机制是通过能量转移产生的。  相似文献   

12.
光谱法研究稀土离子钇(Ⅲ)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锦绣  李梅  柳召刚  胡艳宏  王觅堂 《发光学报》2012,33(10):1153-1159
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稀土金属离子Y3+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发现:Y3+对BSA的紫外吸收光谱具有增强作用,而对荧光光谱具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且峰位明显蓝移20~25 nm。用Stern-Volmer方程分别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Y3+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是属于静态荧光猝灭,Y3+与BSA反应生成了新的复合物,发生了分子内的非辐射能量转移。求得相互作用过程的结合常数(KA)和热力学参数(ΔΗ、ΔS、ΔG),确定了它们之间的主要作用力是范德华力、氢键等,但静电作用力也不可忽略。同步荧光光谱法表明Y3+对牛血清白蛋白的构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模拟生理条件下,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芬布芬对牛血清白蛋白,铜(Ⅱ)对牛血清白蛋白以及铜(Ⅱ)对芬布芬和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特性的影响.实验表明:铜(Ⅱ)和芬布芬均可使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强度发生静态猝灭,并且在铜(Ⅱ)存在下,芬布芬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作用显著增强.根据荧光猝灭双倒数图计算芬布芬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为8.44×104,结合位点数为0.97.荧光猝灭双倒数图计算的结果表明,芬布芬和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均随铜(Ⅱ)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很据三者结合反应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了芬布芬、铜(Ⅱ)在生物体内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14.
尚永辉  李华  孙家娟 《光谱实验室》2011,28(3):1236-1238
采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胡椒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根据测定不同温度下胡椒碱对BSA的猝灭常数,证实了荧光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由热力学参数焓变(ΔH)小于零和熵变(ΔS)大于零,推断出胡椒碱与BSA之间主要靠静电引力相结合,生成自由能变(ΔG)为负值,表明胡椒碱与BSA的作用过程是一个自发过程;并应用同步荧光光谱技术考察了胡椒碱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酸度对氧氟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血清白蛋白在不同pH的溶液中存在N(pH ~7.0),B(pH ~9.0)和E(pH 3.5以下)等几种同分异构形态。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酸度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构以及对不同结构的BSA和氧氟沙星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应用荧光猝灭现象和Frster理论,求出了4个不同pH下两者结合的猝灭常数、 能量转移效率和结合距离等参数。结果显示,氧氟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在pH 4.9时结合常数最大(1.928 1×105 L·mol-1),结合距离小(r=2.55 nm),猝灭效应最好(8.63×104 L·mol-1);氧氟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过程中,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是导致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的原因;中性、 弱酸和弱碱性环境对两者的结合没有太大的影响,静电作用不是两者相互作用的主要作用力。使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氧氟沙星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建刚  卫艳丽  董川  张丽 《光谱实验室》2011,28(3):1355-1359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番红花红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反应.结果显示番红花红T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有猝灭作用,其猝灭类型属于静态猝灭;得到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利用Van't Hoff方程计算得到该猝灭反应的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番红花红T主要以静电作用力与BSA相互作用;同步荧光光谱显示番红花红T对B...  相似文献   

17.
光谱法研究甲氨喋呤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荧光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抗癌药物甲氨喋呤(MTX)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生理条件下,甲氨喋呤对牛血清白蛋白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其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根据猝灭结果,求出了不同温度下反应的结合常数及反应热力学参数,并据此确定了它们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8.
牛血清白蛋白与锌试剂作用机理的荧光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光度法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锌试剂(ZCN)作用的机理。牛血清白蛋白(BSA)在280 nm的光激发下能发射345 nm的荧光(即λex=280 nm,λem=345 nm)。当BSA中加入适量的锌试剂(ZCN),BSA的荧光被部分猝灭。由Stern-Volmer方程和双倒数曲线Lineweaver-Burk方程获得了反应的动态猝灭常数、静态猝灭常数,并对猝灭的类型做出了推断。通过计算反应的热力学参数讨论了结合反应的主要作用力类型。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计算了给体(BSA)与受体(ZCN)间距离r=5.07 nm和能量转移效率E=0.67。证实了该体系的荧光猝灭是通过能量转移机制产生的单一静态猝灭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不同温度下,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虎杖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虎杖苷对BSA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根据292K和311K时虎杖苷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利用Stern-Volmer方程及双倒数方程处理实验数据,表明虎杖苷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属于动态猝灭过程,根据Foe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了虎杖苷与BSA间的结合距离r=3.61nm,结合常数(Kb)分别为5.189×105L·mol-1(292K),1.382×105L·mol-1(311K)及对应温度下的热力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二者主要靠疏水作用力结合,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虎杖苷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