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概述 1985年9月6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三条规定:“国家采用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制计量单位和国家选定的其他计量单位,为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热是能量传递的一种形式。在国际单位制(SI)中,能、功、热量的单位均为焦耳J。过去广泛使用的热量单位卡cal,被国际计量  相似文献   

2.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概念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1年10月,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在国际单位制中增加第七个基本单位,就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这个单位的概念,是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协会等提出的[见“化学上的基本常数”,载于PureAppl. Chem.,9(3),453—459(1964)]。它是由克分子演变而来。早在1900年之前,W.F.Oswald 提出将质量以克计、等于分子量或原子量的物质的量,称为“mol”。后来,这个原文被改为mole,而mol原字则成了摩尔这个单位的国际代号。长期以来,人们曾把它看作化学中特殊的质量单位(重量单位)。然而,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1克分子任何物质中都含有数目相同的分子,而相应的质量并不相等,似又不能作为质量单位。因此,在化学教学  相似文献   

3.
在化学科学中,温度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物质的性质和各种化学变化,无不与温度有关。因此,对于温度的单位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国际单位制所规定的基本单位之一——热力学温度单位。1967年第十三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热力学温度单位以开尔文(简称“开”,代号 K)代替“开氏度”(代号°K),同时决定用单位开尔文及其代号 K 表示  相似文献   

4.
1971年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接受IUPAC和ISO等建议,确认“Amount of substance”是与长度、质量等并列的,具有独立量纲的基本量。大会通过决议把严格定义的摩尔(mol)作为它的单位。基本量及其单位是国际单位制的基础。化学、分子物理学常用的量诸如:浓度、反应进度、生成焓、标准熵等等  相似文献   

5.
一计量工作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统一计量制度方面作了许多工作。首先是废除旧杂制,统一了度量衡单位。1959年,国务院发布了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以米制为我国的基本计量制度。1977年完成了中医用药采用米制的改革。同年5月,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条例(试行)》,明确规定:“我国的基本计量制是米制,逐步采用国际单位制”。  相似文献   

6.
物质的量、浓度及其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1年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决议将物质的量(amount of substance)作为国际单位制(SI)的基本量,将其单位摩尔(mole),符号为mol,作为SI基本单位。从此以后,在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中曾长期存在的许多量和单位的混乱现象,从基本概念上来说,已经很好地澄清了。  相似文献   

7.
《化学教育》1985,6(6):48-51
一、总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简称法定单位)是以国际单位制单位为基础,同时选用了一些非国际单位制的单位构成的。法定单位的使用方法以本文件为准。 2.国际单位制是在米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位制。其国际简称为SI。国际单位制包括SI单位、SI词头和SI单位的十进倍数与分数单位三部分。  相似文献   

8.
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命令,决定到1990年年底以前,完成向实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过渡。对教育部门,则要求在“七·五”期间就在所有新编教材中普遍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基础是国际单位制(SI)。在国际单位制中,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于是,过去在化学计量中长期使用的“当量”概念以及由之导出的有关物理量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国际单位制是在米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位制,是米制的现代形式。国际单位制的国际简称为SI。国际单位制因为它克服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米制中多种单位制并用的混乱现象,充分发扬了米制的优点,并尽可能地反映了当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因此它具有科学、精确、简明和实用的特点。现在国际单位制已经成为国际上唯一公认的法定单位制,已经成为国际上共同的计量语言。采用还是不采用国际单位制,向国际单位制过渡是快还是慢,实际上与国家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的现代化密切  相似文献   

10.
国际单位制(SI)原已有六个基本单位。这六个基本单位是:长度的米,质量的公斤,时间的秒,电流强度的安培,热力学温度的开尔文,发光强度的烛光。1971年10月,有41个国家参加的第十四届国际权度大会(CGPM)通过了关于在国际单位制中增加第七个基本单位的决议。这个单位是物质的数量(amountof substance)单位——摩尔(Mole)。该项决议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国际组织提出多年,经过国际权度委员会(CIPM)的单位咨询委员会仔细研究之后提交国际权度大会批准的。国际权度大会正式通过的有关物质的数量单位的决议有以下三条:1.摩尔是一物系(a system)的物质的数量,该物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化学教学与文献中,已采用以SI国际单位制为基础的名称和符号。但现有分析化学教材,大多援引传统的“当量”概念,产生与SI单位不协调的问题。就此IUPAC分析化学学组曾提出推荐意见,似应予重视并试行采用。 SI引入摩尔这个物质的量基本单位后,传统的“克当量”单位,应与“克分子”、“克原子”、“克离子”等一并废用。考虑到分析工作中习惯用当量概念简化计算,IUPAC推荐在需用当量概念时如何  相似文献   

12.
梁晓天 《化学进展》2003,15(5):439-439
10年前我曾经在《中国科学报》上发表一些关于国际单位制与旧制并行的看法。现在看来 ,有必要再次提出来 ,供大家商讨。国际计量单位 (如米、克等等 )的采用受到普遍的欢迎 ,是很自然的 ,因为它可以减少误解 ,便于交流。但废除旧制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彻底”,要有一个限度 ,不  相似文献   

13.
郝希明 《化学教育》2003,24(12):17-17
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 ) ,笔者经过 3年的教学实践 ,有很多体会 ,现谈其中的一点 ,本套教材采用了国际单位制 (SI) ,并严格按照国家计量局的规定 ,全部采用新的国家计量标准 ,对出现的物理量统一了符号 ,体现了教育面向未来 ,面向世界的精神。本套教材所使用的化学计量符号和单位与过去教材相比更加科学规范 ,简洁准确。但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这些化学计量符号和单位时 ,常常混淆 ,频繁出错 ,并且校正困难 ,现将常见的错误列举如下 :表 1符号含   义常见错误NA 阿伏加德罗…  相似文献   

14.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能和热量的国际制单位(SI 单位)都是焦耳,它是一个很重要的导出单位。这一个单位可以取代所有其它功、能和热量的单位,包括常用的米制、英制和制外单位约有20多种。按国际计量大会的建议,除电子伏特可以与焦耳并用外,其它一般都应取缔。尤其明确指出,在化学和分子物理学中广泛使用的各种卡应全部改为焦耳。目前,有些国家已  相似文献   

15.
离子交换的专有术语对废除“当量”的响应陶祖贻(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730000)1971年10月,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将mol作为一个基本单位补充进国际单位制(SI)之中,以表示物质的量(amountofsubstance)。1984年,我国国务院...  相似文献   

16.
《化学教育》1984,5(4):45-46
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以下简称法定单位)包括: (1) 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见表1); (2) 国际单位制的辅助单位:(见表2); (3) 国际单位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见表3); (4) 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见表4); (5) 由以上单位构成的组合形式的单位;  相似文献   

17.
《化学教育》1980,1(1):37-39
这本手册是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物理化学分会符号、术语和单位委员会出版的《物理化学量和单位的符号与术语手册》(MANUAL OF SYMBOLS AND TERMINOLOGY FOR PHYSICOCHEMICAL QUANTITIES AND UNITS)1979年第二次修订本翻译的。手册根据现代化学的发展和推行国际单位制(SI)的要求,统一推荐了常用的物理化学量和单位的符号和术语,并制订了使用规则。  相似文献   

18.
Ⅱ、关于克原子、克分子的教学(一)为什么难教?(1)因为这两个概念较为复杂、教学时牵涉到原子量、分子量氧单位、克单位、原子数、分子数等方面。定义较为周折,如果骤然提出“克原子是以克做单位来表示元素一定的量在数目上等于它的原子量”,学生会莫明其妙。当教师继续往下讲,把问题引到原子数、分子数上去,学生思维往往跟不上。在以前讲到原子量和分子量时,教师曾认为“克单位”太大,应该采用“氧单位”;但在讲到克原子和克分子时,教师却又认为“氧单位”太小,应该用“克单位”。这样来回翻觔斗,岂不把学生闹糊涂了。(南京大学化学系沈性文)(2)学生常有下列误会:i)把克原子和克混为一  相似文献   

19.
任同祥  王军  李红梅 《化学教育》2019,40(12):19-23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在化学和生物等学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1971年,摩尔被采纳为第7个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并一直沿用了将近50年。2018年11月16日的国际计量大会上摩尔被重新定义,并于2019年5月20日开始实施。本文阐述重新定义摩尔的原因,摩尔新定义的内涵,重新定义摩尔之后带来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为贯彻执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本刊自即日起开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请本刊广大作者在来稿中务必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包括:(1)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2)国际单位制的辅助单位;(3)国际单位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4)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