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间接减少聚氯乙烯(PVC)中添加剂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采用热裂解处理样品-气相色谱-质谱法对聚苯乙烯(PS)中的PVC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检测。称取聚苯乙烯样品1.0mg置于样品舟中,按单击裂解模式在500℃条件下裂解。在裂解过程中,样品中的PVC首先脱掉其主链上的HCl,然后主链断裂并环化形成苯、苯乙烯、甲苯、茚、萘、苊、芴、蒽等芳香族化合物,裂解产物通过DB-5MS色谱柱分离,并进入质谱分析,得到各裂解产物的指纹谱图。在PVC阳性样品谱图中所得到的样品的裂解峰以及保留时间与PVC标准品所得的相同,可定性判定样品中存在PVC,且PVC的特征裂解峰的丰度比与PVC标准品的裂解峰的丰度比一致,说明样品中不存在干扰PVC测定的物质,此时,可通过测定裂解产物苯对PVC进行定量测定。用自行配制的工作曲线用样品制作工作曲线,测得PVC裂解产物中苯的峰面积与PVC质量在0.5~50μg之间呈线性关系,其检出限(3S/N)为106mg·kg~(-1)。对含PVC 20μg的工作曲线用样品测定6次,计算得相对标准偏差(n=6)为3.6%。对9个PVC阳性样品进行回收试验,测得其回收率在84.0%以上。  相似文献   

2.
本文制备了一系列不同色浆质量分数的水性聚氨酯涂料,并将其喷涂在汽车仪表板聚氯乙烯(PVC)表皮的背面形成复合材料。 用旋转流变仪表征了涂料的粘度以评价其喷涂性能;用差示扫描量热仪表征了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利用万能材料试验机表征了材料在-30 ℃条件下的拉伸性能及抗撕裂性能;用动态热机械分析仪表征了材料的损耗比随温度的变化。 结果表明:不同色浆质量分数的涂料都能喷涂,含有涂层材料PVC表皮在-30 ℃低温爆破性能与涂层材料的Tg、低温拉伸性能、抗撕裂性能的关系并不大,而与涂层材料的阻尼性能直接相关。 材料的阻尼性能越好,其低温爆破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3.
以无水AlCl3为催化剂,通过聚氯乙烯(PVC)与聚苯乙烯(PS)之间Friedel-Crafts反应,实现了PVC/PS共混体系的反应性增容,使PVC与PS熔融共混温度由160℃降为140℃;通过预碾磨和加入苯乙烯(St)的方法,提高材料韧性,制备了综合力学性能良好的PVC/PS合金材料.应用FTIR、DSC、SEM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表征了合金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FTIR出现了1943和838 cm-12个苯环对位被取代的特征吸收峰;DSC在89℃出现了玻璃化转变;SEM证明PVC/PS两相界面粘接性随AlCl3、St的加入越来越好.在PS、AlCl3和St的质量分数分别为6%,0.6%和9%时,实现了对PVC的增强增韧.合金拉伸强度达到60.54MPa,比PVC的49.35 MPa提高了22.7%;缺口冲击强度达到5.3 kJ/m2,比PVC的3.9 kJ/m2提高了35.9%.  相似文献   

4.
关于氯化聚乙烯(CPE)或聚氯乙烯(PVC)与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共混体系相容性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其中Coleman等人运用FTIR方法研究了含VA45%的EVA与CPE、PVC的共混体系,测定了该体系的低临界共溶温度(LCST)。一般认为,如果VA含量更低,由于EVA本身的结晶,共混体系将变得难以  相似文献   

5.
杨修坤 《色谱》1992,10(4):220-222
裂解色谱法具有快速灵敏、表征性强等特点,对高分子材料中少量组分的检查以及分子链结构中细微变化都可直接反映出来。ACR加工助剂一般使用量小于5%,不管二元还是四元共聚体,其主组分是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裂解时主要碎片是MMA。聚氯乙烯(PVC)裂解时,由于消除作用,脱去HCl,环化成苯的特征碎片。在相同条件下,热稳定性好的聚  相似文献   

6.
以生物质化工产品衣康酸加氢产物2-甲基丁二酸为原料,采用熔融缩聚法制备了一种新型聚酯增塑剂聚2-甲基丁二酸1,3-丙二醇酯,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1H NMR)对聚酯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扫描电镜(SEM)、动态力学分析(DMA)、拉伸测试对该聚酯增塑聚氯乙烯(PVC)的增塑效果进行的表征结果表明,该聚酯与PVC相容性良好,可大大改善PVC材料的硬度,增加其断裂伸长率,降低PVC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拉伸强度及拉伸模量.与小分子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相比,合成的新型聚酯增塑剂具有优异的耐抽出性、耐挥发性和耐迁移性,可提高PVC材料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7.
通过巯基与聚氯乙烯(PVC)氯原子的亲核反应将羧基引入PVC大分子链,再利用环氧脂肪酸甲酯与羧基之间的反应,通过化学键将其连接入PVC大分子链,实现对PVC内增塑.用傅里叶红外(FTIR)、核磁共振(1H-NMR)、示差扫描量热法(DSC)对改性产物进行了表征.FTIR、1H-NMR结果表明,环氧脂肪酸甲酯成功共价连接到了PVC大分子链上,接枝率为1.2 mol%;DSC测试结果显示,所采用的环氧脂肪酸甲酯改性PVC方法能有效降低PVC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5.6 wt%的增塑剂可将PVC的Tg从81.4℃降至37.8℃;增塑剂耐溶剂抽出性与耐挥发性实验结果表明,环氧脂肪酸甲酯在测试时间内无损失,增塑剂迁移得到彻底抑制.  相似文献   

8.
采用固定床反应器,结合X射线衍射(XRD)表征和热力学计算研究了水稻秸秆与PVC塑料共气化过程中钾钠氯的迁移和状态变化。结果表明,混合物中氯的释放率与反应温度和PVC塑料的量(氯含量)有关。当反应温度为800~900℃时,PVC的量对混合物中氯元素释放率的影响最为显著;气化温度达900℃时,含PVC 20%(氯含量为11.5%)的水稻秸秆混合物中,氯元素的释放率较纯水稻上升了16.5%。与此同时,氯含量的增加也促进了钾钠在气相中的释放。气化温度为850℃时,当混合物中PVC比例大于20%(氯含量大于11.5%)时,氯对钾钠的气相析出有一定抑制作用;钾钠以KCl和NaCl的形式滞留在固相中,其含量随着混合物中PVC量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氯化聚氯乙烯/氯化聚乙烯共混体的流变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氯化聚氯乙烯(CPVC)是聚氯乙烯(PVC)的氯化产物。它具有优良的耐化学腐蚀、耐油、隔氧等性能。它的使用温度、抗张和弯曲强度与PVC相比有很大提高。这些特性加上氯元素资源丰富、价格便宜,使CPVC可望成为具有吸引力的热塑性工程塑料。有关CPVC共混体系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然而多数的研究范围较窄,尤其是关于CPVC共混体系流变性研究很少见。本文首次广泛研究了不同组成的CPVC/CPE共混  相似文献   

10.
丙烯酸酯弹性体的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三种交联剂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丙烯酸酯弹性体(ACR),并对其进行了红外光谱和动态力学分析。同时,研究了ACR对聚氯乙烯(PVC)的冲击改性作用,结果表明ACR—Ⅰ—3和ACR—Ⅱ—3是PVC优良的增韧剂。  相似文献   

11.
力化学降解对聚氯乙烯加工流变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Brabender塑化仪和毛细管流变仪研究了经力化学降解制得的聚氯乙烯(PVC)的加工流变行为。结果表明,降解的PVC塑化时间比未降解的PVC明显缩短,塑化速度和熔化效率也明显加快,熔体粘度及玻璃比温度降低。  相似文献   

12.
氰酸酯树脂热分解的高分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高分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HRPycC—Ms)研究了在不同裂解温度下氰酸酯树脂裂解产物分布以及主要裂解物的产率与裂解温度的关系,根据热分解产物的组成及其温度依赖性,讨论了氰酸酯树脂的热分解机理。  相似文献   

13.
聚氯乙烯(PVC)由于其强烈极性,溶剂选择对于其在溶液中的聚集态以及求得正确的分子量有决定意义;在粘度,渗透压等溶液性质研究中常作为首要条件来考虑。PVC在对二氧六圜,硝基苯溶液中有明显的缔合现象。Doty等对PVC环己酮溶液进行不同温度下渗透压的研究,证实PVC在环己酮溶液中呈单分子分散;又从渗透压对温度依赖性的数据求得  相似文献   

14.
用共沉淀法制备油酸钾改性的Zn2+、Al 3+层状双氢氧化物(Zn/Al-LDH),以环己酮为溶剂,用溶液插层法制备了Zn/Al层状双氢氧化物-聚氯乙烯(PVC)纳米复合物。采用傅里叶红外(FT-IR)、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及形貌进行了表征,并用热分析仪、万能试验机和紫外分光光度计研究了复合物的热稳定性能、拉伸性能和紫外吸收性能。结果表明:Zn/Al-LDH纳米片层无序分散在PVC基体中;Zn/Al-LDH对PVC低温时的骨干脱氯化氢有促进作用;与PVC膜相比,复合膜的分解温度降低,高温碳化温度升高,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得到提高,在300~380nm具有一定的紫外吸收性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聚氯乙烯(PVC)与端-2-噁唑啉聚环氧丙烷(活性聚醚)在加工过程中的接枝反应,通过溶剂萃取、IR、DSC、GPC和SEM分析方法证实接枝反应的发生,并发现无催化剂存在时,在PVC加工温度下亦能较快的发生接枝共聚反应。  相似文献   

16.
PVC/MBS/纳米 BaSO4 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聚氯乙烯(PVC)/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BS)/纳米重晶石(nano-BaSO4)三元复合材料,考察其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能,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冲击断面的形态.结果表明:MBS 与 nano-BaSO4 可协同增韧 PVC;当 MBS、nano-BaSO4 的含量分别为 10%、1%时,材料的韧性和刚性可同时得以改善,其冲击断面表现出典型的韧性断裂特征;热重分析显示添加 1%nano-BaSO4 可显著提高 PVC/MBS 的热稳定性能,其第一降解阶段的初始分解温度和最快分解温度分别提高了 10℃和14℃.  相似文献   

17.
聚氯乙烯-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通用聚氯乙烯(PVC)和脱氯化氢PVC树脂为基体,采用悬浮溶胀接枝共聚法合成聚氯乙烯-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对脱氯化氢PVC和接枝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以碱液为介质加热PVC能脱除少量氯化氢,得到以链节数为2,3,4的共轭双键为主的不饱和结构,而树脂的分子量变化不大;在相同接枝反应条件下,采用脱氯化氢PVC与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可以提高接枝率和接枝效率;PVC接枝共聚物的特性粘度随接枝率增加而增加,其重均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指数均大于接枝所用的PVC树脂.  相似文献   

18.
采用溶液沉淀法制备了部分水解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h-PMMA)/氢氧化钙(Ca(OH)2)复合物.采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表征了h-PMMA/Ca(OH)2复合物的组成与结构;采用刚果红测试、动态热稳定测试和热失重分析(TGA)研究了复合物对聚氯乙烯(PVC)的热稳定效果;通过紫外-可见(UV-Vis)光谱、扫描电镜(SEM)照片和熔融塑化曲线研究了复合物对PVC透明性和塑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a(OH)2晶体生长过程中,h-PMMA通过—COO-/Ca2+离子配位作用吸附于Ca(OH)2表面,不仅限制了Ca(OH)2粒子尺寸,且有助于Ca(OH)2在PVC中均匀分散.所得h-PMMA/Ca(OH)2复合物在显著提高PVC热稳定性和塑化能力的同时,还使PVC保持透明性.  相似文献   

19.
张燕红  黄洪  夏正斌  陈焕钦 《色谱》2008,26(4):519-522
采用高分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PyGC-MS)分析了FR-4型印刷电路板粉末样品的裂解产物。在氦气氛围中,分别在350,450,550,650和750 ℃下对印刷电路板粉末样品进行热裂解,并通过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对裂解产物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裂解温度下裂解产物分布以及主要裂解产物的产率与裂解温度的关系,根据热分解产物的组成,探讨了热分解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20.
通过将季铵盐与聚氯乙烯(PVC)混溶成膜,使其在固相脱HCl,研究了催化剂对PVC脱HCl反应速度和产物结构的影响以及固相反应与温度、时间的关系.发现在催化性能上下基铵盐比乙基铵盐好得多,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季铵盐通过分解成叔胺实现催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