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联系促进数学理解的教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钱从新 《数学通报》2005,44(7):16-18
理解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也可以说是首要的目标.关于数学理解的机制虽未达成一致的认识,但联系促进数学理解的观点在众多文献中都可以见到.联系的观点应成为数学教学基本观点.我们应该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这个观点,以合理的、多方面的、多层次的联系促进数学理解的教学.  相似文献   

2.
《珠心算数学》是珠心算理论体系建设最新科研成果,它是珠心算与数学教育整合,运用珠心算原理解决现行小学数学教学难点、繁点问题的一本实用教材。对其进行学习研究,可以发现小学数学中的难点,在珠心算数学中变成了易点;小学数学中的繁点,在珠心算数学中却变成了简点。许多小学数学问题在珠心算数学中也因此得到了较好地解决。 在《珠心算数学》小学部分的编写中,渗透着心理学、脑科学理论,同时也凝结着珠心算意识实验的研究成果;更注重运用哲学思想和现代“三论”的指导。这些学科理论,在珠心算开发智力的教学中交叉运用,均在《珠心算数学》中得以体现. 为了实现珠心算与数学教育整合综合开发少年儿童智力的目的,我们从本期开始连载发表《珠心算数学》小学部分,真诚地希望广大读者多提宝贵建议.以进一步完善整合内容和不断提高教育的教学质量。[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张厚品 《数学通报》2007,46(8):16-19
1问题的提出社会越来越需要大量的优秀数学人才,培养数学优秀生有其现实和深远意义.《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高中数学课程应为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发展空间.”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数学优秀生,关注他们成长,研究他们成功的规律,为他们的脱颖而出提供有力支持.目前,有关后进生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然而,对数学优秀生的研究相对较少.数学教师常有这样的共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王永建 《数学通报》2006,45(4):16-17
数学教学中存在着许多既相互对立又互相制约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对于顺利地进行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当前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几个关系,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数学的核心是问题和解,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然地、合理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拓展问题.教学设计应该顺应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基础,知识的深入应符合其思维发展空间,使其大脑中固有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一经点拨便能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6.
如何将教研成果引进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教学研究的源泉之一,是教学实践.同时,我们应该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引进自己的课堂,使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以期提高教学质量.我愿为此作出努力.下面谈谈自己如何把他人的一些教研成果引进课堂的一些肤浅认识.1直引原题,改造证法,让思路与知识切合学生实际...  相似文献   

7.
问题教学与“发现”思维训练彭树德(湖北省潜江中学433100)德国数学家高斯说过“数学发现比论证更重要”.数学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对数学结论的理解和应用上面,而应该想办法去探求,去发现这些结论.为培养学生这种“发现”思维能力,教师就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自...  相似文献   

8.
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因此,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过程、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过程的教学,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了解数学知识的全貌,获得完整、准确的数学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形成良好而广泛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9.
邓雁城  王信峰 《大学数学》2011,27(6):115-119
阐述了计算机与数学软件运用于高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中的设想与实践探索.把数学实验作为传统教学、计算机和数学软件相结合的一种实践,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并列举了对应的课堂教学具体实例加以展示.最后指出,高职数学教学中应该加强这种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开发.  相似文献   

10.
作为学校教学,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对于数学问题,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探究”.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是数学探究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与《中学数学教学论》教学应注意的几个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学数学教学论》(以下简称教学论)是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教育教学技能,搞好教育实习工作以及今后的谋职就业有着重要的作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给这门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通过我们两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我校数学专业的课程改革,笔者认为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变化.  相似文献   

12.
关于数学史和数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史知识时,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地介绍史实,而应该着重揭示含于历史进程中的数学文化价值,营造数学的文化意境.提高数学的文化品位,通过对12个案例的详细剖析,具体给出了关于如何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桂芳 《数学通报》2007,46(3):12-15
当前,不少关于计算机辅助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成果多指出:我们需要重视计算机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这种理念是美好的,但在具体实践中,我们需要首先明确:计算机应该被用于教学的哪些“点”上?1计算机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支撑“点”作者认为,计算机支持数学课堂教学,并不是强求它能够在课堂里从头到尾都在唱主角,而是在一些必要的“点”上落实计算机的优势.这些“点”的划分,如果简单按照教学环节分可为课题引入、形成新知、新知深化凝练…….但计算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应该以沟通数学学习材料与学生学习心向为重,因而计算机的应用就更应该…  相似文献   

14.
范亚东 《数学之友》2015,(12):29-30
陶行知先生说:“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课堂提问作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已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数学教师需要不断地钻研、设计课堂提问,使课堂提问更加有效,以便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好的数学问题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  相似文献   

15.
纵观近几年的数学高考题,命题者似乎偏向于考察一些有着高等数学背景的题目.这些题目往往精心设计、新颖独特,对学生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以及学生理解力、自学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说对于选拔高素质的数学人才,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为老师们的教学也提供了导向作用.下面,笔者想结合2006年广东省数学高考最后一道压轴题(20题)谈谈它的高等数学背景以及对第三问解法的质疑.  相似文献   

16.
知识分类与提出数学问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李祥兆 《数学通报》2005,44(11):25-27
知识分类观的提出是近年来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大研究成果,它能对众多教育和心理观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而提出数学问题——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切入点,正成为当前数学教育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探讨,无疑是一个具有理论价值而又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7.
例谈解数学题的"自然、简洁"境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广修  吴绍兵 《数学通报》2006,45(10):35-38
解题不仅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途径,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数学以求简作为自己的一大特点,解数学题就应该尽可能追求思路的自然流畅、方法的简单明快,也就是说,解题所用的知识普通,所用的方法自然、常规,所述的过程简短、明了,以充分体现数学解题的优美精彩,体现数学美感.我们认为,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条途径.然而,这个问题并没有被广泛关注,在数学教学中,“为完成解题任务而解题”的现象较为普遍,解完即止,不去追求解题的自然、简洁性境界.笔者在学习数学教学研究类杂志时发现,有些例题解答,虽经精雕细琢,但在思路方法上仍然让人觉得:或拘泥于背景知识,或拘泥于某种章法,思路狭窄,解答繁琐;或追求另类的奇特,失去更为自然、更为基本的东西,全然不见浑然天成的自然意境.下面列举数例,以期引起大家重视.  相似文献   

18.
孙丽华 《工科数学》1998,14(2):127-128
数学教育不仅要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培养他们学会应用这些知识.工科院校的学生尤其应具备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这已成为教育界人士的共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广大教师做了多方面的积极努力,如:进行数学建模的教学,教学手段现代化等.  相似文献   

19.
数学文化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宪昌 《数学通报》2006,45(6):25-27
教育部制定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第一次明确地把数学史、数学文化纳入了高中数学教育的内容,因此有关数学史、数学文化史的研究就超越了数学史学者的专业研究范畴,从而进入了广泛的基础教育的范畴.在这种意义上,研究数学文化、数学文化史就有了更广泛更急切的教学需求.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微积分教学和教材设计有明显欠缺:不符合认知规律,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不定积分与定积分的部分内容相重复.微积分是最实用的数学理论之一。以此为背景,老师应该向学生主要教授数学思想和应用能力.微积分的改革重点不应该放在如何更新内容,而应放在如何更好地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