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逐步实施,高中数学新教材已在全国多省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而本次课改其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作为教材的具体实施者——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实施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胜任新课程教学,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使新课改得以顺利实施,下面以一堂公开课为例和广大同行作一交流。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与高中数学教学的几个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永厂 《数学通报》2003,(12):15-16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在保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 ,力求改变数学课程及其实施过程中的某些“繁、难、偏、旧”的状况 .注重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阅读、交流、创新能力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 ,对评价机制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建议 .如何贯彻实施《新课标》 .笔者认为以下几个“转变”十分重要 .1 师生观念的转变正确观念的指导是一切改革成功的前提条件 .观念通常被理解为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看法和认识 ,它具有主观性、内在性、自然性和稳定性 …  相似文献   

3.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严谨性都较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数学探究性学习与科学教育界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数学探究”是波利亚“数学发现”和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现代建构主义认知理论的具体实践.本文打算在对已有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尝试从新的角度,结合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高中数学新课改的理念来探讨与丰富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努力使得我们所倡导的数学探究性学习适合高中数学课堂学习的特点与规律,适应现代数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与要求,为数学探究性学习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2009年9月28至30日,笔者有幸参加了浙江省高中数学新课程“疑难问题”解决教学研讨会,本次会议是在完成一轮新课程教学后,对碰到的各种教学疑难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笔者就这次会议中的有关教学上典型的疑难问题,特别是对教学安排、教学进度、重难点的把握等方面,结合自己三年来的教学实际作一些探讨,与各位读者共勉.  相似文献   

5.
“示错教学法”是高中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所谓“示错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根据学生认知的情况,针对学生学习数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通过各种不同形式把错误理解、错误解法等展现、暴露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去思考、讨论,去分析错因,并加以纠错,从而形成正确认识,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本质,掌握解题方法的要领,避免学生走弯路或重蹈覆辙的一种授课方式.在数学教学中,要遵循“目的性原则、探究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等示错教学的原则,把握好示错教学的时机、选择合理的示错方式,进行有效教学,才能充分发挥示错教学独特的教育功效,提高对错误的免疫力,优化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试验修订版 )》对使用计算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要在教学和考试中广泛使用计算器 .”“应根据教学需要重视投影、录像、科学计算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 .”这说明计算器及其使用已成为高中学生必需的工具和技能 .本文探讨计算器进入高中数学所生产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 .1 对数学教学观念的影响计算器能够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 ,但计算器引入中学其意义不仅仅只是对学生“减负” ,同时还将对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产生积极的影响 ,计算器的引入有利于使…  相似文献   

7.
进行数学探究的目的主要是为学生引入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经历提出概念和结论的过程,体验数学创造的研究过程,形成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成为探究素材和问题的设计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新课改已经走过8个年头,对于高中数学来说,师生普遍反映有三个主要亮点:一是亮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新;二是亮在教材设计创意好;三是亮在课堂教学改革多.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也发现了诸多的问题与困惑.针对亮点以及问题与困惑,如何理性分析和思考,在不断学习和不断实践中探索并形成学校以及个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或风格.  相似文献   

9.
10.
新一轮课程改革今年在我省全面启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的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正确把握教学观念的转换,成为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下面这个案例是我们在市数学研讨会上开设的一节公开课,在教法、学法上我们做了大胆尝试,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志敏 《数学通报》2006,45(2):9-10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又一次深刻的变革,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作为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的课堂教学,应该采用一些什么样的策略,这是每一个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课本让学生先读、题目让学生先做、规律让学生先找的“三先”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走在老师的前面.下面给出三种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1课本让学生先读对一些概念课或适合学生阅读的教学内容,采用课本让学生先读的方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使学生学会学习.其课堂教学的一…  相似文献   

12.
吕峰波 《数学通报》2007,46(1):31-3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显得越来越重要.研究性学习广义地说是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在目前的实践中,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启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数学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关键是帮助学生发现值  相似文献   

13.
王鹏远 《数学通报》2006,45(2):16-20
高中数学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了,一批新教材也相继面世.教材的质量关乎改革的成败,人们自然期望出现这样的教材:既使数学变得有趣又不失严谨,既能体现出数学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又不降低其理论深度,既使数学变得容易又能使学生比以往学得更多更好.最近阅读了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4.
周远方 《数学通讯》2009,(10):33-40
曾几何时,当我们还在为是否进入高中课改徘徊之际,关注实验区的进展,倾听来自实验区的声音,观摩实验区课堂教学的变革,搜索实验区的高考方案,研究实验区高考试题的变化趋势,…,已经让我们的思想有所准备.如今,面对我省高中课程改革在今秋启动的时刻,  相似文献   

15.
用新课程标准指导数学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市高中数学二期课改已走过三年历程.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不断增强,数学教学健康发展.高中数学二期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回顾三年来的实践,如何充分发挥二期课改所达到的目标,如何更有效的开展数学教学,谈谈笔者的看法.一、高中数学二期课改的改革与创新1.课程目标的改革与创新仔细研读新的课程方案,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从时代要求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明显的特征.调整后的课程目标突出强调了数学创新精神、数学实践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为目标,养成学生运用…  相似文献   

16.
数学应用与数学新课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这样一些教师,他们认为数学应用面对所有学生太难了,因此他们只教给好学生数学应用;同时又有这样一些教师,他们认为数学应用不是好的数学,只可以用来对差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因此差学生学数学应用,因为差学生学不了好的数学.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树成 《数学通报》2006,45(3):8-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课堂教学也变得开放、灵活起来,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然而,我们同时也发现,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存在着错误的解读,致使在教学中出现了较为普遍的“矫枉过正”的异化现象.如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课堂的趣味性、探究性和实践性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中课程固然紧张,但是设法让高中生学会自主、快乐地学习仍是素质教育的硬性要求.但是,在目前新课改的背景下,应试的压力并没有减除多少,许多老师和学生仍然在过分追求学习内容的快速掌握与分数的最高化,在方法上急功近利、舍巧求愚.诚然,这的确能在短期内诞生一  相似文献   

19.
与一期课改相比,上海二期课改在许多课程观念上都有突破和创新.培养目标的设置上,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一起,并列为数学课程的目标,使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不仅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高中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凸显了教育过程对育人的时代要求,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数学教学中情感目标的落实与对策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珠心算教师的角色也应逐步实现下列十个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