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被称之为唯情派,《牡丹亭》是其代表作,情是该剧的主题和灵魂,作者又赋予它丰富的至情意蕴,至情不仅是追求个性解放的自由之情,还是歌颂自然人性的欲望之情,同时还是反对封建礼法束缚的抗理之情。正是由于丰富的至情之美,才使得这部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杜丽娘在追求爱情自由和个性意志的同时 ,对父母怀有自然、深挚的感情 ;父母对女儿也有强烈的慈爱。汤显祖通过杜丽娘强调了个性自由与孝顺的统一 ,这就是作品追求的“曲意”  相似文献   

3.
《牡丹亭》以奇谲瑰丽之姿,演绎了人间之至情。纵观历史上同类题材,自能发现它的继承和超越之处。同时,明代“心学”思潮的影响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文章试从“人间爱情的升华”、“离魂模式的借鉴”和“时代思潮的影响”三个方面对《牡丹亭》之“情源”做一番简要的探悉。  相似文献   

4.
《牡丹亭》的声腔问题至今仍然争讼不已,一般来说无外乎力主弋阳腔、宜黄腔、昆腔和海盐腔四种。事实上,依据相关资料及汤显祖创作的实际情况,此四种观点之于汤本原著《牡丹亭》而言,都有偏颇之处。结论认为:《牡丹亭》初创时期并不主何声腔,完全是一部传奇体制式的丈人剧作,只不过后来各种唱腔结合自身情况,各取所需,加以改编。也正因如此,一方面该剧在唱腔问题上难以趋于一致;另一方面,该剧能常演不衰。  相似文献   

5.
<牡丹亭>悲剧主人公杜丽娘因情成梦、因梦生情、为情而生、殉情而死的曲折情感经历主要是借助超现实的想象加以实施并蕴藉着关爱至情的体认着浪漫主义特质的叙事表征.可以说,汤显祖以神奇笔触演绎的人鬼之恋、起死回生、神异梦幻的爱情故事不仅是对人生伤痛的一种自我安慰,更是对生命挚爱的某种执著求索,从而使悲剧大团圆的结局始终笼罩着虚幻的、慰籍的、凄凉的审美情韵.  相似文献   

6.
《牡丹亭》悲剧主人公杜丽娘因情成梦、因梦生情、为情而生、殉情而死的曲折情感经历,主要是借助超现实的想象加以实施并蕴藉着关爱"至情",体认着浪漫主义特质的叙事表征。可以说,汤显祖以神奇笔触演绎的人鬼之恋、起死回生、神异梦幻的爱情故事不仅是对人生伤痛的一种自我安慰,更是对生命挚爱的某种执著求索,从而使悲剧"大团圆"的结局始终笼罩着虚幻的、慰籍的、凄凉的审美情韵。  相似文献   

7.
杜丽娘是《牡丹亭》唯一的核心人物,这是由汤显祖运用心学生命价值观理论塑造新佳人形象的创作意图所决定的。杜丽娘这一文学形象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爱情自发一择偶自由一婚姻自主三端。在她身上“矛盾”与“冲突”两相分离的情形是非常特殊的,可以称之为戏剧冲突的“《牡丹亭》模式”。《牡丹亭》严肃崇高的文化品位与戏剧冲突具闹剧的丰富性与活泼性,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摘要:汤正祖在其名剧《牡丹亭》中以道劲的笔墨塑造出一个生动独特而又丰满的“至情者”的形象——杜丽娘。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在审芙领域里把“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激扬到超越传统意识的高度.表现了人类对爱情幸福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9.
汤显祖《牡丹亭》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的烙印。汤显祖以非凡的文采,对传统民俗文化加以整合、改编,并巧妙地融合了当时的时代要求——妇女解放,创作出了戏曲中的精品——《牡丹亭》。《牡丹亭》中杜丽娘春日游园,游园惊梦,香消而殒,死而复生的情节发展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佳人伤春""梦示征兆""人鬼相恋""死而复生"的题材相暗合。  相似文献   

10.
《牡丹亭》的离魂叙事是整个离魂互文网链的意义焦点。它与前文本的互文关系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离魂模式的似是而非,为至情主旨服务的离魂模式,离魂模式的互文姿态,作为互文本的牡丹亭离魂。  相似文献   

11.
"媚俗"(包括"媚雅")是大众文化时代文化领域中一个常用的词汇,传统戏曲如何应对"媚俗"(包括"媚雅"),梨园戏《陈三五娘》和青春版《牡丹亭》改编的得失说明:改编可"俗化"、"雅化",但不可"媚俗"、"媚雅",要坚守作品本身的艺术和思想水准。为了应对传统戏曲在大众文化时代濒临灭亡的困境,寻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之路,梨园戏《陈三五娘》可吸取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经验——采用"古典为体,现代为用"的制作手法和全方位"媚俗"、"媚雅"的广告手段。  相似文献   

12.
地方党政矛盾是一个顽疾,国民党在训政前期曾力图消除它,并提出了各种措施和设想,但未奏效。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党政体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许艳文 《长沙大学学报》2005,19(1):59-61,65
中国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大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宝库,在当前文化处在全球化语境的形势下,戏曲能否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在保持其优秀传统的前提下进行语境置换,以图与国际接轨,同时能适应当代多方面观众的审美趣味,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艺术美在世界艺术美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西方人看不懂中国画就如中国人听不懂交响乐。那么,中国艺术美的妙处何在?本文论述了这个问题,即中国艺术美的根基在中国哲学,其妙处就在“气”与“有无相生”。  相似文献   

15.
受“丝绸之路”影响.以东汉为界,金银器工艺开始脱离青铜器制作的窠臼.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工艺.到唐代.受异域文化的影响,金银器技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但仍体现着中国传统工艺的特点.从唐代金银器的工艺、器形和纹饰3个方面,论述了它对中国传统金属工艺的承接.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 ,文学本身就含有人性启蒙的作用 ,这为我们研究文学存在和个性存在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中国传统文学正是以自己的价值方式参与了个性价值的原始建构。中国传统文学的价值特征是一种情感精神 ,它建立在文学的抒情功能基础上 ,从个体身上找到了“情感”这一特征作基点 ,并将其从自然属性中分离出来升华为一种精神或哲学 ,由多层次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 ,最终演进成具有理性品格的现代个性精神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探索治疗心衰更好的方法及药物.方法:分为治疗组服传统中药生脉散加味配合西药常规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加服卡托普利及利尿剂,15 d后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中西结合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 结论:认为传统中药生脉散加味配合西药常规治疗慢性心衰比单一应用抗心衰药卡托普利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8.
红色文化不仅以开放的姿态吸纳先进的外来文化,更以其巨大的历史包容性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丰富和发展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传承和创新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红色文化对于我们在新时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传承红色文化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9.
汉诗作为与唐人交往的重要手段,是衡量古代东亚国家国际化程度和文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在古代东亚文化圈中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El本汉诗起源于七世纪中期,通过吟咏汉诗,中日文人们能够进行一种超越时空界限的抽象的意境交流,展示出东亚文人的文化共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语文教育自1904年独立设科以来,围绕课程性质、目的、任务等问题展开的争论,延续了百年之久:20年代初有“形式”目的和“实质”目的之争;50、60年代有“文”、“道”之争;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有“工具性”和“思想性”之争;90年代以后又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之争。虽然每次争论的时代背景、具体内容不同,但实质都是如何看待语文形式与语文内容的关系,这和世界教育史上“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争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形式”与“实质”由两相对峙到相互消融、最终归于统一的演变轨迹,对于语文教育是否也有普遍意义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