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据 IUPAC 原子量和同位素丰度委员会简报,1981年8月25日至9月2日该会在比利时 Leuven 开会,更动了三个元素的原子量:H 由1.0079±1改为1.00794±7  相似文献   

2.
IUPAC 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于1985年8月31日至9月3日在法国里昂召开,主要结果是修订了34种元素的原子量,其新值列于附表,括号内数字指末位数的准确度。另外,对“原子量四位数表”(旧表见本刊1984年,3期,58页)作了32号元素锗 Ge 原子量的修订,新值为72.61(2),又作一项勘误,即41号元素铌 Nb 的原子量应为92.91。  相似文献   

3.
《化学教育》1991,12(6):17-17
国际原子量委员会于1991年8月在汉堡会议上,决定修订下列三元素的原子量为:铟In114.818±0.003(旧值114.82±0.01)钨W183.84±0.01(旧值183.85±0.03)锇Os190.23±0.03(旧值190.2±0.1)。  相似文献   

4.
1 引言  化学元素的原子量是自然科学中的重要常数 ,它在科学技术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尤其在化学领域中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数据。如果没有原子量 ,物质的质量将不可能与摩尔量联系起来。在化学发展的进程中 ,原子分子学说与元素周期律均以原子量为基础。  早在 1 894年 ,美国化学会就发表了F .W .Clarke的极具准确性的原子量标准表 ,几年后德国化学会也开始发表原子量表。鉴于原子量的重要性 ,原子量应有国际一致的公认值 ,并应有一个国际性的机构统一负责定期公布原子量表 ,因此成立了由 3人 (美F .W .Clarke ,英T .…  相似文献   

5.
化学元素的原子量是自然科学中的基本常数 ,原子量的概念对化学学科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推进作用 .化学发展的两个里程碑 :原子 分子学说和周期率 ,都是以原子量为基础 ,而且一切化学反应、合成、分析以及化学物质的生产 ,都要用原子量计算 .原子量是某元素一个原子的平均质量与一个12 C原子质量的 1/ 12之比 .原子量的测定已有180多年的历史 .测定原子量主要有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 (质谱法 ) .现代原子量几乎都是由质谱法测定的 .它是根据公式 :Ar(E) =∑ni=1mifio设元素E含有i种同位素 ,fi 为i同位素的摩尔分数 ,Mi 是其…  相似文献   

6.
原子量概念的准确性和测定技术的发展一直是化学和物理学科的关注点之一。依据文献系统地阐述了原子量的定义、标准原子量值测定和确定的依据。详述了原子量测定技术发展的3个重要方法,即化学法、质谱法和校准质谱法;分析了测定技术发展的驱动力,指出这一过程对“修订国际单位制(SI)”和化学教育的影响。重点介绍了我国科学家对世界原子量测定工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王颖霞  周公度 《大学化学》2019,34(12):22-28
原子量是最为基础的科学概念之一,"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之"同位素丰度和原子量委员会(CIAAW)"每两年会修订并发布一次原子量。自2009年起,IUPAC宣布某些元素的原子量不再是常数,这些元素的标准原子量为区间值。为方便使用,对于这些元素,给出一个合理的单一数值,称为常规原子量。何为标准原子量?何为常规原子量?为何某些元素的原子量出现区间值?依据原子量数值的特性,元素可以分为几大类?本文在介绍最新元素周期表中原子量的特点之后,简述原子量测定、标准确定、概念演变的发展历史,讨论原子量的修订与变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童卫粟 《大学化学》2001,16(5):27-27
IUPAC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于 2 0 0 1年 6月 30至 7月 2日澳大利亚Brisbane会议上 ,决定采用下列原子量的新标准 (括号内的数指末位数的不确定度 )。表中锌和镝的新标准值为北京大学张青莲教授等的测定结果。元素符号新标准值旧值锌Zn 6 5 .40 9(4) 6 5 .39(2 )氪Kr 83 .798(2 ) 83 .80 (1)钼Mo 95 .94(2 ) 95 .94(1)镝Dy 16 2 .5 0 0 (1) 16 2 .5 0 (32001年原子量新标准@童卫粟…  相似文献   

9.
在一九五五年本刊中,笔者曾写一文介绍原子量的测定方法,即化学法、气体密度法和质谱法。近十余年来,用前两种方法从事原子量测定的科学家已寥寥无几,而原子量测定渐趋于采用物理方法。赫尔施们德-魏特纳(Hirschbold-Wittner)在回顾明兴大学原子量实验室的工作时,曾指出:那里用化学法测定原子量的工作已暂时告一段落,可能不会再大规模出现,因为原子量测定的重点渐渐移向质谱法。我们不得不承认后起之秀的质谱法测定原子量的准确度一般已超过化学法和气体密度法,以致近年来的原子量的  相似文献   

10.
各种元素的原子量,我们知道最初是以氢原子量等于1为标准而测定的。后来由于许多科学家的不断研究,发现能和氧化合的元素实在比能和氢化合的元素多得多,而且精确地测知氧的原子量实际上等于16。因此,改用氧原子量为16作标准比以氢作标准要好得多,所以各种元素的原子量到今天来说,都是以氧原子量为16作标准而测定的。现行教科书中用氧原子重量的1/16做为原子量单位,叫做氧单位,是表示实在的数值。现在大多数元素的原子量都是带有小数的。这是什么道理呢?从理论上得到的解释,实有下面三个原因。第一,由于有些元素为几种同位素的混和体。现在所  相似文献   

11.
IUPAC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简称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在今年发表的“1993年元素原子量”(Pure Appl. Chem. 66,1994)报告中,关于审定铱原子量新值的情况,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12.
张青莲 《化学教育》1995,16(4):47-47
IUPAC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简称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在今年发表的“1993年元素原子量”(Pure Appl. Chem. 66,1994)报告中,关于审定铱原子量新值的情况,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13.
童卫粟 《化学教育》1996,17(1):33-33
1995年国际原子量的修订1995年8月,ICUPC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在英国Guildford会议上决定修订五项原子量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最近,我们收到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公报,决定采用我国北京大学张青莲教授主持的研究小组实验测得的锑原子量(Sb121.760±0.001)作为新的原子量标准.这是我国对自然科学所作的一项实质性的贡献.化学元素的原子量为自然科学中的基本常数,其精密测量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世界上先进国家都进行这种研究.国际原子量委员会每二年开会进行评估,并发表总结评述,选取最好的校准数据作为新的国际原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5.
袁振东  秦亚坤  邢进 《化学教育》2020,41(4):107-112
从古代思辨的原子论到近代科学的原子-分子论,原子量的测定是其从定性到定量发展的关键。原子量为化学家们研究物质提供了新的思路。原子量内涵的相对性,决定了原子量基准的重要性。原子量最终取代了测定与传播都早于它的当量,并走向了国际化,这个过程不仅可让我们认识到科学发展的曲折艰辛,也让人们理解了科学交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张青莲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同位素化学的奠基人.本文介绍他在90高龄之际在原子量新值测定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从1990年代初以来,他主持一个科研小组采用质谱法,实施了测定10项原子量新值的长期计划.至2001年7月已经有In、Ir、Sb、Eu、Ce、Er、Ge、Dy和Zn等9个原子量新值被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CAWIA)正式确定为原子量的国际新标准;另外一个Sm原子量新值也于2005年被国际组织确认.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原子量是相对数值,它是一种元素的原子和另一种(我们选订的)标准元素的原子的重量比(也可说是质量比)。同时我们考虑到大多数的元素有同位素,那么原子量也就是各同位素的平均重量。的确在下文将要讨论到,由质谱方法测定原子量就是测定每一同位素的多寡和质量数,然后算成我们常用的原子量。为什么我们不用绝对数值来表示原子量呢?主要是一个原子的重量太小,没有使用的  相似文献   

18.
姚吉祥 《化学教育》2020,41(13):6-10
介绍了IUPAC元素原子量2007-2017年版的变化情况及我国科学家在原子量测定方面所做的贡献,并指出了现行化学教材中的元素周期表和原子量表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化学教材编写者及出版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9.
武永兴 《化学教育》1996,17(1):5-10
原子量这一被广泛应用的名词及其在国际度量体制中的认定,已成了一个争论的问题。本文总结了历史情况和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以下称IPUAC)委员会、会议和出版物中所提供的论断。  相似文献   

20.
童卫粟 《大学化学》1993,8(5):64-64
1993年8月初,国际原子量委员会(IUPAC-CAWIA)在里斯本举行会议,决定对下列四种元素改用新的原子量标准: 此外,鉴于~6Li分离工厂的废料,使市场上锂试剂出现很大的同位素组成变动,委员会建议锂(Li)原子量有一变动范围:6.94—6.99。待阅1994年Pure Appl. Chem.期刊上的“1993元素原子量”新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