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志虹  谢志明 《应用化学》2002,19(3):224-229
研究了三元丙炮酸酯共聚物(MMA/BA/AA)无皂水溶液中加入三乙醇胺锆螯合物对水溶胶及涂膜性能的影响,在水溶胶中,螯合物增加了共聚物的亲水性,改变了水溶胶的流变性、稳定性、表面张力、螯合物也提高了共聚物涂膜的耐水性,X光电子能谱(XPS)研究表明,在固化成膜过程中螯合物与共聚物发生交联反应,用IR、^1HNMR、DSC、TGA和UV等方法对其交联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三乙醇胺螯合锆烷氧化物;交联反应;锆螯合物交联丙烯酸酯共聚物无皂水溶胶的研究 Ⅱ锆螯合物与丙烯酸酯三元共聚物无皂水溶胶的交联反应  相似文献   

3.
三乙醇胺螯合锆烷氧化物;交联反应;锆螯合物交联丙烯酸酯共聚物无皂水溶胶的研究 Ⅱ锆螯合物与丙烯酸酯三元共聚物无皂水溶胶的交联反应  相似文献   

4.
乙酰丙酮钛螯合物掺杂丙烯酸酯共聚物水溶胶;乙酰丙酮钛螯合物; 丙烯酸酯共聚物水溶胶;掺杂  相似文献   

5.
用交联剂M(NH3)42+(M2+为Zn2+、Cu2+、Ni2+和Co2+)络合交联丙烯酸酯无皂水溶胶形成涂膜,用差示量热法和重量分析法考察了涂膜的交联程度,得出一致的结论,均表明交联剂Zn(NH3)42+的交联效果最佳,适宜的交联固化条件是80℃加热30min;用透射电镜观察到Zn(NH3)42+与丙烯酸酯水溶胶形成交联网状结构的过程;还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初步分析了交联反应的动力学,求出反应级数为3.3,活化能为34.0kJ·mol-1。  相似文献   

6.
丙烯酸酯共聚物无皂水溶胶流变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合成了不含均聚物的丙烯酸酯四元共聚物(MMA/BA/AA/HEMA)。用GPC测定了共聚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将共聚物中的羧基中和后制成无皂水溶胶。研究了水溶胶的流变性、表观粘度与剪切速率关系、表观粘度与固含量关系。所得无皂水溶胶涂料具有较优异的性能。  相似文献   

7.
金属离子络合交联丙烯酸酯共聚物无皂水溶胶涂料Ⅰ.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合成和表征杨立群谢志明李卓美*(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广州510275)关键词交联丙烯酸酯共聚物,无皂水溶胶,水性涂料,合成1997-06-16收稿,1998-01-08修回广州市科委科技...  相似文献   

8.
丙烯酸酯共聚物无皂水溶胶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了四种AA含量不同的丙烯酸酯共聚物(MMA/BA/HEMA/AA),通过中和AA使共聚物带有—COO~-能起自乳化作用分散于水中而成为无皂水溶胶.TEM观察表明水溶胶粒子呈球状,单分散性好,粒径随AA含量增加而变小,在30~90 nm范围.用电导滴定法测定水溶胶粒子中—COOH和—COO~-的分布,表明绝大部分—COO~-处于粒子表面,并且随AA含量增加,粒子表面的—COO~-增多,Zeta电位增大,这是导致水溶胶的抗电解质稳定性(以C.C.C.值反映)和贮存稳定性(以表现粘度反映)随AA含量增加而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钙离子室温交联聚丙烯酸酯无皂水溶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Ca^2 聚丙烯酸酯无皂水溶胶交联乳液的制备条件,考察了交联温度、交联剂用量对涂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a^2 加入无皂水溶胶中的最低温度为40℃,交联反应于室温下即完全发生,交联膜具有较好的耐热、耐水性能。用TEM以及电导滴定对交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交联反应主要发生在胶乳表面.COO^-与Ca^2 之间。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丙烯酸酯共聚无皂水溶胶的室温交联剂——环氧硅氧烷(KH-560)的乳化方法。研究了乳化剂类型、用量以及KH-560含量对微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OP-10具有较好的乳化效果;当ω(OP-10)=5%、ω(KH-560)=40%时,微乳液稳定性最佳。微乳液加人无皂水溶胶中制得的交联乳液(用量为5%)室温放置6个月后性能无明显变化,干燥涂膜的交联度达到93%,而且具有较好的耐水、耐溶剂性能(水中溶胀度降低了83%,在甲苯中由原来的溶解变为溶胀115%)。  相似文献   

11.
金属离子络合交联丙烯酸酯共聚物无皂水溶胶涂料Ⅱ.Zn(NH3)2+4交联无皂水性涂料的性能杨立群谢志明李卓美*(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广州510275)关键词交联丙烯酸酯共聚物,无皂水性涂料,流变性,耐热性,硬度1997-06-16收稿,1997-12...  相似文献   

12.
聚丙烯酸酯无皂水溶胶阻尼涂料动态力学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分步溶液聚合法合成了两种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共混物[P(BA-HEMA-AA)/P(MMA-HEMA-AA)A],制成无皂水溶胶,加入交联剂配成涂料。两种共聚物既可相互贯穿缠结,又可通过交联剂交联,使涂膜同时具有物理交联和化学交联。用动态力学分析法(DMA)、扭辫分析法(TBA)考察了涂膜的动态力学性能,表明涂膜具有IPN结构,并有良好的阻尼性能。  相似文献   

13.
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等手段表征了掺杂体系内钛螯舍物(Ti-Ac)与丙烯酸酯共聚物的相互作用。测试了Ti-Ac用量对涂膜耐水性、耐热性及复溶性的影响。鲒果表明。当ωTi-Ac=0.015时涂膜的吸水率可下降到1%以下。且涂膜仍保持较好的复溶性(15s)。  相似文献   

14.
环氧硅烷室温交联丙烯酸酯共聚无皂水溶胶的研究 Ⅰ.环氧硅氧烷微乳液的制备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传统含氟丙烯酸酯乳胶膜表面性能的稳定性,以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S)作为可交联单体,采用细乳液聚合法合成了MPS改性的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利用DLS、TEM、IR对聚合物进行表征,研究了MPS对合成乳液的稳定性、涂膜性能和膜表面接触角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细乳液聚合法适合用于对水敏感单体的聚合,合成的纯丙烯酸酯乳胶为球形结构,平均粒径为92 nm,而氟丙乳胶和含3%MPS的含硅氟丙乳胶形成了典型的核壳结构,平均粒径分别增大至107 nm和103 nm,含硅氟丙聚合物中存在Si-O-Si的交联结构。涂膜性能测试表明,MPS的引入增加了共聚物膜的硬度、耐溶剂性和耐水性。接触角测试表明,随MPS用量的增加,乳胶膜对水的初始接触角和动态接触角随时间的降低值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共聚体系中加入适量MPS,通过含氟链段与MPS链段的协同作用,可显著提高涂膜表面性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聚乙烯醇辐照交联共聚物渗透气化分离膜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研究了聚乙烯醇(PVA)与丙烯酰胺丙烯酸钠共聚物(PcoAANa)的辐照交联共聚物膜用于水-乙醇混合物的渗透气化分离,随着PcoAANa在共聚物中的含量由0%上升到35%,透量及分离系数同时增大,膜材料对混合物中水及乙醇的选择性溶解,对渗透气化过程起重大影响。求出了水、乙醇及其混合物的表现透过活化能.水,乙醇和混合物的平均扩散系数在水含量为40%时出现极大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蓖麻油聚氨酯(COPU)/聚甲基丙烯酸丁酯(PBMA)交联共聚物(简称ABCP)的动态力学性能,并将其与COPU/PBMA,IPN的动态力学性能作了比较。发现在ABCP中两组份的阻尼峰互相叠加,形成半相容体系,而在IPN中阻尼峰有个宽的平台。透射电镜照片表明,IPN具有更大的相区结构。这些结果证明,化学交联比物理缠结具有更大的强迫互容性。通过对COPU/乙烯类聚合物(VP)交联共聚物相容性的研究,可知COPU/PBMA,COPU/PST和COPU/PMMA交联共聚物,在动态力学性能上是半相容体系,而COPU/PMA和COPU/PBA交联共聚物是互容体系。  相似文献   

18.
采用自由基溶液聚合法成功合成了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基杂化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并采用核磁共振仪(NMR)和凝胶渗透色谱仪(GPC)表征了共聚物,其中POSS和含氟单体分步加入到反应中.首先将共聚物溶解到三氟三氯乙烷(F113)和乙酸乙酯的混合溶剂中配制成溶液,然后通过直接在玻璃片上滴落共聚物溶液制备了共聚物涂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接触角测量仪考察了F113和乙酸乙酯的配比对共聚物涂膜表面形貌、表面元素组成、表面粗糙度以及表面疏水性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POSS在表面能够聚集成纳米颗粒并能极大增强涂膜表面粗糙度和疏水性.共聚物表面同时存在POSS聚集与有机相微相分离两类相分离行为,并形成了复合粗糙结构.虽然POSS和含氟段竞争迁移到表面,但是随着混合溶剂中F113的增多,涂膜表面含氟量越来越多,同时POSS在表面的聚集体越来越少,表面平均粗糙度越来越小,最终涂膜的疏水性越来越强,这说明F113有助于提升氟的趋表迁移能力,使涂膜表面含氟链段占据较多的表面空间,从而抑制了POSS在表面聚集分布.当使用纯F113作为溶剂时,共聚物涂膜的表面氟含量为45.25%,平均粗糙度为93.4 nm,此时静态水接触角最大为135.0?,表现出优异的疏水性.  相似文献   

19.
以在低温下(<100℃)实现含羧基/环氧树脂的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交联固化为目的,进行了分子设计;估算了共聚物的组成,用碱滴定法测定了乳胶粒表面的羧基数,并比较了不同单体配比所得乳液的成膜性能.  相似文献   

20.
环氧树脂(ER)与聚环氧乙烷(PEO)的共混物经水/乙醇萃取后的剩余物为交联ER-PEO非晶共聚物。萃取分析表明,ER/PEO中约有50wt·%的PEO与ER形成ER-PEO交联共聚物。ER/PEO与NaSCN络合后,由于Na~ 的配位络合作用,使结晶能力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