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选取偶势描述团簇体系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得到偶势参数不同时的原子团簇(14≤N≤55)的稳定结构,并提出此范围内原子排布的普遍规则。  相似文献   

2.
荧光法研究加替沙星与牛乳铁蛋白的相互结合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稀水溶液中牛乳铁蛋白与加替沙星分子之间的结合作用机制.以荧光猝灭法测定了该反应的结合常数K,结合位点数n;并依据F(o)rster偶极-偶极无辐射能量转移机制,得到加替沙星和牛乳铁蛋白色氨酸残基之间结合距离r和能量转移效率E;并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加替沙星对牛乳铁蛋白构象的影响;牛乳铁蛋白与加替沙星分子之间有较强的结合作用,而且加替沙星对牛乳铁蛋白的构象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运动的荷电粒子产生的流密度出发,研究了在地球偶极磁场中运动的相对论性荷电粒子的辐射能量谱,并对其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了相对论性荷电粒子在地球偶极磁场这种特殊磁场中的辐射特点.  相似文献   

4.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四环素族药物(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对白蛋白荧光的猝灭.由静态猝灭法和Scatchard法获得了药物与白蛋白作用的解离常数,且与其它方法获得的结果相符.说明它们的作用过程主要是静态猝灭.鉴于白蛋白与四环素族化合物之间可以发生能量转移,可通过Foster偶极-偶极无辐射能量转接原理,测得白蛋白氨基酸残基与四环素族药物之间临界距离R0,以及在它们各自能量转移效率情况下,白蛋白荧光团与四环素族分子中心距离r.由此提出形成非发光复合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应用密度矩阵理论,研究了光子晶体中光子通过N个二能级原子的偶极-偶极共振相互作用(RDDI)的跳跃传导。严格推导了几种不同情况的跃迁矩阵元,并讨论了可能出现光子跳跃传导的条件,结果表明,当多数原子处在基态且无缺陷模时,RDDI的集体作用下不能使能量从激发态原子传递到非激发态原子;当多数原子处在基态并有缺陷模时,能量从缺陷模光子转移到原子的速率取决于RDDI耦合系数和缺陷模光子与原子的耦合系数之比。  相似文献   

6.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在纤维素三醋酸酯(CTA)手性柱上,对7种结构不同的外消旋萘普生酯进行了手性拆分。考察了流动相组成的改变以及外消旋萘普生酯的结构对手性分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外消旋萘普生酯能在CTA手性柱上获得分离;外消旋萘普生酯与CTA手性固定相之间存在的强极性作用(主要是偶极-偶极作用),并不是手性识别的决定因素;支配手性拆分的主要因素是外消旋萘普生酯在CTA手性空腔中的体积大小适应性,尤其是立体结构的空间适应性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相互作用表象及偶极近似下,利用非微扰方法求量子光场中二能级原子自发辐射的跃迁速率并讨论了结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采用全量子化理论,在相互作用绘景中,研究了T-C模型中随时间变化的原子间耦合系数对系统的光子统计性质影响。结果发现:原子间的耦合会削弱原子与场间的相互作用;g取常数时,g值的增大使曲线的崩塌-复苏周期变长,且崩塌时间变长;当原子间耦合系数取为时间的函数g(t),且g(t)=Vsin(ωt),V为常数,ω为耦合系数变化的频率,ω的变化使g(t)对〈n∧(t)〉的演化曲线呈现出周期性的调制作用,曲线被调制出各种曲线图,这与g取常数时对〈n∧(t)〉演化曲线的影响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9.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水溶液中甲磺酸帕珠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测定了298,308K温度下甲磺酸帕殊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7.63×10^4,6.25×10^4 L·mol^-1)和结合位点数n(分剐为1.04,1.03),探讨了其荧光猝灭机制;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甲磺酸帕珠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作用力以静电作用为主,并运用Fo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原理,测定了其相互结合时授-受体间距离r为3.17nm;采用同步荧光技术确定甲磺酸帕珠沙星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产生一定的影响;进一步考察了3种金属离子对该结合反应的影响,探讨了其相互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一种新的分子拓扑指数的意义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定义了原子核外电子平均能量Ei结构半径Ri,并通过邻接矩阵定义了新的分子拓扑指数B和系列拓扑指数^pB,把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推广到非相邻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系列拓扑指数^pB。用^pB对SiHmXn和SiHmXn型化合物的热力学性质进行了相关性研究,其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而^pB与卤代烷的标准生成焓的多元相关系数也在0.96以上.  相似文献   

11.
化合物膜水分配系数的QSPR研究和分子三维参数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分析方法,研究分子表面静电势参数,VolSurf参数与双十四酰基磷脂酰基胆碱(DMPC)-水分配系数之间的定量结构-性质关系(QSPR),均得到较好的结果.分子表面静电势参数分析表明化合物分子表面上负的静电势越分散,越倾向于分配在水相中;与水分子的作用越强,越有利于分配在水相中.此外,具有较大体积和偶极密度的分子倾向于分配在弱极性相中.VolSurf参数分析表明大体积的分子易于分配在DMPC中;分子表面亲水区域较大的分子则倾向于分配在水相中.两个方程中的重要参数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且与DMPC-水分配系数相关性一致.  相似文献   

12.
发射方向调制信号的多波束调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使单天线接收机通过接收解调信号能实现通信和方向测量功能,提出了一种多波束调制的概念.它利用双波束或多波束的空间特性来实现数字调制和方向调制.设计了一个六元线天线发射阵列,将中间的四元天线两两成对激励,形成双波束,用双波束调制实现数字通信和方向粗测,然后对大间距的二元天线用不同的相差激励,形成有错位的多波束,用多波束调制实现数字通信和方向精测.仿真结果表明这种多波束调制实现了在调制信号设计层面上的数字通信与测向的深度综合.  相似文献   

13.
在色偶极子模型框架下,首次将共线改进的偶极子散射振幅用于研究深度虚康普顿散射(deeply virtual compton scattering,DVCS)过程实光子的产生。首先,利用计算机程序求解微积分形式的共线改进偶极子演化方程,用数值方法求得偶极子散射振幅的解。其次,将共线改进的偶极子散射振幅用于拟合HERA能区DVCS过程实光子产生的实验数据,通过拟合得到微分截面下的χ2/d.o.f=0.51和总截面下的χ2/d.o.f=0.89。最后,利用微分截面分布的理论值,基于dσ/d|t|∝e-Bt抽取了DVCS过程的斜率,所得结果与HERA能区H1实验组测量结果一致。结果表明,共线改进的偶极子散射振幅能很好地描述DVCS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4.
SiO_2超细粉末液相吸附去除苯胺、联苯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SiO2超细粉末液相吸附去除苯胺、联苯胺的效果,发现SiO2粉末对溶解度较大、极性较强的苯胺吸附性能较差,而对溶解度较小、极性较弱的联苯胺吸附性能较好,两种吸附体系均较好吻合Freundlich和deBoer-Zwikker吸附等温式。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非共振情况下外加经典激励场(仅激励原子)的Jaynes-Cummings(J-C)模型中自发辐射场的场熵演化特性和光场的熵压缩特性,给出了受外场、耦合系数及失谐量影响的场熵及熵压缩曲线。  相似文献   

16.
用等温滴定热量计测定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十二烷基二羟乙基甲基溴化铵(DDHAB)的相互作用焓,探讨了表面活性剂浓度、温度和盐浓度等对相互作用焓的影响.BSA与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焓是静电作用、去水化作用、疏水作用和表面活性剂胶束化等协同作用的结果,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时,相互作用焓随表面活性剂浓度改变,在临界胶束浓度(CMC)前后区域分别出现吸热峰.加入NaCl可引起相互作用焓峰值及其位置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通过粗粒化分子动力学模拟,在高分子链与纳米棒间的不同相互作用强度、不同高分子链刚性,且在同时考虑单分散和双分散共混高分子链条件下,研究了高分子链在纳米棒界面区域的吸附行为。对于柔性环形高分子链,增强高分子链与纳米棒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提高纳米棒对高分子链的吸附。当高分子链与纳米棒间的相互作用强度较弱时,增强高分子链刚性会诱导高分子链套在纳米棒上形成规则的自组装结构。对环/线高分子链共混情况,当高分子链与纳米棒间的相互作用较弱时,随着链刚性的增强,环形高分子链优先占据纳米棒界面区域;当高分子链与纳米棒间的相互作用较强时,随着链刚性的增强,纳米棒界面区域由优先吸附环形高分子链转为优先吸附线形高分子链。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高分子链与纳米棒的复合材料,为改善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用荧光光谱、等温滴定微量热(ITC)及分子模建3种方法研究了人尿胰蛋白酶抑制剂(UTI)与1-苯胺基-8-萘磺酸(ANS)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UTI上有4个以静电相互作用为主要作用力的特异性的ANS结合位点,分别命名为位点Ⅰ,Ⅱ,Ⅲ和Ⅳ;其中位点Ⅰ位于UTI上结构域Ⅱ的第98位色氨酸(Trp98)附近,位点Ⅱ位于结构域Ⅰ和结构域Ⅱ的相互作用区,位点Ⅲ与位点Ⅳ位于结构域Ⅰ;这4个特异性结合位点所处的区域疏水性较强.ITC实验测得另外5个非特异性结合位点,其主要相互作用力是以ANS的磺酸基与UTI分子表面的带正电的基团间形成的盐键,表明在中性缓冲液中,有5个带正电的氨基酸残基暴露在UTI分子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