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庄飞  唐景昌 《物理学报》2000,49(3):570-576
用多理散射团族(MSC)理论对CO/NiO(100)和NO/NiO(100)吸附系统的C1s近边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NEXAFS)和N1s NEXAFS谱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分析。理论计算表明CO/NiO(100)是弱物理吸附,CO分子与表面的多极静电相互作用很弱,σ共振不依赖C-O键长的变化,MSC方法分析表明,CO是以C原子朝下,吸附在衬底的Ni-O键上,可靠性因子计算显示C原子的吸附位置距Ni  相似文献   

2.
用UPS、XPS、AES和功函数测定等方法考察了氯对Ni(110)上CO共吸附的影响。预吸附的氯强烈降低了CO的吸附速度和饱和吸附量,减少了CO-Ni的平均偶极矩。UPS和XPS结果表明,氯的共吸附使CO的1π和O(1s)移向较高的结合能,而5σ则轻微移向较低的结合能。氯能取代表面吸附的CO并伴随总功函数的下降。氯的强电负性和空间位阻减小了Ni-CO的键合作用,从而降低了CO的吸附键能,并使C-0  相似文献   

3.
用TDS和AES考察了CO在多晶Ni上的Sm膜和Sm/Ni表面合金上的吸附与反应。化学吸附的氧和CO解离生成的表面碳之间的反应,使热脱附谱中600-800K的中间温度区出现新的OC脱附峰。  相似文献   

4.
刘森英  罗平 《光谱实验室》1995,12(3):61-65,34
本文应用Recursion方法,计算了CO在Cu(001)表面不同位置(顶位、桥位和空位)吸附的电子结构,分析了CO与Cu表面原子之间的键作用。分析表明CO在顶位吸附时,Cpx(py)-Cuds(1号)和Cpx(py)-Cud2(ds)(2号)之间存在较强的键作用,这有利于CO在顶位吸附。桥位和空位吸附时,CO与表面原子形成的键较弱,是不稳定的。计算结果得到了实验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钆在MgO薄膜表面吸附的特性,首先在经硫代乙酰胺(CH3CSNH2)处理的GaAs(100)表面外延生长P型半导体MgO(110)薄膜,然后利用同步辐射光电子能谱研究钆在此表面的吸附,结果发现由于Gd/MgO界面的能够弯曲使Mg2p向高结合能端位移0.4eV,而且从实验结果推断,钆与衬底反应很弱,并且主要以团簇的形式吸附。  相似文献   

6.
张海峰  李永平  方容川  班大雁 《物理学报》1996,45(12):2047-2053
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对CdTe(111)表面碱金属吸附的电子结构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碱金属K在CdTe(111)表面吸附是Cd替位吸附,它影响了CdTe(111)表面的表面态分布,产生了费密钉扎现象.在理论方面,首先采用线性糕模轨函数(LMTO)方法对CdTe(111)表面的K吸附电子结构特性作了研究,得出了与实验符合的结果.对碱金属在CdTe(111)表面的吸附电子结构特性系统对比研究表明CdTe(111)表面的碱金属吸附特性不仅受碱金属原子序数的影响,而且与碱金属原子的内层电子组态有关 关键词:  相似文献   

7.
清洁及氧修饰Cu(100)表面上水煤气变换反应的能量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清洁及氧修饰Cu(100)表面作为金属态铜和部分氧化态铜的表面模拟,用键级守恒Morse势法研究了两种表面上水煤气变换(WGS)反应的能量学。计算结果表明:清洁Cu(100)表面上,WGS反应有可能同时按表面氧化还原和甲酸根两种机理进行;表面氧化还原机理中,COs主要由OHs(而不是Os)氧化为CO2s。与清洁铜表面相比,Cu(100)p(2×2)O表面上WGS反应中活化能最大的基元步骤H2  相似文献   

8.
范朝阳  鲍世宁 《物理学报》1995,44(3):492-497
通过高分辨率电子能量损失谱和角分辨紫外光电子能谱等表面分析手段研究了CO在1ML/Fe/Cu(110)表面的吸附性质,在该双金属表面存在两种吸附态-明显倾斜的低频吸附态和其C-O伸缩频率明显高于CO在Fe甚至略高于在Cu单晶面的顶位吸附态。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别用ASED-MO和DV-Xa方法对氧在理想的Si(100)面以及用DV-Xa方法对氧在重构的Si(100)面吸附进行了研究,对不同吸附位的计算结果表明,当氧在硅表面暴露量较少时,其吸附为氧原子和氧分子共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在GaAs(100)表面生长具有弱有序的bcc相Co超薄膜,利用同步辐射光电发射和XPS,研究了室温下不同氧暴露量时Co膜的氧吸附行为。价带谱和Co3p发射谱结果表明,当暴露氧量低于4L时,氧解离吸附;更高的氧暴露量导致表面CoO相的成核与生成。  相似文献   

11.
Ni(II)与壳聚糖的配位作用及其催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ESR、XPS、IR、UV-Vis、DTA-TG和电导率法研究Ni(Ⅱ)与壳聚糖(CS)的配位作用、所形成的配位聚合物(配聚物)的组成和结构。确定Ni(Ⅱ)与CS分子以配位键相结合形成高自旋Ni-CS配聚物,配聚物的配位单元由1个Ni(Ⅱ)与3个CS单体单元的氨基N原子和仲羟基O原子形成扭曲的六配位的八面体结构所组成。此外,对Ni-CS配聚物与Na2SO3体系在MMA聚合中的催化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氮氧化合物在铜,银,镍,钯,铂面的吸附,脱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ASED-MO量子化学方法对氮(N2)和氮氧化合物(NOx)在Cu,Ag,Ni,Pd,Pt5种金属(111)面上的吸附态进行了系列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在汽车尾气净化的催化处理过程中,当用铜,银,镍,钯,铂等金属作催化剂将NOx转化为N2时,以金属Pt为最好。用铂作催化剂将NO还原成N2时,可得如下反应机理:NO分子首先吸附在Pt表面,然后吸附分子NO的N-O键中O原子。  相似文献   

13.
庄叔贤  Wande.  K 《化学物理学报》1995,8(2):154-161
用XPS,UPS,AES和功函数测量等方面研究了不同温度不氯的吸附和脱附,氯在Ni(110)表面是解离的化学吸附,其初始粘附几率及饱和复盖度都与吸附温度有关。氯吸附的Ni(110)表面即使加热到700K都不能导致氯原子向体相渗透。氯在823-923K温度范围内的等温脱附动力学是1.5级的脱附,对吸附和脱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何丕模  Jacobi  K 《化学物理学报》1999,12(5):607-614
对氧在Cs和CO共吸附物预覆盖的Ru(0001)上的吸附进行了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9HREELS)研究。在没有Cs预覆盖的情况下,氧在CO预覆盖的Ru(0001)上吸附形成CO+O的混合相,并引起CO吸附表面键弱化;在低覆盖度Cs预覆盖的Ru(0001)上,适量的CO吸附导致形成(2×2)-Cs+2CO的共吸附畴,接着进行O2离解吸附,HREEL谱发生了显著变化,其结果表明随着氧的吸附,Cs和CO  相似文献   

15.
用XPS,UPS,ISS,SEM方法分别对Ni24Zr76和Ni36Zr64两种组份的非晶态合在氧气压强为5×10^4Pa温度为250℃~300℃,的强氧化条件下,氧化前后表面的形貌及化学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表面优化氧化Zr,并形成ZrO2物种,在非晶态Ni24Zr76合金中没有发现Ni的氧化,而Ni36Zr64组份的合金中Ni被氧化生成了NiOx(1〈x〈1.5),氧化后表面富Zr将氧化后的Ni  相似文献   

16.
报道在表面包覆NiO的Ni超微颗粒和Ni/NiO多层膜中Ni/NiO界面的磁性实验结果.在T<80K下Ni/NiO界面存在较大的磁化强度(H=40kOe),并随温度上升而快速下降.对高场磁化(5-65kOe)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Ni/NiO界面存在类似磁矩排列不一致的结构.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PEG2000铬菁R(NH4)2SO4体系对Co(Ⅱ)、Ni(Ⅱ)的非有机溶剂萃取行为。指出在pH=5的(NaAcHAc)水溶液中,有(NH4)2SO4存在下,Ni(Ⅱ)可被PEG相几乎完全萃取,而Co(Ⅱ)则基本上不被萃取。从而获得了Co(Ⅱ)与Ni(Ⅱ)混合离子的定量分离。  相似文献   

18.
在150K的低温下,NO在清洁的Ru(1010)表面上的吸附,Hell-ARUPS显示在E以下9.3eV(5σ+1π)和14.6eV(4σ)处有两个峰,表明NO在Ru(1010)表面上是分子吸附,NO在Cs/Ru(1010)表面上的吸附,ARUPS测得在E以下6.2,9.2,11.1,12.4和14.9eV处有5个峰,和N2O气相的UPS谱比较认定它们是N2O和NO共存的结果,表明NO在Cs/Ru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氢-钯表面的5参数Morse势,用对势方法研究了氢原子在Pd(n(100)×(111))-(011)台阶面上的吸附和扩散,获得了氢原子在该台阶面上的吸附位,吸附几何,结合能和本征振能,并给出氢原子在台阶下四重位的吸附优先于台阶面上的三重位吸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很好,理论分析给出台阶对氢原子表面扩散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用热脱附谱等方法研究了NO分别在清洁和Cs覆盖的Ru(10^-10)表面上的吸附。结果表明:存在两种NO分子吸附态(a1,a2),脱附温度分别处于325℃和550℃附近。Cs的存在增加了Ru(10^-10)表面上a2态的吸附位置,提高了该态的脱温度。Cs在Ru(10^-10)表面的存在同时促进了吸附NO分子的分解。NO在Ru(10^-10)表面上分解后形成吸附O原子和N原子。N原子复合以N2在约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