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叙述了用云母径迹探测器分别探测复合核蒸发余核和裂变碎片的实验,从而测出了12C+27Al,12C+209Bi和14N+Pb反应的全熔合截面和激发函数.并用锐截止模型由全熔合截面导出了临界角动量.实验结果和当前有关的理论计算进行了比较,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2.
在能量高达72MeV的12C轰击115In(Z=49)的反应中, 使用核化学技术测量了8Be和α转移的余核碘(Z=53)和锑(Z=51)同位素的激发函数和角分布. 用简单的运动学方法分析了余核角分布后指出, 碘同位素来自三种不同的反应机制, 即复合核蒸发α, 强阻尼的非完全熔合以及不完全动量转移的裂开-熔合过程. 在入射能量的70MeV时, 后两个过程(或统称为8Be转移)的截面为100多毫巴, 显著大于根据锑同位素截面导出的大约17毫巴的α转移反应截面. 实验结果和类似反应中测量出射α粒子得到的结论很好相符.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部分熔合机制,给出了一种可能的解释,说明为什么在入射能量稍高于库仑位垒的12C+209Bi反应中8Be转移几率较大,α转移几率却几乎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4.
12C离子引起的209Bi和238U的裂变中,用放射化学方法分别测量了15个和17个裂变产物的产额.根据这些数据,用三种电荷分布假设计算了裂变碎片的质量分布.计算表明,等电荷位移假设得到的结果一般和裂变碎片高斯质量分布曲线拟合得最好.比较了209Bi(12C,f),238U(12C,f)以及我们较早测量得到的(197Au(12C,f)的质量分布曲线,指出当裂变参数Z2/A>37时,质量分布宽度随Z2/A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5.
假定8Be是由两个在组态空间相邻的α粒子组成的, 因而获得在余核中8Be集团的谱密度正比于核表面α粒子预形成几率Pα的平方. 利用改进了的EFRDWBA重叠积分的参数化方法[1—2], 我们计算了209Bi(12C, α)217Fr反应中出射的α粒子的角分布和双微分能谱, 而且通过拟合实验数据提取了在217Fr核表面的α粒子的预形成几率, 结果与由α衰变数据提取的预形成几率在计算误差范围内一致. 这个事实说明, 209Bi(12C, α)217Fr可能是双α直接转移反应.  相似文献   

6.
用α-γ符合测量方法, 对72MeV的12C离子轰击近球形靶124Sn的(12C,α×n)和(12C,8Be×n)反应进行了研究. 测定了与前方角20°—50°发射的α粒子相关联的余核级联γ的平均γ多重性γ>, 据此推算出124Sn核俘获8Be和α反应的最可几初始轨道角动量分别是35.5(h)和39(h), 与全熔合临界角动量lcr=34.4(h)之比近似等于1, 甚至稍大于1. 实验支持了大质量转移是发生在高角动量区的周边反应的观点, 而与近期出现的初始l布局有赖于靶核形变程度及球形靶核系统的大质量转移是中心碰撞的论点相背悖.  相似文献   

7.
16O(16O, 12C)20Ne反应微分截面中的振荡结构在核分子轨道理论框架下, 基于由共价道到离子道的α转移机制得到满意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我们测量了69.5MeV 12C轰击12C,27Al,natCa反应中出射的α粒子的能谱和角分布. 用快粒子激子模型理论计算了包含平衡和前平衡出射的α粒子成份. 在这三个反应中它们构成α产额的绝大部分, 其中前平衡发射的α粒子估计分别占11%、14%、16%. 尚有一部分来自其它反应机制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720MeV 12C轰击232Th裂变反应发射的质子和α粒子的三重微分截面. 实验结果证实p和α的发射先于裂变过程, p和α能谱的低能成分来源于类靶余核的准热蒸发. 本文用运动源模型拟合了p和α能谱. 用聚合模型很好地重现了α能谱.  相似文献   

10.
通过反应120Sn(12C,4nγ)128Ba, 用在束γ测量方法研究了128Be的激发态. 从935.0keV γ射线确认了第二个12+态, 但它仍不属于基态带. 另外还新观测到224.8keV和632.7keV的带间跃迁, 并确认它们是由负宇称带向基态带的跃迁.  相似文献   

11.
用65 MeV的12C束轰击24Mg、40Ca靶, 通过(12C, 3n)反应, 产生了延迟质子先驱核33Ar及49Fe, 观测了它们的β+延迟质子谱, 其主峰能量分别在3.28±0.07 MeV与1.98±0.04 MeV, 截面分别为0.4±0.08 μb与0.7±0.14 μb, 测得33Ar的半衰期为167±24 ms.  相似文献   

12.
用790MeV136Xe轰击56Fe靶,测量了类靶碎片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探测且鉴定了四个丰中子同位素54Ti,56V,57V,58Cr。同时提供了55Ti,58V,59Cr存在的可能性。使用西德重离子研究中心的磁谱仪和磁分析一起进行了飞行时间和ΔE-E测量,同位素鉴定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3.
本工作采用金硅面垒型半导体探测器和固体径迹探测器测量了57.0—73.0MeV 12C+169Tm, 175Lu, 181Ta, W, Re, Pt, 197Au, Pb和209Bi裂变反应碎片角分布和裂变激发函数. 由相当于全动量转移的裂变事件的碎片角分布统计理论直接确定了全熔合反应截面σfu, 从而获得了作为激发能函数的<Γfn>实验值. 与理论计算符合得到裂变位垒高度, 标准偏差为2.5MeV. 实验上确定的裂变位垒与非旋转液滴模型计算值相符合. 用同样方法, 我们还分析了已经发表了的12C+174Yb, 12C+198Pt, 16O+142Nd, 16O+170Er, 16O+181Ta和18O+192Os裂变反应激发函数, 研究了裂变位垒随裂变核质量数A的变化, 并且和液滴模型理论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S矩阵理论给出:研究直接过程与复合共振过程相干机制的方法及计算公式;并用它分析了1.63MeVd<2.05MeV能区12C(d,d)12C、12C(d,p113C*12C(d,p213C*反应的机制.结果表明:在此能区内,两种反应机制相干是存在的;并给出了他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时还定出各种直接过程和复合共振过程参数,特别是确定了Ed=1.726,1.767,1.792及1.86MeV 4个共振态的参数.  相似文献   

15.
杨伯君 《中国物理 C》1987,11(2):268-271
本文利用核分子振转模型, 解释了12C+12C反应系统的中间结构现象.  相似文献   

16.
杨伯君 《中国物理 C》1986,10(1):98-103
本文利用U(5)群代数对核分子12C+12C振转谱进行分类. 结果表明, 利用动力学对称性U(5) U(4) O(3)可以较好地描述12C+12C核分子振转能级的对称性质.  相似文献   

17.
利用能量为165MeV的32S束流, 通过熔合蒸发反应118Sn(32S, 1p4n), 布居了145Tb的高自旋态. 基于标准在束核谱学实验测量结果, 首次建立了145Tb的高自旋态能级纲图. 根据邻近N=80同中子素能级结构的系统性, 用弱耦合模型对145Tb的低位能级结构进行了解释. 本工作在多粒子壳模型组态基础上对145Tb的更高激发态进行了深入讨论. 为了使实验能级的组态指定更为直接方便, 采用了参数无关的半经验壳模型计算. 其结果清楚地揭示了球形核多准粒子的激发特性.  相似文献   

18.
实验研究了入射能量El=70.0MeV的12C+112Sn和12C+124Sn两个反应. 使用ΔE-E半导体探测器, 测量了两反应中出射的α、Li、Be、B各粒子的能谱和角分布. α粒子的角分布可以通过假定存在三种机制的α组份得到定性的解释. Li、Be、B的角分布为擦边角成峰, 无前角成峰组份.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两核子吸收机制下讨论了B(π+d)c反应, 导出S-波πN相互作用下的(π+d)反应截面公式. 并在平面波近似下计算了12C(π+d)10C(0+,2+)的微分截面. 结果表明了氘核D-波分量的重要性; 中子对空间反对称的结构与对称性的结构对截面的贡献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介绍了入射离子能量为64和67MeV时,12C+197Au反应中出射的α粒子的能谱和角分布,以及能量为71.5MeV时该反应中出射的α、Be和B等粒子的能谱和角分布。给出了6Li粒子的产额和使用α-α粒子符合技术,在相对于东流方向成90°处测得的反应中出射的8Be分裂开的α粒子的能谱和产额。反应中出射的各种粒子的最可几能量,随着入射离子能量的降低而降低,角分布都是大约在擦边角附近出现峰值,当入射离子能量从71.5MeV降到64MeV时,其峰位大约从80°移到120°,显示出转移反应的特征。我们对实验结果作了一些简要的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