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振麟 《中国物理 C》1984,8(4):401-408
在电子非弹性散射的辐射修正中常用解开(unfolding)或折叠(folding)的方法. 本文提出了R函数方法, 利用R函数对非极化实验能容易地把辐射的截面σrad转换为无辐射的截面σnon, 或者作相反的转换. 在极化实验中, R函数也能用来把辐射的不对称性Arad转换为无辐射的不对称性Anon或作相反的转换.  相似文献   

2.
曹昌祺  秦旦华 《物理学报》1976,25(4):308-315
本文应用戴逊表示来研究层子的一般图形,以考察不依赖击出图形是否也能得到无标度性。结果表明,只要流对易子矩阵元的戴逊表示中的谱函数在m2大时具有合适的行为,在ν大时就可以得到无标度性。至于q2的值,则并无限制。q2很小甚至趋于零都是允许的。此特点似与实验相符合。另外,对于一定的ν,结构张量Wμv只决定于谱函数在m2Mpν范围内的值,而与真正的m2→∞时的渐近行为并无关系。因此,目前所观测到的无标度性也许只是一定范围内的现象,当ν更大时,很可能会出现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曹昌祺  秦旦华 《物理学报》1976,25(3):197-214
本文应用戴逊表示对层子击出图形进行更严格的研究,以考察:这种机制是否确能给出无标度性;如果能够,它是否要求层子质量很小,以及ν和q2取大值的具体标准是什么?结果表明,在ν足够大时,层子击出图形能给出无标度性,但最初结果与Bjorken的不同,这里得到的是W1=νf1(x),W2=f2(x)。只有借助于击出图形为主(对深度非弹性散射)的假定,应用规范条件,才能压低W1和W2而得到Bjorken无标度性。另外,无标度性的得出,只要求ν取大值(按照某些确定的标准),对q2并无限制。层子质量M亦不要求比核子小。理论上,对于任意的M值,只要ν足够大,都将得到无标度性。  相似文献   

4.
5.
本文用层子模型的观点探讨了高能电子深度非弹现象,只要层子有点电荷,就得到了和光锥代数相一致的结果。同时指出,为了解决理论和实验之间的矛盾,需要进一步发展新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光锥代数的基础上,用层子模型中核子的波函数和计算方法,由vW2P的实验曲线定出参数,并计算了 vG1、v2G2的值,得到了具有一定自旋取向的价层子的分布函数 h(?)(x).其中波函数中的时空函数取类谐振子的形式.文中对具有 SU(6)对称和不具有 SU(6)对称的两种旋量结构进行了讨论.计算得到的 A1P×vW2P 的理论值与实验相符合,对 SU(6)对称情况得到6 integral from 0 to 1{vG1P-vG1n}dx=-1.16,实验支持 SU(6)对称的波函数.  相似文献   

7.
谭震宇  何延才 《计算物理》1995,12(3):315-319
电子在固体中的弹性散射用Mot截面描述,提出一个简化的壳层电子激发计算方法将文献[5]中对电子非弹性散射的模拟拓展到重元素,用MonteCarlo方法模拟低能电子在Al、Cu、Au中的散射过程,计算的背散射系数、薄膜透射系数与实验一致.由此,计算得低能电子非弹性散射阻止本领并与Love、Rao-SahibWittry以及Joy的修正Bethe阻止本领作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8.
1990年10月1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杰罗姆·弗里德曼(美)、亨利·肯达尔(美)和理查德·泰勒(加拿大)三人以199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我们特请清华大学张礼教授撰写此文以介绍这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张禹顺  李扬国 《物理学报》1977,26(5):449-454
近年来,高能粒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在实验与理论方面都做了一些工作。高能粒子由于波长短,能够深入核的内部,因此,从反应机制到核结构等问题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近一、二年由于实验方面分辨率的提高,能够分辨出低激发态的非弹性散射道,并且开始做出一些实验。这些实验对进一步研究散射的机制、核结构的影响都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郭云  王恩科 《中国物理 C》2006,30(5):417-422
在e-A深度非弹性散射过程中, 喷注穿过冷核介质时, 多重散射诱导胶子辐射会导致对碎裂函数的修正及喷注的能量损失.前期研究中关于计算e-A深度非弹性散射中胶子辐射振幅的两种方法: 螺旋振幅近似和微扰QCD严格计算都异常繁杂. 本文发展了一种新的方法, 可以方便计算出多重散射导致胶子辐射的振幅, 得到的碎裂函数的修正以及能量损失与严格计算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1.
采用Hara free-electron-gas exchange approximation(HFEGE)交换势和本文作者提出的极化势,用等效势模型计算了能量在0.136-12eV内的e-O弹性散射总截面和动量转移截面,结果与Thomas和Nesbet的理论计算结果以及实验结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包含核子自旋效应的 Glauber 理论,计算能区在0.35—23.1 GeV 间的 p-4He 弹性散射和极化角分布,结果表明,加上自旋效应之后,能解释微分截面的实验结果和定性的符合极化角分布.  相似文献   

13.
慢电子被氧原子弹性散射截面的理论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朱沛然  江伟林  徐天冰  殷士端 《物理学报》1992,41(12):2049-2054
本文报道了一种分析硅衬底上SiNx和SiOx的N/Si和O/Si含量比的简便方法。用1.95MeV质子弹性散射测量薄膜(9000—15000)的组分比和厚度,实验值与2.1MeVHe的背散射分析(RBS)结果符合得很好;对微米以上厚度样品,MeVH束分析更为有利,这是与He束背散射分析互补的一种方法。文中给出了实验结果,并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5.
胡宁 《物理学报》1975,24(6):458-460
我们在1966年提出的层子模型中主要的想法是所有的强子都是由属于微观领域更深一层次的粒子所组成。这种粒子可能具有很大的质量,在超强作用下结合成通常的强子。我们称这种粒子为层子。层子在强子内部的存在、运动和相互作用决定了强子的内部结构,但层子本身的结构问题是属于更下一层次的现象,因此在现有的能量范围内,层子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点粒子。我们曾利用层子模型计算了强子的弱作用和电磁作用现象,结果指出在强子内部,电磁作用和弱作用的规律仍旧是正确的。这个模型和后来为处理电子和核子深度非弹性散射问题而提出来的部分子模型有很多共同点。  相似文献   

16.
邸冰  王亚东  张亚琳 《物理学报》2013,62(10):107202-107202
基于一维紧束缚的Su-Schreiffer-Heeger模型, 采用非绝热动力学方法, 研究了链间耦合对聚合物中极化子对非弹性散射性质的影响: 激子的产生依赖于链间耦合, 随着耦合强度的增加, 正负极化子对的电子波函数交叠增强, 利于提高激子的产率; 当耦合区域是极化子的宽度时, 正负极化子对波函数的耦合最充分、耦合最强, 电荷跃迁更容易, 激子产率最大. 关键词: 聚合物 极化子 激子  相似文献   

17.
简单评述了近几年来轻子一核子(核)深度非弹性散射(1–N(A)DIS)在小x区的单举实验数据和唯象分析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李扬国 《中国物理 C》1987,11(2):208-217
用含有相对论性的光学位的Dirac方程研究质子与原子核弹性散射的各个观察量. 讨论含有罗仑兹标量和矢量的相对论性光学势的Dirac方程描述散射态的处理方法. 用严格的分波法求解方程并进行计算. 结果与500MeV质子和208Pb, 40Ca, 4He的弹性散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 看到它与微分截面、分析本领和自旋转动函数的符合都很好, 并对这些结果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金星南 《物理学报》1955,11(2):149-162
With the Mφller's theory of scattering between the electrons and the Dirac's hole theory, Bhabha has obtained the formula for the scattering of the electrons and the positrons. The experimental evidence of this phenomenon was discovered by Ho (何泽慧), and she has studied this phenomenon by means of the β+-radioactivity of the β+ sources such as Mn52, and F18 in the cloud chamber. The comparison of the theory and the experiment was done (see reference [2], [3], [4], [5] and [6].) by Ho, O. Ritter et al, R. R. Roy and L. Groven, G. R. Hoke and A. Ashkin et al.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work is to show the effect of the radiative corrections to the scattering of the electrons and the positrons by the method in the quantum electrodynamics developed by S. Tomonaga, J. Schwinger, R. P. Feynman and F. J. Dyson.In the above-mentioned electron and positron scattering experiments, the contributions to the scattering cross-section are mostly due to the positrons of low energies (about 0.1 to 0.2 Mev). In this energy range, the exchange effect in Bhabha's theory is small. In this work for the radiative corrections to the scattering of the electrons and the positrons, we have neglected this exchange effect. The ratio of the correction of the scattering cross-section due to the radiative corrections to the scattering cross-section of Bhabha's theory at this energy range does not exceed 1%. For experiments of the low energy positrons and of the higher energy positrons (e.g positrons with energies of 0.5 Mev to 1 Mev as in the experiment of Ashkin et al) with small exchanges of energy between the electrons and the positrons during scattering, our calculation is adequate. But for positrons of higher energies and with large exchanges during scattering, our calcul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by considering the exchange effect.  相似文献   

20.
王正本 《中国物理 C》1984,8(5):548-553
本文利用质子存在粲夸克态│uudcc〉, 将它的效应和原有的Buras等人计算的结果迭加起来, 能够使e-p深度非弹性散射中所预言的纵横虚光子吸收截面比R=σLT与实验值较好地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