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9 毫秒
1.
用脉冲辐射和激光光解技术研究C60-和CH3CCl3的反应机理。发现C60在650nm有循环吸收,认为在脉冲辐射实验中是通过空穴转移以及在激光光解实验中通过激发态转移两种不同的机制产生的。另外,在430nm处观察到C60和CH3CCl3的长寿命自由基加合物的产生,认为这个自由基加合物在脉冲辐解和激光光解过程中分别以自由基加成机制和通过形成激发态络合物现两种不同的机制产生的。  相似文献   

2.
裴林森  周辉 《物理学报》1999,48(1):44-48
利用可调谐染料激光,对PCl3在265-285nm范围内的光解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在265-285nm范围内光解PCl3所获得的荧光发射谱基本相同,但在强度上有较大差别,在389.431和488nm处观察到明显的荧光发射,这些荧光来自PCl3双光子解离产生的碎片PCl激光态的发射,其中488nm处的荧光来自PCl(A→X)的跃迁,而389和431nm处的荧光可能来自PCl的尚未报道地宾一新的单重诚  相似文献   

3.
实验获得了248nm激光光解n-C5H11I所产生的Ⅰ和Ⅱ碎片的飞行时间谱,从解离数据获得了解离碎片的平动能及内能分配情况,与过去碘代烷实验结果比较证明,随着烷基的增大,光解碎片的总平动能变小,烷基的内能增大,当烷基的分子量增大时,位能面交叉处的跃迁几率变大。  相似文献   

4.
采用脉冲辐解动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Br^-2和Cl^-2自由在诱导氧化N-二异丙基磷酰化甲硫氨酸(NDM)水溶液的过程,结果表明:Br^-2和Cl^-2进攻NDM中的硫原子形成含硫三电子键NDM(S∴X)(X=Br,Cl)它们分别在400nm和390nm处有最大吸收峰,形成和衰变均呈一级反应,测定了不同条件下氧化反应的速率常数,推导了反应机理,并从分子结构观点与甲硫氨酸水溶液的Br^-2.Cl^-2  相似文献   

5.
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和原位FTIR反射光谱研究了碱性介质中乙醇在nm-Pt/GC电极上的氧化。结果表明,主要产物是CH3COO^-,仅存在少量乙醛,未检测到CO谱峰。与酸性介质中乙醇氧化的双途径机理不同,碱性介质中乙醇的氧化未经过解离吸附的中间步骤。  相似文献   

6.
负载型铁催化剂上费托合成的反应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瞬时应答技术对费托合成的初始态动力学行为进行跟踪,研究了Fe/γ-Al2O3,Fe-Co/γ-AL2O3和Fe-Co-K2O/γ-Al2O3催化剂上CO氢化生成轻的催化性能和C2烃的生成机理。结果表明,在Fe-Co-K2O/γ-A2O3上CO解离吸附形成的表面碳是合成烃反应的活性中心,表面碳的逐步氢化,生成亚甲基物种而亚甲基物种的聚合促成了烃键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乙酰基和丙酰基紫外光解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时间分辨红外发射光谱仪,研究了CH3CO和C2H5CO自由基在248nm的激光光解,观察到了高振动激发产物CO。光解机理的分析表明,光解可 资用能还未能在自由基内充分分散,很快发生了解离。  相似文献   

8.
230—245nm范围内Cl原子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光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时间飞行质谱技术获得了Cl原子在230-245nm范围内的代振增强多光子电离光谱,共观察到26条谱线,其中5条是作者新观察到的,这些谱线对应从Cl原子基态到激发态的双光子跃迁。从中还观察到Cl原子在强电场中的Stark效应,发现在强场条件下,Cld原子绵基太^2P1/2^0和^2P3/2^0两能级之间的能工位移1.35cm^=1。而各电子激发态的Stark位移则大致相等,  相似文献   

9.
运用键级守恒莫尔势函数法对CH3OH在过渡金属Ag,Cu,Pd,Ni,Pt面上的解离和临氧条件下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CH3OH在清洁过渡金属表面可能发生C-O键或C-H键的断裂,生成物种。在临氧条件下,CH3OH直接氧化生成HCOH。  相似文献   

10.
氟原子与氯溴代甲烷反应的光谱及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了氯原子与三种含氢氯溴代甲烷(CH2BrCl,CHBrCl2,CHBr2Cl)反应的光谱及动力学研究结果,观察了这些反应的可见化学发光(300-900nm)和染料R6G波段(565-610nm)的激光诱导荧光,观测到HF基电子态振动泛频跃迁和Br2(A,B),BrF(B)分子电子激发态跃迁的发射谱以及BrF(X),CHF(X)的基电子态的激发谱,计算机模拟光谱求出了Br2(B),BrF(X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532nm激光气化MnCl2.4H2O固体产生气相团簇,(MnCl2)nMn^+,(MnCl2)nMnCl^+(MnCl2)nCl^-(n=1~12),以及溶剂化的团簇MnCl^+(MnCl2)n(H2O)m(n=1~7,m〈6)的机理,通过用飞行时间质谱考察团簇物尺寸大小与激光能量,激光与脉冲加速电场之间延迟的等关系,认为这些团簇是通过气相化学反应逐步生长的,并提出了正负团族离子产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Ln(Trp(3Cl3.H2O和Ln(Phe)Cl3.5H2O(Ln^3+为Sm^3+,Tb^3+)固体配合物微晶,在300-700nm测定并解释了配合物的光声光谱。从无辐射跃迁角度研究芳香氨基酸固体配合物的能级状况和分子内能量传递过程。结合荧光光谱研究了芳香氨基酸固体配合物的发光特性,并建立了激发驰豫模型。  相似文献   

13.
尚小明  汤国庆 《光学学报》1996,16(10):371-1378
报道了以N2激光为泵浦光源,获得激发分子内质子转移分子HBO的激光输出现象。其激光转换效率约为17%,调谐范围为495-540nm,最强的输出波长在510nm。以HBO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的光物理和光化学过程为基础,建立了HBO产生激光的动态模型,数值模拟在宽睡窄带情况下激光输出的光谱特性和时间特性,理论计算值与实验观测值得好相符,同时证实了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分子的激光脉冲宽度依赖于激发态分子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280nm脉冲激光光解被Ar和Xe基体隔离的Fe(CO)5以产生配位不饱和的Fe(CO)3。用傅里衰变换红外光谱仪实时监察光解停止后Fe(CO)3和CD的复合,并以Smoluchowski扩散控制反应动力学理论模型求得Fe(CO)3与CO的反应半径为4.0×10^-10m,CO在10K的Ar和Xe基体中的扩散系数分别为2.2×10^-23m^2/s和4.5×±∩^-23m^2/s。  相似文献   

15.
用共振拉曼光谱和UV-Vis吸收光谱考察了离子强度对四-(对-磺酸基)苯基卟啉二酸(H4^2+TSPP)聚集体形成的影响,实验表明加入少量的NaClO4有助于聚集体的形成,而NaClO4的浓度过高则倾向于形成单体。NaClO4的加入不改变聚集体中分子的才排列方式,但高浓度的NaClO4可能在聚集体中引入某种缺陷,使激发态发生局域化。我们还得到了具有宏观尺寸的纤维状H4^2+TSPP沉淀,并研究了其  相似文献   

16.
Cu2+对luminol-碱性水溶液声致荧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表明,Cu^2+增强了luminol-NaOH水溶液和luminol-Ca(OH)2水溶液的声致荧光强度,并使这两种水溶液的最大声致荧光峰分别发生了6nm和9nm的红移;Cu^2+减弱了luminol-Na2CO3水溶液的声致荧光强度,并使其最大声致荧光几发生了5nm的蓝移;但是,Cu^2+并未对上述三种溶液的声致荧光的发射波长范围370 ̄750nm产生明显影响。上述结果至少可以证明,这三种l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表面等离子激光衰减-单电子激发光电发射理论应用于Ag一O-Cs光电阴极的发射机理的研究,对其发射机理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认为Ag-O-Cs光电阴极量子产额在800.0nm附近的峰值是由Cs_(11)O_3表面等离子激发所产生,并用这个观,久解释了一些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18.
在无水乙醇溶液中分别合成了Eu^2+离子、Tb^3+离子与2,2‘-联吡啶、1,10-邻菲罗啉押种配合物,研究了配合物的荧光性质,由于Phen含有较大范围的共轭π键和较好的刚性平面,含Phen配合物的荧光强度均要比配合物的强;配合物的高分辨荧光光谱表明,Eu^3+离子在Eu(Dipy)2Cl3’2H2O和Eu(Phen)2Cl3.2H2O配合物中处于C1或C2或C5的对称性位置。  相似文献   

19.
运用248nm激光光解瞬态吸收光谱研究了SO4·-与DNA及其核苷酸和多聚核苷酸poly[G]、poly[A]和poly[C]的相互作用,观察了各体系的作用过程,结果表明,poly[G]、poly[A]与SO4·-发生单电子氧化反应生成嘌呤端基自由基;dCMP与SO4·-单电子氧化生成阳离子自由基,随后与水反应生成5-羟基-6C自由基;而poly[C],SO4·-先在碱基上加成,生成的加成自由基再从核糖上抽氢生成C2’-糖自由基;DNA与SO4·-作用生成的主要瞬态产物是鸟嘌呤端基自由基。  相似文献   

20.
用时间分辨富里叶红外发射谱久,研究了248nm激光光解甲酸体系,检测到振动激发态产物CO,CO2及H2O的红外发光,由引得到光解的两个通道:HCOOH→CO+H2O及HCOOH→CO+H,光谱拟合获得新生CO,CO2的振动布居,并求出两个通道的分支比。发现初生产物CO2的振动布居有明显反转,生成CO通道的贡献大于生成CO2的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