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合成了2个含二噻吩乙烯结构单元双核钌乙烯配合物[RuCl(CO)(PMe3)3]2(μ-2,2’-(CH=CH)2-DTE)(1a)和[RuCl(CO)(PMe3)3]2(μ-2,5-(CH=CH)2-DTE)(1b),利用元素分析、红外、核磁共振谱和电化学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配合物1a晶体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3.44575(6)nm,b=1.45945(2)nm,c=2.32191(5)nm,β=110.9770(10)°,V=10.9028(3)nm3,Z=8,Dc=1.467g·cm-3,λ=0.071073nm,μ(MoKα)=0.956mm-1,F(000)=4912。测定了它们光照前后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变化图,并对其光致变色性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一个新颖的金属铜和1,2-双(2′-甲基-5′-(4″-吡啶基)-3′-噻吩) 全氟代环戊烯 (BM-4-PTP)配合物,并用红外、核磁共振、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研究了配合物在晶体相的光致变色性质和磁性性质。在光激发下,配合物[Cu(BM-4-PTP)2(CF3COO)2](THF)2(H2O)2(1)在晶体相显示出可逆的光异构反应。有趣的是,伴随着光致变色反应,配合物1的开环体(1o)和闭环体(1c)在晶体相还显示出磁性差异,1o和1c的磁化率可逆地发生变化,说明由于开环异构体和闭环异构体的π共轭结构不同,通过配体BM-4-PTP桥联的铜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被光引发。 相似文献
3.
《无机化学学报》2014,(9)
合成了2个含二噻吩乙烯结构单元双核钌乙烯配合物[RuCl(CO)(PMe3)3]2(μ-2,2′-(CH=CH)2-DTE)(1a)和[RuCl(CO)(PMe3)3]2(μ-2,5-(CH=CH)2-DTE)(1b),利用元素分析、红外、核磁共振谱和电化学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配合物1a晶体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3.445 75(6)nm,b=1.459 45(2)nm,c=2.321 91(5)nm,β=110.977 0(10)°,V=10.902 8(3)nm3,Z=8,Dc=1.467 g·cm-3,λ=0.071 073 nm,μ(Mo Kα)=0.956 mm-1,F(000)=4 912。测定了它们光照前后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变化图,并对其光致变色性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双核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杨瑞娜,谢文刚,王冬梅,侯益民,薛宝玉,金斗满(河南比学研究所,郑州450003)关于低氧化态金属的化学,双取代烷基膦是最常被采用的配体 ̄[1],在这一化学分支的发展中它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合成了双齿膦配体:双二... 相似文献
5.
以α-取代苯并噻吩乙炔及乙烯基为配体,与不同辅助配体键合的金属钌为氧化还原活性端基,分别合成并表征了α-取代苯并噻吩钌乙炔及钌乙烯配合物1和2,两个配合物均经X射线单晶衍射的确证。电化学性质表明配合物1具有较好的氧化还原可逆性,金属氧化态相对于2比较稳定。红外光谱电化学研究表明配合物1和2分别形成1~+和2~+后,与金属相连的ν(C≡C)和ν(C≡O)伸缩振动吸收均发生变化,其中ν(C≡C)变化较大,可能由于形成了Ru=C=C结构;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电化学研究发现电解后,中性分子1和2在紫外区域的强吸收峰均逐渐降低,1~+分别在可见及近红外580 nm,698 nm及874 nm处出现较弱的3个吸收峰,3个吸收峰可能归属于LMCT吸收。2~+在296 nm处出现1个很弱的吸收峰,这不同于配合物1~+,可能源于2~+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滴定、稳态荧光猝灭以及盐效应实验研究了噻吩基钌配合物[Ru(bpy)2(Htip)]Cl2(1)、[Ru(Htip)2(dppz)]Cl2(2)、[Ru(Htip)3]Cl2(3)和[Ru2(bpy)4(H2bipt)]Cl4(4){bpy=2,2'-联吡啶;Htip=2-噻吩咪唑[4,5-f][1,10]邻菲咯啉;H2bipt=2,5-二(2-咪唑[4,5-f][1,10]邻菲咯啉)噻吩;dppz=二吡啶并[3,2-a:2',3'-c]吩嗪}与酵母RNA(yeast-RNA)的相互作用,并比较了该类配合物与yeast-RNA和小牛胸腺DNA(ct-DNA)的键合性质。结果表明,该类噻吩基钌配合物是较强的RNA嵌入试剂,其中配合物2和3的RNA键合强度大于其DNA键合强度;此系列配合物在低盐和高盐浓度时均能与RNA较强地结合,即使在100 mmol/L Na Cl条件下仍具有较大的RNA键合常数;配合物1与RNA键合时荧光强度下降,配合物2在水溶液中以及与RNA键合时几乎无荧光,而它们与DNA作用时荧光强度明显增大,显示出良好的区分RNA和DNA的荧光特性。 相似文献
7.
首次合成了一个含氰基二噻吩乙烯闭环体化合物(Lc),用IR、1H NMR及X射线单晶衍射研究其结构,表明它是一对R,R和S,S对映异构体组成的消旋混合物,证实了光化学顺旋环化反应中己三烯结构转变为环己二烯结构。紫外可见光谱研究表明其在THF溶液和固相均具有可逆的光致变色性质,可见区最大吸收波长为607 nm。光异构化动力学研究表明开环反应为一级反应,而闭环反应为0级反应。将其进一步用作配体与Ag(CF3SO3)自组装合成了配合物1,并用元素分析、IR、1H NMR及电喷雾质谱进行结构表征。1在固相具有可逆的光致变色性质,但与开环配体组装的配合物不同,由于刚性的闭环配体结构限制了2个噻吩环的自由旋转,银离子与闭环配体配位未能修饰配体的吸收波长,1的可见区最大吸收波长与配体相同。与闭环配体相比,1的光异构化反应速度更快,这和循环伏安法测得其具有比配体更小的带隙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
首次合成了一个含氰基二噻吩乙烯闭环体化合物(Lc),用IR、1H NMR及X射线单晶衍射研究其结构,表明它是一对R,R和S,S对映异构体组成的消旋混合物,证实了光化学顺旋环化反应中己三烯结构转变为环己二烯结构。紫外可见光谱研究表明其在THF溶液和固相均具有可逆的光致变色性质,可见区最大吸收波长为607 nm。光异构化动力学研究表明开环反应为一级反应,而闭环反应为0级反应。将其进一步用作配体与Ag(CF3SO3)自组装合成了配合物1,并用元素分析、IR、1H NMR及电喷雾质谱进行结构表征。1在固相具有可逆的光致变色性质,但与开环配体组装的配合物不同,由于刚性的闭环配体结构限制了2个噻吩环的自由旋转,银离子与闭环配体配位未能修饰配体的吸收波长,1的可见区最大吸收波长与配体相同。与闭环配体相比,1的光异构化反应速度更快,这和循环伏安法测得其具有比配体更小的带隙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
以α-取代苯并噻吩乙炔及乙烯基为配体,与不同辅助配体键合的金属钌为氧化还原活性端基,分别合成并表征了α-取代苯并噻吩钌乙炔及钌乙烯配合物1和2,两个配合物均经X射线单晶衍射的确证。电化学性质表明配合物1具有较好的氧化还原可逆性,金属氧化态相对于2比较稳定。红外光谱电化学研究表明配合物1和2分别形成1+和2+后,与金属相连的ν(C≡C)和ν(C≡O)伸缩振动吸收均发生变化,其中ν(C≡C)变化较大,可能由于形成了Ru=C=C结构;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电化学研究发现电解后,中性分子1和2在紫外区域的强吸收峰均逐渐降低,1+分别在可见及近红外580 nm,698 nm及874 nm处出现较弱的3个吸收峰,3个吸收峰可能归属于LMCT吸收。2+在296 nm处出现1个很弱的吸收峰,这不同于配合物1+,可能源于2+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合成并表征了2个基于2-取代-4,6-二吡啶基-1,3,5-三嗪的双核钌配合物,[Ru2(OBPT)(bpy)4](PF6)3·3H2O·0.5CH3CH2OH(1)和[Ru2(HABPT)(bpy)4](PF6)4·0.5H2O(2),其中bpy=2,2''-联吡啶,HOBPT=2-羟基-4,6-(2-吡啶基)-1,3,5-三嗪,HABPT=2-氨基-4,6-(2-吡啶基)-1,3,5-三嗪。分析了2个配合物的单晶结构,其中,1是单斜晶系C2/c空间群,属于外消旋-(ΔΔ)型;2属于正交晶系Pca21空间群,属于内消旋-(ΔΛ)型。单晶结构表明1中的配体HOBPT是脱质子的,而2中的HABPT没有脱质子。2个配合物的电化学和光谱性质呈现明显的不同,所有数据均表明配合物中2个金属中心间存在电子耦合。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2个N-杂环卡宾钌配合物[RuCl2(L1)(CO)](1),L1=(2,6-二(甲基咪唑-2-鎓盐)吡啶)和[RuCl2(L2)(CO)](2),L2=(2,6-二(正丁基-2-鎓盐)吡啶),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核磁共振碳谱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配合物2的分子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2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a=1.814 8(4)nm,b=1.129 2(3)nm,c=1.119 6(2)nm,β=108.862(3)°,且中心Ru(Ⅱ)离子是六配位,同时研究了配合物1和2在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中的催化性质。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2个N-杂环卡宾钌配合物[RuCl2(L1)(CO)](1),L1=(2,6-二(甲基咪唑-2-鎓盐)吡啶)和[RuCl2(L2)(CO)](2),L2=(2,6-二(正丁基-2-鎓盐)吡啶),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核磁共振碳谱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配合物2的分子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2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a=1.8148(4)nm,b=1.1292(3)nm,c=1.1196(2)nm,β=108.862(3)°,且中心Ru(Ⅱ)离子是六配位,同时研究了配合物1和2在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中的催化性质。 相似文献
13.
14.
系列双核稀土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光物理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采用水热法合成了4种双核稀土配合物[Y2(p-MBA)6(Phen)2] (1)、[Y2(p-ClBA)6(Phen)2] (2)、[Pr2(BA)6(Phen)2](3)和[Pr2(p-ClBA)6(H2O)2(Phen)2](4)[Phen=邻菲咯啉、p-MBA=对甲基苯甲酸、BA=苯甲酸、p-ClBA=对氯苯甲酸]。测定了4种配合物的单晶结构。4种配合物在结构和配位方式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它们的晶体都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在分子中,每个稀土离子与1个邻菲咯啉分子螯合,2个稀土离子均以苯甲酸根或其衍生物为桥。但是,桥连配体的数目以及配体的配位方式不尽相同。配合物4中配位水分子与对氯苯甲酸根之间形成了氢键,氢键将双核配合物4连接成二维层状网络结构。对4种配合物的UV-Vis-NIR、IR和荧光性质进行了测定和对比分析。配合物1和2的荧光指认为LLCT和LMCT,而配合物3和4的荧光表现出LLCT与LMCT混合跃迁及Pr3+的特征发射。 相似文献
15.
Polydentate ligands, N,N'-bis[o-(diphenylphosphino)benzylidene]-1,2-propane-diamine [P2N2Me for short] and N,N'-bis[o-(diphenylphosphino)benzy1]-1,2-propanediamine [P2N2 H4Me for short] have been synthesized. The interaction of RuCl2(DMSO)4 with one equivalent of P2N2Me or P2N2H4Me in refluxing toluene gave trans-RuCl2(P2N2Me) and trans-RuCl2(P2N4H4Me) in good yield, respectively. The ligands and the complexes have been fully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and spectroscopic methods. The complexes act as an excellent catalyst precursor in hydrogen transfer hydrogenation of acetophenone in catalyst: acetophenone :iso-PrOK of 1: 100: 15, leading to 2-phenylethanol of 89-96% yield.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通过将抗癌活性化合物cis-[RuCl2(Me2SO)4]与L-组氨酸在乙醇溶液中或在溶剂热条件下反应,均得到了配合物[RuCl(Me2SO)2(L-His)](1).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的晶体属变形八面体,空间群P3121,a=b=14.0575(16)A,c=15.637(3)A,分子中含一个结晶水.该配合物中L-组氨酸配体分别通过氨基氮、咪唑氮、羧基氧与中心原子钌(Ⅱ)配位. 相似文献
18.
采用回流法在水溶剂中合成了2个含氮配体单核镍配合物[Ni(phen)2(H2O)2](1,6-nds)·2H2O(1)和[Ni(phen)3](1,6-nds)·10H2O(2)(1,6-nds=1,6-萘二磺酸根离子,phen=1,10-邻菲罗啉)。配合物1中,镍离子与2个1,10-邻菲罗啉和2个水分子配位,形成[Ni(phen)2(H2O)2]2+阳离子。2个没有配位的水分子通过氢键与[Ni(phen)2(H2O)2]2+和1,6-萘二磺酸根离子相互连接形成二维层状结构。配合物2中,镍离子与3个1,10-邻菲罗啉配位,形成[Ni(phen)3]2+阳离子。大量的氢键将自由的水分子和1,6-萘二磺酸根离子连接形成三维网状结构。2个配合物中1,6-萘二磺酸根离子均没有与镍离子配位,只是起到平衡电荷的作用。室温下,配合物显示了较大的荧光发射峰,其最大发射峰分别在443和438 nm。 相似文献
19.
采用回流法在水溶剂中合成了2个含氮配体单核镍配合物[Ni(phen)2(H2O)2](1,6-nds)·2H2O(1)和[Ni(phen)3](1,6-nds)·10H2O(2)(1,6-nds=1,6-萘二磺酸根离子,phen=1,10-邻菲罗啉)。配合物1中,镍离子与2个1,10-邻菲罗啉和2个水分子配位,形成[Ni(phen)2(H2O)2]2+阳离子。2个没有配位的水分子通过氢键与[Ni(phen)2(H2O)2]2+和1,6-萘二磺酸根离子相互连接形成二维层状结构。配合物2中,镍离子与3个1,10-邻菲罗啉配位,形成[Ni(phen)3]2+阳离子。大量的氢键将自由的水分子和1,6-萘二磺酸根离子连接形成三维网状结构。2个配合物中1,6-萘二磺酸根离子均没有与镍离子配位,只是起到平衡电荷的作用。室温下,配合物显示了较大的荧光发射峰,其最大发射峰分别在443和438n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