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液界面聚离子复合结构的形成能减弱两性分手亲水基间静电排斥作用,增加单分子膜的稳定性和累积性能.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纯水和聚乙烯亚胺水溶液表面上的ZC14SNa单分子膜在聚苯乙烯基片上累积成Y型膜,两种LB膜的等同周期差约为0.30um.  相似文献   

2.
单臂液晶冠醚LB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首次研究了4种单液晶冠醚(1~4)的LB膜成膜特性,实验发现它们在气-液界面均可形成单分子膜,但4的稳定性较差,3易转移到玻璃基片上形成Y型膜。4种化合物与硬脂酸以1:1混合形成稳定的Y型LB膜。小角X射线衍射证实了膜的有序结构。用CPK原子模型对成膜分子构型和面积进行了估算,其结果与实验一致。并讨论了分子结构对成膜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制备了端羟基聚酯胺(HTP)在铝基片上的自组装膜并进行了XPS和STM表征,确认了HTP在铝基片上的吸附组装;由XPS的吸附时间扫描,自组装单分子膜(SAMs)随浸泡时间的延长而增厚,在2 h后达到平衡。由HTP在铝基片的STM三维图可以看到HTP自组装膜以团块形式组成,其间包含孔洞缺陷。提出了铝基片上HTP–SAMs的多羟基结构与膜上孔洞的共同作用是提高环氧类涂层附着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二茂铁硫醇自组装膜的电化学行为及其离子对效应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详细了研究10-二基铁-1-癸硫醇(HSC10Fc)在金基底上形成的自组装单分子膜的电化学行为,发现HSC10Fc在金基底上形成稳定的自组装膜,并且在0.1mol/L的HClO4溶液中表现出可逆的氧化还原行为,但其氧化还原峰的峰形和峰位极易溶液中阴离子种类和浓度的影响,考察了二茂铁自组装膜及通过后置换形成的二茂铁硫醇/十二烷基硫醇混合膜在混合电解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直接比较了两种不同阴离子与二茂铁阳  相似文献   

5.
在ITO透明电极和石英基片上,分别制备了两种C60吡咯环多羧基衍生物的自组装膜,并用接触角、紫外光谱和和电化学循环伏安进行表征,测定限这两种自装膜体系的光电转换性质,研究了电子受体、偏压和光强等因素对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自组装膜修饰悬汞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子跨膜传递一直是生物能学的中心问题 ,长期以来生物学家和化学家一直为能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膜上电子传递过程的模型体系而不懈努力.提出的模型体系有平板双分子层膜(plannerbilayerlipidmembrane,BLM)[1]、泡囊[2]、和固体支撑双分子层膜(solidsupportedbilayerlipidmembrane ,S BLM)[3]等 ,BLM膜与实际生物膜最为相似 ,但极不稳定 ;S BLM膜稳定性好 ,但基底不平 ,缺陷大 ,研究电子跨膜传递困难.而80年代初 ,自组装(Self Asse…  相似文献   

7.
合成并表征了一种新的非两亲性共轭桥联双二茂铁衍生物,该化合物在空气/水界面上易形成较稳定的单分子膜,与花生酸形成的混合膜易组装成LB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LB上膜分子中发生了聚集,扫描电镜观察了混合单层LB膜的表面形貌及膜的相分离。循环伏安研究表明:混合单层LB膜修饰电极对Fe(CN)/Fe(CN)离子对的电化学反应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效应,对抗坏血酸电化学氧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C60在四苯基卟啉衍生物5,10,15,20-四-对(癸酸α氧基)苯基卟啉(TDPP)及5,10,15,20-四-对(乙酸α氧基)苯基卟啉(TAPP)单层膜中的分散状态。空气/Cd^2+水溶液界面上混合单层膜的π-A等温线、混合膜与花生酸(AA)形成的交替多层膜的低角X射线衍射实验及混合单层LB膜的UV-Vis光谱表明,在TDPP/C60(1:1)的混合单层膜中,C60以单分子或(和)聚集体  相似文献   

9.
聚酰胺酸N,N-二甲基十八铵盐LB膜具有严格排列的周期结构,其亚胺化可以在比聚酰胺酸更为温和的条件下进行。测定了沉积在单晶硅片上的聚酰亚胺涂膜的热分解性能。于真空和高温下聚酰亚胺LB膜会热解并与基片硅反应而生成规则结构的SiC准单晶膜。  相似文献   

10.
掺杂态聚苯胺LB膜的制备与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掺杂樟脑磺酸的聚苯胺在纯水表面可以形成稳定的单分子层,采用Langmuir-Blodgett技术可以将其较好地转移到氟化 基片上制成薄膜,对其LB膜的红外和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研究表明,在膜的压缩或转移过程中有少量的樟脑磺酸分子发生脱掺杂的现象,并且该LB膜在室温下对乙醇有较好的气敏性。  相似文献   

11.
聚酰胺酸N,N-二甲基十八铵盐LB膜具有严格排列的周期结构,其亚胺化可以在比聚酰胺酸更为温和的条件下进行。测定了沉积在单晶硅片上的聚酰亚胺涂膜的热分解性能。于真空和高温下聚酰亚胺LB膜会热解并与基片硅反应而生成规则结构的SiC准单晶膜。  相似文献   

12.
偶氮兹及其衍生物具有独特的光致异构化和电化学反应机制,其LB单分子膜作为一种高度有序的分子组装体系,以其诱人的应用前景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然而在这方面的研究中,LB膜通常是沉积在SnO。或镀金的基片上,其结构的相对木稳定性限制了实际应用的可能性.我们利用自组装技术,在金基底表面组装了具有特定末端基团的自组装单分子膜,然后利用LB技术构造偶氮苯衍生物的单分子膜,以期得到稳定而有序的偶氮苯LB膜,且不影响其光化学和电化学活性.本文报道了这种新型偶氮苯自组装一LB组合股的结构表征及其电化学行为.亚实验部分偶…  相似文献   

13.
针对静电超分子作用的交替层状自组装(LBL)膜稳定性差、易分解和难以实现应用的问题,设计合成了一种光交联型抗菌LBL多层膜.该LBL多层膜由修饰有光敏邻硝基苄醇分子的透明质酸(HANB)与季铵化的壳聚糖(ACS)通过静电作用在基片上交替沉积而成.光照后,HANB上的邻硝基苄醇分子产生活性醛基,与邻近壳聚糖上的氨基发生亚...  相似文献   

14.
利用C60与乙二胺改性的普通玻璃表面进行加成反应,得到一种新的C60自组装单层膜;在自组装单层膜的基础上,利用C60与乙二胺反应形成自组装双层膜。通过X光电子能谱、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说等手段证实在乙二胺改性的普通玻璃表面上存在通过化学键合的C60自且装单层和双层膜。并对共光致发光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在680nm附近存在一个与C60不同的宽的光致发光峰。  相似文献   

15.
利用C60与乙二胺改性的普通玻璃表面进行加成反应,得到一种新的C60自组装单层膜;在自组装单层膜的基础上,利用C60与乙二胺反应形成自组装双层膜.通过X光电子能谱、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等手段证实在乙二胺改性的普通玻璃表面上存在通过化学键合的C60自组装单层和双层膜.并对其光致发光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在680nm附近存在一个与C60不同的宽的光致发光峰  相似文献   

16.
以对氨基苯磺酸修饰聚乙二醇端头,制备兼具刚性与极性端头的聚合物,考察其制备LB膜与自组装膜的条件,用原子力/摩擦力显微镜表征自组装膜的表面形貌,对其微摩擦性能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制取了4-二氰基亚甲基-2-甲基-6-对二甲胺基苯乙烯基-4H-吡喃(DCM)和1,2-双(5-甲基苯并恶唑)基乙烯(DT)两种荧光分子的LB膜以及两者的混合膜,以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探讨了膜中分子的构型,微环境,发光性能等特征,发现在LB膜的缀密排布环境中DCM顺式构型的含量较之在溶液中大为增加。  相似文献   

18.
无长链席夫碱衍生物单分子膜和LB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银离子的诱导下,两种含有苯并咪唑、没有长链取代基的席夫碱衍生物可以形成稳定的单分子膜,此单子分子膜可以用水平拉膜法转移到固体表面形成LB膜、LB膜的紫外吸收光谱和光电子能谱研究表明,Ag(Ⅰ)离子被络合进行了单分子膜中。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胆甾液晶二氮杂冠醚N,N′-双(胆甾-5-烯-3β-氧羰甲基)-1,10-二氮-4,7,13,16-四氧环十八烷(1)及其与Eu^3+的配合物(2),2一苯甲酸的混配物(3)的LB膜和荧光性质,结果表明:1,2和3在水溶液亚相液面形成稳定的单分子膜,但只有1的单分子面积受亚相pH的影响1,2和3的单分子膜都容易转移到石英基片上形成LB膜,其中2和3为X型,转移比分别为0.6和1.0,在LB膜  相似文献   

20.
用超声分散的方法将Fe2O3超微粒分散于硬脂酯/正己烷/氯仿溶液中,用LB膜技术进行组装。结果表明:FeO3超微粒能均匀地分散在有机溶剂中,并且能够被硬脂酸包裹;Fe2O3超微粒/硬酯酸单分子膜的成膜性能良好,Fe2O3超微粒/硬脂酸复合LB膜具有层状结构;在Fe2O3超微粒的晶格结构和硬脂酸单分子膜的晶格结构相匹配的情况下,Fe2O3超微粒能够被有序组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