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同位旋粒子受到电磁作用或弱作用发生衰变时,由于这些作用导致了同位旋状态的破坏,所以常常存在一些经验的选择定则,例如 |△T|=1/2,3/2等等。如果认为基本粒子以某一二秩李群的不可约表示来分类时,便可以引入U旋的概念。对于G_2群,可以用电荷Q与U旋的z轴投影U_z分别为纵、横坐标,绘出其表示图形,如图1,图2所  相似文献   

2.
高崇寿 《物理学报》1964,20(2):184-187
近年来,在奇异数改变的奇异粒子衰变中,发现了以下重要的实验结果: (1)非轻子衰变中主要是△|Ⅰ|1/2的过程; (2)轻子衰变中|△Ⅰ|=1/2和3/2的过程都存在,△S=±△Q的过程都存在; (3)对于轻子衰变和非轻子衰变,都没有发现|△s|>1的过程,并且最近实验上测得K_1~0—K_2~0质量差很小。这些都说明了,在一级弱相互作用的过程中|△s|>1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三光子纠缠W态隐形传输令牌总线网的保真度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计算了三光子W态隐形传输令牌总线网的保真度.通过计算发现在整个量子网络通信过程中,对于给定的分析角θ,保真度仅与系数|a|2有关;随着分析角θ的增加,保真度出现最大值所对应的系数|a|2相应减小,取θ=π/4、π/2、3π/4时可使保真度达最大值1,此时对应的|a|2分别为0.724、0.5和0.276.对于给定的系数|a|,保真度仅与分析角θ有关;若|a|=0,则无论θ为何值,保真度始终为0;若|a|=|b|=0.7071,则当θ=π/2、3π/2时保真度达最大值1.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格点规范理论中的强耦合展开方法,计算K介子|△S|=1非轻子衰变的弱相互作用矩阵元,并与实验进行了比较.我们的结果显示了△I=1/2增强.  相似文献   

5.
沈齐兴  郁宏  李德民 《中国物理 C》2000,24(10):908-914
在单态和多态耦合两种情况下,讨论了在BEPC/BES(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上,通过J/ψ衰变过程J/ψ→V+X,X→a2+π寻找同位旋标量1-+奇特态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对于J/ψ的辐射衰变过程和强子衰变过程,这种可能性都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强作用K-π中间态,利用色散关系理论计算了Г(K_(μ3)~+)/Г(K_(3)~+),Г(K_2~0→πμ~+ν)/Г(K_2~0→πe~+ν),{Г(K_2~0→πe~+ν)+Г(K_2~0→πe~-ν)}/Г(K_(3)~+)分支比及K_(μ3)~+衰变中的μ谱,当选择定则|ΔI|=1/2及ΔS=+ΔQ被破坏,并且I_x=1/2及I_x=3/2的振幅f~[(3/2)(1/2)](0)及f~[(3/2)(3/2)](0)不等时,上述分支比与实验能很好符合。在本文的理论中,形式因子不是常数。  相似文献   

7.
杨国琛  罗辽复  陆埮 《物理学报》1966,22(9):1027-1031
本文提出了一个中间玻色子理论,把弱作用中宇称、同位旋和奇异数的不守恒都归之于中间玻色子的特殊性质(破缺性质)。这个理论统一描述了轻子型和非轻子型蜕变过程。当应用于轻子型蜕变,可以得到Cabibbo理论,并且给他的“单位长度”假设以自然的解释(几率归一条件)。当应用于非轻子型蜕变,可以得到|△I|=1/2等规律。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了一个中间玻色子理论,把弱作用中宇称、同位旋和奇异数的不守恒都归之于中间玻色子的特殊性质(破缺性质)。这个理论统一描述了轻子型和非轻子型蜕变过程。当应用于轻子型蜕变,可以得到Cabibbo理论,并且给他的“单位长度”假设以自然的解释(几率归一条件)。当应用于非轻子型蜕变,可以得到|△I|=1/2等规律。  相似文献   

9.
采用πN作用的赝标 (PS)耦合和赝矢 (PV)耦合两种形式 ,计算了J/ ψ→NNπ衰变中核子极点图的贡献 ,并加入各种强子顶角形状因子 ,考察它们的离壳效应。  相似文献   

10.
郁宏  沈齐兴 《中国物理 C》1992,16(2):187-192
为了便于BES(北京谱仪)做数据分析,本文给出了在J/ψ→ωX,ω→2π或3π,X→KKπ反应中寻找1+-奇特态的一些新的关系式.并且对于在三级二体衰变过程J/ψ→ωX,ω→2π或3π,X→K*K,K*→Kπ中如何寻找1+-奇特态的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利用Belle与CLEO实验组的最新实验数据,分析了B→D(*)π衰变道的同位旋振幅与位相差,并确定了相关的因子化参数.结果表明这类衰变道中的强相互作用效应不可忽略,但是因子化近似对于单个同位旋振幅仍旧是合理与自洽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描述荷电和中性π介子与核子-反核子强相互作用的同位旋SU(2)不变耦合模型,计算出在π0重整化混合圈链图传播下pp珋→pp珋弹性散射微分截面的"精确"解析结果;并且将此结果与在π0树图传播下的微分截面作了对比分析,得到相应的辐射修正重要信息.本文完成的工作对进一步深入研究π介子与核子-反核子强相互作用的同位旋SU(2)不变耦合模型以及深入理论探讨正反质子对撞实验,都将提供理论研究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邢志忠 《中国物理 C》2002,26(2):100-103
利用Belle与CLEO实验组的最新实验数据,分析了B→D(*)π衰变道的同位旋振幅与位相差,并确定了相关的因子化参数.结果表明这类衰变道中的强相互作用效应不可忽略,但是因子化近似对于单个同位旋振幅仍旧是合理与自洽的.  相似文献   

14.
利用北京谱仪(BES)在4.03GeV正负电子对撞能量下获取的数据,[研究了,τ+τ-产生过程.借助双标记方法分析了τ±→π+π-π±υτ衰变事例.测定分支比Br(τ±→a1±υτ→ρ0π±υτ,ρ0→π+π-=(7.3±0.5)%,Br(τ±→K*±υτ→Ks0π±υτ,Ks0→π+π-)=(0.6±1.5)×10-3.并由Daliz投影分布的分析,确认a1的主要衰变方式ρπ.同时,也观察到a1衰变中以S波贡献为主的现象.采用Kuhn模型拟合实验数据,得到:ma1=1.24±0.02GeV,Γa1T=0.57±0.07GeV.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由实验发现,在质量m=1200MeV/c~2附近存在一个π~+ρ~0共振态A,其宽度Γ=350MeV/c~2。后来,更细致的实验指出,存在两个π~+ρ~0共振态,一个是A_1(1080MeV/c~2),另一个是A_2(1320MeV/c~2);二者的宽度分别为Γ_1=80±10MeV/c~2和Γ_2=100±10MeV/c~2。本文只考察A_1的分类问题。 由于A_1的宽度较大,而A_1→πρ的衰变动量不太大,因此,A_1→πρ衰变较大的可能是通过S波、P波或D波。这样,A_1的量子数(同位旋T、自旋J、宇称P和G宇称G)只可能是 当S波衰变时,  相似文献   

16.
冒亚军 《中国物理 C》2004,28(12):1332-1335
一个新的强子态的实验证据在2?7.6GeV正电子轰击氘靶产生的虚光子产物中被发现.HERMES通过分析衰变道K0sp→π+π–p,在K0sp不变质量谱上质量1528±2.6(stat.)±2.1(sys.)MeV处观察到共振峰.该共振峰可以被解释为理论预言的五夸克强子态Θ+(uudds).而K+p不变质量谱上未能观察到共振预示Θ+很可能是同位旋单态.  相似文献   

17.
Cabibbo从几个合理的假定出发,讨论了弱相互作用重子流么正(SU_3)对称性,预言了△S=△Q奇异粒子轻子衰变的分支比,与实验符合得较好。在此基础上,d’Espag-nat进一步考虑了重子流、中间玻色子和弱相互作用拉氏算符的么正对称性,提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理论方案,定性地讨论了弱相互作用的主要特点:解释△S≠2和|△I|=1/2非轻子衰变的选择定则;△S=△Q和△S=0轻子衰变的结果估计与Cabibbo的结果相仿(尚未看到详细报导)。  相似文献   

18.
计算了ηc 和 χc 两胶子衰变宽度的有限顶角展开的修正 .通过数值计算 ,得到ηc,χc0 和 χc2 的零程近似的修正因子分别为 :γ =1 .3 2 ,1 .45和 1 .2 6,利用衰变宽度Γ( ηc→ 2g)抽出强耦合参数αs(mc) =0 .2 8± 0 .0 5,这个值与Γ(J/ ψ→ 3g)强衰变的顶角修正得到的结果一致 .而Γ( ηc→ 2g)的有限顶角修正没有Γ(J/ ψ→ 3g)大 .  相似文献   

19.
杨慧琳  胡诗婉  王珮 《物理学报》1964,20(5):475-476
最近两年来,关于强作用粒子共振系统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其中2π系统的矢量ρ介子已有相当可靠的实验知识,它被确定具有750兆电子伏特的质量,自旋、宇称及同位旋分别是(J=1~-,I=1)。C.H.Chan曾罗列了ρ的各种衰变的相对几率,指出除了占优势的2π衰变方式外,辐射衰变占据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陈启洲 《物理学报》1964,20(12):1292-1294
在基本粒子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现象被发现以后,Feynman和Gell—Mann提出普适费米相互作用的理论。这个理论假定:i)奇异粒子的轻子衰变过程△s=△Q;其中S和Q是强作用粒子的奇异量子数和电荷;ii)|△s|≤1;iii|△I|=1/2。但是,最近实验上发现,奇异粒子的轻子衰变过程存在△S=-△Q的现象。这样,普适费米作用遇到很大困难。为了解释弱相互作用现象,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了矢量中间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